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看来,国企重组的根本症结不在于企业的主动性,而在于地方政府的主动性,不在于贯彻政策,而在于与地方利益的直接博弈。武钢今后的收购可能要选择新的突破点了,一厢情愿的代价是巨大的,也是沉重的
最近几年,武钢的出手速度和频率都堪称一流。每当他们放出一个巨大无比的消息后,就开始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屡试不爽。不过,最终的结果依然是“有点失落”。不管他们需要多少努力,在资本和利益的最后,武钢在进行着一场枯燥而又艰苦的“战争”。
昆明的“阳谋”
2007年8月1日,昆明的阳光格外明媚。
就在这一天,武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钢)与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昆钢)正式签署有关战略重组的框架协议。按照协议,昆钢股份将向武钢集团定向增资扩股,武钢集团以现金入股,成为昆钢股份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8.41%,昆钢集团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7.41%。武钢集团借此并购契机,拉开了其谋划已久的中西南发展战略的序幕。
签约之后,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林禁不住一脸的兴奋,继续打着自己的“如意小算盘”,继收购鄂钢、昆钢之后,武钢将并购柳钢,下一步再想办法把攀钢弄到手,武钢就完成了华南、西南和中南的战略版图,完全可以成为能和华东的宝钢、华北的首钢一决雌雄的钢铁“巨无霸”。
在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说,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林在并购昆明钢铁股份公司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武钢的下一个目标,将是“重组攀钢”。
但事实上,邓崎琳发现事情并没有按预想的那样发展。重组之后,昆钢带来的压力要远比想象中的大得多。
根据重组框架协议,武钢仅持有昆钢股份48.41%的股权,昆钢集团持有47.41%股权,其余股权持有者是昆钢股份的其他发起人,分别是云南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云南省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云南锡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这些公司的背后均是云南省国资委。
云南省国资委一块大牌子让此时的武钢有点喘不过气来,这也是武钢的难言之隐。尽管重组是响应了中央的号召,但具体落实起来,就成了武钢与云南国资委之间的博弈了。结果是武钢花了近40亿却依然难以行使重大事项的自主决策权:新昆钢股份拟进行重大资产处置等重大事项时,必须在实施前报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武钢集团与新昆钢的相同、相近产品在同一市场上互不竞争,双方要合理划分销售区域;除此之外,双方协议还规定,武钢集团需提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技术,加快实施昆钢股份的“十一五”发展规划项目。
这次重组让邓琦琳的心里有点酸楚,“这与此前预想的结果并不一样,但事已至此,还能说什么。”
云南国资委这次收获颇丰,不仅拿到了武钢的大笔现金,更重要的是武钢答应要以技术支持,并且新新昆钢股份继续在自己的名下,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昆明并不甘心让武钢就这样拿走一块支柱产业。”中信建投证券一位钢铁分析师说。
攀枝花的诱惑
“武钢此前一直与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攀钢)合作愉快,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建设中西南钢铁工业基地。”邓琦琳在昆钢重组签约仪式上说出了这句话,被很多人理解为武钢下一个重组的对象就寄托在攀钢身上。
尽管邓琦琳说这话的时候看上去底气很足,但谁都知道这是一件一厢情愿的事情。攀钢对于武钢抛来的这个绣球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期待,相反,在用一种漠然的眼光审视着武钢的行动。
业内人士透露,武钢因受到进口铁矿石长江段水运费用高、成本压力及环保容量等影响,早已瞄准了攀钢等西部钢铁企业,希望与攀钢实现重组后优化攀钢的产业结构,形成企业优势的互补,发挥攀钢的矿石资源优势及区域的市场优势,最终形成武钢的“中西南”整体发展战略。
