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莺莺泪,谁解其中味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创作的元杂剧。写的是书生张珙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却不能亲近。恰逢叛将围寺,索要莺莺。张珙在老夫人亲口许婚后,依靠朋友帮助解除了这场危难,不料老夫人竟违约赖婚。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崔张二人冲破礼教的束缚,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无可奈何,但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迫张生进京考取功名,否则不许两人成亲。张生只得与莺莺分别,进京应试并高中状元,两人终成眷属。《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写的是张生要进京赶考,崔莺莺送别张生的情景。在这一折戏里,十九段唱词都是莺莺的“内心独白”,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莺莺送别张生时既不舍又愁苦,既埋怨又担忧的复杂心理。
  一、因分离而生不舍
  张生要进京赶考了,莺莺心中有万千的不舍。在赶赴长亭的路上,她长叹:“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
  莺莺一路上根本无心赏景,原本天空高远、菊花怒放、层林尽染的金秋景色,在莺莺眼中却满是萧索,西风如刀,大雁离巢南飞,甚至认为满山红叶都被“离人”的血泪所染红。她因为依恋不舍而希望时间能停滞,好让自己与心爱的张生多待一会。所以她埋怨柳丝没有系住张生的马儿,疏林没有挂住西斜的太阳。她希望张生的马儿能走得再慢一点,自己的车儿可以跟得再紧一点,在所剩无几的相聚时光里,两颗相爱的心能贴得更近一点、更久一点。可是时光匆匆,“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在这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莺莺对张生的不舍之情表露得淋漓尽致。
  莺莺的心里始终被离愁别绪盈满,红娘问她:“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莺莺幽幽一叹:“你哪知我的心里呵!”新婚燕尔正应该是如胶似漆的时候,她却马上要和心爱的人分别了,而张生此去,不知是否能如愿得官归来,她哪“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自己打扮得再漂亮又有谁来欣赏呢?
  二、因不舍而生愁苦
  饯别的酒宴开始了。莺莺多么希望能够紧挨着张生而坐,希望能够再多一点时间与张生相依相偎,可是老夫人却安排“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硬生生将两人分开。莺莺知道,这是母亲在告诫她和张生,如果张生不能“挣揣一个状元回来”,他们的亲事就得不到承认。莺莺心里怎能不愁肠百结,伤感万端。
  她满眼担忧地看着坐在她对面的张生,他全身无力“斜签着坐的”,“愁眉”紧蹙,一脸的无精打采,眼泪汪汪却不敢任其流淌,生怕被人瞧了笑话。此情此景,她心都碎了。她想想自己这几日时时刻刻都在遭受离愁的煎熬,张生又何尝不是和她一样地痛苦呢?思及昔日的种种甜蜜,再想到马上就要面临的别离,她只能凄凄哀叹:“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因为悲愁,莺莺连早饭也不曾吃,红娘劝莺莺多少进一点汤水,莺莺面对满桌的酒食,却“尝着似土和泥”,更甚者“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即是说酒宴上的佳肴,连土和泥都比不上。“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美酒在莺莺眼中也幻化成了情人相思的泪水。心中已被愁怨填满,却又不能改变两人马上要分别的事实,只能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三、由愁苦而生怨恨
  在去往长亭的路上,莺莺只是烦恼着暮秋的天气惹人神伤,埋怨相聚的时光飞逝。这些都是浅层的、细碎的哀伤。而酒宴之上,老夫人暗暗的告诫,张生的痛苦,再加上莺莺自身悲愁情绪的慢慢积累,沉重的离别之苦让莺莺内心世界发展到一个十分微妙复杂的境界,她不堪重负的内心渐渐濒临那个叛逆的节点。她不再仅仅停留在为离别而愁苦的层面上,而是开始追索导致他们分别的根本原因。于是她剑指封建社会的功名观,至此,莺莺终于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枷锁,扛起了勇猛反抗的大旗。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些是莺莺内心迸发出来的反封建的宣言,是对老夫人“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的反抗。莺莺是珍视爱情的,有上文为证。但是,我们得承认,莺莺的这种反抗又是不彻底的。“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是鶯莺反抗的前提,因为她是相国小姐,即使张生只是一介布衣,她也不用忧心未来的生活,甚至还可以让张生借其东风“妻荣夫贵”。说到底,莺莺真正讨厌的是跟张生分别,这种沉重的心理压力让一个十九岁的少女难以承受。于是这满腔哀怨就一下子发泄在这个让她和张生不得不暂时分别,甚至永久分别的“功名”上,“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正是这种情境下的产物。但作为相国千金,又生活在崇尚门阀的中唐时期,即使是不够彻底的反抗,莺莺能够这样看重爱情,蔑视功名利禄,对封建礼教质疑和反叛,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四、由怨恨而生担忧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一转眼,酒阑人散,莺莺终于能够单独跟张生好好说说话了,她也知道分别的最后时刻就要到了。莺莺叮嘱道:“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对于张生的远行,莺莺内心是极度不安的。
  一怕张生考场失利,无法兑现与老夫人的约定。因此莺莺在临别时再三叮嘱张生“休要金榜无名誓不归”,这番真情流露的话语是为张生壮胆,也是在向他诉说自己的深情。
  二怕张生鞍马劳顿,身体有损。莺莺絮絮叨叨地叮嘱张生:路上要注意服水土,节饮食,保重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就像一个担心粗枝大叶的丈夫远行的新妇,眷眷之情,殷殷之意,溢于言表。
