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是研究开发与市场应用、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的重要桥梁,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及其对相关市场信息的把握,也迫切需求学校和企业的深入合作,但这两者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始终限制着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文化的融合给出一些观点。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文化融合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办学和育人的新路子已成为大力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己成为现代职业教育能否有效推进的重要标志,而校企合作文化的建设水平又是校企合作深度的集中体现。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虽然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但校企合作中的文化融合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职业院校建设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更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难以规避的深层问题。
一、校企合作中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企业行为。其价值追求在于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职教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和旗帜。高职院校文化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并以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为背景而营造出来的教化文化,其价值追求在于育人。高职院校文化主要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更多地融入职业特性、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养等与企业生产相联系的文化要素。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曾多年服务于特定的行业企业,具有浓厚的行业性色彩,所以“立足行業、服务企业”既是各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也是职教文化的体现[1]。
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都有各自特定的形成空间和逐渐积淀完善的时间范围,但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两者都会对彼此的文化要素进行选择性的吸收或者借鉴,不断地展开文化的互融、互动和变迁,最终形成一个开放性的“文化圈”。因此校企合作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合作,校企的深度合作必然要以文化融合为前提。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实施校企文化的立体融合,建设有企业特色的职教文化,有利于高职院校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现代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管理理念及一系列行为标准,将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培育人才[2]。对于企业而言,文化建设步伐较慢。通过吸收高职院校学生新生力量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可以为企业带来朝气和新气象,促进良好学习气氛和职业进修大环境的形成。对于学生而言,有效的校企合作可以帮助他们毕业后较快地适应企业环境,更好更快地与企业一同成长;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企业文化中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价值观念,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全面提升职业综合素养[3]。
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文化可以引导实际工作的精神风貌,正是由于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企业都是基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所以要有效融合双方的文化,避免思想意识上的诸多偏见,形成一个和谐的合作环境。
二、校企合作中文化融合的方法与途径
1、正视校企两种文化的差异,寻求文化融合的共同基础
如上所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两种各具特质的文化。在高职教育与现代产业均迈向“升级版”发展的新阶段,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发生碰撞和矛盾是必然的,也是有益的。面对两种文化间的相互撞击,要树立兼容并蓄、理性开放的文化观,善于发现两种文化的相通、相同之处,发掘文化的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认真寻找文化融合的正向价值,努力把两种文化的碰撞变为合力,构建文化融合动态结构[4]。
2、互相吸收对方文化优势,丰富自身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文化要吸收企业文化的有利因素。学校文化的核心反映了师生共同的精神与信念追求。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时,片面强调单一专业实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5]。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一定要突出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在树德育人的前提下,吸收企业文化中对职业教育有利的因素,以优化学校文化的内容,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利益为导向。现代企业文化的品位提升离不开职校文化积极作用的发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中国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就现实来看,校企合作要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还存在一定难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在合作中更多地考虑经济利益,较少考虑合作育人的社会责任。随着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发展和技术积累要求越来越高,对快餐式操作工的需求已经不再是企业的当务之急,而具有过硬技术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大国工匠已成为企业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学习和吸收院校文化。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职业培训和持续教育,把培养和发掘员工潜能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的原因。
3、在校企文化融合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校企合作既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然选择,也是双方文化互融的基础和平台。校企双方作为社会主体,必然要实现各自的社会功能和发展目标。企业是营利性经济组织,必定将合作与自身的经济利益挂钩;学校是非营利性机构,合作的最终希望是赢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发展空间。由于学校与企业合作目的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仅靠双方的自觉来推进校企合作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双方确立共同的理念和目标,相互妥协和利益交换。也就是说,企业要以长远的观点,将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学校则要真正关心企业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办学特色和质量不可缺少的要素。只有以此为基础,双方才能实现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才能透过文化融合,引领校企合作深度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 三、校企合作中文化融合建设实践
一般而论,校企合作的发展可分为 3 个阶段。初级阶段往往表现为校企之间的单向合作,如学校向企业输送毕业生,企业向学校派出技术人员,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中级阶段则表现为以产业相关要素作为价值节点,校企双方共同围绕课程建设、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而进行的双向合作;与前二者不同,高级阶段的校企合作将呈现出校企无边界合作的一体化状态,在这个学校与企业的耦合力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努力驾驭因校企文化融合而形成的新興驱动力量[7]。
