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逐渐加大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力求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还展开了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训练,但弊端是忽略了对应的理论学习导致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减弱。相反,对于本科教育来说,理论学习占主导地位,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实践性和策略培养略显暗淡,没能做到在基础上对学生层次进行拔高,导致中职和本科人才的培养存在延续性的欠缺。所以,若想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需要从专业角度对两种培养模式进行衔接。
关键词:中职与本科;“3﹢4”模式;课程衔接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 2012 年8 月就创新性地开发出中职与普通本科自然衔接的“3 4”培养模式,力求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截至当前,在此培养模式学习的学生已有一届面临本科阶段的学习。考虑到江苏省在早年间同样采取过此培养模式,在目前的创新开发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职业教育改革谋求新出路,同时应当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维系中职教育和本科的关系。
一、教育课程应作出新规划
中等职业教育物理课程应根据专业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各专业的教学时数分配如下:
(1)28学时(适用于焊接应用技术专业、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2)56学时(适用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3)24学时(适用于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
这一课程的教学统一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中等职业教育物理课程传统上会配备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关设备。
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A、B两大层面。其中,A为核心内容,共74条,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A类内容各部分的学时分配进行调整,建议学时数不少于126学时;B为扩展内容,共51条。具体如下:
(1)力学(A:7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5条)。
(2)振动和波(A:9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3)热学(A:10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4)电磁学(A:20条,建议学时数40学时;B:8条)。
(5)光学(A:14条,建议学时数18学时;B:9条)。
(6)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A:4条,建议学时数6学时;B:3条)。
(7)量子物理基础(A:10条,建议学时数20学时;B:4条)。
(8)分子与固体(B:5条)。
(9)核物理与粒子物理(B:6条)。
(10)天体物理与宇宙学(B:3条)。
二、大学课程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1. 独立思考并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中熟练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物理类教材和科技文献,通过博览不断地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整理出读书心得笔记。
2.科学观察和思维运用的能力
应将观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科学抽象、类比联想、实验等方法与物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结合,致力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进行深度思考,通过自身的能力判断思考结果的合理性。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虑物理问题的特征以及实际情况,综合实际矛盾,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结合对应的物理数学方法展开闡述并进行探讨和研究。
4.“3 4”教学模式对中职本科衔接影响探究
(1)对课程衔接影响探究。中职学校更注重教育实践性的训练和基础专业知识的培养,对比与本科学习来说,对文化知识的要求较低,设置的文化课程也较少。所以中职学生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文化基础也相对薄弱,如果在中职阶段忽略对文化课的学习,那么进入本科阶段就会对诸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课的学习产生困难。同时,对文化课程的忽视容易导致学生在思维能力的束缚,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思考创新能力的优化,最终会限制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了针对此现象做出改变,“3 4”计划相应出台,旨在针对专业基础文化课程的培养,特别是对数学、英语以及科学制定专段的要求大大提高。合适的门槛设置可以促进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就打下牢固的文化知识基础,便于后续的学习。“3 4”计划中的累计学习时长可以相应的取代实践课的时长,通过这种模式来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结合,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能力,这本身也是对“3 4”模式的一种巩固。
(2)对中职本科连读物理专业生就业影响。“3 4”模式下的中本教学下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有着以下要求:
第一,要求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优秀的科学人文素养以及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二,要求对物理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熟练掌握,密切关心物理领域的行业动态与发展趋势。第三,掌握对应的物理实践技术,如计算机控制系统软硬件综合设计方法和系统仿真技术,对新工艺、新产品有分析运行与维护开发的能力。第四,必须熟练掌握与城市交通轨道领域的相关物理知识,为了城市的专业发展,应同样具备预测城市未来轨道发展趋势的综合创新型能力。第五,具有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并结合经济、环境、法律、安全等综合问题的能力。第六,熟练运用资料查找方法,如文献校阅法、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法。第七,具有一定的创新培养能力以及团队组织管理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处于积极地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具有终身学习的精神。第八,为了适应行业发展,至少掌握一门外语显得十分必要,可以更好地查阅资料、检索文献,在国际交流中处于有利地位。
(3)“3 4”模式教学对教学体系的影响与要求。对师资力量的建设不可忽略,师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到培养出的人才质量,这就要求“3 4”模式选拔出更优秀的教师团队,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模式。为了形成“双师型”的新型模式,反哺教学,提升教学层次,要求学校与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发展,抓住契机、协同科研,力争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工程能力。
为了对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3 4”物理专业对接学校要求核心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对专业课程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应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培养学校和对接学校应该本着“统一课时、 统一教材、 统一进度、 统一考试”的原则,共同协议商定。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每个专业都应该设置适合自身发展的5~6门专业课程,并在课程进行中维护严格的标准,若前期规定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则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动。课程考试对接单必须在课程考试之前提供,且对接考试与试卷密保工作应及时完善、持续改进,中职、本科学校也应对人才培养与课时的跟进进行跟踪改进。
参考文献:
[1]曾善鹏,郑亦明.中职与本科“3 4”模式数学课程的衔接[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4).
