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为什么要提出“课间体育”?
按照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一、二年级每周上4节体育课,三至九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学生每天要达到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但是,根据2006年由中国教育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主持的问卷调查显示,实际上在全国众多的中小学校中,真正落实到位的学校不多。在这种情况下,靠什么来保证学生的体质和健康呢?尽管大家都在体育学科课程以及活动课程上做文章,课间体育似乎不登大雅之堂,但实际上教育人都知道:开发“课间体育”是最无奈的也是惟一行得通的途径。此外,学生在课间活动中追逐打闹所构成的安全隐患,也只有通过“课间体育”,以合理的身体练习替代追逐打闹,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校园损伤事件。
二、能否确立“课间体育”?
目前国内外体育学术界还没有确立“课间体育”的概念,但是,学生既然在课间存在身体练习,就不能回避“课间体育”的存在。目前基层学校研究较多的是“体育大课间”,所谓“体育大课间”一是指时间大(20分钟以上),二是指场面大(学生以集体操为主)。由于在“体育大课间”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因此只要在此基础上将研究拓展到所有的课间时间,不再偏重于每天一节的“大课间”,就可以确立“课间体育”。
三、如何界定“课间体育”?
“课间体育”是指学生从进校到上课及课间所进行的身体练习,是课间活动的内容之一。
1、时间界定。这需要先从课间活动的结构人手,课间活动在时间上包括两部分:①学生进校到上课这段时间,②课间休息时间。课间休息时间是固定的,以每天六节课、每个课间10分钟计算,课间休息时间就是50分钟。小学生提前进校的时间虽不相同,但是,上、下午合计至少是40分钟。所以,小学生每天的课间活动时间实际在90分钟左右。由于学生课间活动的内容还包括学习、聊天、上厕所等等,所以“课间体育”时间原则上小于课间活动的时间,只能以接近90分钟计算。
2、性质界定。“课间体育”在功能上具有调节学生生理、心理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由于“课间体育”不完全具备“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四个课程必需的元素,因此不具备课程性质。很多学校还习惯将“课间体育”纳入课外体育,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因为课外体育是学校在体育教学之外,引导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活动。课外体育归属活动课程,有课程性质,是体育学科课程的重要补充,属于课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总体规划,因此,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现对比分析如下:
四、“课间体育”的作用有哪些?
“课间体育”虽然在时间上是分散的,但近90分钟的活动时间累计造成的运动量是很大的,所以锻炼的效果也必然不小。实际上这种没有计划的、由学生自发进行的身体锻炼是学生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课间体育”不仅能有效增强学生体质,还具备很多特殊作用。
第一,“课间体育”可以防止伤害事件。追逐打闹是学生课间的多发行为,特别在狭窄的楼道和拥挤的楼梯上很容易发生伤害事件,“课间体育”以一种安全的、文明的身体练习替代追逐打闹,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校园损伤事件。
第二,“课间体育”可以消除疲劳。学生在上课时身体和精神一直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不仅静坐会产生肌体疲劳,而且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都耗费大量的脑力。“课间体育”既能舒展筋骨、消除肌体疲劳,又能转移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灶,调节中枢神经活动,从而起到勞逸结合的作用。
第三,“课间体育”可以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的稳定性是有限的。而学习效果又取决于他们对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的注意程度。“课间体育”可以使学生在玩耍中放松精神,保证了注意的转移,有助于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全神贯注。
第四,“课间体育”可以促进情感交流。交往的需要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心理需求。“课间体育”以积极的健康的形式促进学生的交往,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特别是当伙伴中有人产生了纠纷,通过“课间体育”,他们会在游戏或比赛中得到沟通和谅解,这比老师的说教更有效。一次比赛的情景有时会成为难忘的记忆,一起游戏的伙伴有时会成为一生的朋友。
第五,“课间体育”可以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课间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标志。用丰富多彩的“课间体育”充实课间活动,可以减少学生大吵大闹、追逐打架等不文明行为。从而规范学生的课间行为。丰富多彩的课间体育还可以让人感受到校园的动感与活力,是提高校园文化品味的手段之一。
五、课间体育的内容有哪些?
