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企业的质量管理第一线多年工作经验,对企业在以“利润”为最终目的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质量控制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制造业;工序过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201-01
近几年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给国内的众多行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下滑。而我国的制造业也当受其害,国内不少企业面临着关停、倒闭或破产的威胁,也有企业进行了裁人减员。面对严峻的局势,始终坚持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持续提高产品质量,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发挥自己优势,推行名牌战略、以质取胜,已成为不少企业在面临严峻形势与激烈竞争中的成功之关键。
从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看,首先想到的是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通过改善作业与加强工程管理达到减少不合格品的目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9004-1:1994标准中明确规定:“所有的控制都针对减少和消除不合格,尤其是预防不合格”。但是,对任何企业在质量控制中“利润”这一项都是极为关心的重要事项。质量控制活动不能无视效益。
1质量控制的“质”
加强质量控制,生产出物美价廉、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但是,一些企业的质量控制尽管处于受控状态,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受控状态”下的经济性缺乏研究。为此,企业的质量控制活动不能不讲利润,有利润的质量控制才是有效的质量控制,这就是质量控制的“质”的概念。
在制造阶段的质量控制,所负的质量责任主要在于形成与保持稳定的生产状态,减少产品质量特性的波动,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但是,有的企业由于一味追求廉价地生产,错误地简化作业,造成失控,反而增加了不合格品损失,提高了制造成本。也有的企业过份控制不合格品的发生,虽然不合格品造成的损失减少了,可为此所进行的复杂作业与严格管理,同样会提高成本。
2质量控制的“量”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落脚点是产品的实物质量,企业在产品制造过程中通过采取作业技术和活动,严格控制产品不合格率。当产品在制造过程中低于已确定的不合格率,一般就被认为制造过程处于受控状态,这就是质量控制“量”的概念。否则,被认为处于失控状态。
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只能通过质量控制来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赢得更多的利润,这就是企业进行质量有效控制的根本目标。因而,制造过程的产品不合格率对企业至关重要,一方面它是反映企业质量控制业绩“量”的指标之一,另一方面它也是企业产品质量水平在“量”的意义上的直观体现。
因此企业必须把质量控制的“质”和“量”确定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利用各种质量控制方法去达到它。提高是无止境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质量控制都必须不断改进。
3质量控制的“度”
有效的受控状态应保持怎样的控制水平,就须对质量控制的经济性进行评价,具体的讲,就是在制造质量控制中企业应做到:1)在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中,肯定既有利益增进,也有成本支付。但从经济学的理性分析来看,只有当利益的增进部分大于成本的支付增加时,质量控制才算是真正有效的;2)质量控制可以激发企业改进技术的创新,使其控制向保证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既可能发生成本支出,也可能发生利益的增加或资源配置的改进,但其结果必须使企业的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生产成本得到降低,利润得到提高;3)经济性尺度也不是绝对的,它意味着就现有技术水平而言是最经济的。因此,在制造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时,企业一定要懂得“适度”概念,确定适宜的产品不合格率指标,以获取利润,实现有效的质量控制。而有些企业在追求产品不合格率的过程中,不明白“适度”概念,不关注“含金量”,过份控制不合格品的发生,虽然不合格品造成的损失减少了,可为此所进行的复杂作业和严格管理使企业产品成本大幅度增加,利润减少,得不偿失。
4质量控制的“方法”
制造过程有效的质量控制是由企业的工艺管理水平、工艺技术水平、工艺装备水平、工艺材料水平和工人技能水平共同决定的。超越这“五个水平”盲日追求合格率必然导致下述不良后果:1)制造过程的控制失去理想状态,即不能维持不合格品损失与管理成本之总和为最小;2)造成工序能力过份充裕的状态或出现过剩质量与过剩管理的倾向;3)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五个水平不均衡),为达目的,而更多地表现为大力度地增加工艺装备或对操作者考核和处罚,致使工艺费用和管理费用大量增加,造成产品成本的升高,利润减少或成负值。因此,必须把质量控制从以事后控制为主,转到以预先控制为主的轨道上来,预防与把关相结合,使产品制造全过程处于严密控制之下,达到稳定、可靠、优质的目的。
