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出生到现在,四十都出了头,但却从没有问过自己“我是谁”。今天扪心一问,心头一热,脑子一想,第一回答就是“我就是我”。然而,细细一想,回答为“我就是我”。虽然的确如此,不能算错;但总归比较抽象,不够具体。倘若要形象一点,具体一点;那似乎就应该回答为:我就是“四者”。
读者。细想起来,平时有一半时间用于阅读,充当的是读者。花时最多的是专项阅读,读得最多的是必修课文。读时,少则四五遍,多则七八遍;并一边圈点勾画,一边认真思考。且力图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有所感悟,有所体会。课文之外,就是常读报刊。读物杂七杂八,篇幅长短不一,体裁多种多样,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最常读的是《报刊文摘》;因为它不仅是报纸的浓缩,更是刊物的精华。不仅读它的重要新闻、哲理短文,还读它的名人轶事、故事新编。自从有了手提电脑,还常常进行网上阅读。每当打开电脑,总要看看重要新闻,了解天下大事;总要查查有关资料,解决有关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大,牵涉的领域很多。
教者。因为职业是教师,工作是教书;所以,读者之外,充当的便是教者。上课之前,坐在办公室内,做得最多的是备课。不仅要翻开课本,读懂课文,查找资料,准确理解;而且要抓住要点,讲究学法,设计教法,编写教案。走进课堂,想得最多的是以人为本,人本对话,合作互动;着力要做的是优化语境,活化语思,点化语感,强化语表;希望得到的是夯实基础,开发智力,发展交际,提高能力。走出课堂,做得最多的是批改作业。一般人认为,批改作业比较烦心,比较头疼;特别是批改作文,就更是如此。而我,却把批改看作与学生交谈,与学生交流,与学生交心;因而,便觉得批改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熏陶,是一种娱乐。
作者。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我的最大爱好就是写作。所以,工作之余,充当的便是作者。也就是说,去除闲聊时间,减少娱乐时间;一有空余时间,就潜心写作。具体地说,想得最多的是构思。因为构思巧妙,才能诞生佳作;布局创新,才能成就杰作。所以,我总是追求思路的巧妙,力图布局的创新。念得最多的是初稿。因为总想写别人之未写,言别人之未言;也总想倾诉独特之感,抒发真挚之情。而念,既可以展示个性,闪光语言;又可以净化思想,纯洁心灵。耗时最多的是修改。初稿之后,便去深入思考,升华思想;花大力气去修,下大工夫去改,修它个五六遍,改它个七八回;不改通顺不放手,不顺心意不停笔。
学者。学者不是自封的,自己不好说,说了也不算数。自己生性愚拙,怕的是很难成为学者;但我的目标是成为学者,我的追求是成为学者。因为平生不会吹牛拍马,阿谀奉承;只懂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喜欢深入思考,研究问题。这种个性在官场上肯定吃不开,在生意场上也定然行不通;也就是说升官无望,发财无门。但用它来做学问似乎还凑合,搞研究似乎还可以。因为有求实的态度,有深思的精神,静下心来做学问,说不定还真能搞点东西;耐着性子搞研究,说不定还真能出点成果。虽说我不一定能成为学者,但追求一直没有停止,努力一直没有放松。虽说做学者未必就能成功,但做学者型教师肯定还有可能,还有希望。
表面上看,四者各自独立,毫不相干。其实不然,前三者相互贯通,相得益彰。读,可以拓宽知识,扩大视野,为教输送营养,为写提供素材;教,可以强化表达,提高能力,促进读的发展,提高写的质量;写,可以升华思想,锤炼语言,加深读的理解,提高教的水平。而前三者的和谐统一,融为一体,达到一定高度,就能成为学者。四者合一,也就能成就理想的我。
点 评
把小的文章做大了不容易,反过来,把大的文章做小了也很难。“我是谁”,这样的题目,任是谁来写也会挠头——先哲们想了几千年,至今无果的问题,要在短短几百字的篇幅里铺展开,实在是难题。这样的难题,作者却巧妙地解决了。
人对自我的认识、评价和思考,有无尽的展开方向,认准了一个方向,就会好办得多。本文作者就是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来展开这一话题的,而且文章思路清晰、连贯,大题小做也不显局促,很难得。
读者→教者→作者→学者,从生活到工作,又从工作到生活,最后是自我定位与评价,还包含了一些希冀与追求,把“我是谁”的问题回答得具体而生动,真是好文!
一个好的角度,确实能成就一篇好的文章。本文最大的亮点也在于此,把一个我们面对起来很难有头绪的题目,从一个巧妙的角度切入并展开,这本身,就是一大成功。
一定要说不足的话,也许就是在文章的形式方面,显得略有些单调。四段话,一个模式,平铺直叙下来,少了一点灵动。
不过,对于一个这么大而困难的题目,对于一份如此好的答卷,我想,也不应该再有苛求了。——为这篇文章叫一下好!
