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德育教育的研究

来源 :新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x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实践德育教育应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其进行详细化阐释,包括其的必要性、现状和优化措施。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教育;必要性;现状;优化措施
  前言:
  道德素养是个体在社会中的立身之本,在大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是有必要的,而社会实践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
  1 社会实践活动在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1.1 认识社会,体谅他人
  受国家多年生育政策与国家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自小生活条件都较好,且大多都没有兄弟姐妹,心中自我理念较强,高校进行社会实践开展,可让学生认识与了解社会构成、国家现状、人民生活方式等,从而生出对祖国、人民同胞的同理心。
  1.2 个人价值社会化,自身利益祖国化
  大学时代是学生人格养成、世界观建立、价值取向成型、人生目标确立的重要阶段,高校应在该时期对学生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认识到个人价值实现应是社会发展的助力,国家的强盛便是人民的无上光荣。
  1.3 人格养成,提升品德
  社会实践内容本应是多种多样的,就专业实践而言,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可对自身专业进行全面深入认识与理解,在应用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解决专业难题的能力,还可令学生领悟到行事做人的原则与理念,进而充实自身品德素养,形成良好的品质[1]。
  2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德育教育现状
  2.1 形式大于内容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在专家与学者的讨论中,制定出多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类型,从表面上来看,各大高校对类型的执行还算全面,但细细观察,可得到大多的社会实践都是形式大于内容。
  2.2 德育全面性不足
  一方面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不全面,即高校在进行实践活动开展时,只进行学业方面和国家标准要求方面的实践活动,如军训、专业实习等。在期初学生教育规划时,并不进行其他有趣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登山、山区助学等,不利于学生道德培养的全面性。
  2.3 德育过程连续性不强
  高校在进行实践活动安排时,对类型安排与时间安排都不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论证。课外实践可能就仅仅只有几个小时,次数也可能是一学期或一学年一次,在这短时间、间断性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道德教育根本不能实现。
  2.4 德育功能不足
  大学时期,学生参加的几乎都是学校、企业组织的技能应用活动,更少有互帮互扶、亲近自然的专注于道德培养性质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同时在专业实践活动中,也应有道德元素的混合,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
  3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德育教育的优化措施
  3.1增多自然性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德育本来也不应拘泥于课堂教学,这是教育界的共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进行更深度的道德教育培育。况且,根据长期观察与具体调查可知,在课堂方式选择上,学生更倾向于社会实践活动,但前提是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具有多样性与趣味性。自然是我们的孕育者,如母亲一般,地泽万物。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生活个体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而对自然的爱意是不能通过书中的图片与文字而得到,只有通过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将这种爱意激活。亲近自然实践活动也应以多形式的方式开展,不能仅限于观察自然活动,简单的与自然发生交流,应使自己去深入地走进自然世界,如登山、攀岩等,在这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感受自然大地的成长魅力。整体自然能够带给人巨大的震撼力,当你在高处俯视地域自然全貌时,你会感到自身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2]。高校应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多进行自然属性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大自然的陶冶下,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2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性
  高校在进行社会实践开展时,应将学生架设到实践主体的地位,并对其辅之自身的影响,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大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都只能跟随学校的意志进行针对性不强的具体实践活动,学校要求凌驾与学生需求之上,参加形式的受限性也很强。即使,在允许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时,时间与内容形式上也有不少规矩,如不能超过一定时间、不能去危险性较高的地方、不能与相对陌生的人进行交流等,最终学生也就只能进行一些传统老旧的社会实践,如创业、自行实习、打工等。高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对会产生德育效果进行研究,不断开展符合学生特点、需求与具有较强德育效果的实践活动。
  3.3增多公益性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优良形式。公益行为是在具备良好道德的前提下才可能被人实施,它自身的属性便是道德行为,其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乐意助人、诚实有信、无私奉献、国家利益至上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的道德理念。通过公益性社会实践,使得学生在传达友好的同时也收获友好,从而进行自身道德素质提高[2]。高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時应将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方式的最优选,极大地进行德育教育培养。
  3.4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道德教育针对性
  高校在进行社会实践德育教育时,应进行不同学生类别不同教育形式对待,对个体的道德缺失进行针对化补足。阶段不同,道德教育方式就不能完全照搬,如大四学生就不能进行长期、频繁的非专业化实践活动等。
  结语
  高校社会实践要进行多方位的设计与系统化的实施,才能真正的发挥其在德育教育中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琴, 郦永刚.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9):106-106.
