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软件(600536.SH)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58.20亿元,同比增长26.15%;实现利润总额1.53亿元,同比增加16.3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 6183.47万元,同比减少47.45%。
财报显示,公司的研发费用高达11.63亿元,占公司营收的20%。无论是从金额上,还是从占营收比例上看,都是A股中研发投入比较高的上市公司之一。
2018年以来,中国软件研发投入合计超过20亿元,如此巨额的投入,给公司带来了什么核心技术?
从品牌知名度来说,中标的办公软件和麒麟的操作系统名气比较大,但二者的规模比较小,2019年年报显示,合计营收只有3.5亿元左右,合计净利润1.2亿元左右。可以推算,中标和麒麟的研发投入并不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公司的十多亿元的研发投入都去了哪儿?
2018年9月,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国税总局发布了提高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比例的规定,将比例提高到了175%。也就是说,企业发生了100元的研发支出,可以按照175元进行税前扣除,大大提高了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当时看到这项规定的时候,笔者的内心是纠结的,一方面对这项政策击掌叫好,将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担心由于税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无法鉴别企业的研发投入性质,部分企业很可能会将正常的成本费用转移到虚构的研发投入中,导致国家税款流失。
从近两年来上市公司执行情况看,研发费用增幅明显,几乎所有上市公司都有研发费用发生。但税务部门并没有起到严谨的把关作用,大多数情况下是上市公司列支多少就认多少。
以中国软件为例,在介绍公司研发投入增加原因的时候,年报指出,整体研发投入较2018年增长了18.20%,主要是本期重大业务人员投入加大所致。
对比历年财报,会发现不仅仅是新增的部分是人员的投入带来的,就连公司研发费用的核心构成,主要也是研发人员的工资。
2019年年报中,11.6亿元的研发费用,其中有9.37亿元是人员工资。公司用了一个模糊概念,7870名员工中,超八成是技术人员,共计6413人,而没有提及研发人员的具体情况。
按照上文所述,根据研发支出费用列支的规范和税务有关规定,技术人员的工资的确可以计入研发费用进行加计扣除,但是这些技术人员的研发成果都是什么呢?
据年报,中国软件的全部销售收入58亿元中,自主软件收入只有6.69亿元。构成庞大营收的主要业务,是33.28亿元的行业解决方案收入和17.88亿元的服务化业务。
在年报中,公司对行业解决方案方面的内容介绍地非常详尽。
比如信创工程,在多个省市建立信创化区域平台,开展本地化服务和区域适配验证工作,打造覆盖全国的运维服务体系;比如现代化数字城市,聚焦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切实需求和难点、痛点,依托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产业,打造中国软件特色的支撑平台体系和智慧应用体系,提高现有大数据平台成熟度,以此为抓手满足现代数字城市建设需要,聚焦政务大数据应用,采取不同策略、定制差异化方案,打造现代数字城市样本……
但是,如果认真研究一下这项业务的毛利率,会发现低到难以理解。正常情况下,公司的自主软件的毛利率70%以上,而占营收比例超过65%的行业解决方案业务,毛利率只有11%。
通常而言,考虑到资金使用的成本,这么低的毛利率是不赚钱的。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高科技企业做如此低毛利业务的呢?
公司年报给出了答案。
原来,所谓行业解决方案,其实是软硬件采购及外包服务采购。简单解释下,这类业务是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规划一个规模比较大的项目进行招标,项目方案中有完整的软硬件清单,公司中标后,再去采购符合条件的软硬件,搭建组装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公司其实是一个集成商,而非软件开发商。
由于采购的软硬件大多明码标价,公司只是加个税点过一遍账,才导致公司该业务的毛利极低。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从事这类软硬件集成业务的人员,还能是严格意义上的研发人员吗?他们的工资计入研发费用,是不是不符合国家提倡的加大研发投入的初衷?
