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源性抑制细胞——血液肿瘤的免疫治疗靶点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angd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成为实体瘤和血液肿瘤的研究热点。在肿瘤中,MDSC不仅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破坏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和上调调节性T细胞水平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还可直接发挥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的非免疫方面的作用。MDSC阻碍了抗肿瘤治疗,尤其影响了免疫治疗的疗效,与临床预后不良相关,可作为肿瘤预后的判断指标,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其他文献
食管碰撞瘤是指两个独立肿瘤的相互碰撞,很罕见。碰撞瘤的病理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临床症状、内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测均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详尽的病理学检查对于作出准确的诊断、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并获得较好的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有关食管碰撞瘤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其临床病理特征有待进一步总结。
神经导向因子在神经系统发育和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netrins家族是一种结构高度保守、可溶性的神经轴突导向因子,其家族成员有:UNC-6(线虫)、netrln—A与B(果蝇)、netrin-1.4和netrin—G1与G2(哺乳动物)。进化系统树显示,netrins家族成员与层黏连蛋白家族成员关系密切(图1)。netrin蛋白一般可分为6个功能区,N端到C端依次为信号肽、层粘连蛋白Ⅵ结构域Lam
CD40及其配体(CD40ligand,CD40L)是体内特异性免疫系统中一对重要的共刺激分子,参与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其相互作用异常可导致免疫紊乱或缺陷。近年来,研究表明,CD40—CD40L途径在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等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已证实,CD40在肾脏多种实质细胞上皆有表达。由于免疫应答和免疫炎症是肾小球肾炎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CD40—CD40
胞外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Toll样受体、趋化因子CXCL12等相关受体及肿瘤信号调控通路作用引起持续的炎症反应,并最终促进肿瘤发生。在宫颈癌患者中,HMGB1的表达水平随宫颈癌变级别的升高而增加,HMGB1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过程。应用RNA干扰技术可以抑制HMGB1基因表达,从而影响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分化,这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
一、造血干细胞简介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飞速进展,已成为当今治愈多种良、恶性血液病与遗传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受益病种还在不断扩大。但是,这种治疗方式对于患者来说仍然具有高风险及高死亡率。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在其他癌症人群中,心理因素、免疫功能和临床结果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但对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尚无相关的研究报道,这类特殊人群的生物学行为是否与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否在预防感染、减轻移
目的 探讨Depmas双重血液净化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将其分为4组:常规治疗组未行血液净化治疗,只采用药物治疗;血液灌流组除采用药物治疗外,还行HA230/330血液灌流治疗;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组除采用药物治疗,还行HA230/330血液灌流及血浆置换联合治疗;Depmas组除采用药物治疗外,通过血浆分离器,对
目的探讨在白血病细胞HL-60分化过程中nm23-H1、c-Myc、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方法CCK-8实验测定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用下的靶细胞增殖情况,瑞士-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或Western blotting测定nm23-H1、c-Myc和G-CSF的基因、蛋白表达水平。酶联
目的探讨在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粒系分化过程中三基序蛋白22(TRIM22)的功能及其与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eIF4E)的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阐明TRIM22靶向调控eIF4E的机制。方法体外实验建立NB4细胞诱导分化模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TRIM22、eIF4E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并通过电穿孔转染技术敲低或过表
近十年,甲状腺癌发病率持续并快速增长,其发病风险因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童年期电离辐射的暴露和遗传因素是甲状腺癌确定的风险因素;甲状腺肿、甲状腺良性结节或腺瘤和肥胖是甲状腺癌高度可能的风险因素;月经、生殖相关因素、饮食因素等是甲状腺癌可能的风险因素。
肠壁纤维化是引起克罗恩病(CD)患者肠腔狭窄这一主要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CD的肠壁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在血清学中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等纤维化指标的异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