“课间体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广播体操、小游戏、小比赛和简单易行的健身方法。从课间体育内容的属性上可分为三种:
一是集体操,多是全班或全校学生一起练习的活动,如全国统一的广播体操。一般在大课间采用,不是所有课间都适宜这样安排;二是游戏类,如“剪布锤”、“老鹰捉小鸡”、“快指五官”、“跳方格”、“翻指线”、“地雷—爆炸”、“跳皮筋”、“抢气球”等等;三是比赛类,如球类、跳绳、踢毽子、角力、攀肋木、爬平梯、走平衡木等等。
此外。还可以从“课间体育”的组织形式上分类,将“课间体育”分为单人活动、双人活动和多人活动三种:一是单人活动,如跳绳、踢毽子、攀肋木、爬平梯、对墙打乒乓球等等;二是双人活动,如角力(摸膝、掰手腕、对脚、拉过河等)、“翻指线”、打乒乓球、“快指五官”等等;三是多人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跳皮筋”、集体跳长绳等等。
除全国统一的广播体操, “课间体育”的内容大多来源于体育课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对体育课上的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在课间活动中“接着玩”。学生还会从生活实践中吸收一些地方传统体育的内容,如“打陀螺”、“滚铁环”等,甚至从生活实践中接受启发,创编一些游戏和比赛,这些游戏和比赛最能反映他们的内心需要和年龄特点,同时具有时代性。
六、如何组织和管理“课间体育”?
由于“课间体育”中只有课间操是可控制的,其他活动都是学生的自发行为,所以从原则上说, “课间体育”没有管理只有引导。学校无法对“课间体育”内容和形式给以限制,只能通过体育课、班团会、值周总结等渠道加以引导,倡导学生在课间开展一些健康的、文明l的、锻炼价值高的体育内容。
体育课是引导学生开展“课间体育”的主要途径,学生特别喜欢将体育课上感兴趣的小游戏迁移到课间活动中,变成“课间体育”的内容。班队会是规范学生“课间体育”的重要措施,班主任教育和团队委倡导对规范学生的课间行为起着关键作用,通过班队会的表扬与批评、鼓励和禁止等手段,可以规范学生的课间行为,促进“课间体育”的健康发展。全校性的值周总结是影响“课间体育”的重要方面,学校利用晨会、校园广播电视台、板报等形式,通过班级评比或焦点问题评价,能激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促使“课间体育”向积极的、健康的一面发展。
按照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一、二年级每周上4节体育课,三至九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学生每天要达到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但是,根据2006年由中国教育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主持的问卷调查显示,实际上在全国众多的中小学校中,真正落实到位的学校不多。在这种情况下,靠什么来保证学生的体质和健康呢?尽管大家都在体育学科课程以及活动课程上做文章,课间体育似乎不登大雅之堂,但实际上教育人都知道:开发“课间体育”是最无奈的也是惟一行得通的途径。此外,学生在课间活动中追逐打闹所构成的安全隐患,也只有通过“课间体育”,以合理的身体练习替代追逐打闹,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校园损伤事件。
二、能否确立“课间体育”?
目前国内外体育学术界还没有确立“课间体育”的概念,但是,学生既然在课间存在身体练习,就不能回避“课间体育”的存在。目前基层学校研究较多的是“体育大课间”,所谓“体育大课间”一是指时间大(20分钟以上),二是指场面大(学生以集体操为主)。由于在“体育大课间”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因此只要在此基础上将研究拓展到所有的课间时间,不再偏重于每天一节的“大课间”,就可以确立“课间体育”。
三、如何界定“课间体育”?
“课间体育”是指学生从进校到上课及课间所进行的身体练习,是课间活动的内容之一。
1、时间界定。这需要先从课间活动的结构人手,课间活动在时间上包括两部分:①学生进校到上课这段时间,②课间休息时间。课间休息时间是固定的,以每天六节课、每个课间10分钟计算,课间休息时间就是50分钟。小学生提前进校的时间虽不相同,但是,上、下午合计至少是40分钟。所以,小学生每天的课间活动时间实际在90分钟左右。由于学生课间活动的内容还包括学习、聊天、上厕所等等,所以“课间体育”时间原则上小于课间活动的时间,只能以接近90分钟计算。
2、性质界定。“课间体育”在功能上具有调节学生生理、心理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由于“课间体育”不完全具备“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四个课程必需的元素,因此不具备课程性质。很多学校还习惯将“课间体育”纳入课外体育,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因为课外体育是学校在体育教学之外,引导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活动。课外体育归属活动课程,有课程性质,是体育学科课程的重要补充,属于课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总体规划,因此,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现对比分析如下:
四、“课间体育”的作用有哪些?
