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助运动是群众运动的方式之一,西科中旗的互助运动是中共在东蒙群众工作成功的典范,不仅成功的发展了本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为中共在其他地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典范。
关键词:互助运动;西科中旗;群众运动
一、互助运动开展的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为了与国民党抗衡,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此,中共势力开始由内蒙古西部向东部发展。1946年4月3日,“四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内蒙古东西部的统一,内蒙古东部地区正式进入了中共的战略范围,中共也更进一步的加紧了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活动。
互助运动是群众运动的方式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族的土地关系不像汉族地区那样简单的分为地主和农奴,很多蒙人自己拥有土地但是却不耕种土地,汉人或买或租从蒙人手中获得土地,成为地主,而那些买不起租不起土地的汉人和蒙人则成为了地主家的耪青、里青、外青、小青、佃农等。中央在对于东蒙群众运动的领导中不止一次的提到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蒙古人的(土地)总有权”(1],因此,如果在蒙汉杂居的农业区简单的借鉴汉人区的群众运动方式方法进行分地清算,那么势必会造成不良后果,加深民族间的隔阂,不利于蒙汉人民的团结。
二、互助运动的定义
互助运动是指地主和贫农之间相互协商,在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前提下调剂部分土地和牲畜的使用权,减轻租息和封建剥削,从而达到增加耪青户收入,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富强蒙古民族的目的,它是以劳动互助、经济互助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既没有否定旧有土地制度,也没有消灭地主的封建剥削”,既保持了蒙古人民的土地总有权,又使贫困人民得到了利益。
三、西科中旗的互助运动
根据徐一行在西科中旗三个自然村(西太平、唐家窑和查千套力改屯)的调查显示:
三个屯子共三百三十户,按剥削关系划分其阶级分化为:地主八十五户,占全户口百分之二十六;榜青一百九十户,小青四户、园户五户、佃农四户、牧民四户、术工三户,以上合计占全户口百分之六十九:无业游民十户、贫苦孤寡八户、自耕农六户、职员家庭一户,以上合计占全户口百分之二;喇嘛十户占全户口百分之三。
三个屯子的土地分配情况如下:大地主八户,占有土地四百六十七垧,中等地主三十三户,占有土地七百一十垧,小地主四十八户,占有土地三百二十四垧。
三个屯子的牲畜情况如下:有牲畜的占全户的百分之=十二,没有牲畜的占百分之七十八。四大户,平均约有牛十一条,其他户约平均有二条,大部牲畜为大地主所有,而占农村百分之六十榜青户则没有,小地主也是很少数有。
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这三个村子的阶级分化极为明确,只占人口数百分之二十六的地主占据着大部分的土地和牲畜,而占人口数百分之六十九的耪青户则没有土地,他们都属于赤贫,没有生产手段,受地主剥削身为惨重。另外百分之五左右的无业游民、喇嘛和贫困孤寡则是由于内蒙古地区落后的封建经济所造成。
西科中旗的土地自伪满康德五年,就已收回公有为旗政府所有,地主在向旗政府缴纳地税后可以将土地出租,部分蒙人由于不善农耕也会将土地出租给汉人耕种,因此就造成了蒙古农村里的另外一个剥削阶层——二地主,他们对于广大人民“剥削最厉害”。然而,由于伪满毫无止境的粮食和牛马出荷、征抓车辆军用,西科中旗的土地锐减情况非常严重,仅仅五年之间,就由四百七十三垧降到了调查时的二百一十三垧(3)。另外,在西科中旗,地主在剥削关系上和内地的地主实际上是一样的,但是在经济生活上确有很大的差别,除了大地主稍显富裕外,一般的小地主够吃而没有穿的,中等地主则靠畜牧业解决穿衣问题,也不富裕。
根据这些情况,西科中旗群众工作工作队决定在西科中旗开展互助运动。
