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2786517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江水上郁孤台
  王剑冰
  前面怎就出现了一个高台,在蓊蓊郁郁的树荫间耸立着。顺着一级级的台阶攀上去,渐渐地,竟然看到“郁孤台”三个大字。好一个郁孤台。是辛弃疾笔下的“郁孤台”吗?别的地方没有听到过。也没有见到过。
  台子的位置。在一处古城的角上。上到楼台能看到蜿蜒而去的苍灰的城。这就是红军当年花了不小代价也没有攻下的城墙了。墙很厚实,行人可在上面往来穿行,城外就是浩浩汤汤的一江清水。
  以前读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就感到郁孤台同“行人泪”联系在了一起,郁孤台似也成了抑郁孤独的代言。心里想,怎么就建了这样一个台子,让孤郁的旅人有一个落泪的地方,还是因了哪个人而有了这个名字?
  800年前,满腔苦恨的辛弃疾曾站在这里。怅叹出一怀愁绪。这里离内地实在是太远。与我所在的城市不通航。我是先飞上海然后转飞过来。这样也折腾了一天时间。到达时迎接我的已是晚上如注的大雨。辛弃疾则是从杭州出发沿长江溯赣江南上。他那时在江西任职。必在舟船上度过长长的时光。一日停船在万安造口。那里离赣州不远了,暮色中传来鹧鸪声,遂想起了郁孤台,禁不住将一腔悲悯书写在墙壁上。万安我去过,有着“惶恐滩”的险峻之地。不知辛弃疾是怎么挨过险途十八滩,生出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感慨。
  其实郁孤台本身并没有我想的那层意思。它是指台子“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郁和孤都是美意。郁孤台占据了一个好位置,我曾在《吉安读水》中写道:“江西的南部,有一条美丽的水叫章水,有一条精致的水叫贡水,两条水流合二为一形成了更加美丽精致的水叫赣江。”郁孤台就在章水和贡水的交汇处。看着章、贡二水合为一江奔腾而下。
  想起那位怀有一腔报国志的江西人文天祥,他曾做过赣州知州,必是常登郁孤台的,而且常有一种孤愤在心头。他曾写道:“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倚栏时北顾,空翠湿朝曦。”苏东坡被贬惠州也是乘船溯赣江而上,中间行程漫漫,不知多少辛苦,终于来到郁孤台上,遥遥北望的心情可想而知。也提笔写下了一首《过虔州登郁孤台》。
  这时我又想到,郁孤台或许也有那么个忧郁孤独的意思在其中。许多人离乡背井去向远方。走的时候会看到那个高台。不免生出郁郁之情。远离故土的人站在这个台子上。同样免不了要生出孤独的感怀。所以这台子是个很真实的台子。无论什么人有什么样的情怀。它都接受了。人们在这里看着江水落泪。而后抹抹泪水坚毅地转身。这样说来,郁孤台倒是带有了一种禅意,一种哲性。
  地处偏远,郁孤台就像一个隐士,悄然躲在一片山野间。这样也好,藏在心中的那种景仰,有时比真实更显得美妙,让人能够浮想联翩,有时见了实物倒会感到坍塌了某种东西。
  江水中已经没有了什么行船,以往在江边解下缆绳、拱手相别的场面远去了。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驻足流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们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流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台。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台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流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一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
  对比赏析
  漫过洪荒岁月,经过刀耕火种,流过汉月唐风……五千年来,中国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可歌可叹的故事。与此同时,亦有无数文人孜孜不倦地用心灵去感悟逝去的岁月,以期达到历史与文学的完美统一。这两篇选文的作者便是如此。
  在写作特点上,《清江水上郁孤台》虚实相生,情思绵绵。文中有两个郁孤台:一个是“墙很厚实”,这是实实在在的“郁孤台”,与红军有关系;另一个是诗词里的郁孤台,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与辛弃疾等文人有关系。作者以真实的郁孤台为引子,极尽笔墨,抒写那个虚幻之台的古老、美好、忧郁、孤愤和禅意。两个“郁孤台”互为表里,虚实相生,增加了文章的回旋空间。全文文笔细腻,凄美忧伤,散发着淡淡的怅惘之美。《寂寞书院冷》运用了对比、排比等手法,细致描绘了壁立千丈的嵩山、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和古意森森的汉柏,意在表明:古柏越时千年,虽遭大雷击劈却临绝不毙,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古柏是书院的最佳伴侣,它见证了书院的兴衰,是书院所传承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的象征。最后一段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书院的赞美,表现了作者静思之后心中的释然。
其他文献
