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40年回顾与思考(十)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回顾
  粉碎“四人帮”后,北京景山学校开始新一轮教改试验。其中的一个项目是“一至九年级综合理科教改试验”。我参与了此项教改试验的方案设计和教材编写工作。
  一至九年级综合理科教改试验是借鉴美国的《科学》和日本的《理科》,把理、化、生、天、地等多项科学技术综合成一门课。
  有学者指出综合理科开了近期热议的A-STEM之先河,我同意这一看法。
  我在讲学和撰写的文章中指出,如果说人类胚胎发育过程是人类生命进化史的缩影,那么,人的个体精神发展也应该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缩影。人类早期文明是不分科的,在亚里士多德乃至达芬奇时代,一个学者可能既是物理学家、哲学家、工程师,又是诗人。近代才出现分科,而且越分越细,到了现代,又开始综合。
  这样看来,人类个体的精神发展也应该有一个合-分-合的过程。一至九年级学段应该以综合为主,不宜过分强调分科,必须从“学科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轨”(《课程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参见《网络科技时代》2001年第10期第31页)。
  1979年,我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编入综合理科教材,同时,为了满足北京景山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的需要,又编写了《微电脑学习手册》《和微电脑交朋友》等计算机教材。
  ● 反思
  早期的计算机教材更多强调的是知识内容的系统性,较少重视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这样的教材往往单纯以线性方式展开教学内容。
  我读到的第一本关于BASIC的书籍是某科技出版社翻译的《BASIC语言》。该书大小如“板砖”,重约1公斤。它系统完整地罗列了BASIC的基本字符集、标识符、运算符号、函数、语句。对初学者说来,它简直是“天书”。当时,十分畅销的大学教材《BASIC语言》对此做了改编,但仍然是按照BASIC语句的顺序展开,如“打印语句”一节,一口气罗列了11种功能和格式。使用这样的教材讲授计算机语言,类似使用词典当课本教语文,显然不适用于初学者,更不适用于中小学生(参见沙有威老师的博客《有了自己的教材》)。
  20世纪80年代初,个人电脑开始批量进入中国,随之出现了第一期学电脑的热潮,一些大学开设了青少年计算机培训班。许多初学者,特别是中小学生反映“计算机难学,枯燥乏味”。原因是依照大学教材,先以大量篇幅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特点与应用,再以一章甚至两章讲解某个操作系统,然后按照语法顺序讲授计算机语言。这样一来,十几个课时过去了,学生还不能在计算机上做一件具体的事情,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难怪这样的培训班开始时门庭若市,一两天后就门可罗雀了。
  我通过编写《综合理科》教材,积累了经验,认识到“教材应该是教学过程的脚本”。教材的编排不仅要考虑学科内容的体系结构,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
  从《微电脑学习手册》正文第一页可以看出我们编写教材时遵循的一些原则和思路。
  1.教材是教程的脚本,应对教学过程做初步设计
  教材不能只是知识的系统陈述,而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对教学过程做初步设计,以便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做进一步的教学设计。
  例如,《微电脑学习手册》正文第一页中“准备知识:1.参观机房,了解上机注意事项……4.熟记以下单词”等步骤即对教学过程(既对教师,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建议。
  2.充分考虑本学段初学者的学习特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例如,《微电脑学习手册》正文第一页中“实习”第1题,为什么第1题要做减法而不是加法?实际上这也是基于教学实践并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分散难点,因为加号需要同时按SHIFT键,减号不需要。
  3.单刀直入,开门见山,让学生尽快获得成就感
  依照《微电脑学习手册》建议的教学步骤,学生很快就能操作计算机完成一些任务,达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
  4.從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搞学科本位
  例如,本课出现4个英文单词,我不仅给出了中文释义,而且加注了国际音标。给计算机教材中的英文单词加注国际音标,并不多见。有人说,你这是计算机课,还是英语课?更有甚者,有人指责这样做是“种自家的地,却耕了别人家的田”。可见,学科本位,壁垒森严,根深蒂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北京教育学院等单位邀请我为他们举办的电脑培训班授课。参加学习的有中小学生也有成人(大多是教师)。他们反映,原来觉得很神秘,上了很多培训班也没学会的电脑,居然这么有趣和容易入门。正是因为教学效果良好,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出资印制了我的讲义《微电脑上机手册》(《微电脑学习手册》的第1稿),并帮助联系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和微电脑交朋友——中小学生BASIC基础》(第二课堂用书),此后,又多次发文向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系统推荐。
  数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我担任主编或参与编写的相关教材约二十多套,这些教材基本上都遵循了上述的编写体例和原则,为贯彻“学生发展本位”,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提供了素材和依据。
  参考文献:
  [1]焦宝聪,陈兰平.博弈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2):23-34.
  [3]田雪.学校变革中创新教育实施的博弈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8(Z4):7-10.
