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天堂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shansha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就是在你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取其只鳞半爪——表现自我的独特内心与感受。这时完全可以写成个人特色极强的锦绣文章。但问题在于,同学们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作文常常是言之无物,缺乏个性,多是琐碎小事的叠加。是生活出了问题吗?还是写作技巧有待提升?答案显而易见。
  可如何提高写作技巧呢?在此,可以借鉴诗歌中常用的一个表达技巧:借物抒情。即在学生的具体写作过程中,选取一个独属于个人之物,将独属个人生活经验的具体之物与人世间真情结合,往往能写出打动人心又独具个人色彩的文章。
  借物抒情的关键就是选取一个能贯穿全文又能与情节发展、人物情感密切相关的事物,然后借这个事物的兴衰变迁表现人事情感的起伏变化。在这样的文章中,明写的是一草一木一桌一凳,但因与人物密切相关,所以又处处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之情。当然,借物抒情,关键在于物的选取。为了更好地说明“借物抒情”的写作技巧,下面就以几篇学生范文为例,简单说明一下“借物抒情”在记叙类文章中的用“物”技巧。


  第一,让“物”密切关联人物情感
  在这样的记叙类作品中,物一般是人物关系的见证,对彼此都具有较重要的意义。这个物的变迁一般会影响到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文章主体部分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通过前后对比抒发情感。比如下文:
  她拉着我的手,静静地站在一旁,默默又无可奈何地守护着满路的紫荆花。风吹过,传来紫荆动人的芬芳,我们看着一朵又一朵紫荆以飞舞的方式离开曾经的枝条,又看着一朵朵紫荆分离出无数花瓣,好像后来终究分离的我们……那一天是我最难忘的一天,因为我们说我们的友谊是永远不败的紫荆花。
  ……
  如今我已不再为紫荆花落而心痛了,因为我知道花落又会再开,它并未死去。可时光逝去,感情却无法重新绽放。就像那开在我们心头的永远不败的紫荆花早已不见。或许,就像她说过的那样:“这没有什么好痛的。”可我却还是抑制不住。(张琳《紫荆花》)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选取了“紫荆花”这样一个具体之物作为抒发失去友爱之情的寄托。这里的紫荆花是两个人友谊的见证。但久别重逢时,“我”恍然发现紫荆花依旧,可友谊却早已失去。因此,作者不再因紫荆花落而心痛,却为失去友谊感到心痛。
  第二,让“物”成为人物情感的中心
  单从“物”在文中的作用来看,这种借物抒情技巧与第一点比较类似,但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既然物是中心,那么就会有多个人物围绕这个物展开对话。在叙事上,也常常是今与昔两条甚至多条时间线索交错进行。例如下文:
  “奶奶,这胭脂盒都旧得不行了,哪来的破烂呀!”我好奇地翻动着享受着日光浴的盒子,回头对正洗菜的奶奶说。“哎你别动,特意拿出来给它晒太阳呢!”然后,她开始讲述这个动人的故事——
  ……
  讲到这里,爷爷按捺不住了。“那时候呀,你奶奶还没现在这么犟嘴——”……看着爷爷奶奶马上要大吵一架,我赶紧岔开了话题。
  ……
  “还有啊,改革开放修路的时候要搬家,我差点就找不到它了!”……“为了这个盒子,我们经历的事情可远远不止这些呢!”奶奶眼里满是唏嘘之色。(胡苑苑《胭脂盒》)
  胡苑苑同学这篇《胭脂盒》选取了胭脂盒作为抒情之物,以“我”与爷爷、奶奶的对话,渐渐引出胭脂盒背后的故事。就这样,本文将现实与过去通过对话一一展开,既刻画出爷爷奶奶的真诚的爱情,又表现社会的发展进步。当然,有些作品也可以以具體之物作为中心,让其发挥“试金石”作用,进而展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第三,让“物”成为人物情感的外化