首先,为了防止地方反动武装的阻挠和破坏,工作队收缴了当地的反动武装。逮捕了秘密收编胡匪组织“中央军”的恶霸——嘎力马旺楚格。随即发动群众诉苦,控诉恶霸和胡匪,将其土地财产经过群众的讨论没收分配。对于别的“做过坏事的人”只要坦白改过自新就可以宽大处理。
同时,工作队也适时提出“经济互助,提高生产力,建立自治与富强的蒙古”,“全体蒙古同胞团结起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的大汉族主义”两个口号。经过酝酿讨论及积极分子的宣传活动,口号就变成了群众的行动。一百九十户榜青,开会数次,讨论办法,选举代表去和地主谈判,八十五户地主也开了会,也选了代表来和耪青户谈判。关于租分量问题,当地惯例是“对半分”(地主榜青各半),榜青户要求“三七分”(地主三、榜青七)。地主答应“四六分”(地主四、榜青六),最后协议“三、五与六、五分”(地主三斗五,榜青六斗五),谈判在和谐气氛中得了第一个胜利。
紧接着开始解决土地使用权的问题。地主们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自己不耕种,真正下苦耕种的农民却百分之九十无地可种,耪青户则过着农奴的生活。农民深知今天的蒙古情况还不可能实行“平均地权”,因此只提出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由大地主的土地中调剂一部分,使无地农民每户能得两垧粮地,半垧到一垧秧窝地(种菜地),由于要求微小而合理,地主欣然答应,西太平地主对秧窝地不兑现,经耪青户以罢锄抵抗终于兑现了。耕地少不了牲口,因而谈判牲口调剂问题,开明地主郭海保自动拿出八头大牛,推动了地主,顺利的解决了牲口问题,原来无牛的农户,每两户得到一头牛。
最后,为了保障农民们所得的权利,所有调剂给农民的土地和牲畜,都立了契约,政府还发给地照。另外,还按照屯子距离的远近组织了农会,在农会中设立组织、劳动、懒汉改造委员会等,由人民选举干部,保障互助运动的开展。
四、西科中旗互助运动的结果
在工作队和农会的主持下,地主、富农与穷人开始了互助,结果穷人每户分得二垧地(此外秧科地半垧),两户一条牛。贝子府一带因土质不良每户分得三垧地(此外秧科地半垧),一条牛,现在该地参与互助的土地有三千三百余垧,达到全土地的三分之一。参与互助的牛有五百二十条,占全牛总数的百分之六。
在西科中旗的互助运动中,成绩最为显著的就是胡林高勒区。全区经过互助运动,为贫苦农民分配了三千三百余垧土地、五百二十余条耕牛、二千余问房子,使得二十六户耪青户经过互助成为了自耕农。同时成立了二十二个农会,培养出四十多个农民干部,并组织了相应的武装。有了土地和武装,群众的生活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便开始兴办学校,发展生产等。到1946年底,胡林高勒区已经有小学校三十所,小学生一千二百余人[7],是过去的十倍。在这种基础上,经过旗政府及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旗支会的动员下,许多农民甚至地主的生产情绪都在高涨,纷纷订立了生产计划。生产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另外,为了解决穿衣难的问题,工作队在西科中旗试验种棉取得成功,并开办了种棉训练班,以提高农民种棉技术。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西科中旗人民生产情绪高涨,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大部分农民得到了土地和牲畜,农村阶级成分也有了部分改变。西科中旗互助运动的成功,不仅仅证实了互助运动在东蒙地区可行,更证实了中共对于东蒙领导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西满分局关于东蒙的指示[A],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档案史料选编[z],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
[2)蒙古群众工作的道路一互助运动[N】,东北日报,1946一12~10
[3]西科中旗三个屯子调查(N],东北日报,1946—12—10
(4)云泽关于蒙地工作问题的报告[A],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档案史料选编[z],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
[5)兴安西科中旗工作队倡导互助运动(N),东北日报,1946一12~10