3.1 立足区域特点,深化校企合作
在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时,应考虑产业发展的区域性,把传承文化作为合作的纽带,培养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例如某沿海石化城市,位于当地的石化职业院校与当地大型石化企业之间,可以基于当地的开放性海洋文化作为同质的文化渊源,开展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互相开放图书馆、体育馆等措施,形成开放的海洋与港湾文化,在职业技能业务层面之外,加深了企业与院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3.2 吸收企业校友的经验总结,吸收现代企业管理精髓
高职院校在制订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方案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行业优秀的企业文化精神,以丰富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合作开发、“双师型”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充分吸收企业校友的反馈意见,将企业的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加以提炼并渗透到职业教育之中。例如某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与合作的大型汽车制造企业[8],可以开展5S、6sigma和流程管理的相关文化融合,在职教过程中将5S、6sigma和流程管理这些职业文化素养润物细无声的贯穿于职业教育点滴中,这样的校园文化精神建立在对行业企业员工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既与企业文化不冲突,又有其自身渊源,可达到“共荣”。
3.3 敢于突破传统,借鉴新技术手段
高层次的校企文化融合创新,还要求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要求突破校企文化各自的窠臼和之间的藩篱,不断增强彼此的文化认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对于校企文化的高层次融合,我们必须学会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聚众优势,对校企双方拥有的文化、科技、信息、创意、资本、市场、人才、品牌等优势要素,进行集聚创新,使校企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创意表达更加多样,实现“空间重塑”形成的融合发展模式。例如某信息技术学院与某大型游戏软件企业,通过建设虚拟校园app,实现校园管理和企业兼职信息融通,将企业文化提前通过兼职实习的形式提前渗透到校园,同时又在企业管理中处处体现校园文化的年轻特质,实现了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的寓教于乐的效果。
总之,校企合作目的可能千差万别,合作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但是如果没有从文化融合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都将沦为产业链上下游的供求关系或利益共享。只有从文化融合角度去审视校企合作,才能从主管能动性角度真正促进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进而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具有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也只有从文化融合角度去审视校企合作才能让企业真正自觉抛弃短期利益,告别急功近利着眼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真正为企业腾飞发展打牢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伟芳.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模式初探[J].北京教育(高教),2017(11):36-37.
[2]周静,张莹,刘福军.职业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7(26):44-49.
[3]袁国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03):7-9.
[4]王子南.校企文化共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03):10-12.
[5]肖先举,唐学红,孙婷婷,王德堂.现代学徒制视野下校企文化融合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7 (10):1-4.
[6]那菊华,张丽萍.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校企文化融合途径探索[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31(01):10-12+31.
[7]王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6):70-71.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文化融合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办学和育人的新路子已成为大力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己成为现代职业教育能否有效推进的重要标志,而校企合作文化的建设水平又是校企合作深度的集中体现。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虽然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但校企合作中的文化融合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职业院校建设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更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难以规避的深层问题。
一、校企合作中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企业行为。其价值追求在于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职教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和旗帜。高职院校文化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并以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为背景而营造出来的教化文化,其价值追求在于育人。高职院校文化主要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更多地融入职业特性、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养等与企业生产相联系的文化要素。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曾多年服务于特定的行业企业,具有浓厚的行业性色彩,所以“立足行業、服务企业”既是各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也是职教文化的体现[1]。
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都有各自特定的形成空间和逐渐积淀完善的时间范围,但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两者都会对彼此的文化要素进行选择性的吸收或者借鉴,不断地展开文化的互融、互动和变迁,最终形成一个开放性的“文化圈”。因此校企合作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合作,校企的深度合作必然要以文化融合为前提。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实施校企文化的立体融合,建设有企业特色的职教文化,有利于高职院校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现代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管理理念及一系列行为标准,将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培育人才[2]。对于企业而言,文化建设步伐较慢。通过吸收高职院校学生新生力量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可以为企业带来朝气和新气象,促进良好学习气氛和职业进修大环境的形成。对于学生而言,有效的校企合作可以帮助他们毕业后较快地适应企业环境,更好更快地与企业一同成长;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企业文化中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价值观念,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全面提升职业综合素养[3]。
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文化可以引导实际工作的精神风貌,正是由于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企业都是基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所以要有效融合双方的文化,避免思想意识上的诸多偏见,形成一个和谐的合作环境。
二、校企合作中文化融合的方法与途径
1、正视校企两种文化的差异,寻求文化融合的共同基础