  [4]陈翠荣.从博弈论视角看素质教育实施之困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1):22-26.
  [5]祝智庭,雒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7):5-13.
  项目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实验研究” (ABA15008)。
其他文献
伴随着“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语文课堂也愈来愈追求有效性,强调分析归类、题型整合的模式化方法训练,更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语文试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完成语文试卷的水平、实现学生拿到高分的梦想。  在这种意识指导下,语文学科的趣味性便荡然无存,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只是停留于课文的肢解、技巧的演练、答案的求解。这些关注点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语文的热情,本该诗意盎然、激情洋溢的语文课堂逐渐变得枯燥、无趣
随着体育科研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体育学术期刊采编工作也随之进行了革新,以适应体育科研工作的需要。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学组为迎接第29届奥运会科学大会的举行,拟在召开第7次全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研讨会之际,面向全国体育院校、科研院所等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科研管理人员举办“体育科研专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将围绕“体育学科发展及当前研究热点”、“课题申报相关事项”、“体育科技期刊编辑网络化采编
【摘 要】肯·梅茨勒在对采访过程步骤的划分中非常重视访谈中主持人对访谈进程的情感调控能力,并道出了问题组织与情感调控之间的密切关系①。本文参照其中五个步骤——打破僵局、提第一个严肃问题、建立和谐的采访氛围、提问敏感问题、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以《杨澜访谈录》2012年对刘晓庆的专访为例,具体分析其面对强势型访谈对象时所做的问题设计与安排。  【关键词】人物专访 问题组织 《杨澜访谈录》  人
就着茶水阅读朋友关于潮汕美食的长文,我那现在进行时态的减肥工程差点当场溃坝。就此心里不停盘算,干脆拉上哪位闺友专门去汕头整一趟“吃之旅”?  即如文中提到的潮汕名小吃“虾米笋粿”,咱就非常想亲眼看一看它的模样,再亲口尝一尝它的滋味,因为实在觉得此物就是古代“兜子”的后身。“虾米笋粿”是把赤肉、白肉、虾米、竹笋、香菇的碎粒拌成馅,用米粉皮包成球,先蒸熟,再将底面略煎。《元人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录的
志愿軍第40军向东豆川的“联合国军”实施追击政治决定军事。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  1950年12月上旬,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接近尾声,“联合国军”在东西两线遭到志愿军的沉重打击后,被迫向“三八线”实施总退却。志愿军则乘胜追击,以第39、第40军各一部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一道收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临时首都平壤。此时,敌人营垒内部笼罩着一派失败情绪,英、法等国和美国在战争看法
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科技教育注重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育,以及“综合应用”和“问题解决”等高阶能力的发展,突出在具体情境中开展教育而非简单的机械操作。[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非信息类一年级新生的信息科技类基础课程,旨在通过系列案例讲解、课堂研讨和上机实践,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思维,掌握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各专业领域的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社会科学大类教学班由法学、
一  什么叫公开课?那就是公开出来的课。上个世纪80年代初,特级教师于漪执教公开课《海燕》,电视台进行直播,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风采。有人评价说:“上于老师的课,不是在学习课文,而是在跟高尚的人物谈话,是在文字的灿烂世界中翱翔。”据不完全统计,她执教了近2000堂公开课,有近50堂公开课被录像、传播,影响深远。  公开课不只是公开给专家评点,还供普通老师们商讨;它不只是给同科目老师看,其他
【摘 要】本文从社会历史研究法角度出发,分别选取了抗战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典型报道,以种族、环境、时代为要素,分析每个时期的典型报道的特点,找出差异形成的原因,以期让典型报道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社会历史研究法 典型报道 新闻报道  一篇好的作品,无论是诗文、曲剧还是新闻报道,都与环境密不可分。艺术总是源于生活,很多艺术原型都取材于真实环境,而且作
【摘 要】本文从社会历史研究法角度出发,分别选取了抗战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典型报道,以种族、环境、时代为要素,分析每个时期的典型报道的特点,找出差异形成的原因,以期让典型报道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社会历史研究法 典型报道 新闻报道  一篇好的作品,无论是诗文、曲剧还是新闻报道,都与环境密不可分。艺术总是源于生活,很多艺术原型都取材于真实环境,而且作
【摘 要】2004年4月,《潇湘晨报》推出了每周一期的“湖湘地理”专刊。这个专刊被誉为“新闻纸上的地理杂志”。这是《潇湘晨报》秉承“作为媒体,不仅要对当下的社会演进、经济发展、生存改善有所担当,而且还要对历史有所承载,对未来有所承诺”的信念所推出的定位于“一项对湖湘自然、人文遗存系统盘点的工程,一张给祖先的遗产收条,一份对后代的资源承诺”的专刊。该专刊在介绍自然风貌的同时加入了对历史、人文知识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