(王 悠)
读者。细想起来,平时有一半时间用于阅读,充当的是读者。花时最多的是专项阅读,读得最多的是必修课文。读时,少则四五遍,多则七八遍;并一边圈点勾画,一边认真思考。且力图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有所感悟,有所体会。课文之外,就是常读报刊。读物杂七杂八,篇幅长短不一,体裁多种多样,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最常读的是《报刊文摘》;因为它不仅是报纸的浓缩,更是刊物的精华。不仅读它的重要新闻、哲理短文,还读它的名人轶事、故事新编。自从有了手提电脑,还常常进行网上阅读。每当打开电脑,总要看看重要新闻,了解天下大事;总要查查有关资料,解决有关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大,牵涉的领域很多。
教者。因为职业是教师,工作是教书;所以,读者之外,充当的便是教者。上课之前,坐在办公室内,做得最多的是备课。不仅要翻开课本,读懂课文,查找资料,准确理解;而且要抓住要点,讲究学法,设计教法,编写教案。走进课堂,想得最多的是以人为本,人本对话,合作互动;着力要做的是优化语境,活化语思,点化语感,强化语表;希望得到的是夯实基础,开发智力,发展交际,提高能力。走出课堂,做得最多的是批改作业。一般人认为,批改作业比较烦心,比较头疼;特别是批改作文,就更是如此。而我,却把批改看作与学生交谈,与学生交流,与学生交心;因而,便觉得批改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熏陶,是一种娱乐。
作者。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我的最大爱好就是写作。所以,工作之余,充当的便是作者。也就是说,去除闲聊时间,减少娱乐时间;一有空余时间,就潜心写作。具体地说,想得最多的是构思。因为构思巧妙,才能诞生佳作;布局创新,才能成就杰作。所以,我总是追求思路的巧妙,力图布局的创新。念得最多的是初稿。因为总想写别人之未写,言别人之未言;也总想倾诉独特之感,抒发真挚之情。而念,既可以展示个性,闪光语言;又可以净化思想,纯洁心灵。耗时最多的是修改。初稿之后,便去深入思考,升华思想;花大力气去修,下大工夫去改,修它个五六遍,改它个七八回;不改通顺不放手,不顺心意不停笔。
学者。学者不是自封的,自己不好说,说了也不算数。自己生性愚拙,怕的是很难成为学者;但我的目标是成为学者,我的追求是成为学者。因为平生不会吹牛拍马,阿谀奉承;只懂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喜欢深入思考,研究问题。这种个性在官场上肯定吃不开,在生意场上也定然行不通;也就是说升官无望,发财无门。但用它来做学问似乎还凑合,搞研究似乎还可以。因为有求实的态度,有深思的精神,静下心来做学问,说不定还真能搞点东西;耐着性子搞研究,说不定还真能出点成果。虽说我不一定能成为学者,但追求一直没有停止,努力一直没有放松。虽说做学者未必就能成功,但做学者型教师肯定还有可能,还有希望。
表面上看,四者各自独立,毫不相干。其实不然,前三者相互贯通,相得益彰。读,可以拓宽知识,扩大视野,为教输送营养,为写提供素材;教,可以强化表达,提高能力,促进读的发展,提高写的质量;写,可以升华思想,锤炼语言,加深读的理解,提高教的水平。而前三者的和谐统一,融为一体,达到一定高度,就能成为学者。四者合一,也就能成就理想的我。
点 评
把小的文章做大了不容易,反过来,把大的文章做小了也很难。“我是谁”,这样的题目,任是谁来写也会挠头——先哲们想了几千年,至今无果的问题,要在短短几百字的篇幅里铺展开,实在是难题。这样的难题,作者却巧妙地解决了。
人对自我的认识、评价和思考,有无尽的展开方向,认准了一个方向,就会好办得多。本文作者就是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来展开这一话题的,而且文章思路清晰、连贯,大题小做也不显局促,很难得。
读者→教者→作者→学者,从生活到工作,又从工作到生活,最后是自我定位与评价,还包含了一些希冀与追求,把“我是谁”的问题回答得具体而生动,真是好文!
一个好的角度,确实能成就一篇好的文章。本文最大的亮点也在于此,把一个我们面对起来很难有头绪的题目,从一个巧妙的角度切入并展开,这本身,就是一大成功。
一定要说不足的话,也许就是在文章的形式方面,显得略有些单调。四段话,一个模式,平铺直叙下来,少了一点灵动。
不过,对于一个这么大而困难的题目,对于一份如此好的答卷,我想,也不应该再有苛求了。——为这篇文章叫一下好!
(王 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