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中学生生活在开拓创新的时代。但多年来教学方法单调、教材内容滞后的政治教学却陷入困境之中。笔者从事了多年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调动学习主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是为了学。教师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为此,我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和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 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多思”。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例如讲到《法律常识》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师进行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 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巩固、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如讲到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时,联系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本地股份制经济的发展,讨论和领会“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的理论含义;讲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可进行“权利和义务是否可以放弃”的课堂讨论等。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多做”。即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写预习提纲,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在课前安排预习,课堂督促笔记,课后布置适当的练习,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当然,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的方法还有很多,我的做法仅仅是抛砖引玉。
二、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性很强,时代气息浓。但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理论结合实际,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纸杂志,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学以致用”;组织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事报告会、专题讨论会;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矿企业、机关参观,进行社会调查,请模范人物讲课等,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可以感觉到政治的实用价值,既深化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敏感能力,使政治学科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地结合。当然,联系实际要恰当,不能生拉硬扯、机械对号,而且联系实际时,要做好理论方面的分析、论述和归纳。
三、课堂生动活泼,加强教学的情趣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政治理论本身抽象性、逻辑性很强,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艺术。
第一,语言表达要生动幽默。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风平浪静”,而应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教师可选择幽默故事和绘画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政治观点。如讲到“宗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时,选用恩格斯的名言:“假如牛能绘画的话,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理论分析可借助例证名言。教师讲授理论观点时,可从有趣的例证讲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汉语中的许多成语、谚语、格言、诗词名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活生生的事例等,都包含着或直接表现着精深的哲理。像“守株待兔”有力地揭示了形而上学的弊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包含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物以稀为贵”,反映了价格与价值、供求的关系等。通过这些例证名言的分析,能将学生带入一种理论情境之中。
第三,教学手段应多种多样。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还可以通过看图解意、图表分析、实物实验、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中,学懂、记牢、运用政治知识。
综上所述,我认为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内容可以有趣化,课堂教学可以生动化。这样的思想政治课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21世纪的新一代中学生。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调动学习主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是为了学。教师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为此,我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和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 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多思”。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例如讲到《法律常识》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师进行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 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巩固、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如讲到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时,联系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本地股份制经济的发展,讨论和领会“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的理论含义;讲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可进行“权利和义务是否可以放弃”的课堂讨论等。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多做”。即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写预习提纲,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在课前安排预习,课堂督促笔记,课后布置适当的练习,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当然,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的方法还有很多,我的做法仅仅是抛砖引玉。
二、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性很强,时代气息浓。但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理论结合实际,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纸杂志,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学以致用”;组织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事报告会、专题讨论会;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矿企业、机关参观,进行社会调查,请模范人物讲课等,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可以感觉到政治的实用价值,既深化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敏感能力,使政治学科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地结合。当然,联系实际要恰当,不能生拉硬扯、机械对号,而且联系实际时,要做好理论方面的分析、论述和归纳。
三、课堂生动活泼,加强教学的情趣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政治理论本身抽象性、逻辑性很强,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艺术。
第一,语言表达要生动幽默。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风平浪静”,而应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教师可选择幽默故事和绘画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政治观点。如讲到“宗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时,选用恩格斯的名言:“假如牛能绘画的话,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理论分析可借助例证名言。教师讲授理论观点时,可从有趣的例证讲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汉语中的许多成语、谚语、格言、诗词名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活生生的事例等,都包含着或直接表现着精深的哲理。像“守株待兔”有力地揭示了形而上学的弊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包含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物以稀为贵”,反映了价格与价值、供求的关系等。通过这些例证名言的分析,能将学生带入一种理论情境之中。
第三,教学手段应多种多样。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还可以通过看图解意、图表分析、实物实验、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中,学懂、记牢、运用政治知识。
综上所述,我认为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内容可以有趣化,课堂教学可以生动化。这样的思想政治课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21世纪的新一代中学生。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