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电影放映生态的考察

来源 :当代电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xi58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7年4月17日,南京被确立为国民政府的首都.电影生态与城市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动态互动性.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与国民党人的进驻成为南京社会环境变迁的两大因素,对南京电影放映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促进了南京电影放映业的发展,让电影成为一项大众娱乐.南京市民也开始追求一种摩登的观影体验.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国民党人对城市空间进行了全面规划,将新街口地区打造成南京最具现代性的都市消费区域.在观影需求以及城市格局发生双重变化的情况下,南京电影放映业中心由城南地区转移到新街口地区.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从电影银幕观的发展变化角度,从溯源画框论、窗户论、镜像论三种“前数字”时代的电影银幕观念,媒介融合语境下的电影银幕观念以及电影银幕与人类的身体关系演变三个部分考察“观众-银幕”之间的互动关系与身体关系,并以此重新思考电影本体.
伴随着触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触觉媒介的广泛使用,触觉理论也成为了当代电影和媒介研究领域的新锐议题.其中,媒介考古学家大卫·帕里西和新媒体理论家马克·汉森分别从不同的哲学传统和身体理论出发,探讨了触觉媒介的具身性问题.帕里西受到福柯的影响,分析了触觉媒介作为一种身体技术如何导致了触觉感知的抽象化,启发我们思考媒介化触摸的离身化趋势和美学危机.汉森则继承了伯格森的传统,阐释了新媒体艺术基于情动身体的触觉美学,以及它如何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中捍卫触觉的具身维度和审美救赎功能.本文认为,这两种触觉理论之间的对话和协商,
本文从劣质影像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对其概念进行了廓清.劣质影像的核心媒介特性:数字操控性、动态读写性、媒介自反性,呈现出光学电影影像到数字电影影像变革中的媒介断裂效应.而在后电影语境下,劣质影像以“拾得影像”的身份,被再度装配进“元电影”的叙事结构中,形成了“伪纪录片”“拼贴电影”“监控电影”“论文电影”“屏幕电影”等一系列基于电影媒介延展创意的后电影类型,表达了对数字影像的真实性、数字影像建构的媒介经验、数字影像的数据库组织逻辑的思考.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的信息服务持续升级,在各种智能信息服务领域均能看到知识图谱的应用,如智能问答、个性化推送、信息检索等。知识图谱帮助计算机学习人的语言交流方式,使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使得各种信息服务反馈给用户更加智能的答案。可以说知识图谱是传统行业和人工智能进行融合的方向,也是人工智能从研究走向落地应用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垂直领域知识图谱是针对某个行业,根据该领域的数据来构建的知识
本文以后疫情时代中国影院电影重映为研究对象,探讨经典重映的价值与意义.从经典重读标准、集体记忆、情感认同等多维视角来看,经典电影重映是一种在开放式历史之维中追寻人类精神与文化延续性的方式.针对后疫情时代中国影院经典电影重映现象,我们既要系统研究内容、价值判断等内在需求,又要深入分析产业发展、受众需求的转换等外部因素,以促进中国电影重映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一流本科教育作为政策话语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被纳入国内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建设框架中.工科优势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代表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未来方向.在对工科优势高校一流本科教育规划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工科优势高校在理念、制度、资源、队伍、文化方面进行了制度预设,并通过明确战略创新思维、强化认知建构、完善组织保障实现集体行动,为国内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提供借鉴.
以江苏省20所“双高”建设院校为样本,通过图表、数据,概览组织机构设置的总体框架,梳理组织机构设置模式,对双高建设办公室、校企合作处等高职院校特殊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展开研究.各“双高”建设院校要在横向组织机构和纵向组织架构的改革上发力,引领职业教育新发展.
本文将考察自电影传入至1949年间澳门社会情境的几段转折,以及双轨持续发展的多数华人群体、少数土生葡人群体的文化活动及其与电影放映业的相互关联.为阐释逾半个世纪的澳门放映景观及特殊之处,特别是追溯华语影像和家国情怀如何在澳门特殊的时局中渐次加强,本文以历史年代学为方法,并在文献考证中着重阐述以下历史节点及维度:无声时代团体精英分别对于电影殿堂化的经营方式、有声年代包括“二战”战火带给澳门影业的影响、抗战结束后至1949年形成的放映格局.早期澳门放映业所呈现出来的兼容并蓄、灵活经营特征和母语、战争情结,是此
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能够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要在培训形式上由割裂性培训向融合性培训转变,在培训安排上由终结性培训向系统性培训转变,在培训方式上由单一性培训向多样性培训转变,在培训内容上由规定性培训向自主性选择转变,以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纪录电影在当下的窘境,不应该仅仅归咎于电影产业的浮躁、观众的接受以及对于记录这种形式的陌生,更核心的问题则是从创作者到制作单位,对于纪录电影的变在与生成没有形成统一的内在性平面.以存在和认同为前提的创作思维,实际上是将纪录电影辖域化为外在世界的拟像.这些内在性的问题并不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自行消融,因此我们试图通过研究纪录电影的构建策略来直面这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