攀钢是目前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钒产品生产企业,钒生产的整体工艺技术与装备已处于国内同业领先水平。
但截止目前,关于武钢重组攀钢的传言还只是停留在人们的猜想中,并无实质进展,但有消息称,攀钢正在着手整体上市。
2007年8月13日,攀钢集团旗下3家上市公司攀钢钢钒(000629)、攀渝钛业(000515)、*ST长钢(000569)同时停牌,原因均为“公司接大股东攀钢集团公司通知,因有与本公司有关的重大事项需要协商”,据此,业内人士分析,攀钢集团整体上市的步伐忽然提速。
不久前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中国钢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表示,我国钢铁行业的跨地区合并重组应该形成以鞍钢-本钢为核心的东北钢铁工业基地;以首钢-唐钢为核心的华北钢铁基地;以宝钢-马钢为核心的华东钢铁基地和以武钢-攀钢为核心的中西南钢铁工业基地。
攀钢最近加大了扩张,现在看来,攀钢期待整体上市之后与武钢分庭抗礼,以确保自己在大西南的独特优势。
而经过竞争,成功拿到昆钢之后,武钢在中西南的地位已经确定,攀钢处于劣势。而从2006年开始,武钢重组攀钢的传闻就一直在流传。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目前攀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樊政炜曾任武钢党委副书记。
但樊政炜随后便否定了这一消息,“武钢和攀钢目前并没有多少接触。”
另据业内人士透露,如果要找重组对象,攀钢其实看不上武钢。“实力相差无几,凭什么是他们来重组我们,而我们不是去重组他们呢。”攀钢一位姓冯的员工听到这个消息后忿忿地说。
攀钢继续着整体上市的准备,而武钢依然在谋划着行业的并购整合,他们之间,也许将是两条永远的平行线。
柳州:一场梦的延续
而武钢重组柳钢似乎从来就没有顺利过。
早在2005年底,武钢曾与广西国资委签署协议,共同出资组建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公司计划在广西北部湾防城港建造一个1000万吨级钢铁基地的项目也在等待发改委的审批,另外,武钢还曾与正在进行搬迁的重庆钢铁洽谈过重组。
2005年,武钢为了北部湾防城港的这个项目,决定与柳钢重组,并为此慷慨地拿出了65.06亿元的现金,两年过去了,武钢在很多时候似乎还要看柳钢的脸色行事。
在钢厂项目正式批准之前,广西省和广西最大的国有企业柳钢集团,都拒绝这位央企新主人的到来,部分原因是这样会造成地方税收的流失。武钢是国资委旗下的中央企业。
这个新建的钢铁项目申请自2006年初报送完最后一份资料以来,一直也没有见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
早在2003年8月份,广西就开始对外推销这个项目,有很多钢铁公司都找上门。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因产业政策限制无奈打道回府;中钢公司至今还在游说;武钢也是从2004年就开始接触。
不久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曾对广西高层表示,希望广西抓好两个一千万吨工程,一个是钦州大炼油,一个就是防城港的千万吨钢铁项目。
全国各大钢厂都在抢占港口为自己的未来投资,首钢在曹妃甸港,鞍钢在营口港,本身就临海的宝钢同时看中了日照港和广东的湛江港,对于内陆企业武钢来说,未来的港口梦想就寄托在广西的防城港了。
2005年12月,武钢与广西国资委签署重组协议书,双方拟以推进防城港项目为中心成立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当时约定武钢以现金出资51%,柳钢集团以全部净资产出资,占49%的股权。这是中国第一个跨省的钢铁企业重组。
但是当武钢的资金到账之后,柳钢方面却迟迟不见动静。
直到今天,武钢也是进退两难,只好看广西方面“心情好”的时候能不能把钢铁项目抓起来。
“双方将防城港项目当作合资的重要前提,如果防城港项目不能获批,武钢和柳钢的重组很可能会搁浅。”发改委重大项目办的一位负责人透露说。
该合并项目至今未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文。这个冬天,对于武钢来说,又是一个漫长的季节。
繁华背后
尽管武钢出手的速度和力度似乎在业内都堪称一流,但与宝钢相比,似乎少了一种王者之气,而症结似乎在于两家企业在思维上的根本差异。
宝钢在攻城拔寨之时,首先做的是公关。宝钢重组八一钢铁(下称八钢)首先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的大力支持,随后新疆国资委积极配合,多方合力促成了最终的收购。
