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cac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社会现代化程度逐步提高,但是,人们的心理困扰也随之加剧,成为难以忽视的社会问题。针对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等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适合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社会转型期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心理健康教育 实证
  
  社会的加速发展带来了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但是人们的心理困扰也随之加剧,心理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都无法避免的现象。“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工作、责任、竞争、人际等方面的原因,人们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发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①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封闭或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时期,情况自然也不可能例外。近年来的一系列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个体心理健康情况显著恶化,已成为亟待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本文将以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为背景,从实证视角分析我国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社会转型期中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实证分析
  本研究以随机方式,分别抽取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各1000名作为施测对象。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定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CR)作为研究工具。该测量表已在心理健康领域得到广泛使用。测验过程采取随机测验的方式,由专业心理学研究者担任主试。在测验前,向被试者宣读统一指导语,使其能够消除顾虑,真正理解测试的内涵,并认真完成问卷当中的问题。随后,收回有效问卷并将数据结果换算为标准分,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第三,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水平正常者在46%至83%之间,总分正常者为59%,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总体尚可,在被测试的三个群体中情况最好。但是,仍有41%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4%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从各因子来看,大学生中存在孤独倾向的人数较少,但是存在自责倾向的人数较多。(参见表3)
  社会转型期中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加强企业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是深化体制改革,逐步消除体制转换过程对职工形成的巨大社会压力。要通过真正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让职工的心理压力保持在合理适度的水平上,从根本上减少甚至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让职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健康愉悦的职业状态。二是采取多种心理疏导方法,切实减轻心理疾病造成的影响。比如,发展电话心理咨询和网络心理咨询等,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帮助职工解决心理上存在的疑难问题。三是强化相关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合作。提倡企业内各部门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形成充满活力与朝气的企业文化氛围。比如,企业可建立类似发达国家的企业职工帮助计划那样的EAP制度,由专业人员及时测量职工的心理生活质量,及时指导与帮助职工预防与治疗各类心理疾病。
  
  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是要帮助下岗人员运用辩证和发展的观点来对待自身的下岗失业,帮助其重树自信心。凡事都有利有弊,下岗失业也许是个人未来发展的新机会。因此,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与才能,一定不能盲目悲观,而是要经常对自己作出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超越。二是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如果脱离实际地对自己提出太高的目标而又很少实现,肯定会挫伤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导致悲观失望。在下岗失业以后,应对自己进行冷静分析,努力找出不足,从而避免重蹈覆辙。三是积极营造温馨团结的家庭氛围。痛苦的心情需要通过转移进行发泄,此时更需要全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共度难关。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是建立全员参与的大学生心理成长社会支持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良性互动,形成合力。”②事实表明,社会支持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学生个体心理症状的严重程度。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一般来自于高校教师、学生群体、社会及家庭等方面。要全力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创设良好的条件;要将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强化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载体;在大学校园里,要通过构建学校、院系、班级与宿舍等四级心理防治系统,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协调整合大学生社团、校园文化生活及各类体育活动等资源,形成合力,有效预防各类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是加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力度。“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妥善处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内在尺度。”③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心理卫生知识。针对这种情况,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讲座等多种手段实施心理卫生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对大学生开展较为集中的心理问题辅导答疑,逐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并渗透到课堂上,比如在原有的心理学课程当中,更多地加入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
  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个体心理的发展肯定会受到主体认识、思想的影响与指导。应当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指导人们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健康的心理又是人们正确思想观念形成的基础环节。因而在教育实践中要将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做到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在德育教育中,可充分利用心理學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不断增强道德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借助于德育途径,对大学生实施价值干预,从意识层次上提高大学生的认识,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都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为此,一定要注重社会各群体的心理健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笔者相信,有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借助有效的实施途径,一定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注释
  ①李连奎:“关注公民心理健康构建文明和谐社会”,《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第80页。
  ②徐雷,陆晓花:“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观”,《职业时空》,2008年第1期,第15页。
  ③马宁:“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0期,第8页。
其他文献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以其解决社会问题的行之有效的专业方法得到了政府、社会的关注。在"善治"视野下,以银川市正茂社区的15个社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体育的全球化呈现出以西方体育不断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趋势,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国际体育比赛呈现出典型的西方化特征,中国体育的发展模式日渐出现了同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新审视和研究尤其具有时代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发展 认识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由此引发的理论探索和争鸣也是众说纷纭未见定论。
【摘要】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已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概念。然而,人们对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塑造人文精神却持有不同观点。英美文学等文学课程是使英语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课程,所以应给予足够重视并使之成为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人文精神 英国文学 素质教    从莎士比亚说起  英国文学从发生、发展到今天已有千余年的时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世界文学尤其
【摘要】目前普遍的就业指导方法现状表明,当前就业指导中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功利化、独立性、单一化等缺陷,就业指导应该坚持全程化、全员化和个性化,并且把培养与就业指导相融合。“融入”式就业指导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提供了研究和实践建议。  【关键词】就业指导 培养 融入 实践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法》作了这样的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社会存在着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如何科学、正确地应对这些问题,是新形势下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考验。当前,我们应积极采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政府服务理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创新体制等切实有效的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期 社会稳定 应对措施    后金融危机时期,是指“目前世界经济所处的恢复性和脆弱性复苏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①这段时期也是我
国家形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国际交往活动中,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及其公众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中,文化无疑是日益重要的核心要件。上海世博会是以世界文化为基础的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重建文化中国国际形象的极好平台。    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国家名片”,它的定位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利益关系。因此,在当代社会,各国都
1993年3~4月我院妇产科婴儿室发生一次新生儿柯萨奇病毒B感染暴发流行。14例发病,10例死亡,病死率71.4%。传播途径以生后感染可能性大,多在生后1周内发病,临床表现酷似败血症,病情变化快,进展迅猛,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