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成长规律;全面发展;自我完善
剑魔独孤求败的名字曾分别在金庸的三部小说《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中被提起过,但从未露面。每一次出现,这位独孤前辈都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在《神雕侠侣》中,他用其剑冢中的四把剑(确切地说是三把),通过武学修为的不同境界,为我们讲述了一番关于成长的道理。通过这番道理,我们能发现,人的成长和成才,是有规律可循的。
就让我们跟随杨过,去一一揭开这四把剑的玄机,并从中感受一个人成长历程里不同阶段的特点与魅力。
第一把剑,长约四尺,青光闪闪,剑下石刻一行小字:“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二十岁前的人,刚刚走入社会,往往年少气盛,宁折不弯,像这青光利剑一般,因凌厉刚猛而无坚不摧。以为手中有了利器就可以纵横天下了,却不知道此时的他们,仅仅只能与“河朔群雄”一争短长而已。这是杨过也是所有人年轻时的真实写照,以为自己掌握了某项技能而目中无人,狂妄至极。
第二把剑的位置上,没有剑,只有一行小字:“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紫薇软剑,不再一味地刚猛,而是因为多了些人生的阅历而学会了“以柔克刚”,处事更灵活,更巧妙。但“灵”与“巧”,更容易“误伤义士”,说白了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三十岁前后,正是大展宏图、建功立业之时,犯错在所难免。然而时过境迁,往事不堪回首,才会将这灵巧之剑“弃之深谷”,以期引以为戒。灵、巧固然比一味的刚直境界高一层,但过多的奇技淫巧,也会阻碍一个人去创造和发现。
第三把剑开始变得奇怪。书中写道:
原来那剑黑黝黝的毫无异状,却是沉重之极,三尺多长的一把剑,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战阵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数倍。杨过提起时如何想得到,出乎不意的手上一沉,便拿捏不住。于是再俯身会起,这次有了防备,会起七八十斤的重物自是不当一回事。见那剑两边剑锋都是钝口,剑尖更圆圆的似是个半球,心想:“此剑如此沉重,又怎能使得灵便?何况剑尖剑锋都不开口,也算得奇了。”
看剑下的石刻时,见两行小字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杨过喃喃念着“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八字,心中似有所悟,但想世间剑术,不论哪一门哪一派的变化如何不同,总以轻灵迅疾为尚,这柄重剑不知怎生使法,想怀昔贤,不禁神驰久之。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这把剑的境界又高了一层。在体验这把剑时,书中又写道:
(杨过)越来越觉以前所学剑术变化太繁,花巧太多……“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远胜世上诸般最巧妙的剑招。他一面和神雕搏击,一面凝思剑招的去势回路,但觉越是平平无奇的剑招,对方越难抗御……
练武是如此,做事、治学也是如此。三十岁后,收起了以前的狂放,慢慢变得注重起个人的修为来了。所以,仅凭“少年意气”是不行的,依靠聪明灵活、投机取巧也是不行的。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要平衡好激情与经验的关系,如此方能做到大智若愚、举重若轻。
第四把剑,是一把已经腐朽的木剑,下刻小字:“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这需要很高的内力和武学修为才能达到,即所谓“手中无剑,剑在心中”。《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武学修为还没达到这一境界,比如在和金轮法王交手时,他重剑不在手便落了下风。我们一般人也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这不仅需要前边三把剑的修炼,还要有时间、经历的反复磨砺才有可能。
四把剑后,还有一行小字:“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这便是“无剑无招”的境界了。这是武学的最高境界,不受器物所限,不受招数所限,随心所欲不逾矩,几乎无人能及。
利剑无意,刚过易折;软剑无常,圆滑易奸;重剑无锋,举重若轻;木剑无俦,举轻若重;无剑无招,轻重自如。
从“四剑”到无剑,独孤前辈(应该说是金庸先生)用武学修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的状态,同时也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而且总是有迹可循。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别嫌孩子“长得慢”,他有属于自己年龄的成长状态。关注、研究孩子的年龄、性格特点,尊重规律,以人为本,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做好教育这件事。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创新教育政策研究院,潍坊,261000)
