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阶段,由于地区差异、基础知识技能、习惯、方法等原因,造成许多学生学习英语困难,很多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和信心,甚至放弃英语学习,成为学困生。作者就学困生的成因,从教学模式、心理障碍及学习方法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分析,并给出了转化的对策,以促进学困生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大学英语学困生 成因 转化对策
“学困”的概念是由特殊教育家柯克最早提出的。1963年他阐述了学习不良的特征,即个体内部差,也称为发展不平衡。中国教育管理研究会课题组把学困生定义为: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或医疗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本文提到的英语学困生界定为:在感官方面没有缺陷或障碍,但实际的英语学习成绩与其正常智力期望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
英语学习仍是学生大学期间必修的科目之一,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其英语课往往比专业课还要付出的心力更多。然而,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大学英语学困生仍在学生中占据相当的比例。以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生英语高考分数参差不齐,整体偏低,90分以上的屈指可数。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在英语上几乎已经放弃的学生重新找回英语学习的兴趣、方法,帮助她们“脱困”,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也是英语老师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尝试从成因分析入手,在兴趣培养、心理疏导及方法教授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困难成因
(一)历史遗留问题
部分学生尤其是偏远农村学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英语师资跟不上,教学设施陈旧,尽管一些地区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但在高考这个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还是导致他们忽视了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虽然学了十几年英语,却始终停留在听不懂、不会说、读不通、写不出的水平,不免有些泄气。
(二)心理障碍问题
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没有打下牢固的英语基础,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对英语学习产生了自卑、畏难、懈怠的心理,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对英语望而生畏。还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并非为了掌握这门工具,而是为了“过关拿证”,找工作或为了获取更高学历。他们拿到相关证书后就放弃了英语学习,失去了动力。
(三)学习方法问题
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基础尚可,但进入大学后,由于大学和中学的学习方法与目标差异较大,不能适应大学英语教学,对大学英语教材和教学方法缺乏认识和思想准备,仍然沿用中学时代的英语学习方法。事实上,大学英语更侧重语篇教学和宏观把握语言,教师不会像中学那样侧重于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因此在困惑和迷茫中,部分学生转变为英语学困生。
二、大学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英语课程标准》(2001)指出“应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提倡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与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戴炜栋(2002)认为,外语教学改革应该打破传统,转变思路,从“大外语”格局入手,站在整个国家外语教学的各个层面上观察和比照大、中、小学的外语教学,统一规划,构建“一条龙”体系。现在的大学生渴望通过大学期间在外语口语表达上得到质的飞跃,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主流。然而,很多学困生在课堂上常常不敢参与课堂活动,越来越沉默,逐渐失去兴趣和动力。教师应该重视这部分群体,提供一定的机会,如进行分层教学,设计难度递增的活动,鼓励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并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个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往往不高,而小组活动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者学会在与他人积极合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解决自身的问题。因此合作学习是英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徐锦芬,彭仁忠,吴卫平,2004)。
(二)心理障碍的扫除
Krashen(1982)提出“过滤”(filter hypothesis),Dulay等人(1997)提出“情感过滤”(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如果学习者目标明确,学习动力高,自信心强,焦虑适度,“情感过滤”就弱,反之则强,过强时,语言输入不易进入大脑LAD机制,所以要掌握一门语言,“情感过滤”必须降低。学困生大多数自卑感较重,教师可以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注入学习的感情动,信任和了解他们。对学困生的关注是关爱每一个人成长的思想体现,课堂上没有被老师遗忘的学生,只有被老师唤醒学习渴望的学生,给学困生更多的鼓励和机会,适时、恰当地给予赞扬,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除此之外,还要向学生贯彻终身学习的思想,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其作用的发挥可能延伸到未来的数十年甚至一生,所以英语学习并不是功利的、暂时的,而是实用的、长久的。
(三)学习方法的掌握
很多学困生知识上有缺陷,但更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还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学法指导,比如如何开展预习和复习,如何训练自己的各项能力。
有些学困生学不好英语,是缺乏一种科学的英语元认知意识,而教师却常常停留在补知识的层面,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比如对于英语学习目标缺乏充分认识,以为自己总也实现不了目标的学生,那么教师可以上课前先清晰表明课标和标准,剩下的就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练习。
大学阶段除了学习语言、掌握技能外,还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自主学习。它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积极自觉地监察、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是主动的、有主见的学习,不是自由的、散漫的自学,强调是的个体独立、主动、自觉、自我负责的学习。以安阳幼专为例,英语课程只有一年级开设,而且每周只有两个课时,学生仅靠课堂的时间想学好英语无疑困难重重。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必不可少。
大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有多种因素,因而转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重要工作。这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对学困生以鼓励为主,重拾对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再对学生加以学法指导,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积极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彻底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邓志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实验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4(5).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倪传斌.中、大学英语教学衔接情况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
[4]徐锦芬,彭仁忠,吴卫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64-68.
