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红楼梦》中薛宝钗人物形象的品评,历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对这一文学形象的研究视角也从最初的单一化走向了当下的多元化。封建社会时期,在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等诸多领域,的确存在诸多糟粕,但也流传下来许多精华之处。作为曹公笔下标准的封建淑女,薛寶钗的形象的确体现了封建社会时期的女性的独有特色,也展示了诸多的传统美。故本文尝试从四个方面来浅议薛宝钗的传统美。即端庄丰盈的外貌美;温和容人的性情美;勤俭治家的能力美;真挚含蓄的情感美。
关键词:封建淑女;宝钗;传统美
中图分类号:I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01-0000-00
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演绎了封建社会末路时期大观园内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更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自《红楼梦》诞生后,后世文学评论者对薛宝钗的评论便众说纷纭。民国初年的“索引派”采用唯心主义的评论方式将其附会为历史人物;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中提出“钗黛合一”的观点;新中国成立后,多数评论声音认为其是罪恶封建制度的忠实卫道者;十年文革浩劫期间,薛宝钗又被命名为虚伪的封建野心家;改革开放以来,评论家们更多地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去单纯地研究薛宝钗的文学形象。
作为曹公笔下标准的封建淑女,薛宝钗的形象的确体现了封建社会时期的女性的独有特色,是带有明显封建特色的。但我国传统社会的一些正确的、优秀的、高尚的内涵恰好能体现出薛宝钗这一文学形象的传统美的方面。时至今日,我们的文学研究已经能够冷静地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故本文尝试在纯粹地研究薛宝钗文学形象的同时,去发掘出人物身上体现的传统美。
1 端庄丰盈的外貌美
身为皇商小姐的宝钗一出场,便是第四回的“肌骨莹润,举止娴静”。更有“望之如春花,别具风流”,“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一个“丰”字,说明宝钗的丰满外型是符合当时社会人们对女子的审美标准的,我国古代社会的世俗观点认为女子拥有健康的体魄不仅是家庭富足的体现,更是繁衍子嗣的象征,可见,宝钗的外貌符合传统美的定义[1]。
在第二十八回中,宝玉的眼睛看到的宝钗是“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使得本来排斥“金玉良缘”的宝玉“不觉就呆了”,一瞬间想起了金玉之说。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宝钗的酒签题着“艳冠群芳”,画着国色天香的牡丹,这是曹公对宝钗姿容的隐语。牡丹的特点是多瓣繁复,国色天姿。在李商隐的诗作《牡丹》中,是这样描绘的:“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牡丹可以用来形容女子的姿态万千,令人陶醉。宝钗是典型的具有古典美的东方美人。
2 温和容人的性情美
封建礼教要求女子要“德、言、容、工”俱全,并将“德”排在首位。在百花争妍、姹紫嫣红的大观园中,宝钗能够始终取得上至贾母、下及仆从的一众人等的欣赏与尊敬,“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这种人格魅力的获取凭借的不仅仅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表,更多的是她的内在美。在宝钗身上体现了众多封建时代世俗对女性道德的要求。
宝钗的处世哲学是“随分从时”。她的品格是沉稳成熟的。为人处事,总能做到宽容谦让、敦厚温柔。在《红楼梦》的前四十二回中,可以说,宝钗和黛玉之间是情敌的关系。敏感尖锐的黛玉每每得到机会,总要对宝钗讥笑甚至挖苦一番,宝钗的反应却是“浑然不觉”,“抿嘴一笑”。反而诚心诚意地私下规劝黛玉不要因读闲书而移了性情,要“总以贞静为主”,并雪中送炭般悄悄为黛玉送去燕窝等。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后,黛玉感动得剖白心迹。宝钗以德报怨,从此钗黛结为金兰,更彰显了宝钗的大家风范。她对宝玉“仕途经济”的劝说使得宝玉当场立刻就走,当时分外难堪的宝钗“过后还是照旧一样”。袭人赞她“真真有涵养”。可见宝钗的大度豁达。