制成过程质量控制对企业确实很重要,根据一些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工艺现状,追求“适宜的制造质量水平,保持合理的产品合格率”,必须充分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4.1培育企业的长期、持久的产品质量控制和保证能力
通过质量体系不断完善来扎实地培育企业的长期、持久的产品质量控制和保证能力,使各类操作完全处于严格而有效的控制之下,形成与保持稳定的生产状态,减少产品质量特性的波动,减少不合格品是被动的管理手段。而质量控制、保证能力则是确保长久的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法宝”,是一种事前管理的措施。
4.2加强同生产操作直接有关的生产条件的控制
通常包括人、机、料、法、环境(简称4M1E)。对这些生产条件的控制,从宏观上讲,就是要求企业各生产技术业务部门为生产提供并保持合乎标准要求的条件,以良好的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从微观上讲,就是要求每道工序的操作者,对所规定的生产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开工前的检查和加工中的监控,同时检验人员也要给予有效的监督。
4.3加强关键工序的控制
对关键工序除控制上述生产条件外,还要随时掌握产品加工质量的变化趋势,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关键工序的具体控制方法要掌握好三个环节:1)按关键件、重要件和工艺要求,准确编制关键工序目录;2)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用的控制方法;3)给予操作者进行工序控制的技术指导和时间保证。
4.4建立与产品质量相适应的操作者队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工艺手段越来越先进,对工艺人员和操作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拥有与产品控制(合格率)相匹配的工艺和操作者队伍,保持产品制造质量的稳定。否则,控制的产品合格率只能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下去。要加速工艺人才的引进及操作者队伍的培养:1)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姻,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积极引进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2)要加强工艺人员的岗位业务培训,增加现代科学知识;3)要选拔优秀的中青年工艺人员进修深造:4)加速技术工人的培养,对技术工人分别进行中级教育,逐步开展高级教育,形成初、中、高三级技术工人队伍。
总之,进行有效的和不断深化的质量控制,最终目的是使企业及顾客等多方受益。要正确地评价质量控制的经济效果,应掌握质量控制的适度概念及相关要素的要求和生产成本的关系,从而推动质量控制的改进。质量改进是持久的,质量控制的经济效果也会通过持续改进而获得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制造业;工序过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201-01
近几年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给国内的众多行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下滑。而我国的制造业也当受其害,国内不少企业面临着关停、倒闭或破产的威胁,也有企业进行了裁人减员。面对严峻的局势,始终坚持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持续提高产品质量,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发挥自己优势,推行名牌战略、以质取胜,已成为不少企业在面临严峻形势与激烈竞争中的成功之关键。
从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看,首先想到的是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通过改善作业与加强工程管理达到减少不合格品的目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9004-1:1994标准中明确规定:“所有的控制都针对减少和消除不合格,尤其是预防不合格”。但是,对任何企业在质量控制中“利润”这一项都是极为关心的重要事项。质量控制活动不能无视效益。
1质量控制的“质”
加强质量控制,生产出物美价廉、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但是,一些企业的质量控制尽管处于受控状态,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受控状态”下的经济性缺乏研究。为此,企业的质量控制活动不能不讲利润,有利润的质量控制才是有效的质量控制,这就是质量控制的“质”的概念。
在制造阶段的质量控制,所负的质量责任主要在于形成与保持稳定的生产状态,减少产品质量特性的波动,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但是,有的企业由于一味追求廉价地生产,错误地简化作业,造成失控,反而增加了不合格品损失,提高了制造成本。也有的企业过份控制不合格品的发生,虽然不合格品造成的损失减少了,可为此所进行的复杂作业与严格管理,同样会提高成本。
2质量控制的“量”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落脚点是产品的实物质量,企业在产品制造过程中通过采取作业技术和活动,严格控制产品不合格率。当产品在制造过程中低于已确定的不合格率,一般就被认为制造过程处于受控状态,这就是质量控制“量”的概念。否则,被认为处于失控状态。
