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助学月”千名特困生得资助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re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阴市慈善会把8月份定为全市慈善“助学月”,开展了一系列慈善助学活动,使全市1100多名特困大、中、小学生得到了500元至2000元不等的资助,共支出慈善助学金近90万元,为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解除了面临辍学的危机。
  从7月初开始,江阴市慈善会就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特困学生家庭情况调查,主要对低保家庭、遭遇天灾人祸、突发事件家庭以及贫困拆迁户、困难失地农民家庭情况进行重点排摸,以对这些家庭上学年龄的孩子进行不同程度的资助。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对各镇上报的特困学生家庭情况进行了公示,做到公正、公平,提高透明度,在严格把关,逐个公示的基础上开展了三个系列助学活动。
  一是开展了“手牵手”慈善结对助学活动。把通过认真筛选与核实的70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的名单在《江阴日报》及江阴慈善网站上公布后,有不少热心人直接到慈善会办公室了解情况,选择结对助学对象,用饱蘸爱心的笔签下了一份份结对助学协议,共有20名特困学生得到好心人600元至2400元不等的结对帮扶。为了使這些孩子能得到资助者更多的关爱,江阴市慈善会在8月7日举行了“手牵手”慈善结对助学见面会,安排捐受双方进行面对面交流,使这些受助的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
  二是开展“助学千人”大行动,在全面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对全市1008位家庭特别困难的中小学在校学生进行一次性资助,其中中学生每人资助1000元,小学生每人资助500元,仅此一项助学活动,就支出慈善基金74.75万元,为这些贫困孩子的家庭解了燃眉之急,也缓解了基层政府的压力,拉近了百姓和政府的距离,较好地起到了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
  三是开展“情系大学生”慈善帮困活动。对全市低保家庭中考取大学本科的学生进行资助。对各村、街道、社区中的低保家庭进行全面、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做到不漏掉一个应资助对象。通过近一个月的调查核实工作,全市共有48名同学被纳入资助范围。这其中有以687分考取清华大学的华士镇赵建新同学,家中母亲常年有病,已丧失劳动能力,姐姐患小儿麻痹症,仅靠父亲打工维持生活;有以677分考取复旦大学的澄江镇陆圯同学,家中父亲已去世多年,仅靠母亲打工维持她和弟弟的生活;还有以657分考取北京大学的新桥镇邵海南同学,母亲因病去世多年,父亲又患心肺病,已丧失劳动能力,家中还有一个弟弟,妹妹在上学,家中生活十分困难。这些孩子能在家境比较贫寒的情况下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以优良的成绩跨入高等学府大门,是他们人生的一大转折,市慈善会给予每人2000元的资助,为帮助他们顺利跨入大学校门助了一臂之力。
  目前,江阴市慈善会的各项助学金已全部发放到各贫困学生手中,所有贫困学生都将顺利跨入学校的大门。
其他文献
十多年前的一天,香港爱国同胞刘浩清先生的老伴孔爱菊回家后半响无语,经刘先生再三询问,才叹了口气说:“今天去医院,听说香港不缺少女秘书,只缺高级护理人员、缺少高级护士。”  刘太在国外曾看到过一些女孩缺少一技之长,生活所迫只能从事皮肉生意。如今听说有个别从内地来港的女子为谋生卖笑卖身,她心里很不是个滋味:“要是能办个培训学校,香港的高级护理人才就解决了。”  刘先生觉得老伴的念头不错,要早日实现科教
期刊
2004年8月23日,一位来自南京的古稀之年的老人来到《慈善》杂志社。这位老人名叫汪洁华,从南京来到天津办事,顺便到《慈善》杂志社来看望。她热情、健谈,与我像老熟人一样交谈,见老人精神矍铄、乐观开朗,谈起事来津津乐道的样子,我真不敢相信老人家已是年近70岁的人了。  有着“慈善大姐”美誉的汪洁华老人,1949年解放军打到长江边上的时候,她才14岁。那年她参了军,当上了一名解放军的文艺兵。那战争年代
期刊
