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覆膜支架经血管内治疗颈动脉损伤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83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应用覆膜支架经血管内治疗颈动脉损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1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的颈动脉损伤病人进行皿管内治疗,其中颅外段颈动脉损伤4例、颅内段颈内动脉(ICA)损伤7例,均采用覆膜支架封闭颈动脉破裂口,1例覆膜支架置入后发生移位而改为经静脉途径应用弹簧圈栓塞.结果 DSA显示颅外段颈动脉破裂出血4例,创伤件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和(或)假性动脉瘤7例,成功10例,ICA均保留通畅;1例改为弹簧圈柃塞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14个月,临床症状均无复发.结论 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颈动脉损伤是创伤小、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尤其适合于无法耐受ICA闭塞的病人。

其他文献
目前人们对颅内动脉瘤形成及其破裂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H2-terminal kinase,JNK)信号传导通路参与了该病的发病机制[1],但是JNK介导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具体通路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课题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RT-PCR对JNK信号传导通路的关键分子进行相关检测,从而对颅内动脉瘤形成机制并采取可能的治疗措施提供实验依据。
期刊
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不仅要求肿瘤切除的彻底性,还要努力恢复内分泌功能,微创、简便、准确、安全、少痛苦、效果好是当今垂体瘤治疗的趋势[1].从文献报道看,显微镜与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逐渐成为主要成熟的两类微创手术技术[2,3]。
期刊
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用电解可控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65例,其中2例出现弹簧圈脱出动脉瘤.1例为弹簧圈完全脱出动脉瘤进入大脑中动脉;1例为宽颈动脉瘤,弹簧圈部分从Neuroform支架内脱出.我们对此并发症进行了回顾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处理及预防。
期刊
目的 分析颅脑创伤后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修补对患者长期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行早期的颅骨修补术(<2个月)患者与术后行常规颅骨修补术(>3个月)患者长期预后的差异,从而评价早期颅骨修补对于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预后影响.早期颅骨修补组与延期颅骨修补组各23例,病例根据性别、年龄、颅脑创伤的严重程度及修补术前预后水平1:1配对.结果 比较
患者 男,44岁.因脑外伤手术后9年,头痛恶心10 d入院.患者9年前因车祸致头部外伤,诊断:右额脑内出血,脑挫裂伤,即在当地医院行右额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正常工作.近10天来,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并进行性加重,前来我院就诊.头颅CT示:低密度灶,考虑胶质瘤?颅骨缺损(图1)。
期刊
我科于2004年1月至2005年11月对41例颅内各种病变患者进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疗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期刊
垂体催乳素(PRL)腺瘤是常见的激素分泌型垂体腺瘤,女性为主,男性相对少见,尸检发现率约为5%.由于垂体PRL腺瘤肿瘤分子生物学行为、患者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各异,最后的治疗结果也不尽相同,给医生及患者造成很多困惑.同时,由于患者多为青壮年,常常出现性功能下降及不育,不适当的治疗会影响家庭和睦.现将我们既往[1-4]及目前的一些临床诊治经验归纳总结如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些帮助。
期刊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第二附属医院自2005年4月-2007年11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颅内巨大脑膜瘤30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期刊
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是较少见的颅内肿瘤,一般认为表皮样囊肿的发病率为全脑肿瘤的0.5%~1.8%,小脑脑桥角区和鞍区是其好发部位[1].海绵窦表皮样囊肿罕见,目前国内外仅见病例报告不足20例[2-3].本文报告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海绵窦表皮样囊肿,并结合文献,分析其诊断和治疗。
期刊
患者 男,45岁.右侧阵发性胸痛2个月余,双下肢麻木突发截瘫1 d入院.查体: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不高,T_8以下皮肤浅感觉过敏,腹壁、肛门、提睾反射均消失,双侧膝反射消失,双侧Babinski征阳性.血常规示单核细胞明显增多.胸椎MRI示T_(4~6)硬膜外占位.急诊行T_(4~6)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硬膜外可见肿瘤,部分肿瘤长至腹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