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只能通过质量控制来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赢得更多的利润,这就是企业进行质量有效控制的根本目标。因而,制造过程的产品不合格率对企业至关重要,一方面它是反映企业质量控制业绩“量”的指标之一,另一方面它也是企业产品质量水平在“量”的意义上的直观体现。
因此企业必须把质量控制的“质”和“量”确定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利用各种质量控制方法去达到它。提高是无止境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质量控制都必须不断改进。
3质量控制的“度”
有效的受控状态应保持怎样的控制水平,就须对质量控制的经济性进行评价,具体的讲,就是在制造质量控制中企业应做到:1)在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中,肯定既有利益增进,也有成本支付。但从经济学的理性分析来看,只有当利益的增进部分大于成本的支付增加时,质量控制才算是真正有效的;2)质量控制可以激发企业改进技术的创新,使其控制向保证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既可能发生成本支出,也可能发生利益的增加或资源配置的改进,但其结果必须使企业的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生产成本得到降低,利润得到提高;3)经济性尺度也不是绝对的,它意味着就现有技术水平而言是最经济的。因此,在制造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时,企业一定要懂得“适度”概念,确定适宜的产品不合格率指标,以获取利润,实现有效的质量控制。而有些企业在追求产品不合格率的过程中,不明白“适度”概念,不关注“含金量”,过份控制不合格品的发生,虽然不合格品造成的损失减少了,可为此所进行的复杂作业和严格管理使企业产品成本大幅度增加,利润减少,得不偿失。
4质量控制的“方法”
制造过程有效的质量控制是由企业的工艺管理水平、工艺技术水平、工艺装备水平、工艺材料水平和工人技能水平共同决定的。超越这“五个水平”盲日追求合格率必然导致下述不良后果:1)制造过程的控制失去理想状态,即不能维持不合格品损失与管理成本之总和为最小;2)造成工序能力过份充裕的状态或出现过剩质量与过剩管理的倾向;3)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五个水平不均衡),为达目的,而更多地表现为大力度地增加工艺装备或对操作者考核和处罚,致使工艺费用和管理费用大量增加,造成产品成本的升高,利润减少或成负值。因此,必须把质量控制从以事后控制为主,转到以预先控制为主的轨道上来,预防与把关相结合,使产品制造全过程处于严密控制之下,达到稳定、可靠、优质的目的。
制成过程质量控制对企业确实很重要,根据一些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工艺现状,追求“适宜的制造质量水平,保持合理的产品合格率”,必须充分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4.1培育企业的长期、持久的产品质量控制和保证能力
通过质量体系不断完善来扎实地培育企业的长期、持久的产品质量控制和保证能力,使各类操作完全处于严格而有效的控制之下,形成与保持稳定的生产状态,减少产品质量特性的波动,减少不合格品是被动的管理手段。而质量控制、保证能力则是确保长久的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法宝”,是一种事前管理的措施。
4.2加强同生产操作直接有关的生产条件的控制
通常包括人、机、料、法、环境(简称4M1E)。对这些生产条件的控制,从宏观上讲,就是要求企业各生产技术业务部门为生产提供并保持合乎标准要求的条件,以良好的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从微观上讲,就是要求每道工序的操作者,对所规定的生产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开工前的检查和加工中的监控,同时检验人员也要给予有效的监督。
4.3加强关键工序的控制
对关键工序除控制上述生产条件外,还要随时掌握产品加工质量的变化趋势,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关键工序的具体控制方法要掌握好三个环节:1)按关键件、重要件和工艺要求,准确编制关键工序目录;2)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用的控制方法;3)给予操作者进行工序控制的技术指导和时间保证。
4.4建立与产品质量相适应的操作者队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工艺手段越来越先进,对工艺人员和操作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拥有与产品控制(合格率)相匹配的工艺和操作者队伍,保持产品制造质量的稳定。否则,控制的产品合格率只能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下去。要加速工艺人才的引进及操作者队伍的培养:1)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姻,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积极引进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2)要加强工艺人员的岗位业务培训,增加现代科学知识;3)要选拔优秀的中青年工艺人员进修深造:4)加速技术工人的培养,对技术工人分别进行中级教育,逐步开展高级教育,形成初、中、高三级技术工人队伍。
总之,进行有效的和不断深化的质量控制,最终目的是使企业及顾客等多方受益。要正确地评价质量控制的经济效果,应掌握质量控制的适度概念及相关要素的要求和生产成本的关系,从而推动质量控制的改进。质量改进是持久的,质量控制的经济效果也会通过持续改进而获得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