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这样一类词,它们都是由方位词“前/后”作为前缀构成的词,而且这些词都是用来表示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特征的,本文称其为“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此结构是汉语中常见的形式,。本文要探讨的由是方位词“前”作为前缀构成的表人名词和方位词“后”作为前缀构成的表人名词相对应而产生的对举结构。
关键词方位词 表人名词 对举结、
一、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的构成
本文所研究的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主要是指以“前”或“后”作为前缀构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表人名词,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和《中国称谓辞典》中所收录的此类词共有46个,其中,带有方位词“前”的表人名词共16个,带有方位词“后”的表人名词共30个。现举例如下:
(一)带有方位词“前”的表人名词。
前锋、前卫、前驱、前贤、前哲、前人、前辈、前妻/夫、前房、前导、前任、前马、前驺、前台财主、前度刘郎。
(二)带有方位词“后”的表人名词。
后卫、后辈、后人、后房、后代、后进生、后婚儿、后嗣、后任、后宫、后主、后妈娘/爸爹、后备军、后手、后裔 、后学、后起之秀、后子、后夫/妻、后进、后劲、后土、后昆、后官、后帝、后槽。
在以上46个词中,有一部分是古词语,这些词都与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已不再使用,如“前马、前驺、前台财主、前度刘郎、后生、后进、后劲、后土、后昆、后官、后帝、后槽、后台老板”,这些词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内,本文仅以其余33个现代汉语常用的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为例,对其语义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
二、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的对举现象研究
(1)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的对举结构的构成。
对举结构是汉语中常见的形式,是由两个字数相等或相近、结构一致、语义相同或相反或相关的词组或语句构成。本文要探讨的由是方位词“前”作为前缀构成的表人名词和方位词“后”作为前缀构成的表人名词相对应而产生的对举结构,其基本形式是“前X”和“后X”。在该结构中,“前X”为对举前项,“后X”为对举后项,对举前项和后项结构相同,例如:
前卫——后卫
前辈——后辈
前房——后房
前人——后人
前任——后任
前夫(妻)——后夫(妻)
此外,还有一些词没有基本的前后对举形式,例如:
*前锋——*后代——
*前驱——*后嗣——
*前贤——*后妈——
*前哲——*后手——
*前导——*后学——
通过对上述现象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在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中,可对举的词共有6对,约占总数的40%左右。其中,在带有方位词“前”的表人名词中,可以对举的词占54%;在带有方位词“后”的表人名词中,可以对举的占40%。对举结构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双音节的词,含有两个以上音节的词都没有相应的对举形式
(二)对举结构的对举形式分析。
通过对对举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举结构的对举项的双方在语义或使用习惯上常常表示相反或相对的意思,从而将二者的差异及对立凸现出来。例如“前卫”和“后卫”,这里的“前”和“后”具有明显的相反的空间位置关系,因此它们表示的是相反的语义关系。而“前辈”和“后辈”、“前房”和“后房”、“前人”和“后人”、“前任”和“后任”、“前夫(妻)”和“后夫(妻)”这些词中的“前”和“后”则是表示时间上的前后相继,它们的语义关系是相对的。在表示相对关系的对举结构中,我们可以按照时间范围的界定分为两类:
(三)双项对举关系(前辈/辈、前人/后人)。
在这类词中,两个对举项之间虽然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却呈现出一种绝对的对举关系。就拿“前人/后人”来说,不管参照点如何,每个时代都有当时那个时代所谓的“前人”和“后人”,不存在处于二者之间的项,例如:
1. 管理学是对前人管理实践、经验和管理思想、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以现在时间为参照点)。
2.贾思勰在撰写《齐民要术》是,翻遍了可能找到的前人有关农业生产的书籍,直接引用的材料,来自一百五六十种著作。(以过去时间为参照点)。
3.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参照时间泛化)。
换句话说,这种绝对的对举关系就和大家都知道的绝对的反义词(如“生、死”)一样,无论以什么为参照点,都没有第三种可能,因此这样的对举结构又可以叫做“绝对对举结构”。
(四)多项对举关系(前任/后任、前妻/后妻、前房/后房)。
