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夏天,一个闷热的傍晚,我和一群朋友去北京舞蹈学院,邂逅了沈旭佳。当时,她即将毕业于舞蹈学院中国舞系大专班,曾获全国和华东地区的舞蹈比赛奖。而我刚刚退职,生活无着,和几个朋友合开一个饭馆。我想,第一面我们谁也没有给对方留下太深印象,只是互相留了电话,告诉对方:“要实在无聊可以给我打电话。”
后来碰巧我们都“实在没劲”,就互相打了电话,想找点“有劲儿”的事干,于是一起去玉渊潭游泳。游泳间隙,总要聊聊天,一块儿夸夸谁挤兑挤兑谁,这就亲密了一些。沈旭佳挺能聊,像一般大学里的聪明学生一样,话题挺高雅。为了显得我也不俗,我把能想起来的听过一耳朵的五个字以上的外国人名,全像说老熟人一样说了出去。有几天,我们俩就像在赛背外国名人大词典。终于,才尽智竭了,也累坏了,各自露出了本来面目。她担心毕业分配留不了北京,我说没钱真惨,都挺发愁,又都互相劝慰,觉得对方的愁不算什么。为了证明自己的愁算愁,两个人又竞相倒出各自不可告人的隐忧,待双方都发觉说得太多时,已经太晚了,对方已由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一跃而成为知道自己秘密最多的第一知己。
那些天,她们正在天桥剧场演舞剧《屈原》,我去观摩。沈旭佳一出台便令我瞠目结舌。我不是说她在台下不漂亮,而是说她在台上格外出色。我看着那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不免油然想到:“找这个人当老婆还挺不错。”
按说,我应该马上惭愧。换一个特别有自尊心的人,可能会含悲忍愤埋情而去,可我没有,我大概属于自我感觉比较良好的那类人。事情自然而然地演变着,我们互相不再和其他异性约会,每天只两个人在一起。不久,我去外地一个月,没写信,回来看见她嘴角起了大燎泡,一见面就使劲掐我的手,她愈来愈像我久已期待的那个人。这时,我们谁也没注意对方是干什么的,那些太不重要了。我们都陶醉、眩惑在对方的魅力中。当时我已经发表了一些小说,《空中小姐》也有一定反响,但这远不够使沈旭佳出于势利跟我好。她毕业后分在东方歌舞团,在她的追求者中,和我同样年轻,比我更加头角峥嵘的大有人在,她完全可以不担风险地嫁个注定要出人头地的丈夫。
终于有一天,有人找到东方歌舞团组织,说我是个骗子、流氓,品行恶劣,玩弄女性。东方歌舞团的领导当然吓坏了,找沈旭佳谈话,让她和我断绝来往,说了我的一些“劣迹”。好在我一向不瞒沈旭佳,这些事她都知道,因而没“大吃一惊”,只是鸣谢了组织的关心,照常和我来往。组织上,尽到了责任也就随她去了。毕竟不是过去了,犯不上也没兴趣过多干涉演员私生活,我毕竟还不是个阶级敌人。
1985年,我和沈旭佳合作写的中篇小说《浮出海面》在《当代》第六期发表了。这是我所有小说里写得最吃力也是最满意的,通篇写的是我们的感情生活。我曾得意地问沈旭佳女主人公写得像不像她,她挺干脆地回答:“不像。”我懂她的心情,此刻她早已深恶痛绝那种抽烟喝酒、夸夸其谈的所谓潇洒,宁肯别人把她看成一个质朴、老实、纯真的女孩儿。这真让我喜欢。
我经商完全失败了,有段时间我们很拮据。北京有的饭馆是吃完结账,每次在这种饭馆吃饭我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吃冒了钱不够当众尴尬。舞蹈演员挣不了多少钱。“东方”是最好的,跳一场也只挣五元钱。舞蹈演员又必须吃强化食品,一月工资、奖金大都吃掉了。后来,我们连快餐店也不大敢进了。沈旭佳是个马大哈,什么东西都丢。那年冬天,在北京展览馆剧场后台洗澡,皮衣、手表都让人抱走了,从摊上买了件旧的短大衣穿上,脸灰灰的像个受气包。我则穿着她练功穿的旧绒衣和破军大衣满处晃。两个人都没手表,上街要看时间,就边走边歪头去看行人甩摆的手腕。那时我真是一天只吃一顿饭,每天猫在家里写稿子,希望全寄托在这儿上了。偶尔拿到一笔稿费,就满足一下沈旭佳的购买欲。我和沈旭佳都不会买东西,净上当,花冤枉钱。我给她买的高筒皮靴,跟是歪的,她给我买的毛衣是桃红色的。最终还是常穿的那身衣服合体,索性一年四季地穿。反正沈旭佳在我眼里浓妆佳,淡妆亦佳,蓬头垢面不掩国色。
1986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发表后,我的日子好过了一些,手头宽裕,人也扬眉吐气,沈旭佳反倒不那么每天乐呵呵了。有一天,她忽然叹口气,对我说:“我真不想让你出名,我真希望咱们老像现在这样。”我听了这话产生出不尽的喜悦;我真觉得所有称之为“名利”的东西都是扯淡,我决不让它成为我生活的主要目的!