剑魔独孤求败的名字曾分别在金庸的三部小说《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中被提起过,但从未露面。每一次出现,这位独孤前辈都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在《神雕侠侣》中,他用其剑冢中的四把剑(确切地说是三把),通过武学修为的不同境界,为我们讲述了一番关于成长的道理。通过这番道理,我们能发现,人的成长和成才,是有规律可循的。
就让我们跟随杨过,去一一揭开这四把剑的玄机,并从中感受一个人成长历程里不同阶段的特点与魅力。
第一把剑,长约四尺,青光闪闪,剑下石刻一行小字:“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二十岁前的人,刚刚走入社会,往往年少气盛,宁折不弯,像这青光利剑一般,因凌厉刚猛而无坚不摧。以为手中有了利器就可以纵横天下了,却不知道此时的他们,仅仅只能与“河朔群雄”一争短长而已。这是杨过也是所有人年轻时的真实写照,以为自己掌握了某项技能而目中无人,狂妄至极。
第二把剑的位置上,没有剑,只有一行小字:“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紫薇软剑,不再一味地刚猛,而是因为多了些人生的阅历而学会了“以柔克刚”,处事更灵活,更巧妙。但“灵”与“巧”,更容易“误伤义士”,说白了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三十岁前后,正是大展宏图、建功立业之时,犯错在所难免。然而时过境迁,往事不堪回首,才会将这灵巧之剑“弃之深谷”,以期引以为戒。灵、巧固然比一味的刚直境界高一层,但过多的奇技淫巧,也会阻碍一个人去创造和发现。
第三把剑开始变得奇怪。书中写道:
原来那剑黑黝黝的毫无异状,却是沉重之极,三尺多长的一把剑,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战阵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数倍。杨过提起时如何想得到,出乎不意的手上一沉,便拿捏不住。于是再俯身会起,这次有了防备,会起七八十斤的重物自是不当一回事。见那剑两边剑锋都是钝口,剑尖更圆圆的似是个半球,心想:“此剑如此沉重,又怎能使得灵便?何况剑尖剑锋都不开口,也算得奇了。”
看剑下的石刻时,见两行小字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杨过喃喃念着“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八字,心中似有所悟,但想世间剑术,不论哪一门哪一派的变化如何不同,总以轻灵迅疾为尚,这柄重剑不知怎生使法,想怀昔贤,不禁神驰久之。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这把剑的境界又高了一层。在体验这把剑时,书中又写道:
(杨过)越来越觉以前所学剑术变化太繁,花巧太多……“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远胜世上诸般最巧妙的剑招。他一面和神雕搏击,一面凝思剑招的去势回路,但觉越是平平无奇的剑招,对方越难抗御……
练武是如此,做事、治学也是如此。三十岁后,收起了以前的狂放,慢慢变得注重起个人的修为来了。所以,仅凭“少年意气”是不行的,依靠聪明灵活、投机取巧也是不行的。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要平衡好激情与经验的关系,如此方能做到大智若愚、举重若轻。
第四把剑,是一把已经腐朽的木剑,下刻小字:“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这需要很高的内力和武学修为才能达到,即所谓“手中无剑,剑在心中”。《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武学修为还没达到这一境界,比如在和金轮法王交手时,他重剑不在手便落了下风。我们一般人也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这不仅需要前边三把剑的修炼,还要有时间、经历的反复磨砺才有可能。
四把剑后,还有一行小字:“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这便是“无剑无招”的境界了。这是武学的最高境界,不受器物所限,不受招数所限,随心所欲不逾矩,几乎无人能及。
利剑无意,刚过易折;软剑无常,圆滑易奸;重剑无锋,举重若轻;木剑无俦,举轻若重;无剑无招,轻重自如。
从“四剑”到无剑,独孤前辈(应该说是金庸先生)用武学修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的状态,同时也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而且总是有迹可循。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别嫌孩子“长得慢”,他有属于自己年龄的成长状态。关注、研究孩子的年龄、性格特点,尊重规律,以人为本,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做好教育这件事。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创新教育政策研究院,潍坊,2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