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德国ULM大学创伤外科Fleischmann博士首创真空封闭引流(VSD)技术,我国是1994年由裘华德教授首先引进该技术用于治疗躯干、四肢的软组织感染创面取得良好效果并逐渐推荐到创伤后各种问题创面,如慢性经久不愈的溃疡创面、大面积软组织损伤创面等的临床治疗中。2011年2月至今引进VSD技术治疗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优于传统方法。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8例患者(10个创面),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2岁。重物砸伤2例(4个创面),车祸2例,外伤后皮肤坏死感染1例,足底手术后创口感染坏死1例,外伤后皮下潜行剥离1例,犬咬伤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3cm×3cm~10cm×20cm。创面主要分布于前臂、大腿、小腿、足部,其中骨外露1例。
治疗方法:彻底清除坏死或感染组织,创口彻底止血,根据创面大小和形态修剪泡沫材料,或数块连接在一起,将VSD泡沫材料植入创面,确保泡沫材料与创面充分接触,不留死腔,将泡沫材料与周围皮肤缝合固定,用无菌生理盐水擦净血污及坏死角质层,再用75%酒精擦拭,最后用干净纱布擦干,确保创面清洁、干燥,确保半透性薄膜黏贴牢固,引流管用系膜法或叠瓦法封闭,术后将引流管接负压吸引,维持负压17~60kPa(具体压力要在工作中体会,引流管通畅,不被吸扁为好)[1],密切观察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是否处于持续吸引状态。术后观察引流物的颜色及量,如引流物为鲜红色,应仔细检查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并做相应的处理。
结 果
8例患者10个创面中,有2个创面应用1次VSD,拆除引流装置后,创面Ⅰ期缝合,有5个创面应用1次VSD,拆除引流装置后肉芽新鲜进行邮票植皮,植皮后全部成活,伤口封闭。2个创面创口变小,在经过几次换药后伤口闭合,1个创面伤口闭合后因外力因素伤口裂开并骨外露,患者因经济条件限制而未能2次采用VSD治疗。
讨 论
VSD的优点:VSD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治疗创面的一项新技术。①半透性生物薄膜具有单方面透气功能,膜外的空气、细菌不能透过这种薄膜而进入创面内,将开放性的创面变为闭合性创面,使创面与外界隔绝,有效地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并可以保护外露的骨骼、肌腱和神经,防止因长时间外露导致的坏死。②VSD敷料质地柔软,能良好覆盖创面和充填腔隙,能有效引流创面的渗出液和坏死组织,能减少创面对毒性产物的吸收,在引出组织渗液的同时使引流腔壁内陷,防止了残余脓肿及死腔的形成。③VSD材料安全可靠,并且操作简单,必要时可不需要麻醉在床边进行。④一次封闭引流可以保持引流5~7天,无需每天换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VSD适应证:四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的创面;开放性骨折或损伤不宜一期缝合的创面;各种大面积软组织皮肤缺损或合并感染、骨及肌腱外露,经久不愈的创面,褥疮及慢性皮肤溃疡;表皮植皮或人工皮移植术后使用以减少清除皮下积液。禁忌证:通往器官或体腔的窦道、创面恶变或有恶变倾向,伴活动性出血创面,湿性坏疽,大量无活性的“腐败”组织能阻碍负压引流作用[2]。
VSD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①创面要彻底清创,清除坏死或感染组织,同时注意创面止血。②根据创面形状设计VSD材料,创面较大时材料用串联法将数个VSD连接最终由一个负压接口与负压吸引器相连。③要将VSD材料与周围正常组织缝合固定,使其完全覆盖创面且不能留有死腔。④黏贴生物半透性薄膜前要用无菌生理盐水擦净血污及坏死角质层,再用75%酒精擦拭去掉皮肤油脂,最后用干净纱布擦干,确保创面清洁、干燥,确保半透性薄膜黏贴牢固。⑤黏贴半透性薄膜时需将皮肤摊平,确保薄膜和皮肤无空隙黏贴,采用系膜法或叠瓦法黏贴,术中、术后要仔细观察,若发现VSD材料干结变硬,可能是因为密封不严漏气所致,可闻及漏气音,需要继续用半透膜封闭完全后可以从引流管中缓慢逆行注入生理盐水,浸泡VSD材料使其重新变软。⑥保持引流管通畅,如发现堵塞应及时用生理盐水冲吸。⑦维持负压17~60kPa(具体压力要在工作中体会,引流管通畅,不被吸扁为好),密切观察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是否处于持续吸引状态。⑧观察引流物的颜色及量,如引流物为鲜红色,应仔细检查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并做相应的处理。⑨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泡沫材料变色,并且可闻及臭味,则提示感染存在,需立即拆除装置,行清创手术,彻底祛除感染灶及坏死组织。⑩配合抗感染治疗:尽管VSD使创面处于负压、相对隔离和清洁状态,抗厌氧菌治疗也不应忽视。每天吸出的渗出物中含大量蛋白、液体、电解质等,应防止发生负氮平衡和酸碱、水电解质紊乱,加强患者全身营养,增强抗病能力等等。
VSD是一种高效、简单的促进创面愈合的纯物理疗法,该技术操作简便易行,对手术条件要求不高,必要时床旁即可施行,减少了换药次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转变了传统的换药、引流方式,提高了治愈率,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但相比于传统换药,VSD技术价格昂贵,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需权衡利弊。
参考文献
1 裘华德,宋九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
2 杨润功,张字鹏.负压创面治疗在骨科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外科杂志,2010,19:1511.