在这类词中,对举项的双方还可以与第三方共同存在。例如“前任/后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前任”指在现在担任某项职务的人之前担任这个职务的,如“前任部长”。“后任”指在原来担任某项职务的人去职后继任这个职务的人。此外,与“前任”、“后任”并存的还有一个“现任”,指现在正在担任某个职务的人。这里的“现任”有时与“后任”完全对等,有时不完全对等。举个例子说,如果张三现在正在担任某个部长职务,而在他之前只有一个人曾担任过此项职务,那么那个人就是“前任部长”,张三既可叫做“现任部长”,又可叫做“后任部长”,如果在张三之前有多个人曾担任过此部长职务,那么那些人都可叫做“前任部长”,而其中除去最开始担任部长的人之外的每一个人及其之后的人都可叫做“后任部长”,而“现任部长”却只有张三一个。简言之,“前任”和“后任”都可以指代多个项,而“现任”只可以指代一个项。因此像“前任/后任、前妻/后妻、前房/后房”这样的对举结构又可以叫做“相对对举结构”。
三、对举结构的语义色彩分析
为什么有些词可以对举,而另外一些词不可以呢?主要原因这两类词的语义特征不同。可以对举的例词中,词的语义色彩都是较为中性的,没有明显的褒贬意味的,其中的“前”和“后”只是通过表示时间或空间位置的先后加以区分,如:“前任——后任”只是从时间上加以区分,“前卫——后卫”只是从空间位置上加以区分,所以这类词是可以对举的。而另外一类词之所以不可以对举,因为它们的语义色彩较为明显,具有明显的褒贬意味,如:“前锋”、“前驱”就是指冲在前面的具有带头作用的人,具有明显的褒义,如果换成“后锋”、“后驱”,则该词的本身就自相矛盾;另外,像“后妈”、“后进生”这样的词本身就带有明显的贬义,所以我们只能把它们作为一种专门的叫法,来表达专门的意思,而不能想当然地制造出“前妈”、“前进生”这样的词。
四、对举结构的语义色彩成因分析
为什么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会具有不同的语义色彩呢?想说明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提到汉民族的意向性思维模式。“现代有关中国传统思维的研究表明,传统思维的一个根本特点是主题以自身为对象的意向性思维。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认知和情感融合在一起,知情意处在合一未分化的状态。其中,情感因素其重要作用,这就使传统思维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使思维按照主观情感需要所决定的方向发展。”传统思维的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的造词活动。在这类词的造词过程中,又常常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即思维模式,中国人常常直接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自身的主观感受出发,把尊敬先人作为一种美德,因此在带有“前”的表人名词中,大多数都带有肯定和积极的意味,例如:前锋、前驱、前贤、前辈,等等。而带有“后”的表人名词中,大多数都带有否定和消极的意味,例如:后进生、后妈、后婚儿,等等。当然,具有明显语义色彩的词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这部分词就是在空间认知与主体情感融合在一起的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包含了认识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因传统意向性思维方式的驱动而流露出的主观感受及情感倾向。
五、对举结构中的概念隐喻
为什么带有“前/后”的表人名词中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对应关系以及规律性的东西呢?要想解释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谈到概念隐喻。蓝纯在《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中对此有着比较详细的阐述。他认为,每一个语言的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包含数目庞大的概念隐喻。所谓概念隐喻就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映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而这种映射的过程并非偶然,而是有据可循的。之前我们谈到过,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能力就是对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的感知能力,方位隐喻是一切隐喻的基础,因此说,一切规约性的概念隐喻都根植于我们的生活经验。