[5]李世剑.独立学院英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6]曾文.大学英语学困生所面临的问题及教学对策[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3(01):112-115.
关键词: 大学英语学困生 成因 转化对策
“学困”的概念是由特殊教育家柯克最早提出的。1963年他阐述了学习不良的特征,即个体内部差,也称为发展不平衡。中国教育管理研究会课题组把学困生定义为: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或医疗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本文提到的英语学困生界定为:在感官方面没有缺陷或障碍,但实际的英语学习成绩与其正常智力期望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
英语学习仍是学生大学期间必修的科目之一,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其英语课往往比专业课还要付出的心力更多。然而,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大学英语学困生仍在学生中占据相当的比例。以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生英语高考分数参差不齐,整体偏低,90分以上的屈指可数。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在英语上几乎已经放弃的学生重新找回英语学习的兴趣、方法,帮助她们“脱困”,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也是英语老师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尝试从成因分析入手,在兴趣培养、心理疏导及方法教授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困难成因
(一)历史遗留问题
部分学生尤其是偏远农村学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英语师资跟不上,教学设施陈旧,尽管一些地区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但在高考这个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还是导致他们忽视了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虽然学了十几年英语,却始终停留在听不懂、不会说、读不通、写不出的水平,不免有些泄气。
(二)心理障碍问题
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没有打下牢固的英语基础,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对英语学习产生了自卑、畏难、懈怠的心理,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对英语望而生畏。还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并非为了掌握这门工具,而是为了“过关拿证”,找工作或为了获取更高学历。他们拿到相关证书后就放弃了英语学习,失去了动力。
(三)学习方法问题
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基础尚可,但进入大学后,由于大学和中学的学习方法与目标差异较大,不能适应大学英语教学,对大学英语教材和教学方法缺乏认识和思想准备,仍然沿用中学时代的英语学习方法。事实上,大学英语更侧重语篇教学和宏观把握语言,教师不会像中学那样侧重于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因此在困惑和迷茫中,部分学生转变为英语学困生。
二、大学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英语课程标准》(2001)指出“应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提倡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与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戴炜栋(2002)认为,外语教学改革应该打破传统,转变思路,从“大外语”格局入手,站在整个国家外语教学的各个层面上观察和比照大、中、小学的外语教学,统一规划,构建“一条龙”体系。现在的大学生渴望通过大学期间在外语口语表达上得到质的飞跃,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主流。然而,很多学困生在课堂上常常不敢参与课堂活动,越来越沉默,逐渐失去兴趣和动力。教师应该重视这部分群体,提供一定的机会,如进行分层教学,设计难度递增的活动,鼓励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并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个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往往不高,而小组活动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者学会在与他人积极合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解决自身的问题。因此合作学习是英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徐锦芬,彭仁忠,吴卫平,2004)。
(二)心理障碍的扫除
Krashen(1982)提出“过滤”(filter hypothesis),Dulay等人(1997)提出“情感过滤”(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如果学习者目标明确,学习动力高,自信心强,焦虑适度,“情感过滤”就弱,反之则强,过强时,语言输入不易进入大脑LAD机制,所以要掌握一门语言,“情感过滤”必须降低。学困生大多数自卑感较重,教师可以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注入学习的感情动,信任和了解他们。对学困生的关注是关爱每一个人成长的思想体现,课堂上没有被老师遗忘的学生,只有被老师唤醒学习渴望的学生,给学困生更多的鼓励和机会,适时、恰当地给予赞扬,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除此之外,还要向学生贯彻终身学习的思想,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其作用的发挥可能延伸到未来的数十年甚至一生,所以英语学习并不是功利的、暂时的,而是实用的、长久的。
(三)学习方法的掌握
很多学困生知识上有缺陷,但更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还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学法指导,比如如何开展预习和复习,如何训练自己的各项能力。
有些学困生学不好英语,是缺乏一种科学的英语元认知意识,而教师却常常停留在补知识的层面,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比如对于英语学习目标缺乏充分认识,以为自己总也实现不了目标的学生,那么教师可以上课前先清晰表明课标和标准,剩下的就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练习。
大学阶段除了学习语言、掌握技能外,还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自主学习。它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积极自觉地监察、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是主动的、有主见的学习,不是自由的、散漫的自学,强调是的个体独立、主动、自觉、自我负责的学习。以安阳幼专为例,英语课程只有一年级开设,而且每周只有两个课时,学生仅靠课堂的时间想学好英语无疑困难重重。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必不可少。
大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有多种因素,因而转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重要工作。这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对学困生以鼓励为主,重拾对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再对学生加以学法指导,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积极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彻底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邓志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实验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4(5).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倪传斌.中、大学英语教学衔接情况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
[4]徐锦芬,彭仁忠,吴卫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64-68.
[5]李世剑.独立学院英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6]曾文.大学英语学困生所面临的问题及教学对策[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3(0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