我深深地感受着一个人的钟爱,这种钟爱使我心平气和,开朗自信。1987年,我们结婚了。1988年6月6日,女儿出生了。那是代表着全家吉祥的一天,发发顺顺。
(摘自《都市女报》)
后来碰巧我们都“实在没劲”,就互相打了电话,想找点“有劲儿”的事干,于是一起去玉渊潭游泳。游泳间隙,总要聊聊天,一块儿夸夸谁挤兑挤兑谁,这就亲密了一些。沈旭佳挺能聊,像一般大学里的聪明学生一样,话题挺高雅。为了显得我也不俗,我把能想起来的听过一耳朵的五个字以上的外国人名,全像说老熟人一样说了出去。有几天,我们俩就像在赛背外国名人大词典。终于,才尽智竭了,也累坏了,各自露出了本来面目。她担心毕业分配留不了北京,我说没钱真惨,都挺发愁,又都互相劝慰,觉得对方的愁不算什么。为了证明自己的愁算愁,两个人又竞相倒出各自不可告人的隐忧,待双方都发觉说得太多时,已经太晚了,对方已由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一跃而成为知道自己秘密最多的第一知己。
那些天,她们正在天桥剧场演舞剧《屈原》,我去观摩。沈旭佳一出台便令我瞠目结舌。我不是说她在台下不漂亮,而是说她在台上格外出色。我看着那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不免油然想到:“找这个人当老婆还挺不错。”
按说,我应该马上惭愧。换一个特别有自尊心的人,可能会含悲忍愤埋情而去,可我没有,我大概属于自我感觉比较良好的那类人。事情自然而然地演变着,我们互相不再和其他异性约会,每天只两个人在一起。不久,我去外地一个月,没写信,回来看见她嘴角起了大燎泡,一见面就使劲掐我的手,她愈来愈像我久已期待的那个人。这时,我们谁也没注意对方是干什么的,那些太不重要了。我们都陶醉、眩惑在对方的魅力中。当时我已经发表了一些小说,《空中小姐》也有一定反响,但这远不够使沈旭佳出于势利跟我好。她毕业后分在东方歌舞团,在她的追求者中,和我同样年轻,比我更加头角峥嵘的大有人在,她完全可以不担风险地嫁个注定要出人头地的丈夫。
终于有一天,有人找到东方歌舞团组织,说我是个骗子、流氓,品行恶劣,玩弄女性。东方歌舞团的领导当然吓坏了,找沈旭佳谈话,让她和我断绝来往,说了我的一些“劣迹”。好在我一向不瞒沈旭佳,这些事她都知道,因而没“大吃一惊”,只是鸣谢了组织的关心,照常和我来往。组织上,尽到了责任也就随她去了。毕竟不是过去了,犯不上也没兴趣过多干涉演员私生活,我毕竟还不是个阶级敌人。
1985年,我和沈旭佳合作写的中篇小说《浮出海面》在《当代》第六期发表了。这是我所有小说里写得最吃力也是最满意的,通篇写的是我们的感情生活。我曾得意地问沈旭佳女主人公写得像不像她,她挺干脆地回答:“不像。”我懂她的心情,此刻她早已深恶痛绝那种抽烟喝酒、夸夸其谈的所谓潇洒,宁肯别人把她看成一个质朴、老实、纯真的女孩儿。这真让我喜欢。
我经商完全失败了,有段时间我们很拮据。北京有的饭馆是吃完结账,每次在这种饭馆吃饭我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吃冒了钱不够当众尴尬。舞蹈演员挣不了多少钱。“东方”是最好的,跳一场也只挣五元钱。舞蹈演员又必须吃强化食品,一月工资、奖金大都吃掉了。后来,我们连快餐店也不大敢进了。沈旭佳是个马大哈,什么东西都丢。那年冬天,在北京展览馆剧场后台洗澡,皮衣、手表都让人抱走了,从摊上买了件旧的短大衣穿上,脸灰灰的像个受气包。我则穿着她练功穿的旧绒衣和破军大衣满处晃。两个人都没手表,上街要看时间,就边走边歪头去看行人甩摆的手腕。那时我真是一天只吃一顿饭,每天猫在家里写稿子,希望全寄托在这儿上了。偶尔拿到一笔稿费,就满足一下沈旭佳的购买欲。我和沈旭佳都不会买东西,净上当,花冤枉钱。我给她买的高筒皮靴,跟是歪的,她给我买的毛衣是桃红色的。最终还是常穿的那身衣服合体,索性一年四季地穿。反正沈旭佳在我眼里浓妆佳,淡妆亦佳,蓬头垢面不掩国色。
1986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发表后,我的日子好过了一些,手头宽裕,人也扬眉吐气,沈旭佳反倒不那么每天乐呵呵了。有一天,她忽然叹口气,对我说:“我真不想让你出名,我真希望咱们老像现在这样。”我听了这话产生出不尽的喜悦;我真觉得所有称之为“名利”的东西都是扯淡,我决不让它成为我生活的主要目的!
我深深地感受着一个人的钟爱,这种钟爱使我心平气和,开朗自信。1987年,我们结婚了。1988年6月6日,女儿出生了。那是代表着全家吉祥的一天,发发顺顺。
(摘自《都市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