宝钗总能在暗中观察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并巧妙而又友善地伸出援助之手。“海棠诗社”轮到湘云做东时,善良的她知道湘云经济窘迫,便主动提供了几篓螃蟹。宝钗的每次助人,都没有施惠者高高在上的感觉,体现了她的冰雪聪明、善解人意。宝钗暗中为清贫的邢岫烟赎回被其当掉在自家当铺的冬衣,还关切她不要落下病。邢岫烟能够嫁给薛蝌,成就红楼中少有的一段佳偶天成,也是因为她“心中先取中宝钗,然后方取薛蝌。”
宝钗对事故人情十分精通。薛蟠去南方经商后带回的礼物,她挨门送到,连平日里被边缘化的猥琐的贾环她也没有忽略,做到了“小惠全大体”,感动了内心阴暗、充满妒恨的赵姨娘,“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纵观整个红楼,赵姨娘口中夸赞的人物只有两个,一个是马道婆,另一个便是宝钗。可见宝钗做到了和身边的每个人都能和睦相处、真诚友善。她的性情是稳重成熟的,也体现了曹公创作的一种审美理想,是中国传统美的人格内涵[2]。
3 勤俭治家的能力美
勤俭是华夏民族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当周遭人等需要经济援助时,宝钗总是首当其冲、慷慨解囊。而在自身修养上,有“牡丹之誉”的宝钗却无争雍容华贵,只存一份淡然。宝钗素日穿着打扮十分俭朴,在第八回中,借宝玉的眼光,作者描画了宝钗的日常服饰,“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两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宝钗的闺房布置也是极尽清俭。在第四十回中,作者写道,“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宝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掉着青纱帐幔,裘褥也十分朴素。”
在治理家事的过程中,也闪烁出宝钗耀眼的智慧光芒。在薛家,宝钗能帮助母亲操持家务,为母分忧,使薛姨妈能安心度日。在大观园中,诚然黛玉是第一才女,但与黛玉轮流夺魁的只有宝钗。黛玉是空灵欲仙的诗才,她将自己的心血大都倾洒在爱情和文学上,追求自我世界中潇洒的诗意人生。宝钗为家庭付出了自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她在努力迎合封建制度下世俗对自己的要求。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到夜长气爽时,宝钗主动和母亲提及夜灯下做女红,要到三更天才休息,可谓不辞劳苦。即使在病中,她也坚持和丫鬟莺儿描花样子。在贾府,熙凤病后,共同管理贾府的是探春、李纨与宝钗。宝钗的能干精明此时充分体现。探春提出兴利除弊,宝钗便讲出理论依据,很有人性化管理的特点,对家族的管理,既有利益的诱惑,更有感情的调动,申明了厉害攸关,使得上下人等对其一片好评,安定了摇摇欲坠的贾府的秩序。 宝钗还精通医理。在第三十二回,宝钗看到了多病体弱的黛玉的药方,这些药方是经常来贾府开药的太医们开的,宝钗便发现了药方不合理的地方。
4 真挚含蓄的情感美
在宝钗内心深处,她对宝玉有倾慕之心,不是一些评论声音认为的“只是为争夺宝二奶奶头衔,内心并无真爱”。她的情感世界是丰满的,在第三十六回,宝玉熟睡之际,宝钗偷偷接着袭人的针脚绣起肚兜,这是宝玉贴身穿的衣物,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末世,持重而内敛的宝钗难以克制的举动,表露了少女怀春的心迹。宝玉挨打后,宝钗第一个去探望并带去药,难以克制地流露了真情,“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脱口而出后,方感觉此言表露了自己对宝玉的爱慕之情,少女的娇羞使她低头脸红。怡红院内嘴尖牙俐的晴雯会抱怨:“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这也侧面写出宝钗是这里的常客。
对于在宝玉身上的用情,宝钗不会如黛玉一般炽热与直白,她的感情含蓄而理智。她看似对宝玉不在意,实际上她非常留意宝玉的“玉”,在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她提醒了玉不能只用五彩丝线系着,要用络子将玉络上,才能更好地保护玉。而她建议用来打络的线,要用金线和黑珠儿线,断然不可用杂色。金色代表宝钗金锁的颜色,暗中体现了她对宝玉的独占心理。
由于碍于礼教,宝钗对宝玉的情感总会朦胧地去暗示。在第八回宝玉探望她时,宝钗主动要看宝玉的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玉上之字,宝钗念了两遍,宝钗自己不说什么,而是通过重复使丫鬟莺儿联想到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城府不深的丫鬟替她脱口而出:“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种方法是端庄自持的宝钗提示宝玉二者姻缘的巧妙方式。在第二十八回“羞笼红麝串”里宝钗的害羞之情是少女本然天性的体现,更是她对爱慕的异性的独有反应[3]。