  在这样的记叙类作品中,物与人一般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物的兴衰变迁一般与相关人物的生老病死或者喜怒哀乐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比如下文:
  秋风乍起,外婆窗前的那盆三角梅似乎经受不起那凌厉的寒风,瑟缩着身子躲闪着秋风的侵袭。霎时,风停了,一片枯黄的叶子飘落,又随着下一阵风远去。
  外公是在一天晚上走了的。他走得很静,依旧保持着那副慈祥的面孔。我和母亲得知这个噩耗后,赶上了那个秋夜的末班车,赶回外婆家。
  ……
  窗外那盆由外公精心照料的三角梅,原本缤纷的外表已经被秋风摧残得七零八落,我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扑倒在外婆的怀里,任凭泪水肆虐……
  ……
  窗外的三角梅,虽已不堪秋风的折磨,但仍旧有两朵花依偎在那儿,依旧火红。
  离别,固然痛苦。但比这痛苦更有力量的是爱!心与心间的相印,总能填满心中的伤痕。离别,不痛,正因为有爱。(王峻德《离别不痛》)
  上面这篇《离别不痛》选取的是三角梅这样一个物象表达“我”、母亲以及外婆对外公离世后的痛苦之情。因为三角梅是外公生前所种,所以“我们”睹物思人,将许多情感凝结在这盆花中。第一小节中“一片枯黄的叶子飘落”暗示外公的离世,“原本缤纷的外表已经被秋风摧残得七零八落”则是“我”与母亲情感的外化,至于结尾的“仍旧有两朵花依偎在那儿,依旧火红”则象征着外公外婆两个人虽然生死相隔,但心心相印的爱情。
  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可以对“借物抒情”所提到的物、情关系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纳总结:那就是以“我”的生活经验为中心——物要选与自我关系十分密切的物,只有关系密切才可能深入了解,让读者真实可感;而情,自然是由物的变迁引发的人世间真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情感充沛才可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下面,就以文章《痛》为例,从“物与情有机结合”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痛
  □佚 名
  小时候,我喜欢下雨天。但现在,因为婆婆的离去,下雨天却成为我心底的痛。   婆婆从小就在我身边,我儿时所有的记忆几乎都有她的背影。我只要挑一挑眉,她都知道我向西还是向东。我非常喜欢在雨天的时候坐在婆婆身边,摇着藤椅听她讲着一些长得似乎能让人睡着的故事,那时我似乎对痛没有一点儿认知。
  有一次,我走进厨房,看见正煮着一锅热气腾腾的汤,蒸汽不断地从锅盖孔里冒出,形成一条丝带,飘进我的鼻子里,让我陶醉。婆婆正洗着碗,小小的我便想着不要打扰婆婆,然后就自己找了一张凳子,想要自己拿碗去盛,结果一个重心不稳,我像只笨猪一样摔了下来。
  “啊——”我还没喊疼,婆婆便先叫起来。然后我看到她迅速把手伸过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正要洒在我头上的那锅热汤翻回灶上,只有那么一滴汤洒在我手上而已,十分痛。
  “怎么了?有没有烫到你?”婆婆急切地问我,生怕我掉了一根头发丝一般。
  “婆婆,我不痛,你的手……”我惊讶地捂住嘴,只见滚烫的汤水在她手上“嗞嗞”作响,婆婆终于意识到了手上的炽痛,慌忙跑出去包扎。
  之后,婆婆的左手留下了一个很大的、丑陋的烫疤,每次看到婆婆手上的疤痕,我感觉我的心正在被万蚁咬噬,痛得不能自已。
  后来,婆婆在出门时因为下雨路滑而摔倒,她满身都是血迹,从急救室出来时满身都是输血的医用管。
  还是到了最后。
  “别哭呀……婆婆不痛……一点也不痛……真的……”婆婆伸出那只手,我又看见了那个疤,我的心更痛了,我感觉全身的骨头都痛得不能清醒。
  “别说对不起啊,不要说那么悲伤的话呀!”我已泣不成声,仿佛我才是躺在床上的人。
  婆婆走了。下雨天,再也不会有人给我讲故事了。
  我心里的痛是不会停止了。
  简评:这篇文章情节较多,显得芜杂。从借物抒情的写作角度来看,文章应选取一个贯穿全文的物象,使各情节形成一个整体。对此,作者可以用文中提到的雨、汤、疤甚至开头提到的那个老藤椅作为贯穿全文的物象。因为这些弊端,本文也未能很好地表现“痛”这个主题。所以,根据借物抒情的写作技巧,本文可修改如下:
  雨之痛
  □刘诗源
  痛,是一场再也不会停的雨。
  婆婆很喜欢雨。
  “雨能长庄稼,也能长人。”她总是这样说。
  我也很喜欢雨,因为下雨的时候不用干农活,婆婆就会给我讲很多有趣的故事。
  坐在舒适的竹藤摇椅上,听着滴滴答答的雨聲,婆婆的故事总能把我带到另一个世界神游……
  幼时,绵绵无尽的雨,便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从垂髫小儿走进了人生的花季雨季,但我见到婆婆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有时,我会直勾勾地盯着窗外的雨,它们像一串串珍珠似的坠落,旋即又溅飞出更小的珍珠。成长带来的别离之痛就像雨珠碎了一地,就像那个总是给我讲故事的老人说过:“雨能长庄稼,也能长人。”
  又是一个绵绵的细雨天,从天而降的精灵带来的却不是故事,而是无尽的死别之痛。
  我还没有听够她的故事,她却先走了一步。
  那是一个平常的下雨天,婆婆去给我送伞,脚下一滑,却让婆婆身受重伤。当我赶到医院的时候,天灰沉沉的,乌云像是海浪一般一层压过一层,压在我的心上,生疼生疼,让我痛得喘不过气来。
  婆婆已经没有什么力气了。我能清楚听见她大口大口地呼吸声。
  突然,她极其艰难而又缓慢地转动着眼珠,我跟随她的目光看向窗外,原来外面下雨了,雨声敲打在房内所有人的心头。
  “下雨了啊……嘿……”婆婆非常牵强地扯起一个笑,但是她身上的伤口却立马让她痛得凝固住了笑容。我的心也被这个笑容扯开了一道伤口,痛得流出血来。
  “不能讲故事了……咳……”婆婆想要动动身,但轻飘飘的输液管却压得她难以动弹。
  那个瞬间,我宁愿忍受这痛楚的是我。
  窗外的雨势已经大得像是吞噬人的恶魔,夹杂着呼啸的狂风,用力击打着窗户,也击打着我已经痛得流血的心。
  “别哭啊……别……”带着长长的拖音,婆婆说话都变得吃力,她想抬起手帮我抹去眼泪,却在举起之前就收住了。
  看着窗外,她说了最后一句:“雨能……长人……”
  该来的终究要来,即使会使我心痛无比。
  婆婆走了。
  我清楚地记得,那时那么大的雨竟然生生地停了,就像水龙头突然被拧紧,一点水也不再滴落。抹了抹眼泪,我想,也许等我老了之后,我也会给我的孙女讲一个“雨能长庄稼,也能长人”的故事。
  从此,我的心里下起了一场永远也不会停下的雨,隐隐有些痛,又有些甜。
  修改之后,本文删除了原文中的 “汤与疤”情节片段,仅保留了雨这样一个贯穿全文的物象进行抒情。同时,根据需要进行了适当地描写与渲染。从整篇文章来看,算是较好应用了借物抒情技巧,也更好地表达了祖孙之情。
  综上所述,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借物抒情”这种记叙类写作技巧,还是较容易提升写作水平的。对我们的学生而言,生活经历虽然类似,但自我特色却是独一无二:我们可能会对某种食物有特殊情感,或许对某样“古董”怀有深情……又或许一花一草一鸟一兽一针一线都能引起自己或者家人无尽的感慨。这些围绕具体事物的“特殊情感”“无尽感慨”用手中的笔娓娓道来,就是将寻常物、世间情有机结合的写作过程。正像我们常常引用的诗句那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在这寻常物中,往往可以传达无限动人情感。
其他文献
故事要从十多年前讲起。2000年,我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随后选择了出国留学。2004年我以一等荣誉的成绩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接着又在剑桥大学数学系进修了一年。2005年,我利用一年的空余在国内从事公益志愿服务,致力于帮助河南艾滋村的艾滋孤儿。2006年我按计划考入牛津大学攻读物理学硕士,其间有两篇合著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  按理说,我应该沿着这条理科生的常规道路走下去
期刊
说起家畜的宿命,从它们一出世就已经注定了。它们在为人类做完“贡献”之后,进屠宰场是最后的必然归宿,很难“寿终正寝”。可是,最近在荷兰却出现了一个机构,专门为老去的牛马等家畜提供“养老”服务,让它们在那里享受“退休”生活,颐养天年。这就是荷兰人霍兰德创办的“利威格基金·家畜养老院”。  霍兰德从小在农庄长大,农庄里饲养的马匹和牛群是他的玩伴,它们听得懂他的话,服从他的指令,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读小