近年来,一位年近古稀老人的行迹,为温州各新闻媒体所关注,被温州街头巷尾的许多老百姓所传颂,成为温州群众眼中的新闻人物,他就是温州市慈善总会会长韩文德。    夕阳过后是朝阳:    在温州,慈善事业是“朝阳”事业。它从催生、成长及壮大,始终凝聚着韩文德同志的心血。早在1998年,他从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的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就十分高兴地被邀担任刚建立的鹿城慈善总会的名誉会长,做了两年
期刊
国慈善事业发展将近10年的时候,《慈善》杂志社在全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6万名公民中搞了一次“公民对慈善事业知晓情况问卷调查”。调查通过全国各地各级慈善组织及一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协助进行。现已收回问卷和综合统计完的有效问卷5万6千多份。回收率接近95%。  我们注意到,组织这次问卷调查本身就是对慈善组织、慈善事业的一次深入的宣传。各地慈善组织在搞好这次问卷调查的时候,大多数都组织了志愿者队伍。比如甘
期刊
1988年年初,我在小镇的后街开了一间时装店。没生意的时候,街上的几个朋友经常到店里找我聊天。在这些朋友中,有一个性格比较内向,他不是像其他的朋友那样一见面就跟我说说笑笑。他不大爱说话,常常是坐一会儿,便走了。  但有一回,他一进入店里,就显得有点反常,几次欲言又止。在我的再三追问下,他才鼓起勇气,说他刚才在书店里看到两本好书,爱不释手,但苦于囊中羞涩,希望我借15元錢给他。我看见,他在说这些话时
期刊
上海慈善基金会组织的慈善活动,在使人感到无限温暖的同时,总令人感到十分的振奋,并能使人得到诸多的深刻启示。它就像是一幅新的、内容不断变化、不断翻新的“清明上河图”,让人欣赏不够、享受不够、研究不够。  2004年的“蓝天下的至爱”活动早已在上海圆满结束,过去多日了。可那温馨、热烈、激动人心灵的浓郁氛围依旧在空气中弥漫。空气不是上海独有的,空气是流动着的,全中国许多地方的人们都嗅到了空气中这来自上海
期刊
我原在河北省香河县工作。县城不大,喜欢文学创作的人不少。每次活动总有这样一位重残者参加:上身蜷屈,佝偻成个球,头几近挨地,显得两腿格外修长。先是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不足0.1,后来也完全丧失了视力。他是省民研会会员,临时寄居于一间教育部门为他特建的矮屋。他孑然一人,家徒四壁。夏天,爬山虎与野青藤爬满一墙又一窗,大有吞没之势。冬天,他这孤零兀立的小屋,倔强地承受着风雪的肆虐。  他叫陈金城,原是一名民
期刊
在那之前,陈佩斯在我的记忆的影集中只有逗笑的影像。当然,他的表演不仅能使人开怀大笑,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还能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思索与启迪。所以,即便没有看他的演出,他幽默的影像也常常会鲜活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在那之前,我并没有见过屏幕外、舞台下的陈佩斯,更谈不上与他的沟通、交流。  那个晚上,我不知道他也会来,不知道他也是曾在内蒙古草原“插队”的知识青年。  那是2001年1月16日的
期刊
仲夏,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正在报社的三楼值班。门卫打电话上来,告知有一位老年读者来访,说是有东西要转交姚杰……  我答复门卫,那就请他上来吧。搁下电话,却搁不下姚杰这个名字。这是一位学习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因患脑瘤而被迫辍学,而他的在同一亏损单位工作的父母,别说已无经济能力为他治病,就连每天起码的营养都无法保证。在承受了76次化疗后,这位身高1米82的小伙子体重已减至44公斤,且左颊面神经瘫痪,但他
期刊
牛群那张给人们以无尽欢笑的脸上是不是写满了善良?  是啊,我透过镜头看到了。我想大家也都看到了。  那天,牛群正在主持中华慈善总会的一次新年联欢会。那个会上,牛群出色的主持与表演使大家在笑声中深切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亲和力和一种强劲的活力。这两种力量长久地在人们的心中激荡着。  牛群的艺术形象和人格力量就长久地在人们的心中。尽管他现在很少出现在文艺舞台上了。  那个联欢会,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孙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