薛姨妈曾对王夫人等提起过金锁是和尚给的,日后要和有玉的结为婚姻,所以宝钗在外部行为上,总远着宝玉。这行为符合封建礼法中对女子矜持自重的要求。宝钗的婚恋观符合传统道德的要求。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宝钗尽自己的努力,用言行征服了宝玉身边的人的好感与赞赏。宝钗的淑女本色更能赢得封建家长的认可,贾母不止一次公开赞美她,在第三十五回,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说明宝钗十分善于赢得封建家长的心理。在婚恋问题上,宝钗严格按照“三从四德”标准约束自己,在第九十五回,在和宝玉的婚事问题上,薛姨妈征求宝钗的意见,这本是民主的表现。可是宝钗反而会正色对母亲道:“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母作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作主的,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可见宝钗是多么自觉地恪守妇道。
对于宝钗文学形象的理解,历来争议颇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宝钗形象身上,寄托了曹公独特的审美理念和人性美德。作为标准的封建淑女,在宝钗身上,蕴藏着我国传统社会文化中优秀的美德和品格。可以说,宝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身,是传承下来的美的结晶。然而,在最终没有爱情回应的婚姻里,宝钗得到的是悲剧的人生,虽然她的言行举动都合乎礼教,但她也成为了封建社会大多女性不幸命运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 刘春燕.20世纪薛宝钗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47-54.
[2] 周夢.从服饰看薛宝钗的内心世界—以《红楼梦》前八十回为例[J].明清小说研究,2015,(2):26-35.
[3] 傅安辉.大观园里尽芳菲—薛宝钗的形象新探[J].凯里学院学报,2011,(2):140-143.
作者简介:赵慧研(1983—),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女性文学。
关键词:封建淑女;宝钗;传统美
中图分类号:I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01-0000-00
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演绎了封建社会末路时期大观园内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更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自《红楼梦》诞生后,后世文学评论者对薛宝钗的评论便众说纷纭。民国初年的“索引派”采用唯心主义的评论方式将其附会为历史人物;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中提出“钗黛合一”的观点;新中国成立后,多数评论声音认为其是罪恶封建制度的忠实卫道者;十年文革浩劫期间,薛宝钗又被命名为虚伪的封建野心家;改革开放以来,评论家们更多地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去单纯地研究薛宝钗的文学形象。
作为曹公笔下标准的封建淑女,薛宝钗的形象的确体现了封建社会时期的女性的独有特色,是带有明显封建特色的。但我国传统社会的一些正确的、优秀的、高尚的内涵恰好能体现出薛宝钗这一文学形象的传统美的方面。时至今日,我们的文学研究已经能够冷静地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故本文尝试在纯粹地研究薛宝钗文学形象的同时,去发掘出人物身上体现的传统美。
1 端庄丰盈的外貌美
身为皇商小姐的宝钗一出场,便是第四回的“肌骨莹润,举止娴静”。更有“望之如春花,别具风流”,“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一个“丰”字,说明宝钗的丰满外型是符合当时社会人们对女子的审美标准的,我国古代社会的世俗观点认为女子拥有健康的体魄不仅是家庭富足的体现,更是繁衍子嗣的象征,可见,宝钗的外貌符合传统美的定义[1]。