期刊
窗外的雪还没有停,远方传来燕国北地特有的曲调,北地燕曲,余音绕梁,我小心擦拭着手中小巧却不失锋利的短剑,望着剑身上映出的倒影。我陷入沉思……  我本是齐国人,在这纷争不休、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我所选择的,是一把剑,我在这所谓的天下,所谓的江湖中已经走过了十几年,我在四方游历中也结识了一些或威震一方的将军,或仗剑高歌的侠士,但对我有知遇之恩的,给我最大改变的是他……  初次相逢,是在燕国,好友田光的家
期刊
我喜古诗,不因文学史,不因人们的仰望,而在它的美丽,文字清简明润,如玉如天,在于它显示出的中国哲思,那一无言就在眼前,若张九龄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诗如禅,如顿悟——骤然风动云散,黑暗退隐,你看见万物万象,明媚自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气象柔和空阔;红豆生于南国,红豆生出南国,色空互化,得真意而得光明。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相合于无形的造物本身,望树望山望月望水,
期刊
先生曾在荷兰留学三年,对荷兰的风土人情一直念念不忘。一次公休,便带我前往荷兰旅游,在荷兰的大学同学波尔热情接待了我们。  未到荷兰之际,便已听说这个以“小国大业”而闻名的国家,举国文化就是“通商和赚钱”,荷兰人也绝不掩藏自己的爱财之心和赚钱之道。果然,在波尔家居住的第一个晚上,一个全家出动的“算账聚会”便让我见识到了荷兰人的理财经。  波尔在一家外企上班,每月薪水可观,他的妻子莫妮卡在当地的中学当
期刊
阎宇出生于1967年4月。当时我在空军政治部任职,工作太忙又经常出差,而妻子在河北涿州的航校上班,实在照顾不上阎宇,所以无奈之下,我们只得把他送到沈阳的姥姥家。  3年过去了,我去沈阳接儿子回北京上幼儿园。一见面,只看见阎宇头上包着纱布,身上还有几处贴着胶布。原来,他在街上跟人打架,脑袋被打破了。我就带着这位哭泣的小“伤员”回到了北京。他进了幼儿园小班。很快,就因经常打架在幼儿园成了“名人”,他的
期刊
春风十里,秋裤走你~暖洋洋的春风再加上追仲基欧巴《太阳的后裔》熬黑的熊猫眼,十点来上班真是有点困难呢,不过每天早上进到办公室,看到一盆盆绿萝在我的管理下,小芽苞一个个都舒展开来,就又觉得这一天无比清新美好。一天早上,我正给我的小绿萝浇水,茜茜眯着眼睛,迷迷糊糊地走了进来,她睁开小半只眼,神秘地对我们说:“你们知道吗?早上宋仲基跟我说话了!”“怎么回事,你又做梦了吗?”听过茜茜许多“梦的故事”的蓉蓉
期刊
又是一起极端的案例。从表象上看,事情属于医患矛盾。事实上,“牙齿变色”也许只是“武疯子”的一个疯理由而已。凶案只是一个精神极不正常的人干了一件极不正常的事。事实上,陈医生也曾怀疑这个人精神不正常,并且曾拍下该病人照片,传至口腔科微信群,提醒科室医护人员留意此人、注意安全。  也就是说,悲剧也许是可以避免的。  根据媒体的报道,事发前凶手一度被收进芳村精神病院治疗。既然凶手已经被收进精神病院,警方是
期刊
广东省人民医院被砍伤医生抢救无效不幸辞世,点燃了医生们积蓄已久的情绪,或发起“黑丝带”行动,用刷屏的“黑丝带”头像表达无声的愤怒;或义愤填膺地发文追问“陈医生上了天堂,谁应该进地狱”;或诉说自己从医中遇到的各种侮辱和危险。这样的悲剧场景是多么熟悉,几乎隔段时间就会重演一次。  然而,医生们越是有力地表达愤怒,越暴露出自己的无力——除了愤怒,还能怎么办,拿什么阻止类似悲剧发生在下一个同行身上。  朋
期刊
【适用话题】公益 诚信 包容 行善有道  2016年5月初,链家地产一条参与失联儿童守护的消息引爆朋友圈:“5月25日,链家全国6000家门店将成为失联儿童守护站,所有门店将张贴守護站标识,方便孩子求助。请告诉你的孩子,万一走失找不到家人,街头每个绿色的链家门店都是安全守护站,10多万链家员工都是儿童安全守护人!”对此,不少家长和链家员工持积极态度,但众多其他社会人员则表示抵触,重庆网警就第一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