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保障。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的重要课题。而行为习惯从小养成。因而,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班主任要做好行为习惯培养工作,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良好行为习惯
约翰·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应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但是,目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状况可谓异常“惨烈”。由于家长的溺爱、学校的疏忽,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像没有被修剪的小树一般越长越歪。“三天两头迟到”“不遵守纪律”“乱扔垃圾”等事情常有发生。如果再不矫正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為习惯,中国世界文明大国的形象岌岌可危。因而,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那么,如何规范小学生的言行,培养其良好习惯呢?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情境指导
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中自动产生的某种动作倾向。因而,情境是酝酿行为习惯的载体,或好或坏的习惯都是在情境中形成并发展的。因此,班主任要注重情境建设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上的作用,通过或虚拟或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端正行为态度、正确认知行为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培养学生“做事有序”的良好行为习惯时,我通过构建生活情境的方式促使学生建立做事有序的公共礼仪意识。具体来说,首先,播放一则校园内打饭盛汤的场景。内容为:中午放学之后,学生们都到食堂打饭。在排队打饭的过程中,有些同学不遵守秩序,插队打饭,引起了后面学生的纷纷效仿。一时之间,打饭“拥堵”,甚至造成了几起“事故”。在推搡过程中,有的学生饭撒了,有的学生被汤烫伤了。之后,播放另一则校园内打饭盛汤的画面。画面中,同学们井然有序地排队打饭,一会儿时间,队伍就消失了。大家都香喷喷地吃着饭、喝着汤,食堂一片和乐景象。然后,引导学生对比两个场景,分析情境中学生的行为。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做事有序”的意识,端正了行为处事态度,奠定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因而,在日常教育中,班主任要常用“情境指导”指导学生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行为强化
强化有促使行为持续发生的作用。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强化就像受伤手臂上的石膏,有维持行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作用。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一般方法。尤其是正强化,经常赞扬、赞美某种行为,可以起到暗示、导向的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保持某种行为,直至形成行为习惯。因而,班主任要坚持行为强化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培养学生“站有站姿、坐有坐姿”的良好行为习惯时,我采用了行为强化法,通过正面强化来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行为习惯。具体来说,首先,制定“星级评比”制度,对于站姿和坐姿标准的学生发放一颗星星。一周之后,评比班级学生的星星数量,星星多的同学获得丰厚的物质奖励,一方面,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另一方面,刺激其他学生,让其也参与到行为习惯养成当中。其次,采用日常鼓励的方式。比如,在班主任的教学课堂上,对于坐姿标准的学生,我会轻轻地走过去拍拍背或者给一个认可的眼神,以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在天长日久的行为强化中,学生渐渐地养成了“站有站姿、坐有坐姿”的良好行为习惯。因而,行为强化是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三、自我管理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一切行为活动的实施者和维持着。因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否能够养成最终取决于学生个人。鉴于此,班主任可以实施自主管理,让学生自己管理日常生活以及行为,积极主动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班主任也不能忽视监督作用。自主管理要在班主任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日常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来说,首先,班主任分配管理任务,明确学生的职责。任务包括:保持班级干净、卫生,走时关灯、关窗、关门,按时收作业,维持晨读秩序等;其次,按名额分配任务,轮流管理班级;最后,每隔一段时间,评价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表现,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保持优秀的行为。而通过一天一天的自主管理活动,学生日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自主管理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举措。
总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提高文明修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因而,班主任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彪.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8):214-214.
[2]周云.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1):136.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良好行为习惯
约翰·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应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但是,目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状况可谓异常“惨烈”。由于家长的溺爱、学校的疏忽,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像没有被修剪的小树一般越长越歪。“三天两头迟到”“不遵守纪律”“乱扔垃圾”等事情常有发生。如果再不矫正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為习惯,中国世界文明大国的形象岌岌可危。因而,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那么,如何规范小学生的言行,培养其良好习惯呢?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情境指导
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中自动产生的某种动作倾向。因而,情境是酝酿行为习惯的载体,或好或坏的习惯都是在情境中形成并发展的。因此,班主任要注重情境建设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上的作用,通过或虚拟或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端正行为态度、正确认知行为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培养学生“做事有序”的良好行为习惯时,我通过构建生活情境的方式促使学生建立做事有序的公共礼仪意识。具体来说,首先,播放一则校园内打饭盛汤的场景。内容为:中午放学之后,学生们都到食堂打饭。在排队打饭的过程中,有些同学不遵守秩序,插队打饭,引起了后面学生的纷纷效仿。一时之间,打饭“拥堵”,甚至造成了几起“事故”。在推搡过程中,有的学生饭撒了,有的学生被汤烫伤了。之后,播放另一则校园内打饭盛汤的画面。画面中,同学们井然有序地排队打饭,一会儿时间,队伍就消失了。大家都香喷喷地吃着饭、喝着汤,食堂一片和乐景象。然后,引导学生对比两个场景,分析情境中学生的行为。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做事有序”的意识,端正了行为处事态度,奠定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因而,在日常教育中,班主任要常用“情境指导”指导学生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行为强化
强化有促使行为持续发生的作用。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强化就像受伤手臂上的石膏,有维持行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作用。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一般方法。尤其是正强化,经常赞扬、赞美某种行为,可以起到暗示、导向的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保持某种行为,直至形成行为习惯。因而,班主任要坚持行为强化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培养学生“站有站姿、坐有坐姿”的良好行为习惯时,我采用了行为强化法,通过正面强化来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行为习惯。具体来说,首先,制定“星级评比”制度,对于站姿和坐姿标准的学生发放一颗星星。一周之后,评比班级学生的星星数量,星星多的同学获得丰厚的物质奖励,一方面,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另一方面,刺激其他学生,让其也参与到行为习惯养成当中。其次,采用日常鼓励的方式。比如,在班主任的教学课堂上,对于坐姿标准的学生,我会轻轻地走过去拍拍背或者给一个认可的眼神,以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在天长日久的行为强化中,学生渐渐地养成了“站有站姿、坐有坐姿”的良好行为习惯。因而,行为强化是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三、自我管理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一切行为活动的实施者和维持着。因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否能够养成最终取决于学生个人。鉴于此,班主任可以实施自主管理,让学生自己管理日常生活以及行为,积极主动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班主任也不能忽视监督作用。自主管理要在班主任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日常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来说,首先,班主任分配管理任务,明确学生的职责。任务包括:保持班级干净、卫生,走时关灯、关窗、关门,按时收作业,维持晨读秩序等;其次,按名额分配任务,轮流管理班级;最后,每隔一段时间,评价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表现,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保持优秀的行为。而通过一天一天的自主管理活动,学生日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自主管理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举措。
总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提高文明修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因而,班主任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彪.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8):214-214.
[2]周云.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