如上所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两种各具特质的文化。在高职教育与现代产业均迈向“升级版”发展的新阶段,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发生碰撞和矛盾是必然的,也是有益的。面对两种文化间的相互撞击,要树立兼容并蓄、理性开放的文化观,善于发现两种文化的相通、相同之处,发掘文化的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认真寻找文化融合的正向价值,努力把两种文化的碰撞变为合力,构建文化融合动态结构[4]。
2、互相吸收对方文化优势,丰富自身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文化要吸收企业文化的有利因素。学校文化的核心反映了师生共同的精神与信念追求。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时,片面强调单一专业实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5]。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一定要突出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在树德育人的前提下,吸收企业文化中对职业教育有利的因素,以优化学校文化的内容,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利益为导向。现代企业文化的品位提升离不开职校文化积极作用的发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中国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就现实来看,校企合作要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还存在一定难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在合作中更多地考虑经济利益,较少考虑合作育人的社会责任。随着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发展和技术积累要求越来越高,对快餐式操作工的需求已经不再是企业的当务之急,而具有过硬技术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大国工匠已成为企业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学习和吸收院校文化。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职业培训和持续教育,把培养和发掘员工潜能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的原因。
3、在校企文化融合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校企合作既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然选择,也是双方文化互融的基础和平台。校企双方作为社会主体,必然要实现各自的社会功能和发展目标。企业是营利性经济组织,必定将合作与自身的经济利益挂钩;学校是非营利性机构,合作的最终希望是赢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发展空间。由于学校与企业合作目的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仅靠双方的自觉来推进校企合作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双方确立共同的理念和目标,相互妥协和利益交换。也就是说,企业要以长远的观点,将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学校则要真正关心企业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办学特色和质量不可缺少的要素。只有以此为基础,双方才能实现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才能透过文化融合,引领校企合作深度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 三、校企合作中文化融合建设实践
一般而论,校企合作的发展可分为 3 个阶段。初级阶段往往表现为校企之间的单向合作,如学校向企业输送毕业生,企业向学校派出技术人员,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中级阶段则表现为以产业相关要素作为价值节点,校企双方共同围绕课程建设、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而进行的双向合作;与前二者不同,高级阶段的校企合作将呈现出校企无边界合作的一体化状态,在这个学校与企业的耦合力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努力驾驭因校企文化融合而形成的新興驱动力量[7]。
3.1 立足区域特点,深化校企合作
在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时,应考虑产业发展的区域性,把传承文化作为合作的纽带,培养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例如某沿海石化城市,位于当地的石化职业院校与当地大型石化企业之间,可以基于当地的开放性海洋文化作为同质的文化渊源,开展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互相开放图书馆、体育馆等措施,形成开放的海洋与港湾文化,在职业技能业务层面之外,加深了企业与院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3.2 吸收企业校友的经验总结,吸收现代企业管理精髓
高职院校在制订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方案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行业优秀的企业文化精神,以丰富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合作开发、“双师型”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充分吸收企业校友的反馈意见,将企业的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加以提炼并渗透到职业教育之中。例如某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与合作的大型汽车制造企业[8],可以开展5S、6sigma和流程管理的相关文化融合,在职教过程中将5S、6sigma和流程管理这些职业文化素养润物细无声的贯穿于职业教育点滴中,这样的校园文化精神建立在对行业企业员工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既与企业文化不冲突,又有其自身渊源,可达到“共荣”。
3.3 敢于突破传统,借鉴新技术手段
高层次的校企文化融合创新,还要求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要求突破校企文化各自的窠臼和之间的藩篱,不断增强彼此的文化认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对于校企文化的高层次融合,我们必须学会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聚众优势,对校企双方拥有的文化、科技、信息、创意、资本、市场、人才、品牌等优势要素,进行集聚创新,使校企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创意表达更加多样,实现“空间重塑”形成的融合发展模式。例如某信息技术学院与某大型游戏软件企业,通过建设虚拟校园app,实现校园管理和企业兼职信息融通,将企业文化提前通过兼职实习的形式提前渗透到校园,同时又在企业管理中处处体现校园文化的年轻特质,实现了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的寓教于乐的效果。
总之,校企合作目的可能千差万别,合作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但是如果没有从文化融合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都将沦为产业链上下游的供求关系或利益共享。只有从文化融合角度去审视校企合作,才能从主管能动性角度真正促进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进而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具有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也只有从文化融合角度去审视校企合作才能让企业真正自觉抛弃短期利益,告别急功近利着眼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真正为企业腾飞发展打牢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伟芳.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模式初探[J].北京教育(高教),2017(11):36-37.
[2]周静,张莹,刘福军.职业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7(26):44-49.
[3]袁国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03):7-9.
[4]王子南.校企文化共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03):10-12.
[5]肖先举,唐学红,孙婷婷,王德堂.现代学徒制视野下校企文化融合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7 (10):1-4.
[6]那菊华,张丽萍.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校企文化融合途径探索[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31(01):10-12+31.
[7]王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