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回顾
粉碎“四人帮”后,北京景山学校开始新一轮教改试验。其中的一个项目是“一至九年级综合理科教改试验”。我参与了此项教改试验的方案设计和教材编写工作。
一至九年级综合理科教改试验是借鉴美国的《科学》和日本的《理科》,把理、化、生、天、地等多项科学技术综合成一门课。
有学者指出综合理科开了近期热议的A-STEM之先河,我同意这一看法。
我在讲学和撰写的文章中指出,如果说人类胚胎发育过程是人类生命进化史的缩影,那么,人的个体精神发展也应该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缩影。人类早期文明是不分科的,在亚里士多德乃至达芬奇时代,一个学者可能既是物理学家、哲学家、工程师,又是诗人。近代才出现分科,而且越分越细,到了现代,又开始综合。
这样看来,人类个体的精神发展也应该有一个合-分-合的过程。一至九年级学段应该以综合为主,不宜过分强调分科,必须从“学科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轨”(《课程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参见《网络科技时代》2001年第10期第31页)。
1979年,我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编入综合理科教材,同时,为了满足北京景山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的需要,又编写了《微电脑学习手册》《和微电脑交朋友》等计算机教材。
● 反思
早期的计算机教材更多强调的是知识内容的系统性,较少重视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这样的教材往往单纯以线性方式展开教学内容。
我读到的第一本关于BASIC的书籍是某科技出版社翻译的《BASIC语言》。该书大小如“板砖”,重约1公斤。它系统完整地罗列了BASIC的基本字符集、标识符、运算符号、函数、语句。对初学者说来,它简直是“天书”。当时,十分畅销的大学教材《BASIC语言》对此做了改编,但仍然是按照BASIC语句的顺序展开,如“打印语句”一节,一口气罗列了11种功能和格式。使用这样的教材讲授计算机语言,类似使用词典当课本教语文,显然不适用于初学者,更不适用于中小学生(参见沙有威老师的博客《有了自己的教材》)。
20世纪80年代初,个人电脑开始批量进入中国,随之出现了第一期学电脑的热潮,一些大学开设了青少年计算机培训班。许多初学者,特别是中小学生反映“计算机难学,枯燥乏味”。原因是依照大学教材,先以大量篇幅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特点与应用,再以一章甚至两章讲解某个操作系统,然后按照语法顺序讲授计算机语言。这样一来,十几个课时过去了,学生还不能在计算机上做一件具体的事情,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难怪这样的培训班开始时门庭若市,一两天后就门可罗雀了。
我通过编写《综合理科》教材,积累了经验,认识到“教材应该是教学过程的脚本”。教材的编排不仅要考虑学科内容的体系结构,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
从《微电脑学习手册》正文第一页可以看出我们编写教材时遵循的一些原则和思路。
1.教材是教程的脚本,应对教学过程做初步设计
教材不能只是知识的系统陈述,而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对教学过程做初步设计,以便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做进一步的教学设计。
例如,《微电脑学习手册》正文第一页中“准备知识:1.参观机房,了解上机注意事项……4.熟记以下单词”等步骤即对教学过程(既对教师,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建议。
2.充分考虑本学段初学者的学习特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例如,《微电脑学习手册》正文第一页中“实习”第1题,为什么第1题要做减法而不是加法?实际上这也是基于教学实践并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分散难点,因为加号需要同时按SHIFT键,减号不需要。
3.单刀直入,开门见山,让学生尽快获得成就感
依照《微电脑学习手册》建议的教学步骤,学生很快就能操作计算机完成一些任务,达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
4.從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搞学科本位
例如,本课出现4个英文单词,我不仅给出了中文释义,而且加注了国际音标。给计算机教材中的英文单词加注国际音标,并不多见。有人说,你这是计算机课,还是英语课?更有甚者,有人指责这样做是“种自家的地,却耕了别人家的田”。可见,学科本位,壁垒森严,根深蒂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北京教育学院等单位邀请我为他们举办的电脑培训班授课。参加学习的有中小学生也有成人(大多是教师)。他们反映,原来觉得很神秘,上了很多培训班也没学会的电脑,居然这么有趣和容易入门。正是因为教学效果良好,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出资印制了我的讲义《微电脑上机手册》(《微电脑学习手册》的第1稿),并帮助联系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和微电脑交朋友——中小学生BASIC基础》(第二课堂用书),此后,又多次发文向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系统推荐。
数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我担任主编或参与编写的相关教材约二十多套,这些教材基本上都遵循了上述的编写体例和原则,为贯彻“学生发展本位”,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提供了素材和依据。
参考文献:
[1]焦宝聪,陈兰平.博弈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2):23-34.
[3]田雪.学校变革中创新教育实施的博弈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8(Z4):7-10.
[4]陈翠荣.从博弈论视角看素质教育实施之困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1):22-26.
[5]祝智庭,雒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7):5-13.