在对带有“前/后”的表人名词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现在我们看来可以对举的词,之前是没有对举的形式的,例如“前妻/后妻”、“前房/后房”,之前“后妻”“后房”这两个说法都是不存在的。为什么有了“前妻”、“前房”的说法,就一定要有“后妻”、“后房”的说法呢?这是因为,正如Lakoff(1993:241)所说,一个概念隐喻一旦建立起来,为语言使用者广泛接受,那么它就会通过在生活经验中制造新的对应关系将自身的结构强加于实际生活,从而得以实现。因此之所以出现“后妻”、“后房”的说法,主要是因为这样使人们表达相关的意思时更方便,从而也使两个词之间的对比意味更加鲜明。另外,蓝纯也曾指出,隐喻的经验基础和现实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区别仅在于一个先于隐喻存在,一个后于隐喻出现。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对于上一代人而言是某个隐喻制造出来的新的对应关系,在下一代人那里很可能被当作该隐喻的经验基础而被接受了。
六、对举项的替代
那么,对于那些不可以对举的词语,如果我们要表示与之相反或相对的意思,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对举项的替代问题。也就是说,有一部分词,它们虽然没有直接的“前”、“后”对应的对举形式,但是却常常有一个其他的词来和它组合表达相对应的意思,例如:与“后妈”相对应的词,我们说“生母”,而不是直接说“前妈”。原因是我们觉得后妈这个词是带有明显的贬义的,所以我们常常会另造一个褒义词来表达和它相反的意思。有时,“前”也可以说成“先”,如相对“后人”而言,有“前人”与“先人”两个词,相对“后辈”而言,也有“前辈”与“先辈”两个词。也就是说,与“后”相对的不仅有“前”,还有“先”。不过,能够用“先”的词语并不多,而且用“前”与用“先”有时在意义上也可能有些差别,如“前辈”可以指说话时还健在的老一辈,而“先辈”多指已故去的前辈。再比如:“后手”的对应词我们说“先手”,而不说“前手”,因为“先”比“前”在时间的先后顺序上有更多的强调意味。当然,这类词还是少数,大部分不能对举的词都没有和它们对应的另外一种说法,这也取决于该类词的使用频率以及人们对其两种相反意思的认可程度。
七、结语
由此可见,方位词“前”作为前缀构成的表人名词和方位词“后”作为前缀构成的表人名词相对应而产生的对举结构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认清并理解这种规律性,对我们今后对这类方位词作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Lakoff,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7-15.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范继花.方位概念"前\后"在汉语中的隐喻运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1).
[5]方经民.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J].中国语文,1999,(1).
[6]董莉.空间隐喻的辩证思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1).
[7]廖秋忠.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照点[J].中国语文,1989,(1).
关键词方位词 表人名词 对举结、
一、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的构成
本文所研究的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主要是指以“前”或“后”作为前缀构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表人名词,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和《中国称谓辞典》中所收录的此类词共有46个,其中,带有方位词“前”的表人名词共16个,带有方位词“后”的表人名词共30个。现举例如下:
(一)带有方位词“前”的表人名词。
前锋、前卫、前驱、前贤、前哲、前人、前辈、前妻/夫、前房、前导、前任、前马、前驺、前台财主、前度刘郎。
(二)带有方位词“后”的表人名词。
后卫、后辈、后人、后房、后代、后进生、后婚儿、后嗣、后任、后宫、后主、后妈娘/爸爹、后备军、后手、后裔 、后学、后起之秀、后子、后夫/妻、后进、后劲、后土、后昆、后官、后帝、后槽。
在以上46个词中,有一部分是古词语,这些词都与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已不再使用,如“前马、前驺、前台财主、前度刘郎、后生、后进、后劲、后土、后昆、后官、后帝、后槽、后台老板”,这些词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内,本文仅以其余33个现代汉语常用的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为例,对其语义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
二、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的对举现象研究
(1)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的对举结构的构成。
对举结构是汉语中常见的形式,是由两个字数相等或相近、结构一致、语义相同或相反或相关的词组或语句构成。本文要探讨的由是方位词“前”作为前缀构成的表人名词和方位词“后”作为前缀构成的表人名词相对应而产生的对举结构,其基本形式是“前X”和“后X”。在该结构中,“前X”为对举前项,“后X”为对举后项,对举前项和后项结构相同,例如:
前卫——后卫
前辈——后辈
前房——后房
前人——后人
前任——后任
前夫(妻)——后夫(妻)