[6]西科中旗互助运动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N),东北日报,1946—12—12
[7]西科中旗胡林高勒区经过互助群众翻身【N】,东北日报,1946—11—24
关键词:互助运动;西科中旗;群众运动
一、互助运动开展的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为了与国民党抗衡,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此,中共势力开始由内蒙古西部向东部发展。1946年4月3日,“四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内蒙古东西部的统一,内蒙古东部地区正式进入了中共的战略范围,中共也更进一步的加紧了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活动。
互助运动是群众运动的方式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族的土地关系不像汉族地区那样简单的分为地主和农奴,很多蒙人自己拥有土地但是却不耕种土地,汉人或买或租从蒙人手中获得土地,成为地主,而那些买不起租不起土地的汉人和蒙人则成为了地主家的耪青、里青、外青、小青、佃农等。中央在对于东蒙群众运动的领导中不止一次的提到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蒙古人的(土地)总有权”(1],因此,如果在蒙汉杂居的农业区简单的借鉴汉人区的群众运动方式方法进行分地清算,那么势必会造成不良后果,加深民族间的隔阂,不利于蒙汉人民的团结。
二、互助运动的定义
互助运动是指地主和贫农之间相互协商,在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前提下调剂部分土地和牲畜的使用权,减轻租息和封建剥削,从而达到增加耪青户收入,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富强蒙古民族的目的,它是以劳动互助、经济互助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既没有否定旧有土地制度,也没有消灭地主的封建剥削”,既保持了蒙古人民的土地总有权,又使贫困人民得到了利益。
三、西科中旗的互助运动
根据徐一行在西科中旗三个自然村(西太平、唐家窑和查千套力改屯)的调查显示:
三个屯子共三百三十户,按剥削关系划分其阶级分化为:地主八十五户,占全户口百分之二十六;榜青一百九十户,小青四户、园户五户、佃农四户、牧民四户、术工三户,以上合计占全户口百分之六十九:无业游民十户、贫苦孤寡八户、自耕农六户、职员家庭一户,以上合计占全户口百分之二;喇嘛十户占全户口百分之三。
三个屯子的土地分配情况如下:大地主八户,占有土地四百六十七垧,中等地主三十三户,占有土地七百一十垧,小地主四十八户,占有土地三百二十四垧。
三个屯子的牲畜情况如下:有牲畜的占全户的百分之=十二,没有牲畜的占百分之七十八。四大户,平均约有牛十一条,其他户约平均有二条,大部牲畜为大地主所有,而占农村百分之六十榜青户则没有,小地主也是很少数有。
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这三个村子的阶级分化极为明确,只占人口数百分之二十六的地主占据着大部分的土地和牲畜,而占人口数百分之六十九的耪青户则没有土地,他们都属于赤贫,没有生产手段,受地主剥削身为惨重。另外百分之五左右的无业游民、喇嘛和贫困孤寡则是由于内蒙古地区落后的封建经济所造成。
西科中旗的土地自伪满康德五年,就已收回公有为旗政府所有,地主在向旗政府缴纳地税后可以将土地出租,部分蒙人由于不善农耕也会将土地出租给汉人耕种,因此就造成了蒙古农村里的另外一个剥削阶层——二地主,他们对于广大人民“剥削最厉害”。然而,由于伪满毫无止境的粮食和牛马出荷、征抓车辆军用,西科中旗的土地锐减情况非常严重,仅仅五年之间,就由四百七十三垧降到了调查时的二百一十三垧(3)。另外,在西科中旗,地主在剥削关系上和内地的地主实际上是一样的,但是在经济生活上确有很大的差别,除了大地主稍显富裕外,一般的小地主够吃而没有穿的,中等地主则靠畜牧业解决穿衣问题,也不富裕。
根据这些情况,西科中旗群众工作工作队决定在西科中旗开展互助运动。
首先,为了防止地方反动武装的阻挠和破坏,工作队收缴了当地的反动武装。逮捕了秘密收编胡匪组织“中央军”的恶霸——嘎力马旺楚格。随即发动群众诉苦,控诉恶霸和胡匪,将其土地财产经过群众的讨论没收分配。对于别的“做过坏事的人”只要坦白改过自新就可以宽大处理。