再看服务化业务的技术含量。可以看出,除了自主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公司的服务化业务的技术含量也存疑。
虽然该项业务毛利率不低,达到了60%,但是在介绍该业务毛利率下滑的时候,公司称,该业务主要是外包服务采购,市场竞争激烈。
也就是说,这类业务的客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公司只是派出人员进行服务,是一种类似劳务派遣的业务。
同樣,从事这项业务的员工的工资,是否应该计入研发费用也值得商榷。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司的研发费用其实是公司的正常的人工成本开支,通过计入研发费用,虚增了毛利率,并减少了纳税额。
剔除掉外包类业务,中国软件的自主软件业务金额比较低,净利润金额也比较小。因此,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弱。但资产负债表显示,公司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达到了14亿元,存货余额达到了11.26亿元,稍有“风吹草动”,对公司的利润影响就会非常大。
先看应收账款的账龄。分账龄来看,公司应收账款大部分账龄在一年以内,相对安全;但1-2年和2-3年账龄超过4亿元,5年以上也有2.16亿元。
账面显示,公司计提坏账准备3.45亿元,计提比例高达20.44%,远超正常水平。说明公司的客户群体信用堪忧,公司的营收质量欠佳。
和大多数上市公司相比,公司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也比较舒缓,存在着盈余管理的空间,划分了多达6档:1年以内6%,1-2年8%,2-3年10%,3-4年20%,4-5年50%,5年以上100%。如果公司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更加激进一些,公司每年的净利润又会损失巨大。
再来看存货的疑问。作为一家软件公司,为什么会有多达11.26亿元的存货?年报附表显示,其中主要是发出商品,也就是公司代客户采购的软硬件。
正是因为公司的这种经营模式,导致公司应收款项金额较大,存货金额也较大,而这些客户大多数预付款比较少,公司需要代垫款项先行采购,坏账率还比较高,为公司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不过,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倒是看起来表现优异。2019年现金流量表显示,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9.89亿元,是上年同期的7倍多,远超1.4亿元净利润。如果单纯从净现比看,还以为公司的经营质量极佳,产品比茅台还要畅销。
资产负债表显示,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激增的原因并不是销量多好,主要原因是公司拖欠了大量的应付款。和上年同期的18亿元应付款项相比,2019年应付款项为23.3亿元。
2016年以来,公司分红一直比较慷慨,甚至经常超出公司的扣非净利润。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拟分红1978万元,现金分红比例为31.99%。
公司长期分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超过42%的股份由大股东中国电子持有,对于近年经营不佳的中国电子来说,分红是反哺大股东的最简单的方式。
之所以说中国电子经营不佳,是因为其发行了债券,根据发债规则,该集团公司披露了近期财报。财报让人大跌眼镜,几乎和当年三安集团发债暴雷如出一辙。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电子巨亏30亿元。资产负债表显示,公司长短期借款接近1000亿元,公司资金周转极为困难。利润表显示,2019年利息支出超过51亿元。
除了中国软件,中国电子旗下其他子公司,如上海贝岭(600171.SH)等,有能力分红的,也尽量多分红。中国电子的资金周转状况可见一斑。
从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的顶层设计初衷来说,是为了鼓励企业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但中国软件却利用财技,挪腾人工成本到研发费用中,且并没有提升多少科技实力,有套取政策红利之嫌。
而大股东经营不善,周转困难,也会对公司存在着潜在的影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声明: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
财报显示,公司的研发费用高达11.63亿元,占公司营收的20%。无论是从金额上,还是从占营收比例上看,都是A股中研发投入比较高的上市公司之一。
2018年以来,中国软件研发投入合计超过20亿元,如此巨额的投入,给公司带来了什么核心技术?
从品牌知名度来说,中标的办公软件和麒麟的操作系统名气比较大,但二者的规模比较小,2019年年报显示,合计营收只有3.5亿元左右,合计净利润1.2亿元左右。可以推算,中标和麒麟的研发投入并不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公司的十多亿元的研发投入都去了哪儿?
研发费用的实质是人工成本
2018年9月,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国税总局发布了提高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比例的规定,将比例提高到了175%。也就是说,企业发生了100元的研发支出,可以按照175元进行税前扣除,大大提高了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当时看到这项规定的时候,笔者的内心是纠结的,一方面对这项政策击掌叫好,将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担心由于税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无法鉴别企业的研发投入性质,部分企业很可能会将正常的成本费用转移到虚构的研发投入中,导致国家税款流失。
从近两年来上市公司执行情况看,研发费用增幅明显,几乎所有上市公司都有研发费用发生。但税务部门并没有起到严谨的把关作用,大多数情况下是上市公司列支多少就认多少。
以中国软件为例,在介绍公司研发投入增加原因的时候,年报指出,整体研发投入较2018年增长了18.20%,主要是本期重大业务人员投入加大所致。
对比历年财报,会发现不仅仅是新增的部分是人员的投入带来的,就连公司研发费用的核心构成,主要也是研发人员的工资。
2019年年报中,11.6亿元的研发费用,其中有9.37亿元是人员工资。公司用了一个模糊概念,7870名员工中,超八成是技术人员,共计6413人,而没有提及研发人员的具体情况。
按照上文所述,根据研发支出费用列支的规范和税务有关规定,技术人员的工资的确可以计入研发费用进行加计扣除,但是这些技术人员的研发成果都是什么呢?