此外,还有一些词没有基本的前后对举形式,例如:
*前锋——*后代——
*前驱——*后嗣——
*前贤——*后妈——
*前哲——*后手——
*前导——*后学——
通过对上述现象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在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中,可对举的词共有6对,约占总数的40%左右。其中,在带有方位词“前”的表人名词中,可以对举的词占54%;在带有方位词“后”的表人名词中,可以对举的占40%。对举结构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双音节的词,含有两个以上音节的词都没有相应的对举形式
(二)对举结构的对举形式分析。
通过对对举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举结构的对举项的双方在语义或使用习惯上常常表示相反或相对的意思,从而将二者的差异及对立凸现出来。例如“前卫”和“后卫”,这里的“前”和“后”具有明显的相反的空间位置关系,因此它们表示的是相反的语义关系。而“前辈”和“后辈”、“前房”和“后房”、“前人”和“后人”、“前任”和“后任”、“前夫(妻)”和“后夫(妻)”这些词中的“前”和“后”则是表示时间上的前后相继,它们的语义关系是相对的。在表示相对关系的对举结构中,我们可以按照时间范围的界定分为两类:
(三)双项对举关系(前辈/辈、前人/后人)。
在这类词中,两个对举项之间虽然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却呈现出一种绝对的对举关系。就拿“前人/后人”来说,不管参照点如何,每个时代都有当时那个时代所谓的“前人”和“后人”,不存在处于二者之间的项,例如:
1. 管理学是对前人管理实践、经验和管理思想、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以现在时间为参照点)。
2.贾思勰在撰写《齐民要术》是,翻遍了可能找到的前人有关农业生产的书籍,直接引用的材料,来自一百五六十种著作。(以过去时间为参照点)。
3.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参照时间泛化)。
换句话说,这种绝对的对举关系就和大家都知道的绝对的反义词(如“生、死”)一样,无论以什么为参照点,都没有第三种可能,因此这样的对举结构又可以叫做“绝对对举结构”。
(四)多项对举关系(前任/后任、前妻/后妻、前房/后房)。
在这类词中,对举项的双方还可以与第三方共同存在。例如“前任/后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前任”指在现在担任某项职务的人之前担任这个职务的,如“前任部长”。“后任”指在原来担任某项职务的人去职后继任这个职务的人。此外,与“前任”、“后任”并存的还有一个“现任”,指现在正在担任某个职务的人。这里的“现任”有时与“后任”完全对等,有时不完全对等。举个例子说,如果张三现在正在担任某个部长职务,而在他之前只有一个人曾担任过此项职务,那么那个人就是“前任部长”,张三既可叫做“现任部长”,又可叫做“后任部长”,如果在张三之前有多个人曾担任过此部长职务,那么那些人都可叫做“前任部长”,而其中除去最开始担任部长的人之外的每一个人及其之后的人都可叫做“后任部长”,而“现任部长”却只有张三一个。简言之,“前任”和“后任”都可以指代多个项,而“现任”只可以指代一个项。因此像“前任/后任、前妻/后妻、前房/后房”这样的对举结构又可以叫做“相对对举结构”。
三、对举结构的语义色彩分析
为什么有些词可以对举,而另外一些词不可以呢?主要原因这两类词的语义特征不同。可以对举的例词中,词的语义色彩都是较为中性的,没有明显的褒贬意味的,其中的“前”和“后”只是通过表示时间或空间位置的先后加以区分,如:“前任——后任”只是从时间上加以区分,“前卫——后卫”只是从空间位置上加以区分,所以这类词是可以对举的。而另外一类词之所以不可以对举,因为它们的语义色彩较为明显,具有明显的褒贬意味,如:“前锋”、“前驱”就是指冲在前面的具有带头作用的人,具有明显的褒义,如果换成“后锋”、“后驱”,则该词的本身就自相矛盾;另外,像“后妈”、“后进生”这样的词本身就带有明显的贬义,所以我们只能把它们作为一种专门的叫法,来表达专门的意思,而不能想当然地制造出“前妈”、“前进生”这样的词。
四、对举结构的语义色彩成因分析
为什么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会具有不同的语义色彩呢?想说明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提到汉民族的意向性思维模式。“现代有关中国传统思维的研究表明,传统思维的一个根本特点是主题以自身为对象的意向性思维。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认知和情感融合在一起,知情意处在合一未分化的状态。其中,情感因素其重要作用,这就使传统思维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使思维按照主观情感需要所决定的方向发展。”传统思维的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的造词活动。在这类词的造词过程中,又常常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即思维模式,中国人常常直接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自身的主观感受出发,把尊敬先人作为一种美德,因此在带有“前”的表人名词中,大多数都带有肯定和积极的意味,例如:前锋、前驱、前贤、前辈,等等。而带有“后”的表人名词中,大多数都带有否定和消极的意味,例如:后进生、后妈、后婚儿,等等。当然,具有明显语义色彩的词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这部分词就是在空间认知与主体情感融合在一起的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包含了认识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因传统意向性思维方式的驱动而流露出的主观感受及情感倾向。
