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黔江精神”答好乡村振兴“新考卷”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陵山自西南向东北,在渝、黔、鄂、湘交界处绵延千里。
  黔江区,就藏在这山脉深处。
  这里自古以来聚居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20多个少数民族,大山的阻隔,造就了黔江千百年来的贫瘠。
  就在这块苦甲天下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黔江人率先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号角。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成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一面旗帜。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响彻巴渝大地。
  作为重庆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黔江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真正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高位推动铸就最强“大脑”
  2018年11月8日,濯水古镇。
  夜已深,镇政府办公室里还有一盏灯尚未熄灭。
  明晃晃的灯光下,副镇长庞建军伏在书桌前,仔细翻阅着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材料。
  几天前,39岁的庞建军迎来了新的考验——前往黔江乡村振兴办工作。
  惊讶之后,巨大的压力随之而来。
  “自己在农村长大,一直都对‘三农’工作有特殊的感情。”庞建军有些感慨,“但这项工作充满挑战,担心自己不能胜任。”
  为了能快速投入工作,到岗之前,庞建军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相关政策文件。
  为此,办公室的灯常亮至凌晨。
  不久后,一支来自不同单位的队伍在乡村振兴办公室汇集。
  有的来自区委政策研究室,有的来自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如何高效整合自身人力资源,将队伍打造成“铁板一块”?
  “最主要的还是加强学习,学习其他区县在制度设计、产业发展上的优秀做法。”庞建军称,“心往一处想了,劲才能往一处使。”
  与此同时,一个利好消息传来。
  2019年1月,黔江区委、区政府深入研究、创新谋划,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在全市率先将乡村振兴办公室列为区委工作部门,高位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这个消息,无疑给黔江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我们主要统筹推进全区的乡村振兴工作,解决力量分散、效率不高等问题。”庞建军称。
  与此同时,黔江区委乡村振兴办迅速完成了对自身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一系列制度相继推出——
  制定工作统筹、项目清单、专班专抓等6项工作制度,做到规范运行、有章可循;
  对重点任务推行项目化、清单化、台账式管理推进,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例会”;
  ……
  有了“坚强前哨”和“可靠中枢”,黔江区乡村振兴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迅速分解、高效落实。
  产业融合实现结构调优
  2019年9月,金溪镇长春村。
  尽管已是深夜,但空气中的燥热并未退去。
  村民陈明超在翼鑫恒农业股份合作社养蚕大棚里忙碌着,汗水沿着他的脸颊不住地往下流淌。
  “现在正是农忙时期,作为一名老党员更要以身作则。”陈明超咧嘴笑道。
  看着洁白的蚕宝宝扭动着身躯,陈明超脸上的笑意更浓了:“我们合作社今年产值大约在15万元左右,真替大伙儿感到高兴!”
  长春村是重庆市深度贫困村之一,这里土地资源贫瘠,属于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
  “以前长春村80%的土地都是撂荒地,产业小且散。”村党支部书记万书秦摊了摊手,显得有些无奈,“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去了。”
  “没有产业可不行!”经过再三考量,村里瞄准了黔江的特色产业之一——桑蚕业。该产业除了适宜当地的土质和气候外,还具有抗风险性高、见效快、产业寿命长的优势。
  于是,长春村先后成立了5个合作社,推动1600余亩撂荒地变为产业基地,累计发放红利28.59万元。
  在离长春村不远的中塘镇兴泉社区,漫山遍野的猕猴桃是这里最亮眼的招牌。
  2010年,重庆三磊田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来到这里打造万亩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
  从那时起,靠山吃山的当地村民,逐渐走上了产业路。
  “没想到小小的猕猴桃,能给我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47岁的村民张太彪对此颇有感触。
  几年前,张太彪的三个子女即将入学,一大笔学费支出瞬间让这个家庭陷入贫困。
  张太彪喃喃地说:“没有钱,娃儿连学都上不起。”
  恰好此时,社区干部上门劝说村民将土地流转给三磊田甜公司。张太彪毫不犹豫,将家里8亩土地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出来,自己还进入这家公司打起了零工。