“课间体育”虽然在时间上是分散的,但近90分钟的活动时间累计造成的运动量是很大的,所以锻炼的效果也必然不小。实际上这种没有计划的、由学生自发进行的身体锻炼是学生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课间体育”不仅能有效增强学生体质,还具备很多特殊作用。
第一,“课间体育”可以防止伤害事件。追逐打闹是学生课间的多发行为,特别在狭窄的楼道和拥挤的楼梯上很容易发生伤害事件,“课间体育”以一种安全的、文明的身体练习替代追逐打闹,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校园损伤事件。
第二,“课间体育”可以消除疲劳。学生在上课时身体和精神一直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不仅静坐会产生肌体疲劳,而且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都耗费大量的脑力。“课间体育”既能舒展筋骨、消除肌体疲劳,又能转移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灶,调节中枢神经活动,从而起到勞逸结合的作用。
第三,“课间体育”可以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的稳定性是有限的。而学习效果又取决于他们对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的注意程度。“课间体育”可以使学生在玩耍中放松精神,保证了注意的转移,有助于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全神贯注。
第四,“课间体育”可以促进情感交流。交往的需要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心理需求。“课间体育”以积极的健康的形式促进学生的交往,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特别是当伙伴中有人产生了纠纷,通过“课间体育”,他们会在游戏或比赛中得到沟通和谅解,这比老师的说教更有效。一次比赛的情景有时会成为难忘的记忆,一起游戏的伙伴有时会成为一生的朋友。
第五,“课间体育”可以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课间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标志。用丰富多彩的“课间体育”充实课间活动,可以减少学生大吵大闹、追逐打架等不文明行为。从而规范学生的课间行为。丰富多彩的课间体育还可以让人感受到校园的动感与活力,是提高校园文化品味的手段之一。
五、课间体育的内容有哪些?
“课间体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广播体操、小游戏、小比赛和简单易行的健身方法。从课间体育内容的属性上可分为三种:
一是集体操,多是全班或全校学生一起练习的活动,如全国统一的广播体操。一般在大课间采用,不是所有课间都适宜这样安排;二是游戏类,如“剪布锤”、“老鹰捉小鸡”、“快指五官”、“跳方格”、“翻指线”、“地雷—爆炸”、“跳皮筋”、“抢气球”等等;三是比赛类,如球类、跳绳、踢毽子、角力、攀肋木、爬平梯、走平衡木等等。
此外。还可以从“课间体育”的组织形式上分类,将“课间体育”分为单人活动、双人活动和多人活动三种:一是单人活动,如跳绳、踢毽子、攀肋木、爬平梯、对墙打乒乓球等等;二是双人活动,如角力(摸膝、掰手腕、对脚、拉过河等)、“翻指线”、打乒乓球、“快指五官”等等;三是多人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跳皮筋”、集体跳长绳等等。
除全国统一的广播体操, “课间体育”的内容大多来源于体育课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对体育课上的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在课间活动中“接着玩”。学生还会从生活实践中吸收一些地方传统体育的内容,如“打陀螺”、“滚铁环”等,甚至从生活实践中接受启发,创编一些游戏和比赛,这些游戏和比赛最能反映他们的内心需要和年龄特点,同时具有时代性。
六、如何组织和管理“课间体育”?
由于“课间体育”中只有课间操是可控制的,其他活动都是学生的自发行为,所以从原则上说, “课间体育”没有管理只有引导。学校无法对“课间体育”内容和形式给以限制,只能通过体育课、班团会、值周总结等渠道加以引导,倡导学生在课间开展一些健康的、文明l的、锻炼价值高的体育内容。
体育课是引导学生开展“课间体育”的主要途径,学生特别喜欢将体育课上感兴趣的小游戏迁移到课间活动中,变成“课间体育”的内容。班队会是规范学生“课间体育”的重要措施,班主任教育和团队委倡导对规范学生的课间行为起着关键作用,通过班队会的表扬与批评、鼓励和禁止等手段,可以规范学生的课间行为,促进“课间体育”的健康发展。全校性的值周总结是影响“课间体育”的重要方面,学校利用晨会、校园广播电视台、板报等形式,通过班级评比或焦点问题评价,能激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促使“课间体育”向积极的、健康的一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