五、对举结构中的概念隐喻
为什么带有“前/后”的表人名词中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对应关系以及规律性的东西呢?要想解释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谈到概念隐喻。蓝纯在《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中对此有着比较详细的阐述。他认为,每一个语言的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包含数目庞大的概念隐喻。所谓概念隐喻就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映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而这种映射的过程并非偶然,而是有据可循的。之前我们谈到过,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能力就是对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的感知能力,方位隐喻是一切隐喻的基础,因此说,一切规约性的概念隐喻都根植于我们的生活经验。
在对带有“前/后”的表人名词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现在我们看来可以对举的词,之前是没有对举的形式的,例如“前妻/后妻”、“前房/后房”,之前“后妻”“后房”这两个说法都是不存在的。为什么有了“前妻”、“前房”的说法,就一定要有“后妻”、“后房”的说法呢?这是因为,正如Lakoff(1993:241)所说,一个概念隐喻一旦建立起来,为语言使用者广泛接受,那么它就会通过在生活经验中制造新的对应关系将自身的结构强加于实际生活,从而得以实现。因此之所以出现“后妻”、“后房”的说法,主要是因为这样使人们表达相关的意思时更方便,从而也使两个词之间的对比意味更加鲜明。另外,蓝纯也曾指出,隐喻的经验基础和现实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区别仅在于一个先于隐喻存在,一个后于隐喻出现。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对于上一代人而言是某个隐喻制造出来的新的对应关系,在下一代人那里很可能被当作该隐喻的经验基础而被接受了。
六、对举项的替代
那么,对于那些不可以对举的词语,如果我们要表示与之相反或相对的意思,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对举项的替代问题。也就是说,有一部分词,它们虽然没有直接的“前”、“后”对应的对举形式,但是却常常有一个其他的词来和它组合表达相对应的意思,例如:与“后妈”相对应的词,我们说“生母”,而不是直接说“前妈”。原因是我们觉得后妈这个词是带有明显的贬义的,所以我们常常会另造一个褒义词来表达和它相反的意思。有时,“前”也可以说成“先”,如相对“后人”而言,有“前人”与“先人”两个词,相对“后辈”而言,也有“前辈”与“先辈”两个词。也就是说,与“后”相对的不仅有“前”,还有“先”。不过,能够用“先”的词语并不多,而且用“前”与用“先”有时在意义上也可能有些差别,如“前辈”可以指说话时还健在的老一辈,而“先辈”多指已故去的前辈。再比如:“后手”的对应词我们说“先手”,而不说“前手”,因为“先”比“前”在时间的先后顺序上有更多的强调意味。当然,这类词还是少数,大部分不能对举的词都没有和它们对应的另外一种说法,这也取决于该类词的使用频率以及人们对其两种相反意思的认可程度。
七、结语
由此可见,方位词“前”作为前缀构成的表人名词和方位词“后”作为前缀构成的表人名词相对应而产生的对举结构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认清并理解这种规律性,对我们今后对这类方位词作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Lakoff,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7-15.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范继花.方位概念"前\后"在汉语中的隐喻运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1).
[5]方经民.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J].中国语文,1999,(1).
[6]董莉.空间隐喻的辩证思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1).
[7]廖秋忠.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照点[J].中国语文,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