在第二十八回中,宝玉的眼睛看到的宝钗是“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使得本来排斥“金玉良缘”的宝玉“不觉就呆了”,一瞬间想起了金玉之说。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宝钗的酒签题着“艳冠群芳”,画着国色天香的牡丹,这是曹公对宝钗姿容的隐语。牡丹的特点是多瓣繁复,国色天姿。在李商隐的诗作《牡丹》中,是这样描绘的:“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牡丹可以用来形容女子的姿态万千,令人陶醉。宝钗是典型的具有古典美的东方美人。
2 温和容人的性情美
封建礼教要求女子要“德、言、容、工”俱全,并将“德”排在首位。在百花争妍、姹紫嫣红的大观园中,宝钗能够始终取得上至贾母、下及仆从的一众人等的欣赏与尊敬,“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这种人格魅力的获取凭借的不仅仅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表,更多的是她的内在美。在宝钗身上体现了众多封建时代世俗对女性道德的要求。
宝钗的处世哲学是“随分从时”。她的品格是沉稳成熟的。为人处事,总能做到宽容谦让、敦厚温柔。在《红楼梦》的前四十二回中,可以说,宝钗和黛玉之间是情敌的关系。敏感尖锐的黛玉每每得到机会,总要对宝钗讥笑甚至挖苦一番,宝钗的反应却是“浑然不觉”,“抿嘴一笑”。反而诚心诚意地私下规劝黛玉不要因读闲书而移了性情,要“总以贞静为主”,并雪中送炭般悄悄为黛玉送去燕窝等。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后,黛玉感动得剖白心迹。宝钗以德报怨,从此钗黛结为金兰,更彰显了宝钗的大家风范。她对宝玉“仕途经济”的劝说使得宝玉当场立刻就走,当时分外难堪的宝钗“过后还是照旧一样”。袭人赞她“真真有涵养”。可见宝钗的大度豁达。
宝钗总能在暗中观察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并巧妙而又友善地伸出援助之手。“海棠诗社”轮到湘云做东时,善良的她知道湘云经济窘迫,便主动提供了几篓螃蟹。宝钗的每次助人,都没有施惠者高高在上的感觉,体现了她的冰雪聪明、善解人意。宝钗暗中为清贫的邢岫烟赎回被其当掉在自家当铺的冬衣,还关切她不要落下病。邢岫烟能够嫁给薛蝌,成就红楼中少有的一段佳偶天成,也是因为她“心中先取中宝钗,然后方取薛蝌。”
宝钗对事故人情十分精通。薛蟠去南方经商后带回的礼物,她挨门送到,连平日里被边缘化的猥琐的贾环她也没有忽略,做到了“小惠全大体”,感动了内心阴暗、充满妒恨的赵姨娘,“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纵观整个红楼,赵姨娘口中夸赞的人物只有两个,一个是马道婆,另一个便是宝钗。可见宝钗做到了和身边的每个人都能和睦相处、真诚友善。她的性情是稳重成熟的,也体现了曹公创作的一种审美理想,是中国传统美的人格内涵[2]。
3 勤俭治家的能力美
勤俭是华夏民族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当周遭人等需要经济援助时,宝钗总是首当其冲、慷慨解囊。而在自身修养上,有“牡丹之誉”的宝钗却无争雍容华贵,只存一份淡然。宝钗素日穿着打扮十分俭朴,在第八回中,借宝玉的眼光,作者描画了宝钗的日常服饰,“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两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宝钗的闺房布置也是极尽清俭。在第四十回中,作者写道,“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宝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掉着青纱帐幔,裘褥也十分朴素。”
在治理家事的过程中,也闪烁出宝钗耀眼的智慧光芒。在薛家,宝钗能帮助母亲操持家务,为母分忧,使薛姨妈能安心度日。在大观园中,诚然黛玉是第一才女,但与黛玉轮流夺魁的只有宝钗。黛玉是空灵欲仙的诗才,她将自己的心血大都倾洒在爱情和文学上,追求自我世界中潇洒的诗意人生。宝钗为家庭付出了自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她在努力迎合封建制度下世俗对自己的要求。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到夜长气爽时,宝钗主动和母亲提及夜灯下做女红,要到三更天才休息,可谓不辞劳苦。即使在病中,她也坚持和丫鬟莺儿描花样子。在贾府,熙凤病后,共同管理贾府的是探春、李纨与宝钗。宝钗的能干精明此时充分体现。探春提出兴利除弊,宝钗便讲出理论依据,很有人性化管理的特点,对家族的管理,既有利益的诱惑,更有感情的调动,申明了厉害攸关,使得上下人等对其一片好评,安定了摇摇欲坠的贾府的秩序。 宝钗还精通医理。在第三十二回,宝钗看到了多病体弱的黛玉的药方,这些药方是经常来贾府开药的太医们开的,宝钗便发现了药方不合理的地方。
