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社会现代化程度逐步提高,但是,人们的心理困扰也随之加剧,成为难以忽视的社会问题。针对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等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适合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社会转型期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心理健康教育 实证
社会的加速发展带来了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但是人们的心理困扰也随之加剧,心理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都无法避免的现象。“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工作、责任、竞争、人际等方面的原因,人们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发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①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封闭或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时期,情况自然也不可能例外。近年来的一系列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个体心理健康情况显著恶化,已成为亟待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本文将以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为背景,从实证视角分析我国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社会转型期中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实证分析
本研究以随机方式,分别抽取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各1000名作为施测对象。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定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CR)作为研究工具。该测量表已在心理健康领域得到广泛使用。测验过程采取随机测验的方式,由专业心理学研究者担任主试。在测验前,向被试者宣读统一指导语,使其能够消除顾虑,真正理解测试的内涵,并认真完成问卷当中的问题。随后,收回有效问卷并将数据结果换算为标准分,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第三,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水平正常者在46%至83%之间,总分正常者为59%,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总体尚可,在被测试的三个群体中情况最好。但是,仍有41%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4%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从各因子来看,大学生中存在孤独倾向的人数较少,但是存在自责倾向的人数较多。(参见表3)
社会转型期中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加强企业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是深化体制改革,逐步消除体制转换过程对职工形成的巨大社会压力。要通过真正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让职工的心理压力保持在合理适度的水平上,从根本上减少甚至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让职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健康愉悦的职业状态。二是采取多种心理疏导方法,切实减轻心理疾病造成的影响。比如,发展电话心理咨询和网络心理咨询等,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帮助职工解决心理上存在的疑难问题。三是强化相关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合作。提倡企业内各部门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形成充满活力与朝气的企业文化氛围。比如,企业可建立类似发达国家的企业职工帮助计划那样的EAP制度,由专业人员及时测量职工的心理生活质量,及时指导与帮助职工预防与治疗各类心理疾病。
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是要帮助下岗人员运用辩证和发展的观点来对待自身的下岗失业,帮助其重树自信心。凡事都有利有弊,下岗失业也许是个人未来发展的新机会。因此,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与才能,一定不能盲目悲观,而是要经常对自己作出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超越。二是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如果脱离实际地对自己提出太高的目标而又很少实现,肯定会挫伤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导致悲观失望。在下岗失业以后,应对自己进行冷静分析,努力找出不足,从而避免重蹈覆辙。三是积极营造温馨团结的家庭氛围。痛苦的心情需要通过转移进行发泄,此时更需要全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共度难关。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是建立全员参与的大学生心理成长社会支持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良性互动,形成合力。”②事实表明,社会支持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学生个体心理症状的严重程度。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一般来自于高校教师、学生群体、社会及家庭等方面。要全力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创设良好的条件;要将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强化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载体;在大学校园里,要通过构建学校、院系、班级与宿舍等四级心理防治系统,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协调整合大学生社团、校园文化生活及各类体育活动等资源,形成合力,有效预防各类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是加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力度。“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妥善处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内在尺度。”③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心理卫生知识。针对这种情况,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讲座等多种手段实施心理卫生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对大学生开展较为集中的心理问题辅导答疑,逐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并渗透到课堂上,比如在原有的心理学课程当中,更多地加入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
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个体心理的发展肯定会受到主体认识、思想的影响与指导。应当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指导人们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健康的心理又是人们正确思想观念形成的基础环节。因而在教育实践中要将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做到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在德育教育中,可充分利用心理學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不断增强道德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借助于德育途径,对大学生实施价值干预,从意识层次上提高大学生的认识,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都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为此,一定要注重社会各群体的心理健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笔者相信,有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借助有效的实施途径,一定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注释
①李连奎:“关注公民心理健康构建文明和谐社会”,《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第80页。
②徐雷,陆晓花:“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观”,《职业时空》,2008年第1期,第15页。
③马宁:“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0期,第8页。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心理健康教育 实证
社会的加速发展带来了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但是人们的心理困扰也随之加剧,心理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都无法避免的现象。“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工作、责任、竞争、人际等方面的原因,人们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发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①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封闭或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时期,情况自然也不可能例外。近年来的一系列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个体心理健康情况显著恶化,已成为亟待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本文将以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为背景,从实证视角分析我国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社会转型期中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实证分析
本研究以随机方式,分别抽取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各1000名作为施测对象。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定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CR)作为研究工具。该测量表已在心理健康领域得到广泛使用。测验过程采取随机测验的方式,由专业心理学研究者担任主试。在测验前,向被试者宣读统一指导语,使其能够消除顾虑,真正理解测试的内涵,并认真完成问卷当中的问题。随后,收回有效问卷并将数据结果换算为标准分,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第三,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水平正常者在46%至83%之间,总分正常者为59%,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总体尚可,在被测试的三个群体中情况最好。但是,仍有41%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4%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从各因子来看,大学生中存在孤独倾向的人数较少,但是存在自责倾向的人数较多。(参见表3)
社会转型期中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加强企业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是深化体制改革,逐步消除体制转换过程对职工形成的巨大社会压力。要通过真正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让职工的心理压力保持在合理适度的水平上,从根本上减少甚至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让职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健康愉悦的职业状态。二是采取多种心理疏导方法,切实减轻心理疾病造成的影响。比如,发展电话心理咨询和网络心理咨询等,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帮助职工解决心理上存在的疑难问题。三是强化相关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合作。提倡企业内各部门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形成充满活力与朝气的企业文化氛围。比如,企业可建立类似发达国家的企业职工帮助计划那样的EAP制度,由专业人员及时测量职工的心理生活质量,及时指导与帮助职工预防与治疗各类心理疾病。

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是要帮助下岗人员运用辩证和发展的观点来对待自身的下岗失业,帮助其重树自信心。凡事都有利有弊,下岗失业也许是个人未来发展的新机会。因此,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与才能,一定不能盲目悲观,而是要经常对自己作出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超越。二是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如果脱离实际地对自己提出太高的目标而又很少实现,肯定会挫伤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导致悲观失望。在下岗失业以后,应对自己进行冷静分析,努力找出不足,从而避免重蹈覆辙。三是积极营造温馨团结的家庭氛围。痛苦的心情需要通过转移进行发泄,此时更需要全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共度难关。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是建立全员参与的大学生心理成长社会支持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良性互动,形成合力。”②事实表明,社会支持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学生个体心理症状的严重程度。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一般来自于高校教师、学生群体、社会及家庭等方面。要全力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创设良好的条件;要将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强化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载体;在大学校园里,要通过构建学校、院系、班级与宿舍等四级心理防治系统,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协调整合大学生社团、校园文化生活及各类体育活动等资源,形成合力,有效预防各类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是加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力度。“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妥善处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内在尺度。”③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心理卫生知识。针对这种情况,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讲座等多种手段实施心理卫生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对大学生开展较为集中的心理问题辅导答疑,逐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并渗透到课堂上,比如在原有的心理学课程当中,更多地加入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
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个体心理的发展肯定会受到主体认识、思想的影响与指导。应当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指导人们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健康的心理又是人们正确思想观念形成的基础环节。因而在教育实践中要将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做到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在德育教育中,可充分利用心理學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不断增强道德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借助于德育途径,对大学生实施价值干预,从意识层次上提高大学生的认识,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都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为此,一定要注重社会各群体的心理健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笔者相信,有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借助有效的实施途径,一定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注释
①李连奎:“关注公民心理健康构建文明和谐社会”,《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第80页。
②徐雷,陆晓花:“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观”,《职业时空》,2008年第1期,第15页。
③马宁:“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0期,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