  [2]刘娟娟. 道德实践活动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应用[J]. 魅力中国, 2017(7).
  [3]陈洁标, 刘文娟. 论德育视野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科教文汇, 2017(3):76-78.
  作者简介:魏小龙,男,汉族,山东济南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课题项目名称: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德育实践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A35G091201。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已经逐渐融入课堂。但在信息化教学在学校体育安全方面的应用还有所不足。为了弥补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开展体育安全教育信息化的不足,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到了关于大学生安全能力的样本,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了大学生在体育安全意识与处理体育事故能力方面的一些不足并进行了简要阐述。并从多个角度论述了提高对学生进行安全能
期刊
摘要:双创环境,是指创新和创业环境。在双创环境下,我国高校日益重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高校要摒弃传统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考察时代和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具体需求,抓住双创环境的机遇,立足于高校实际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实现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本文浅析了双创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价值意义、主要原则以及具体措施,以期为高校双创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
期刊
摘要:双团队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一个大团队下的两个小团队的针对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竞争对比式培养模式。专业素质针对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进行培养。综合素质对党政素质,团队能力,统计学能力,计算机能力进行培养。使用培养效果的统计学评价对两个小团队进行比较,对个人进行比较,对团队内外相同水平人员进行比较。  关键词:双团队;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1、“双团队”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随着大学扩招,社会
期刊
摘要:市场营销学既是一门理论课程,也是一门实践课程,而且它更侧重于营销实践与应用。就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来说,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实践课程。企业注重的不是学生能掌握多少营销学理论知识,而是能否运用所学的市场营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说,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新形势;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  1、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市场营销的实践
期刊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建设内容,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修订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教学体系作为教学活动各要素的有机整体,开展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六位一体”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就业能力普遍提升。  关键词: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改革  要改变大学生目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就必须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不断修订、完善人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二十一世纪已经步入了一个电子信息经济发展时代。伴随着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现代化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现代化应用过程里,技术依然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社会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论述了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并根据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发
期刊
摘要:现如今,我国社会发展逐渐呈多元化,致使多元文化发展突破原有局限性,转变以往单纯的学术理论形象,开始直观渗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中,关乎于大学生思想信念的导向。因此,若想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可持续有效发展,只有积极改革高校思政教学模式,才可有效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并保障高校思政教育持续发展。本文主要讲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为高校思政教学所带来的挑战,并提出相应教学改革优化的有效策略,以期实
期刊
摘要:在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雕塑艺术语言与形式》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的专业方向不一、造型能力差别较大的情况,这给集中授课、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为教学评价、客观的给出课业成绩出了一个难题。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现象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特点,在教学的内容与评价的体系方面所进行的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雕塑教学;教学改革;思路;
期刊
1.研究目的  瑜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传承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在近现代传播过程中,瑜伽文化被褪去宗教的神秘面纱,在全球推广的进程中逐步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的统一[1]。瑜伽运动的健身与教育价值使得瑜伽成为高校喜闻乐见的新兴项目。高校瑜伽文化的现代演绎成为当前“阳光体育运动”创新发展的有力抓手。本文以瑜伽文化为研究对象,以瑜伽的教育价值与瑜伽文化的培育为切入点,重点探讨高校瑜伽文化的
期刊
摘要:高校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场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未来的发展,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进行体育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效发挥体育在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归纳法等方法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研究,探索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1、前言  高校的体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