“在钢铁领域进行重组,与地方政府搞好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不仅在宝钢重组八钢中得到了证明,在首钢重组邯钢和唐钢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证明,首钢对河北省政府和河北国资委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公关,最后才换来最后的合作。”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如此表示。
反观武钢,则是响应了国资委的号召,以上级政策精神来开路,战略上首先棋输一着。“现在的地方政府不好拿大帽子去压了,地方政府的主导意识都很强,而且又没有得到国务院和国资委的明确指示,一纸表述含糊的公文,怎么能够让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呢,要是这样配合下去的话,地方利益就凸显不出来了。”上述人士表示,“这些国企都与地方利益密不可分,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方政府一般情况下都不愿意做那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这种现象在武钢重组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重组昆钢是与云南省国资委的博奕;重组攀钢的难度就更大了,攀钢的规模并不比武钢小多少,两个企业通常是谁都不买谁的账;重组柳钢遇到了与昆钢一样的问题,广西国资委的冷漠让原本热情的武钢怅然若失。
这样的重组让表面看起来很风光的武钢其实“有苦难言”,花费了大笔的资金,没有控股权,没有决策权。“现在看上去更像是一种友情投资”,上述分析人士笑言。
今年国资委再次鼓励央企重组,而且国资委下属的央企已由原来的168家经过重组之后变为现在的152家。各央企为了“圈地”,接下来的重组应该会越来越激烈,甚至跨行业重组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而各地方政府为了各自的利益,对这种重组采取一种回避甚至消极的态度,这让盲目并购的一些公司倒吸一口冷气。
业内有句话叫做:现在做事首先要讲策略,先进行感情交流再进行利益置换。
现在看来,国企重组的根本症结不在于企业的主动性,而在于地方政府的主动性,不在于贯彻政策,而在于地方利益的直接博奕。武钢今后的收购可能要选择新的突破点了,一厢情愿的代价是巨大的,也是沉重的。
一位央企的负责人曾半开玩笑地告诉记者,现在的地方政府可是精得跟“大圣”似的,不拿出点实际东西来,别想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好处。
看来,地方政府的小算盘远比一些企业要打的快得多。
最近几年,武钢的出手速度和频率都堪称一流。每当他们放出一个巨大无比的消息后,就开始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屡试不爽。不过,最终的结果依然是“有点失落”。不管他们需要多少努力,在资本和利益的最后,武钢在进行着一场枯燥而又艰苦的“战争”。
昆明的“阳谋”
2007年8月1日,昆明的阳光格外明媚。
就在这一天,武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钢)与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昆钢)正式签署有关战略重组的框架协议。按照协议,昆钢股份将向武钢集团定向增资扩股,武钢集团以现金入股,成为昆钢股份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8.41%,昆钢集团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7.41%。武钢集团借此并购契机,拉开了其谋划已久的中西南发展战略的序幕。
签约之后,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林禁不住一脸的兴奋,继续打着自己的“如意小算盘”,继收购鄂钢、昆钢之后,武钢将并购柳钢,下一步再想办法把攀钢弄到手,武钢就完成了华南、西南和中南的战略版图,完全可以成为能和华东的宝钢、华北的首钢一决雌雄的钢铁“巨无霸”。
在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说,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林在并购昆明钢铁股份公司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武钢的下一个目标,将是“重组攀钢”。
但事实上,邓崎琳发现事情并没有按预想的那样发展。重组之后,昆钢带来的压力要远比想象中的大得多。
根据重组框架协议,武钢仅持有昆钢股份48.41%的股权,昆钢集团持有47.41%股权,其余股权持有者是昆钢股份的其他发起人,分别是云南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云南省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云南锡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这些公司的背后均是云南省国资委。
