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在不断地拓宽,教师的教学方法在不断改进,教师沿袭几十年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已显得陈旧不堪,原来的那种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教学模式“讲——听——背”实质上就是由教师唱独角戏,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致使广大学生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大家感到听历史课枯燥无味,而课下的死记硬背,更是使他们感到厌倦。这样,实际上这种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智能的发展。
有教育家曾说:“学生的智能的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更有学者说:“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高出听讲后记忆的 1.66倍。由此可见,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是占有重要的地位的 。而作为 初中学生来讲,事实上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喜欢追根溯源,这正好实施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成绩。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呢?我在十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总结了如下经验:
一、在兴趣中去激发学生乐于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去把握教材,从而确立一个合适的导入话题,选择话题不仅要密切结合课本所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悬念、疑问、惊奇、感动进入学习活动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初中世界历史上册“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我首先让学生领略了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狮身人面像”的神秘和宏伟,从而一下激起了学生对古代埃及文明的神往,迫不及待地想去追寻古老的亚非文明足迹,为学好本课奠定了良好基础。一般来讲,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每课都存在着“导入框”,框内的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文物和图画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去课本外选择其他有意义的材料用来引入,总的原则是要与课文内容保持一致,要富有情趣、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就地取材,利用课本中图象、阅读文字等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是多样式的,有图片、地图、名人名言、警句、谚语、古代文献资料、自由阅读等。内容涉及到历史、社会、自然、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它们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就地取材”,充分指导学生利用这些“资料”,使之与教材正文内容做到统一与融合。例如:在世界史“血腥的资本积累”一课中,关于“罪恶的‘三角贸易’”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引导查看“被抓获的黑奴”、“三角贸易”、“黑奴运抵美洲”三幅插图和阅读课文中关于印第安人与非洲人被掠夺、贩卖的资料,从而使学生对西方殖民者贩运奴隶的丑恶行经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深刻领悟恩格斯语: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认识到“三角贸易”对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作用。
当然,知识的获取,兴趣的培养,也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本的,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比如说,可以设置与课本相关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到图书室或通过因特网来加以了解,这样的话,这种课外阅读也有助于课上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阅读训练的进一步深化——活动与探究
历史教材中有小讨论、小游戏、故事会、小制作、看图分析和动动手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与探究,可以进一步开发自己创造思维的潜能。我们说活动与探究是历史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不仅复习巩固了课堂知识,还会把知识引向更深的层次,由感性知识可上升到理性知识,从而实现能力的转化、知识的升华,历史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这一环节,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好这项工作的基本要求,我认为有以下几项:
首先是要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问题,共同完成任务,这样小组同学不仅交流了知识,正确认识了自我,而且也增进了友谊,真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
其次是在阅读过程中,思考问题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呢?这就必须要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从而在实践中去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与认识。比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课中,谈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主义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人民生活有了根本好转。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向家里老人咨询,或深入到工厂、农村去做个调查或查阅相关资料来加以认识。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的得出一个结论: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强盛。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质疑。在历史课中有许多针对社会与生活的热点问题,教师在历史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创设一种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勇于发言的氛围,只有通过对问题的激烈讨论,才能够集思广益,使学生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敏捷,更富有创造性。
以上是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点滴认识。总而言之,现代教学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观念,要改掉那种强调接受式学习,机械训练的方法,我们倡导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学习,乐于探索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完成21世纪历史教师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063312河北省康山市丰南区东田庄中学)
有教育家曾说:“学生的智能的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更有学者说:“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高出听讲后记忆的 1.66倍。由此可见,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是占有重要的地位的 。而作为 初中学生来讲,事实上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喜欢追根溯源,这正好实施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成绩。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呢?我在十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总结了如下经验:
一、在兴趣中去激发学生乐于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去把握教材,从而确立一个合适的导入话题,选择话题不仅要密切结合课本所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悬念、疑问、惊奇、感动进入学习活动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初中世界历史上册“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我首先让学生领略了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狮身人面像”的神秘和宏伟,从而一下激起了学生对古代埃及文明的神往,迫不及待地想去追寻古老的亚非文明足迹,为学好本课奠定了良好基础。一般来讲,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每课都存在着“导入框”,框内的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文物和图画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去课本外选择其他有意义的材料用来引入,总的原则是要与课文内容保持一致,要富有情趣、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就地取材,利用课本中图象、阅读文字等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是多样式的,有图片、地图、名人名言、警句、谚语、古代文献资料、自由阅读等。内容涉及到历史、社会、自然、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它们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就地取材”,充分指导学生利用这些“资料”,使之与教材正文内容做到统一与融合。例如:在世界史“血腥的资本积累”一课中,关于“罪恶的‘三角贸易’”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引导查看“被抓获的黑奴”、“三角贸易”、“黑奴运抵美洲”三幅插图和阅读课文中关于印第安人与非洲人被掠夺、贩卖的资料,从而使学生对西方殖民者贩运奴隶的丑恶行经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深刻领悟恩格斯语: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认识到“三角贸易”对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作用。
当然,知识的获取,兴趣的培养,也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本的,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比如说,可以设置与课本相关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到图书室或通过因特网来加以了解,这样的话,这种课外阅读也有助于课上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阅读训练的进一步深化——活动与探究
历史教材中有小讨论、小游戏、故事会、小制作、看图分析和动动手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与探究,可以进一步开发自己创造思维的潜能。我们说活动与探究是历史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不仅复习巩固了课堂知识,还会把知识引向更深的层次,由感性知识可上升到理性知识,从而实现能力的转化、知识的升华,历史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这一环节,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好这项工作的基本要求,我认为有以下几项:
首先是要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问题,共同完成任务,这样小组同学不仅交流了知识,正确认识了自我,而且也增进了友谊,真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
其次是在阅读过程中,思考问题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呢?这就必须要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从而在实践中去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与认识。比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课中,谈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主义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人民生活有了根本好转。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向家里老人咨询,或深入到工厂、农村去做个调查或查阅相关资料来加以认识。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的得出一个结论: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强盛。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质疑。在历史课中有许多针对社会与生活的热点问题,教师在历史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创设一种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勇于发言的氛围,只有通过对问题的激烈讨论,才能够集思广益,使学生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敏捷,更富有创造性。
以上是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点滴认识。总而言之,现代教学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观念,要改掉那种强调接受式学习,机械训练的方法,我们倡导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学习,乐于探索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完成21世纪历史教师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063312河北省康山市丰南区东田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