  由于善于观察和学习,张太彪很快掌握了机器的维修技术,随后升任生产主管。
  如今,除了每个月3000元的固定工资,张太彪还和妻子从公司“反承包”了25亩地,每年收入超过6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这并非个例。在兴泉社区,通过引进三磊田甜公司,已带动了200余农户600余人就近务工,让产业变成了农民的“甜蜜事业”。
  近年来,黔江区聚力国家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实现结构调优、产业升级,粮经比由2017年的7∶3调整到今年的4∶6,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23.87亿元,增长5.2%。
  环境整治营造红火生活
  “峰巒叠嶂似画廊,绿树红花绕村旁”……尽管已是初冬时节,但黔江农村地区却丝毫不见萧条之景,反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模样。
  在位于中塘镇兴泉社区的黄泥田大院里,村民们正三三两两聚到一起喝茶聊天。
  “这里聚集了大约200户农户。” 兴泉社区居委会主任李胜辉称,“现在可热闹了,每晚都有人出来跳坝坝舞。”
  然而在以前,黄泥田大院却是另一副模样——道路坑坑洼洼,不少农户的院坝里满是鸡屎、鸭屎,臭气熏天。   “可以说根本无从下脚。”李胜辉眯缝着眼睛回忆道。
  改变,从去年开始。
  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深入开展,大院里一幢幢小“别墅”建起来了、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竖起来了,不仅如此,村民们还自发购置了几个音箱放在广场上。
  “以前大家干完活,除了喝酒打牌,很少有其他活动,矛盾纠纷也多。”村民李兴龙称,“如今农闲时,大家还能到广场上跳舞读报,生活充实多了!”
  “乡亲们之前没有这个意识。”李胜辉说,“但他们来黄泥田大院参观后,都嚷着要把自家院坝打扫得像这里一样干净。”
  如果说黄泥田大院是一幅远山图,那么,阿蓬江畔的馮家街道中坝社区则宛如一幅水墨画,河水潺潺、草木葳蕤。
  “现在阿蓬江上吹来的风,也是甜的。”78岁的维祥乐是土生土长的中坝人,家乡的变化他都一一看在眼里。
  “以前都羡慕城里人,住得宽敞明亮,一天脚都不沾灰,但我现在更喜欢农村生活。”维祥乐乐呵呵地说。
  黄泥田大院、中坝社区的蝶变,只是黔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黔江紧密结合脱贫攻坚、美丽黔江建设,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5个5”工作机制,即以“五通”“五治”“五改”“五化”“五定”为工作重心,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顺利开展。
  如今,黔江已完成10个人居环境改善示范点建设,实施了85个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创建市级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54个。
  文明乡风劲吹乡村大地
  “各级党组织要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10月的一个清晨,杉岭乡广播站里传来乡广播员“陈喇叭”熟悉的声音。
  “陈喇叭”是乡亲们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陈朝禄的亲切称呼,自从杉岭乡恢复广播以来,客串播音员,便成为陈朝禄的“职责”所在。
  广播信号从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播音站发射出去,辐射了杉岭乡2个社区、4个行政村。
  “不管是政策解读,还是弘扬乡风,都是我们广播的题材。”陈朝禄笑道。
  村民黄辉政是广播站的忠实听众,每次广播响起,他都会停下手里的工作,静静听上一段。
  “能通过广播了解到不少东西。”黄辉政坦言,遇上关于乡风文明的知识,自己还会拿本子记录下来,同邻居们分享。
  不仅是广播,微信群也变成杉岭乡宣传政策、推动乡风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
  据悉,全乡建有多个微信群,几乎实现了村组全覆盖,“层层落实群主负责制,所有微信群发出的是好声音、传播的是正能量”。
  此外,黔江还利用楹联等方式,传递着厚重的民俗历史文化——
  “雁宿蒲花,未分行色何分月;客留蓬岛,虽是流云亦是天。”
  “谁振唐钟,扬古镇遗风,声归飘渺群山外;桥横野渡,共长河皓月,影在潺湲一水间。”
  ……
  在濯水古镇风雨廊桥上,86幅黑底绿字的楹联次第排列在廊桥两侧的廊柱上,与桥上的雕花木窗、红漆长凳相互映衬,主题涵盖了濯水的历史文化、廊桥文化、土家族苗族风情。
  “濯水风雨廊桥,已经获得‘中国楹联文化名桥’的称号。”黔江区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廊桥楹联可谓是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能够让外地游客更多了解到濯水厚重的历史人文,促进濯水的文旅融合。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基础。
  当前,黔江正全面实施“4 2”重点工程,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抓手,持续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其他文献