云南省国资委一块大牌子让此时的武钢有点喘不过气来,这也是武钢的难言之隐。尽管重组是响应了中央的号召,但具体落实起来,就成了武钢与云南国资委之间的博弈了。结果是武钢花了近40亿却依然难以行使重大事项的自主决策权:新昆钢股份拟进行重大资产处置等重大事项时,必须在实施前报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武钢集团与新昆钢的相同、相近产品在同一市场上互不竞争,双方要合理划分销售区域;除此之外,双方协议还规定,武钢集团需提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技术,加快实施昆钢股份的“十一五”发展规划项目。
这次重组让邓琦琳的心里有点酸楚,“这与此前预想的结果并不一样,但事已至此,还能说什么。”
云南国资委这次收获颇丰,不仅拿到了武钢的大笔现金,更重要的是武钢答应要以技术支持,并且新新昆钢股份继续在自己的名下,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昆明并不甘心让武钢就这样拿走一块支柱产业。”中信建投证券一位钢铁分析师说。
攀枝花的诱惑
“武钢此前一直与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攀钢)合作愉快,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建设中西南钢铁工业基地。”邓琦琳在昆钢重组签约仪式上说出了这句话,被很多人理解为武钢下一个重组的对象就寄托在攀钢身上。
尽管邓琦琳说这话的时候看上去底气很足,但谁都知道这是一件一厢情愿的事情。攀钢对于武钢抛来的这个绣球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期待,相反,在用一种漠然的眼光审视着武钢的行动。
业内人士透露,武钢因受到进口铁矿石长江段水运费用高、成本压力及环保容量等影响,早已瞄准了攀钢等西部钢铁企业,希望与攀钢实现重组后优化攀钢的产业结构,形成企业优势的互补,发挥攀钢的矿石资源优势及区域的市场优势,最终形成武钢的“中西南”整体发展战略。
攀钢是目前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钒产品生产企业,钒生产的整体工艺技术与装备已处于国内同业领先水平。
但截止目前,关于武钢重组攀钢的传言还只是停留在人们的猜想中,并无实质进展,但有消息称,攀钢正在着手整体上市。
2007年8月13日,攀钢集团旗下3家上市公司攀钢钢钒(000629)、攀渝钛业(000515)、*ST长钢(000569)同时停牌,原因均为“公司接大股东攀钢集团公司通知,因有与本公司有关的重大事项需要协商”,据此,业内人士分析,攀钢集团整体上市的步伐忽然提速。
不久前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中国钢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表示,我国钢铁行业的跨地区合并重组应该形成以鞍钢-本钢为核心的东北钢铁工业基地;以首钢-唐钢为核心的华北钢铁基地;以宝钢-马钢为核心的华东钢铁基地和以武钢-攀钢为核心的中西南钢铁工业基地。
攀钢最近加大了扩张,现在看来,攀钢期待整体上市之后与武钢分庭抗礼,以确保自己在大西南的独特优势。
而经过竞争,成功拿到昆钢之后,武钢在中西南的地位已经确定,攀钢处于劣势。而从2006年开始,武钢重组攀钢的传闻就一直在流传。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目前攀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樊政炜曾任武钢党委副书记。
但樊政炜随后便否定了这一消息,“武钢和攀钢目前并没有多少接触。”
另据业内人士透露,如果要找重组对象,攀钢其实看不上武钢。“实力相差无几,凭什么是他们来重组我们,而我们不是去重组他们呢。”攀钢一位姓冯的员工听到这个消息后忿忿地说。
攀钢继续着整体上市的准备,而武钢依然在谋划着行业的并购整合,他们之间,也许将是两条永远的平行线。
柳州:一场梦的延续
而武钢重组柳钢似乎从来就没有顺利过。
早在2005年底,武钢曾与广西国资委签署协议,共同出资组建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公司计划在广西北部湾防城港建造一个1000万吨级钢铁基地的项目也在等待发改委的审批,另外,武钢还曾与正在进行搬迁的重庆钢铁洽谈过重组。
2005年,武钢为了北部湾防城港的这个项目,决定与柳钢重组,并为此慷慨地拿出了65.06亿元的现金,两年过去了,武钢在很多时候似乎还要看柳钢的脸色行事。
在钢厂项目正式批准之前,广西省和广西最大的国有企业柳钢集团,都拒绝这位央企新主人的到来,部分原因是这样会造成地方税收的流失。武钢是国资委旗下的中央企业。
