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疼痛管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疼痛管理效果的研究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iulong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疼痛管理模式与传统疼痛管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的疼痛管理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8月— 2016年8月收治的233例下肢骨折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4例,女109例;年龄18~74岁[(48.3±3.3)岁]。根据疼痛管理模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17例)和对照组(116例)。观察组依照规范的持续质量改进方案,结合专业团队及微信群患者实施疼痛管理,并进一步处理疼痛治疗的反馈。对照组采用常规无痛病房护理模式进行围术期的镇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锻炼开始时间、功能锻炼依从性、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结果

术前12 h及术后6 h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48,72 h时观察组VAS分别为(3.2±1.4)分、(2.8±0.9)分、(1.6±0.7)分、(1.5±0.8)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功能锻炼开始时间为术后(18.9±0.4) h,早于对照组的(48.1±1.7)h (P<0.01)。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优良率为62.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7.6%(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2.18±0.14)d,骨折愈合时间为(97.86±0.83)d,均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疼痛管理模式可显著缓解下肢骨折患者的疼痛,缩短住院时间,提前功能锻炼时间,提高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从而促进骨折愈合。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构建正常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踝关节不同方向、不同大小受力后应力与位移变化,为探究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1名30岁健康男性志愿者行左踝关节螺旋CT扫描,获取其CT图像原始数据。利用Mimics、Geomagic软件处理后生成的踝关节三维数字模型导入软件Ansys中,运用有限元法划分网格、中心节点、单元链接、模块加载等主要步骤处理后得到完整解剖结构的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
目的探讨椎体强化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术后夹心椎再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4年1月— 2015年12月接受椎体强化术治疗的90例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64例;年龄(69.9±7.4)岁。以术后随访过程中90例夹心椎是否发生骨折作为二分类因变量,分为骨折组(15例)和未骨折组(75例)。选取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密度、累计骨
目的评价高黏度与低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PubMed、Ovid等英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所有关于高黏度与低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OVCF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试验(CCT)。使用C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下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进行性塌陷(SNA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3月— 2016年1月收治的15例舟骨腰部骨折SNA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6~43岁,平均32岁。右腕9例,左腕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4~72个月,平均18个月。腕关节镜下检查评估腕关节炎累及的范围:SNACⅠ期9例,Ⅱ期4例,Ⅲ期2例。对Ⅰ期患者,采用腕关节镜辅助
目的比较腕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克氏针固定和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新鲜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4月— 2016年1月收治的34例腕舟骨新鲜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21~44岁,平均28.9岁。右侧21例,左侧13例。按照Herbert腕舟骨骨折分型:B2型25例,B3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3 d,平均3.2 d。根据手术方式不同,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6月— 2016年6月58例(58个椎体)行PVP治疗的老年重度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PVP术前对伤椎行3D打印)和B组(行常规PVP手术)。A组28例(28个椎体),其中男8例,女20例;年龄64~91岁[(78.1±8.5)岁];
期刊
期刊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的建设发展,紧跟国内烧伤学科发展的步伐。60年来,从几张床位、几名外科医师,发展到今天拥有3个病区、100张床位、近100名医护人员的队伍,以重症烧伤救治为特色,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烧伤专科。近十几年来,学科发展紧跟形势的变化,开展亚专科建设,在重症烧伤救治网络建设、烧伤专科重症监护病房建设和管理、危重烧伤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综合防治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