■  学会用活泼与生动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达到知识性、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  文艺性说明文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一般的说明文以将事物或事理说得清楚明白,使读者能够接受为目的,而文艺性说明文,除了要说得清楚明白,还要生动形象,使读者欣然接受。因而在写作文艺性说明文时应注意:  1.表达方式上: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还可辅以欣然叙述、描写、议论,甚至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栩栩如生地讲段故事,绘声
期刊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子前去吊唁,一到门口,就看见庄子叉开两腿,像个簸箕似的坐在地上,一边敲着瓦盆,一边唱着歌。惠子很是诧异,于是责备说:“妻子逝世了,你不伤心流泪反倒敲盆唱歌,你也太不近人情了!”庄子却异常平静,回答说:“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生死如同四季运行一样,是自然现象,死就是复归。我的妻子可以在大自然里安息了,我有什么好哭的呢?”  生死是自然规律,与鬼神无关。我们从“鼓盆而歌”的典故中看到
期刊
冬月尾,腊月初,外地一些匠人便纷纷进入村子,可以说,是这些手艺人加浓了家乡年的气氛,或者说,年借了他们肩头担子“吱吱呀呀”的歌谣来到孩子们的心间。和着歌谣节拍来到村子里的,有做棉絮的弹匠,制作银饰和铜器的银匠铜匠……不过这些似乎离孩子们远了些。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当数修笼匠,这些人是来为村人们修理蒸笼的。这就意味着大人们要蒸豆糕——“逗年”的大幕也就徐徐拉开了。  用豆子最多的是打豆腐,说的是打“年豆
期刊
■  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把事理阐述得通俗易懂。  ■  事理说明文,顾名思义就是说明道理。说明事理需要领悟与把握写作的要求和具体方法、技巧。简要分析如下:  1.抓本质——讲究科学。说明文都是以一定的科学依据为基础的,说明时不可以信口开河,一定要根据事物的特征,透过表面现象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透彻地了解事理。如写“怎样预防近视”,写作时就必须先交代清楚什么是近视、眼睛为什么会近视等一些眼睛卫生
期刊
那天,雨一直下。  你躺在床上,拉着我的手:“玥玥,估计就这两天了。”“嗯。”我轻声答。眼泪却顺着脸颊滑下。我明白,你就要离开我了。  当天夜里,你便离我而去。  我站在家門口,望着雨雾中朦朦胧胧的那棵树,思绪回到了从前……  上幼儿园时,每个星期我都会和爸爸妈妈回来住上一天。每到周五的晚上,你就会在那棵樹下等我们,等我们回来一起吃晚饭。门前有段路不好走,你便对爸爸说:“你背着玥玥,我来提东西。”
期刊
老师出了一道题:“一条毛毛虫要到河的对岸去,既没有桥,也没有船,它怎样才能过去呢?”一个男生急忙回答说:“飞鸟把它带过去啊。”老师很是感慨:“那它遇到的一定是只很有爱心的鸟啊!”  全班同学大笑起来。又有同学举手回答,但都答错了。最后从后排传来一个女生弱弱的声音:“毛毛虫变成蝴蝶后,它就能飞过去了。”答案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  毛毛虫过河不敢想象,但它化茧成蝶后,就轻而易举了。人生就是一个化茧
期刊
那道無形之门,封闭了我不懂事的心。  ——题记  不知道是不是长大进入青春期的缘故,我和妈妈越来越没话说。她一天到晚对我唠叨个没完,听得我越加不耐烦。我与她之间仿佛隔了一道冷而沉重的无形之门。我原以为这种关系会一直僵持下去,可直到那个午后,我才发现,原来那道门,一直都是虚掩的。  初秋的午后,气温仍然持续不降,窗外隐约可以看到热浪在涌动,树叶都打了卷,聒噪的蝉鸣更是惹得人心烦意乱。无聊的我只有打开
期刊
一  玉华台的汤包才是真正的含着一汪子汤。一笼屉里放七八个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包子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包子扁扁地塌在蒸笼布上。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褶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的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没有经验的人,看着笼里的包子,又怕烫手,又怕弄破包子皮,犹犹豫豫,结果大概是皮破汤
期刊
回想起刚刚离我而去的童年,那感觉,似吃了甜甜的棒棒糖、酸酸的草莓,酸甜美味。  那时候,我和小伙伴最喜欢玩“滑梯”了。我们滑的不是真滑梯,而是选一段陡峭的沙石坡当滑梯,我们先把滑行的路段收拾得光滑一些,然后就争先恐后地爬上坡顶,坐下,双手一松,便从陡坡顶上迅速滑下去。这时候,只听见耳边呼呼的风声,伴随着一群小伙子的尖叫声。即使磨破裤子,擦伤手指,但只要一玩起来,所有的伤痛都会被抛在脑后。  春夏季
期刊
■  事理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所呈现的某方面现象产生的原因、功能及原理、使用方法及构造特点,或者事物的演變过程等的文章,是对事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  要判断一篇说明文是否是事理说明文,可速读全文后回想一下,如果文章介绍的是一个有形体、有特征、有作用、有意义的事物的话,就是事物说明文;反之,如果文章讲了一个抽象的道理,说明对象无具体形态,那么就是事理说明文了。  事理说明文重在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