这个新建的钢铁项目申请自2006年初报送完最后一份资料以来,一直也没有见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
早在2003年8月份,广西就开始对外推销这个项目,有很多钢铁公司都找上门。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因产业政策限制无奈打道回府;中钢公司至今还在游说;武钢也是从2004年就开始接触。
不久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曾对广西高层表示,希望广西抓好两个一千万吨工程,一个是钦州大炼油,一个就是防城港的千万吨钢铁项目。
全国各大钢厂都在抢占港口为自己的未来投资,首钢在曹妃甸港,鞍钢在营口港,本身就临海的宝钢同时看中了日照港和广东的湛江港,对于内陆企业武钢来说,未来的港口梦想就寄托在广西的防城港了。
2005年12月,武钢与广西国资委签署重组协议书,双方拟以推进防城港项目为中心成立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当时约定武钢以现金出资51%,柳钢集团以全部净资产出资,占49%的股权。这是中国第一个跨省的钢铁企业重组。
但是当武钢的资金到账之后,柳钢方面却迟迟不见动静。
直到今天,武钢也是进退两难,只好看广西方面“心情好”的时候能不能把钢铁项目抓起来。
“双方将防城港项目当作合资的重要前提,如果防城港项目不能获批,武钢和柳钢的重组很可能会搁浅。”发改委重大项目办的一位负责人透露说。
该合并项目至今未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文。这个冬天,对于武钢来说,又是一个漫长的季节。
繁华背后
尽管武钢出手的速度和力度似乎在业内都堪称一流,但与宝钢相比,似乎少了一种王者之气,而症结似乎在于两家企业在思维上的根本差异。
宝钢在攻城拔寨之时,首先做的是公关。宝钢重组八一钢铁(下称八钢)首先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的大力支持,随后新疆国资委积极配合,多方合力促成了最终的收购。
“在钢铁领域进行重组,与地方政府搞好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不仅在宝钢重组八钢中得到了证明,在首钢重组邯钢和唐钢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证明,首钢对河北省政府和河北国资委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公关,最后才换来最后的合作。”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如此表示。
反观武钢,则是响应了国资委的号召,以上级政策精神来开路,战略上首先棋输一着。“现在的地方政府不好拿大帽子去压了,地方政府的主导意识都很强,而且又没有得到国务院和国资委的明确指示,一纸表述含糊的公文,怎么能够让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呢,要是这样配合下去的话,地方利益就凸显不出来了。”上述人士表示,“这些国企都与地方利益密不可分,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方政府一般情况下都不愿意做那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这种现象在武钢重组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重组昆钢是与云南省国资委的博奕;重组攀钢的难度就更大了,攀钢的规模并不比武钢小多少,两个企业通常是谁都不买谁的账;重组柳钢遇到了与昆钢一样的问题,广西国资委的冷漠让原本热情的武钢怅然若失。
这样的重组让表面看起来很风光的武钢其实“有苦难言”,花费了大笔的资金,没有控股权,没有决策权。“现在看上去更像是一种友情投资”,上述分析人士笑言。
今年国资委再次鼓励央企重组,而且国资委下属的央企已由原来的168家经过重组之后变为现在的152家。各央企为了“圈地”,接下来的重组应该会越来越激烈,甚至跨行业重组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而各地方政府为了各自的利益,对这种重组采取一种回避甚至消极的态度,这让盲目并购的一些公司倒吸一口冷气。
业内有句话叫做:现在做事首先要讲策略,先进行感情交流再进行利益置换。
现在看来,国企重组的根本症结不在于企业的主动性,而在于地方政府的主动性,不在于贯彻政策,而在于地方利益的直接博奕。武钢今后的收购可能要选择新的突破点了,一厢情愿的代价是巨大的,也是沉重的。
一位央企的负责人曾半开玩笑地告诉记者,现在的地方政府可是精得跟“大圣”似的,不拿出点实际东西来,别想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好处。
看来,地方政府的小算盘远比一些企业要打的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