  三怕张生金榜题名,见异思迁。这是莺莺最担忧的。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喜新厌旧的伦理观念让莺莺忧心忡忡,坐卧难宁。“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莺莺的担心不是没道理的。《唐摭言》里记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阛阓(街道)为之半空。公卿家以是日拣选东床(挑选女婿),车马填塞,莫可殚数。” 张生如果高中,将面临更多的诱惑,那时的张生是否还会记得当初的誓言?莺莺内心是纠结的,她既怕张生落榜不能与之结为并蒂莲,又怕张生高中不能与之结为并蒂莲。这种内心的惶恐与折磨让莺莺无比痛苦。
  总之,《长亭送别》的精彩并不来自跌宕起伏的剧情,而来自对人物内心心理的深入开掘和细腻描摹。莺莺由分离而生不舍,由不舍而生愁苦,由愁苦而生怨恨,由怨恨而生担忧,心理活动层层深入,感情也逐渐丰富。“愁”作为“长亭送别”的心理基调贯穿了整折戏,而“愁”又与莺莺追求爱情的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莺莺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历久弥新。
其他文献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
期刊
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庞大消费能力的国家而言,租赁原是一种极其不流行的经济消费类别。“租文化”原先兴起于欧美,庞大的中产阶层,通过租赁可获得轻奢的享受,因而风靡一时。  而租赁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形式,对于国人这个拥有强烈控制欲的群体而言,租赁的不安全感很强烈。  但恰恰又是在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能够为租赁提供者带来稳定的续租。于是,随着一批与电子设备挂钩的租赁行业的诞生,国内兴起了一阵租赁
期刊
有这个念头真的很久很久了!  很想写一写我的实习导师——温州五十一中语文特级教师郑可菜。“我有千言万语要诉说,她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说也说不完。”我经常这样和身边的人说。但提起笔来,我却要停滞了,我该说什么好呢?是说她在课堂上英姿飒爽、指点江山,还是说她在学术上一丝不苟、严谨辛劳;是说她在生活中开朗阳光、充满活力,还是说她在家庭中温暖教育、似水柔情……  我看,必须要提笔写一写可菜老师了!  2015
期刊
一篇小说,在阅读之后,我们总会追问其主题:这篇小说在表达什么。主题,乃是一篇小说的精髓,是小说的心。我们阅读小说往往要透过外在的因素来洞察那颗深藏于内的心,看清了这颗心,我们才可以说,对此篇小说有所了解和感悟。  然而小说的主题难以直接得到,就像盐溶于水,虽咸味無处不在,但盐的形状却无迹可寻。所以,当我们要分析和鉴赏小说主题时,就必须要学会看“心”:从小说的要素中看出小说的“心”来。一般来说,可以
期刊
以往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总是把它上到“控诉了军国主义教育对德国青少年的毒害”这一主题就终结了。这次上课,我细品了文章的最后一句:  “牛奶,”我喃喃地说……  我贴着此刻人物的内心去思考:这个之前一直怀疑所处环境是自己母校但是又一直推翻自己怀疑的中学生,当看到自己残缺的身体的那时那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他如何看待自己这三个月的过往?还有让我更好奇的是,他最终是否“觉醒”了呢?  19
期刊
[文 题 展 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30岁到45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是看报纸、看电影、玩手机和聊天的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他想,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  对此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
期刊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7年11月12日,由马云担纲男一号的电影短片《功守道》上线,引发媒体与网友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该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太极的故事:一日马师傅(马云饰演)走在大街上,见到绿草红花掩映间有“华山”二字。他双目微合,开始了与各大武林高手的巅峰对决。这部时长仅22分钟的短片,汇集了文章、李连杰、王菲、洪金宝、吴京、甄子丹、邹市明、朝青龙、托尼·贾等众多明星,上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河南省实验中学教师顾少强的辞职信)  “世界那么大,你凭什么去看看。”(重慶万州上海中学牟海荣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想去‘看世界’,没有那么无趣和功利。”(《钱江晚报》评论员戎国强)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看法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文体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
期刊
近几年高考作文,比较注重考查学生的“关联思维”。从提供的材料看,主要有三类:一是关键词、名言或事例的组合;二是基于一个话题或一种现象呈现不同的看法;三是观点句中包含并列、条件、因果、转折等逻辑关系。实质是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彼此之间的关系来深度分析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能够展开基于“关联”的自我思辨。而从学生审题立意的现状看,普遍存在着割裂关系或流于表层关系的思维问题。只有明辨关系,才能精准立意,下面我
期刊
叙述人称是叙述的立足点或观察点,即作者站在什么位置,从哪个角度去叙述人物、事件,用什么身份、口气叙述。  叙述人称以人称代词作为区分标准,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我(我们)”直接出现,且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在虚构性文章中代替作者叙述。第二人称叙述,“你(你们)”指代读者,作为听众听作者叙述,也可以指代文中的人物,作为对象被作者叙述。第三人称叙述,作者隐去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