4 真挚含蓄的情感美
在宝钗内心深处,她对宝玉有倾慕之心,不是一些评论声音认为的“只是为争夺宝二奶奶头衔,内心并无真爱”。她的情感世界是丰满的,在第三十六回,宝玉熟睡之际,宝钗偷偷接着袭人的针脚绣起肚兜,这是宝玉贴身穿的衣物,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末世,持重而内敛的宝钗难以克制的举动,表露了少女怀春的心迹。宝玉挨打后,宝钗第一个去探望并带去药,难以克制地流露了真情,“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脱口而出后,方感觉此言表露了自己对宝玉的爱慕之情,少女的娇羞使她低头脸红。怡红院内嘴尖牙俐的晴雯会抱怨:“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这也侧面写出宝钗是这里的常客。
对于在宝玉身上的用情,宝钗不会如黛玉一般炽热与直白,她的感情含蓄而理智。她看似对宝玉不在意,实际上她非常留意宝玉的“玉”,在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她提醒了玉不能只用五彩丝线系着,要用络子将玉络上,才能更好地保护玉。而她建议用来打络的线,要用金线和黑珠儿线,断然不可用杂色。金色代表宝钗金锁的颜色,暗中体现了她对宝玉的独占心理。
由于碍于礼教,宝钗对宝玉的情感总会朦胧地去暗示。在第八回宝玉探望她时,宝钗主动要看宝玉的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玉上之字,宝钗念了两遍,宝钗自己不说什么,而是通过重复使丫鬟莺儿联想到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城府不深的丫鬟替她脱口而出:“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种方法是端庄自持的宝钗提示宝玉二者姻缘的巧妙方式。在第二十八回“羞笼红麝串”里宝钗的害羞之情是少女本然天性的体现,更是她对爱慕的异性的独有反应[3]。
薛姨妈曾对王夫人等提起过金锁是和尚给的,日后要和有玉的结为婚姻,所以宝钗在外部行为上,总远着宝玉。这行为符合封建礼法中对女子矜持自重的要求。宝钗的婚恋观符合传统道德的要求。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宝钗尽自己的努力,用言行征服了宝玉身边的人的好感与赞赏。宝钗的淑女本色更能赢得封建家长的认可,贾母不止一次公开赞美她,在第三十五回,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说明宝钗十分善于赢得封建家长的心理。在婚恋问题上,宝钗严格按照“三从四德”标准约束自己,在第九十五回,在和宝玉的婚事问题上,薛姨妈征求宝钗的意见,这本是民主的表现。可是宝钗反而会正色对母亲道:“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母作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作主的,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可见宝钗是多么自觉地恪守妇道。
对于宝钗文学形象的理解,历来争议颇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宝钗形象身上,寄托了曹公独特的审美理念和人性美德。作为标准的封建淑女,在宝钗身上,蕴藏着我国传统社会文化中优秀的美德和品格。可以说,宝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身,是传承下来的美的结晶。然而,在最终没有爱情回应的婚姻里,宝钗得到的是悲剧的人生,虽然她的言行举动都合乎礼教,但她也成为了封建社会大多女性不幸命运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 刘春燕.20世纪薛宝钗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47-54.
[2] 周夢.从服饰看薛宝钗的内心世界—以《红楼梦》前八十回为例[J].明清小说研究,2015,(2):26-35.
[3] 傅安辉.大观园里尽芳菲—薛宝钗的形象新探[J].凯里学院学报,2011,(2):140-143.
作者简介:赵慧研(1983—),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女性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