[2]薛 朋,胡晓瑞.中职、本科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搭建对比研究分析——以机电融合3 4分段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为例[J].办公自动化,2016(1).
(作者单位: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中职与本科;“3﹢4”模式;课程衔接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 2012 年8 月就创新性地开发出中职与普通本科自然衔接的“3 4”培养模式,力求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截至当前,在此培养模式学习的学生已有一届面临本科阶段的学习。考虑到江苏省在早年间同样采取过此培养模式,在目前的创新开发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职业教育改革谋求新出路,同时应当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维系中职教育和本科的关系。
一、教育课程应作出新规划
中等职业教育物理课程应根据专业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各专业的教学时数分配如下:
(1)28学时(适用于焊接应用技术专业、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2)56学时(适用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3)24学时(适用于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
这一课程的教学统一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中等职业教育物理课程传统上会配备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关设备。
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A、B两大层面。其中,A为核心内容,共74条,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A类内容各部分的学时分配进行调整,建议学时数不少于126学时;B为扩展内容,共51条。具体如下:
(1)力学(A:7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5条)。
(2)振动和波(A:9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3)热学(A:10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4)电磁学(A:20条,建议学时数40学时;B:8条)。
(5)光学(A:14条,建议学时数18学时;B:9条)。
(6)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A:4条,建议学时数6学时;B:3条)。
(7)量子物理基础(A:10条,建议学时数20学时;B:4条)。
(8)分子与固体(B:5条)。
(9)核物理与粒子物理(B:6条)。
(10)天体物理与宇宙学(B:3条)。
二、大学课程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1. 独立思考并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中熟练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物理类教材和科技文献,通过博览不断地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整理出读书心得笔记。
2.科学观察和思维运用的能力
应将观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科学抽象、类比联想、实验等方法与物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结合,致力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进行深度思考,通过自身的能力判断思考结果的合理性。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虑物理问题的特征以及实际情况,综合实际矛盾,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结合对应的物理数学方法展开闡述并进行探讨和研究。
4.“3 4”教学模式对中职本科衔接影响探究
(1)对课程衔接影响探究。中职学校更注重教育实践性的训练和基础专业知识的培养,对比与本科学习来说,对文化知识的要求较低,设置的文化课程也较少。所以中职学生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文化基础也相对薄弱,如果在中职阶段忽略对文化课的学习,那么进入本科阶段就会对诸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课的学习产生困难。同时,对文化课程的忽视容易导致学生在思维能力的束缚,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思考创新能力的优化,最终会限制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了针对此现象做出改变,“3 4”计划相应出台,旨在针对专业基础文化课程的培养,特别是对数学、英语以及科学制定专段的要求大大提高。合适的门槛设置可以促进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就打下牢固的文化知识基础,便于后续的学习。“3 4”计划中的累计学习时长可以相应的取代实践课的时长,通过这种模式来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结合,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能力,这本身也是对“3 4”模式的一种巩固。
(2)对中职本科连读物理专业生就业影响。“3 4”模式下的中本教学下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有着以下要求:
第一,要求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优秀的科学人文素养以及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二,要求对物理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熟练掌握,密切关心物理领域的行业动态与发展趋势。第三,掌握对应的物理实践技术,如计算机控制系统软硬件综合设计方法和系统仿真技术,对新工艺、新产品有分析运行与维护开发的能力。第四,必须熟练掌握与城市交通轨道领域的相关物理知识,为了城市的专业发展,应同样具备预测城市未来轨道发展趋势的综合创新型能力。第五,具有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并结合经济、环境、法律、安全等综合问题的能力。第六,熟练运用资料查找方法,如文献校阅法、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法。第七,具有一定的创新培养能力以及团队组织管理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处于积极地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具有终身学习的精神。第八,为了适应行业发展,至少掌握一门外语显得十分必要,可以更好地查阅资料、检索文献,在国际交流中处于有利地位。
(3)“3 4”模式教学对教学体系的影响与要求。对师资力量的建设不可忽略,师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到培养出的人才质量,这就要求“3 4”模式选拔出更优秀的教师团队,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模式。为了形成“双师型”的新型模式,反哺教学,提升教学层次,要求学校与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发展,抓住契机、协同科研,力争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工程能力。
为了对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3 4”物理专业对接学校要求核心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对专业课程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应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培养学校和对接学校应该本着“统一课时、 统一教材、 统一进度、 统一考试”的原则,共同协议商定。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每个专业都应该设置适合自身发展的5~6门专业课程,并在课程进行中维护严格的标准,若前期规定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则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动。课程考试对接单必须在课程考试之前提供,且对接考试与试卷密保工作应及时完善、持续改进,中职、本科学校也应对人才培养与课时的跟进进行跟踪改进。
参考文献:
[1]曾善鹏,郑亦明.中职与本科“3 4”模式数学课程的衔接[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4).
[2]薛 朋,胡晓瑞.中职、本科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搭建对比研究分析——以机电融合3 4分段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为例[J].办公自动化,2016(1).
(作者单位:江阴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