同时,工作队也适时提出“经济互助,提高生产力,建立自治与富强的蒙古”,“全体蒙古同胞团结起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的大汉族主义”两个口号。经过酝酿讨论及积极分子的宣传活动,口号就变成了群众的行动。一百九十户榜青,开会数次,讨论办法,选举代表去和地主谈判,八十五户地主也开了会,也选了代表来和耪青户谈判。关于租分量问题,当地惯例是“对半分”(地主榜青各半),榜青户要求“三七分”(地主三、榜青七)。地主答应“四六分”(地主四、榜青六),最后协议“三、五与六、五分”(地主三斗五,榜青六斗五),谈判在和谐气氛中得了第一个胜利。
紧接着开始解决土地使用权的问题。地主们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自己不耕种,真正下苦耕种的农民却百分之九十无地可种,耪青户则过着农奴的生活。农民深知今天的蒙古情况还不可能实行“平均地权”,因此只提出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由大地主的土地中调剂一部分,使无地农民每户能得两垧粮地,半垧到一垧秧窝地(种菜地),由于要求微小而合理,地主欣然答应,西太平地主对秧窝地不兑现,经耪青户以罢锄抵抗终于兑现了。耕地少不了牲口,因而谈判牲口调剂问题,开明地主郭海保自动拿出八头大牛,推动了地主,顺利的解决了牲口问题,原来无牛的农户,每两户得到一头牛。
最后,为了保障农民们所得的权利,所有调剂给农民的土地和牲畜,都立了契约,政府还发给地照。另外,还按照屯子距离的远近组织了农会,在农会中设立组织、劳动、懒汉改造委员会等,由人民选举干部,保障互助运动的开展。
四、西科中旗互助运动的结果
在工作队和农会的主持下,地主、富农与穷人开始了互助,结果穷人每户分得二垧地(此外秧科地半垧),两户一条牛。贝子府一带因土质不良每户分得三垧地(此外秧科地半垧),一条牛,现在该地参与互助的土地有三千三百余垧,达到全土地的三分之一。参与互助的牛有五百二十条,占全牛总数的百分之六。
在西科中旗的互助运动中,成绩最为显著的就是胡林高勒区。全区经过互助运动,为贫苦农民分配了三千三百余垧土地、五百二十余条耕牛、二千余问房子,使得二十六户耪青户经过互助成为了自耕农。同时成立了二十二个农会,培养出四十多个农民干部,并组织了相应的武装。有了土地和武装,群众的生活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便开始兴办学校,发展生产等。到1946年底,胡林高勒区已经有小学校三十所,小学生一千二百余人[7],是过去的十倍。在这种基础上,经过旗政府及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旗支会的动员下,许多农民甚至地主的生产情绪都在高涨,纷纷订立了生产计划。生产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另外,为了解决穿衣难的问题,工作队在西科中旗试验种棉取得成功,并开办了种棉训练班,以提高农民种棉技术。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西科中旗人民生产情绪高涨,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大部分农民得到了土地和牲畜,农村阶级成分也有了部分改变。西科中旗互助运动的成功,不仅仅证实了互助运动在东蒙地区可行,更证实了中共对于东蒙领导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西满分局关于东蒙的指示[A],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档案史料选编[z],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
[2)蒙古群众工作的道路一互助运动[N】,东北日报,1946一12~10
[3]西科中旗三个屯子调查(N],东北日报,1946—12—10
(4)云泽关于蒙地工作问题的报告[A],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档案史料选编[z],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
[5)兴安西科中旗工作队倡导互助运动(N),东北日报,1946一12~10
[6]西科中旗互助运动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N),东北日报,1946—12—12
[7]西科中旗胡林高勒区经过互助群众翻身【N】,东北日报,194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