2017年7月6日,是我人生中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那天下午,荣昌火车站作业场一片闷热,我正和同事陈周锐进行调车作业。  列车运行到车站联络线道岔处时,我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一名动作迟缓的老人正在横穿铁道。  我急忙向司机发出停车指令,同时大声呼喊,还使劲吹响口笛,可是老人并没有任何躲闪的迹象。  15米、10米、8米……眼看老人近在咫尺,我顾不上多想,飞快地跳下列车,用尽全力抱住老人向铁道外推
罗林在区块链行业论坛上发言  电梯在三楼停了,进来了一张沧桑的面孔,面带微笑,头发花白。  “罗书记,您先去几楼?”几位年轻人不约而同地招呼他。  这位“罗书记”,便是渝中区大石化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重庆市区块链产业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小组组长罗林。  “分布式记账”“哈希值”“智能合约”……在位于渝中区美源美源大厦的重庆市区块链产业创新基地,写字间、会议室、电梯里随处可见区块链专业
2017年3月23日,早春的凉寒未退。  渝北区回兴街道双湖路社区的广场却很热闹,打乒乓球的、打篮球的、坐在花台边喝茶聊天的,居民们各有所乐。  广场旁边的街上,立着两块双湖路社区公开栏,在党务公示栏上,公示着《2017年回兴街道双湖路社区党总支党建工作方案》《2016年第四季度双湖路社区党务公开》《双湖路社区党总支党员缴纳党费情况明细表》。  顺着街道往前不过十米,就到了双湖路社区党总支的所在地
人物档案:  李佳林,28岁,江津区委党员教育中心副主任科员  口述心路:  每个季度,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到各镇(街)、村(社区)进行党建督查。  “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自然是检查的重中之重。在多个镇(街)的多次党建督查中,我发现基层党课面临两大难点:一方面,党课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够;另一方面,两类党员学习难,流动党员普遍在外务工,难以组织集中学习,而非公组织党员忙于经营、务工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在血与火的斗争实践中,面对正义和邪恶两种力量的交锋,光明和黑暗两种前途的抉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体现了坚强的政治觉悟和党性原则。朱德就是其中一位。  党内没有特殊党员  革命战争年代,朱德在江西瑞金时,曾经被编在中央军委机要科党小组过组织生活。他担心党小组长顾虑他是首长,把他当成“特殊党员”,便与党小组长“约法三章”:一是党小组过组织
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19年6月12日,红岩革命纪念馆。  报告厅里,市委组织部组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体学习正在这里進行。  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朱军,脱稿讲述“红岩精神”,听众神情专注。  1948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刘国鋕不幸被捕。  得知消息后,刘国鋕家人先后两次设法营救。  第一次营救,以失败告终。  那时候,丰厚利诱下,国民党
编者按:走过96年风雨历程,今天,中国共产党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450多万个党组织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党情的新变化,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纪念建党96周年之际,本刊特转载这篇文章,以飧读者。  当前,世情在变、国情在变,党情也不可避免地在发生深刻变化。只有充分认识
生态产业化的实质是针对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条件,将生态环境作为生态资本来运营,实现其保值增值,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要立足生态保护抓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实现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双赢”。  具体而言,推进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加强生态产业化发展规划。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
被誉为世界第一潜能开发大师的安东尼·罗宾,17岁时开始做推销员。  这天,罗宾在和一家杂货店店主交谈时,进来一个牧民。他交给店主一个物品采购清单,并称手头没现钱,得先赊账。  店主看了看清单,然后问对方:“你打算明年春天给牧场做栅栏吗?”  “当然,这是必需的!”那个牧民毫不犹豫地回答。  “好,那么你是想向外围,还是想向內围呢?”店主继续问。  “向外围!”牧民用手在桌上画了一个大圈,“我要在河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士大夫的生活信条。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许多已成经典。比如,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世民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氏示范》、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李毓秀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