资料与方法
本组8例患者(10个创面),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2岁。重物砸伤2例(4个创面),车祸2例,外伤后皮肤坏死感染1例,足底手术后创口感染坏死1例,外伤后皮下潜行剥离1例,犬咬伤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3cm×3cm~10cm×20cm。创面主要分布于前臂、大腿、小腿、足部,其中骨外露1例。
治疗方法:彻底清除坏死或感染组织,创口彻底止血,根据创面大小和形态修剪泡沫材料,或数块连接在一起,将VSD泡沫材料植入创面,确保泡沫材料与创面充分接触,不留死腔,将泡沫材料与周围皮肤缝合固定,用无菌生理盐水擦净血污及坏死角质层,再用75%酒精擦拭,最后用干净纱布擦干,确保创面清洁、干燥,确保半透性薄膜黏贴牢固,引流管用系膜法或叠瓦法封闭,术后将引流管接负压吸引,维持负压17~60kPa(具体压力要在工作中体会,引流管通畅,不被吸扁为好)[1],密切观察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是否处于持续吸引状态。术后观察引流物的颜色及量,如引流物为鲜红色,应仔细检查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并做相应的处理。
结 果
8例患者10个创面中,有2个创面应用1次VSD,拆除引流装置后,创面Ⅰ期缝合,有5个创面应用1次VSD,拆除引流装置后肉芽新鲜进行邮票植皮,植皮后全部成活,伤口封闭。2个创面创口变小,在经过几次换药后伤口闭合,1个创面伤口闭合后因外力因素伤口裂开并骨外露,患者因经济条件限制而未能2次采用VSD治疗。
讨 论
VSD的优点:VSD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治疗创面的一项新技术。①半透性生物薄膜具有单方面透气功能,膜外的空气、细菌不能透过这种薄膜而进入创面内,将开放性的创面变为闭合性创面,使创面与外界隔绝,有效地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并可以保护外露的骨骼、肌腱和神经,防止因长时间外露导致的坏死。②VSD敷料质地柔软,能良好覆盖创面和充填腔隙,能有效引流创面的渗出液和坏死组织,能减少创面对毒性产物的吸收,在引出组织渗液的同时使引流腔壁内陷,防止了残余脓肿及死腔的形成。③VSD材料安全可靠,并且操作简单,必要时可不需要麻醉在床边进行。④一次封闭引流可以保持引流5~7天,无需每天换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VSD适应证:四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的创面;开放性骨折或损伤不宜一期缝合的创面;各种大面积软组织皮肤缺损或合并感染、骨及肌腱外露,经久不愈的创面,褥疮及慢性皮肤溃疡;表皮植皮或人工皮移植术后使用以减少清除皮下积液。禁忌证:通往器官或体腔的窦道、创面恶变或有恶变倾向,伴活动性出血创面,湿性坏疽,大量无活性的“腐败”组织能阻碍负压引流作用[2]。
VSD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①创面要彻底清创,清除坏死或感染组织,同时注意创面止血。②根据创面形状设计VSD材料,创面较大时材料用串联法将数个VSD连接最终由一个负压接口与负压吸引器相连。③要将VSD材料与周围正常组织缝合固定,使其完全覆盖创面且不能留有死腔。④黏贴生物半透性薄膜前要用无菌生理盐水擦净血污及坏死角质层,再用75%酒精擦拭去掉皮肤油脂,最后用干净纱布擦干,确保创面清洁、干燥,确保半透性薄膜黏贴牢固。⑤黏贴半透性薄膜时需将皮肤摊平,确保薄膜和皮肤无空隙黏贴,采用系膜法或叠瓦法黏贴,术中、术后要仔细观察,若发现VSD材料干结变硬,可能是因为密封不严漏气所致,可闻及漏气音,需要继续用半透膜封闭完全后可以从引流管中缓慢逆行注入生理盐水,浸泡VSD材料使其重新变软。⑥保持引流管通畅,如发现堵塞应及时用生理盐水冲吸。⑦维持负压17~60kPa(具体压力要在工作中体会,引流管通畅,不被吸扁为好),密切观察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是否处于持续吸引状态。⑧观察引流物的颜色及量,如引流物为鲜红色,应仔细检查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并做相应的处理。⑨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泡沫材料变色,并且可闻及臭味,则提示感染存在,需立即拆除装置,行清创手术,彻底祛除感染灶及坏死组织。⑩配合抗感染治疗:尽管VSD使创面处于负压、相对隔离和清洁状态,抗厌氧菌治疗也不应忽视。每天吸出的渗出物中含大量蛋白、液体、电解质等,应防止发生负氮平衡和酸碱、水电解质紊乱,加强患者全身营养,增强抗病能力等等。
VSD是一种高效、简单的促进创面愈合的纯物理疗法,该技术操作简便易行,对手术条件要求不高,必要时床旁即可施行,减少了换药次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转变了传统的换药、引流方式,提高了治愈率,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但相比于传统换药,VSD技术价格昂贵,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需权衡利弊。
参考文献
1 裘华德,宋九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
2 杨润功,张字鹏.负压创面治疗在骨科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外科杂志,2010,19: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