项目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实验研究” (ABA15008)。
粉碎“四人帮”后,北京景山学校开始新一轮教改试验。其中的一个项目是“一至九年级综合理科教改试验”。我参与了此项教改试验的方案设计和教材编写工作。
一至九年级综合理科教改试验是借鉴美国的《科学》和日本的《理科》,把理、化、生、天、地等多项科学技术综合成一门课。
有学者指出综合理科开了近期热议的A-STEM之先河,我同意这一看法。
我在讲学和撰写的文章中指出,如果说人类胚胎发育过程是人类生命进化史的缩影,那么,人的个体精神发展也应该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缩影。人类早期文明是不分科的,在亚里士多德乃至达芬奇时代,一个学者可能既是物理学家、哲学家、工程师,又是诗人。近代才出现分科,而且越分越细,到了现代,又开始综合。
这样看来,人类个体的精神发展也应该有一个合-分-合的过程。一至九年级学段应该以综合为主,不宜过分强调分科,必须从“学科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轨”(《课程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参见《网络科技时代》2001年第10期第31页)。
1979年,我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编入综合理科教材,同时,为了满足北京景山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的需要,又编写了《微电脑学习手册》《和微电脑交朋友》等计算机教材。
● 反思
早期的计算机教材更多强调的是知识内容的系统性,较少重视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这样的教材往往单纯以线性方式展开教学内容。
我读到的第一本关于BASIC的书籍是某科技出版社翻译的《BASIC语言》。该书大小如“板砖”,重约1公斤。它系统完整地罗列了BASIC的基本字符集、标识符、运算符号、函数、语句。对初学者说来,它简直是“天书”。当时,十分畅销的大学教材《BASIC语言》对此做了改编,但仍然是按照BASIC语句的顺序展开,如“打印语句”一节,一口气罗列了11种功能和格式。使用这样的教材讲授计算机语言,类似使用词典当课本教语文,显然不适用于初学者,更不适用于中小学生(参见沙有威老师的博客《有了自己的教材》)。
20世纪80年代初,个人电脑开始批量进入中国,随之出现了第一期学电脑的热潮,一些大学开设了青少年计算机培训班。许多初学者,特别是中小学生反映“计算机难学,枯燥乏味”。原因是依照大学教材,先以大量篇幅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特点与应用,再以一章甚至两章讲解某个操作系统,然后按照语法顺序讲授计算机语言。这样一来,十几个课时过去了,学生还不能在计算机上做一件具体的事情,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难怪这样的培训班开始时门庭若市,一两天后就门可罗雀了。
我通过编写《综合理科》教材,积累了经验,认识到“教材应该是教学过程的脚本”。教材的编排不仅要考虑学科内容的体系结构,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
从《微电脑学习手册》正文第一页可以看出我们编写教材时遵循的一些原则和思路。
1.教材是教程的脚本,应对教学过程做初步设计
教材不能只是知识的系统陈述,而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对教学过程做初步设计,以便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做进一步的教学设计。
例如,《微电脑学习手册》正文第一页中“准备知识:1.参观机房,了解上机注意事项……4.熟记以下单词”等步骤即对教学过程(既对教师,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建议。
2.充分考虑本学段初学者的学习特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例如,《微电脑学习手册》正文第一页中“实习”第1题,为什么第1题要做减法而不是加法?实际上这也是基于教学实践并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分散难点,因为加号需要同时按SHIFT键,减号不需要。
3.单刀直入,开门见山,让学生尽快获得成就感
依照《微电脑学习手册》建议的教学步骤,学生很快就能操作计算机完成一些任务,达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
4.從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搞学科本位
例如,本课出现4个英文单词,我不仅给出了中文释义,而且加注了国际音标。给计算机教材中的英文单词加注国际音标,并不多见。有人说,你这是计算机课,还是英语课?更有甚者,有人指责这样做是“种自家的地,却耕了别人家的田”。可见,学科本位,壁垒森严,根深蒂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北京教育学院等单位邀请我为他们举办的电脑培训班授课。参加学习的有中小学生也有成人(大多是教师)。他们反映,原来觉得很神秘,上了很多培训班也没学会的电脑,居然这么有趣和容易入门。正是因为教学效果良好,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出资印制了我的讲义《微电脑上机手册》(《微电脑学习手册》的第1稿),并帮助联系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和微电脑交朋友——中小学生BASIC基础》(第二课堂用书),此后,又多次发文向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系统推荐。
数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我担任主编或参与编写的相关教材约二十多套,这些教材基本上都遵循了上述的编写体例和原则,为贯彻“学生发展本位”,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提供了素材和依据。
参考文献:
[1]焦宝聪,陈兰平.博弈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2):23-34.
[3]田雪.学校变革中创新教育实施的博弈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8(Z4):7-10.
[4]陈翠荣.从博弈论视角看素质教育实施之困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1):22-26.
[5]祝智庭,雒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7):5-13.
项目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实验研究” (ABA1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