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传承城市文脉 彰显城市品质

来源 :共产党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xinqia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生命力的体现,城市文脉蕴含的文化记忆与文化传承,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是城市独有的标识。一座城市只有将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代代延续,城市发展的基石才能得以稳固。
  近年来,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厚重的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积淀,已成为吴忠市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正确处理历史遗存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城市文脉,用新理念彰显城市品质,吴忠市正在不懈努力着。
  寻找文化根脉
  一座城市,有历史才有底蕴,有文化才有内涵。
  吴忠市历史文化悠久,素有“军事重镇、天下粮仓、民族乐园、水旱码头”之称,是“塞北江南”的发祥地。全市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06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在全区位居前列。吴忠董府建筑群,盐池兴武营古城址、张家场古城,同心清真大寺、康济寺塔,青铜峡一百○八塔等古建筑、古遗址遗存,显示着吴忠市悠久的历史脉络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吴忠市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所辖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心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最早的县级回族自治政权的所在地。“三五九旅”打盐驻地、盐池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高崾岘炮楼、陕甘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见证着吴忠市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岁月。
  从事地方志工作26年的吴忠市委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胡建东对记者说,受历史资料记载的不连续性、吴忠市史料书籍记载较少等因素的影响,吴忠很多悠久的历史文化被深深掩埋。因此,深入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找回历史的光芒和亮点,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吴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文脉传承工作。深入挖掘整理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强力推进历史文化研究和开发,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历史文化发展的政策,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让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城市的文化根脉得以延续。
  2010年9月,《吴忠溯源》付梓出版;2012年5月,《水韵回乡——吴忠》出版发行;2014年7月,《吴忠史话》付梓出版;2015年11月,《吴忠日史(远古-1949.9)》出版发行;2016年4月,《远亲戚——吴忠与富平》出版发行。一部部吴忠地方志书的编纂出版,不仅凝结了地方志工作人员的心血,更是吴忠市委、市政府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探寻吴忠城市文化根脉的力证。
  “让人们了解吴忠的历史,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找到城市的根,激发干事创业、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热情,这就是保护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的价值所在。”胡建东饱含深情地说。
  留住历史记忆
  午后,记者来到位于吴忠市金积镇西北3公里处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府。精美的琉璃屋顶,高大雄伟的楼门,古朴肃穆的照壁,气势宏伟、做工精湛的建筑群沐浴在午后的阳光下,让这座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兼具北京宫廷式建筑与宁夏地方民族特色建筑风格的古文化堡寨,显得更加古朴典雅。
  吴忠市文管所所长任淑芳告诉记者,董府是宁夏现存最完整的清代官员府邸和唯一最大的古文化堡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吴忠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董府修缮保护工作,先后完成了《宁夏吴忠市董府修缮保护工程方案》和《宁夏吴忠市董府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批准董府保护规划编制立项, 2016年由吴忠市文物管理所策划设计的董府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可研报告及建设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时,积极申报董府基础设施项目,推进董府陈展项目,加快董府陈列布展工作。“目前,董府的修缮工程基本完成,今年的重点工作是董府内部的陈列布展。相信不久的将来董府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建筑一定会以它应有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任淑芳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和信心。
  对国家级重点文物董府的保护,仅仅是吴忠市以科学发展理念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吴忠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持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明确责任,完善机制,加大投入,使吴忠市文物保护事业得以健康有序发展,为传承城市历史,留住历史文化记忆作出了巨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吴忠市正确处理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物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在编制和调整城乡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文物保护的特殊要求,将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和保护作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在城市拆迁和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历史文化建筑的恢复和利用工作。如今,漫步在吴忠市区,依托文物古迹修建的城市公园和文化广场随处可见,兴隆寺公园、明珠公园、马月坡寨子文化广场……市民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细细回味着这座城市的过去,感受着这座城市今天的美好。
  盘活文化资源
  如果说强化对历史文化的文字记载和文物古迹保护是吴忠市留住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的大手笔,那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则是其点睛之笔。
  吴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张氏回医正骨、同心莲花山青苗水会、回族服饰、回族杨氏拳、回族剪纸、罗家湖舞龙……一个个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薪火相传,代代相继,成为传承城市文脉弥足珍贵的一笔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是每种手艺、每道工序背后的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不仅意义重大而且非常紧迫。”吴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朱宏兵深有感触地说。
  2016年11月15日,吴忠市文化宣传中心广场上传来阵阵喝彩声。原来,吴忠市回族杨氏拳第六代传承人杨文玺正在这里教孩子们学习回族杨氏拳。回族杨氏拳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虽然杨文玺始终坚持,但也曾面临传承的困境。“过去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文化课,对于武术这类看似‘无用’的文化不感兴趣,所以一开始很少有孩子来学回族拳。”杨文玺说。吴忠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为杨文玺提供场所,在吴忠市文化馆成立了回族杨氏拳传承基地,与当地教育部门沟通协调,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鼓励杨文玺利用学校校本课堂为学生免费教授回族杨氏拳,同时积极搭建平台,为其提供展示舞台,提高了回族杨氏拳的知名度。现在,杨文玺创立的武术文化学校不仅名气更响,也有了不错的经济收益。
  对非物质文化遗產的保护吴忠市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传承上,在保护传承的同时,盘活非物质文化资源,彰显文化价值是吴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直思考的问题。
  “过去提起非遗,说得最多的是保护,然而如果总是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仅仅是守着技艺而不创造需求,对某些类别的非遗是很难实现有效保护的。比如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其物化的产品多为工艺品或艺术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品牌保护力度以及产品的研发力度,最终得到市场的认可,形成一定的市场需求后,对技艺的保护也就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对盘活非物质文化资源,吴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灵有着自己的看法。
  吴灵告诉记者,为了盘活非物质文化资源,彰显其文化价值,近年来,吴忠市紧抓发展全域旅游的有利时机,结合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基础上,对非遗产品进行市场化运作,加大宣传力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传承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价值。G
  责任编辑:李百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