中国软件的“真实”核心业务
据年报,中国软件的全部销售收入58亿元中,自主软件收入只有6.69亿元。构成庞大营收的主要业务,是33.28亿元的行业解决方案收入和17.88亿元的服务化业务。
在年报中,公司对行业解决方案方面的内容介绍地非常详尽。
比如信创工程,在多个省市建立信创化区域平台,开展本地化服务和区域适配验证工作,打造覆盖全国的运维服务体系;比如现代化数字城市,聚焦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切实需求和难点、痛点,依托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产业,打造中国软件特色的支撑平台体系和智慧应用体系,提高现有大数据平台成熟度,以此为抓手满足现代数字城市建设需要,聚焦政务大数据应用,采取不同策略、定制差异化方案,打造现代数字城市样本……
但是,如果认真研究一下这项业务的毛利率,会发现低到难以理解。正常情况下,公司的自主软件的毛利率70%以上,而占营收比例超过65%的行业解决方案业务,毛利率只有11%。
通常而言,考虑到资金使用的成本,这么低的毛利率是不赚钱的。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高科技企业做如此低毛利业务的呢?
公司年报给出了答案。
原来,所谓行业解决方案,其实是软硬件采购及外包服务采购。简单解释下,这类业务是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规划一个规模比较大的项目进行招标,项目方案中有完整的软硬件清单,公司中标后,再去采购符合条件的软硬件,搭建组装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公司其实是一个集成商,而非软件开发商。
由于采购的软硬件大多明码标价,公司只是加个税点过一遍账,才导致公司该业务的毛利极低。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从事这类软硬件集成业务的人员,还能是严格意义上的研发人员吗?他们的工资计入研发费用,是不是不符合国家提倡的加大研发投入的初衷?
再看服务化业务的技术含量。可以看出,除了自主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公司的服务化业务的技术含量也存疑。
虽然该项业务毛利率不低,达到了60%,但是在介绍该业务毛利率下滑的时候,公司称,该业务主要是外包服务采购,市场竞争激烈。
也就是说,这类业务的客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公司只是派出人员进行服务,是一种类似劳务派遣的业务。
同樣,从事这项业务的员工的工资,是否应该计入研发费用也值得商榷。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司的研发费用其实是公司的正常的人工成本开支,通过计入研发费用,虚增了毛利率,并减少了纳税额。
应收账款风险和存货风险
剔除掉外包类业务,中国软件的自主软件业务金额比较低,净利润金额也比较小。因此,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弱。但资产负债表显示,公司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达到了14亿元,存货余额达到了11.26亿元,稍有“风吹草动”,对公司的利润影响就会非常大。
先看应收账款的账龄。分账龄来看,公司应收账款大部分账龄在一年以内,相对安全;但1-2年和2-3年账龄超过4亿元,5年以上也有2.16亿元。
账面显示,公司计提坏账准备3.45亿元,计提比例高达20.44%,远超正常水平。说明公司的客户群体信用堪忧,公司的营收质量欠佳。
和大多数上市公司相比,公司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也比较舒缓,存在着盈余管理的空间,划分了多达6档:1年以内6%,1-2年8%,2-3年10%,3-4年20%,4-5年50%,5年以上100%。如果公司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更加激进一些,公司每年的净利润又会损失巨大。
再来看存货的疑问。作为一家软件公司,为什么会有多达11.26亿元的存货?年报附表显示,其中主要是发出商品,也就是公司代客户采购的软硬件。
正是因为公司的这种经营模式,导致公司应收款项金额较大,存货金额也较大,而这些客户大多数预付款比较少,公司需要代垫款项先行采购,坏账率还比较高,为公司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不过,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倒是看起来表现优异。2019年现金流量表显示,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9.89亿元,是上年同期的7倍多,远超1.4亿元净利润。如果单纯从净现比看,还以为公司的经营质量极佳,产品比茅台还要畅销。
资产负债表显示,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激增的原因并不是销量多好,主要原因是公司拖欠了大量的应付款。和上年同期的18亿元应付款项相比,2019年应付款项为23.3亿元。
豪爽分红的原因
2016年以来,公司分红一直比较慷慨,甚至经常超出公司的扣非净利润。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拟分红1978万元,现金分红比例为31.99%。
公司长期分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超过42%的股份由大股东中国电子持有,对于近年经营不佳的中国电子来说,分红是反哺大股东的最简单的方式。
之所以说中国电子经营不佳,是因为其发行了债券,根据发债规则,该集团公司披露了近期财报。财报让人大跌眼镜,几乎和当年三安集团发债暴雷如出一辙。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电子巨亏30亿元。资产负债表显示,公司长短期借款接近1000亿元,公司资金周转极为困难。利润表显示,2019年利息支出超过51亿元。
除了中国软件,中国电子旗下其他子公司,如上海贝岭(600171.SH)等,有能力分红的,也尽量多分红。中国电子的资金周转状况可见一斑。
从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的顶层设计初衷来说,是为了鼓励企业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但中国软件却利用财技,挪腾人工成本到研发费用中,且并没有提升多少科技实力,有套取政策红利之嫌。
而大股东经营不善,周转困难,也会对公司存在着潜在的影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声明: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