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新媒体时代,加强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尤为重要。对新媒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等进行阐释,分析新媒体视域下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面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提升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路径。
[关键词] 新媒体;高职生;传统文化;认同
[基金項目] 2017年度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科研项目“新媒体时代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2017ZZ31);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新时代壮族地区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与影响机制研究”(2019KY1328);2015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高职贫困生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及其提升策略研究”(2015ZZ016)
[作者简介] 张凤利(1978—),女,山东费县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督导处教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应用型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377-02 [收稿日期] 2019-12-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高职生是未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实施新媒体时代高职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一、新媒体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相关阐释
1.关于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来说的。新媒体以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媒介为基础。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手机与数字电视等,移动媒体和自媒体为其主要内容,具有个性、开放、分众、海量、融合等特征。新媒体是不断更新的事物,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2.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具有时代价值。它是民族的文化基因,从深层对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独特的中华民族标识,赋予我们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3.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对本民族共同文化倾向性的共识与认可,是对共同文化的归属感和价值判断。很多高职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认知认识。西方凭借经济技术优势,不断向我国输入西方文化,一定程度上导致当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产生。因此,必须抢占文化阵地,确保文化安全,将文化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发挥好新媒体在文化认同教育中的积极作用。[1]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面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形势。新媒体蓬勃发展,为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面临着挑战。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使得各国经济在走向全球化的同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如此复杂的形势面前,如何增强高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使其树立文化自信,这是新媒体时代面临的严峻形势。
2.面临的机遇。一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了新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二是新媒体增加了高职生文化认同教育的主体。借助新媒介,不受时空的限制接受教育,实现了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三是新媒体丰富了高职生文化认同的载体。新媒体扩大了信息来源,并且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四是新媒体充实了高职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内容,既可以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又使得内容更加形象、丰富和多元。
3.面临的挑战。新媒体推动了信息革命,也导致了文化失范现象。一是新媒体降低了传统文化对高职生的吸引力。二是新媒体弱化了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三是新媒体提高了对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要求。四是新媒体改变了文化认同教育的生态环境。在新媒体影响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不变,但其形式发生了变化,高职生面临选择困难。
三、新媒体视域下提升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路径探究
1.文化认同教育方法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文化认同教育的环境、对象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方法创新至关重要。一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认同教育是灵活、动态的,因此在关注传统课堂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二是全环境育人和全员育人协同。全环境育人是针对新媒体所带来的虚拟、开放、多元等特点来说的,全员育人指除了学校教育工作者外,全社会的成员都可以成为教育者。
2.新媒体形式创新。一是创新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传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将其数字化并通过网络呈现出来,是重要的变革。二是创新手机媒体。手机媒体传播符合大众传播心理,打破了时空地域等限制,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有利于实施文化认同教育。三是创新电视媒体。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综艺节目如《经典咏流传》等,深深吸引广大青年,势必对其文化认同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
3.平台建设创新。一是打造新媒体时代高职生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平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网站建设,在大学校园里尤其需要重视主题网站的舆论引导,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创建适应高职学校办学特色的媒体平台。创建适应高校特点的校园新媒体,利用新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高校成为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主阵地。三是加强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力度,净化传统文化传播环境。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多元,既有主流中华文化,也有西方文化,因此要加强监管,唱响主旋律。
4.学习模式创新。一是拓展新媒体时代的文化阵地。利用网络文学、短视频、手游等阵地,加强高职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教育。二是借助新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三是建设新媒体课堂。利用新媒体手段,使得传统文化内容更加形象,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课堂渗透性。
5.加强新媒体时代的师资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需要精通新媒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因此,培养热爱并乐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这需要加强理论培训以增强教师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能力,同时紧跟新媒体发展增强技术技能,深入了解新媒体时代下的高职生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认同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唐婉.新媒体对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8.
[关键词] 新媒体;高职生;传统文化;认同
[基金項目] 2017年度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科研项目“新媒体时代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2017ZZ31);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新时代壮族地区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与影响机制研究”(2019KY1328);2015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高职贫困生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及其提升策略研究”(2015ZZ016)
[作者简介] 张凤利(1978—),女,山东费县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督导处教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应用型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377-02 [收稿日期] 2019-12-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高职生是未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实施新媒体时代高职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一、新媒体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相关阐释
1.关于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来说的。新媒体以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媒介为基础。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手机与数字电视等,移动媒体和自媒体为其主要内容,具有个性、开放、分众、海量、融合等特征。新媒体是不断更新的事物,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2.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具有时代价值。它是民族的文化基因,从深层对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独特的中华民族标识,赋予我们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3.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对本民族共同文化倾向性的共识与认可,是对共同文化的归属感和价值判断。很多高职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认知认识。西方凭借经济技术优势,不断向我国输入西方文化,一定程度上导致当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产生。因此,必须抢占文化阵地,确保文化安全,将文化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发挥好新媒体在文化认同教育中的积极作用。[1]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面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形势。新媒体蓬勃发展,为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面临着挑战。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使得各国经济在走向全球化的同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如此复杂的形势面前,如何增强高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使其树立文化自信,这是新媒体时代面临的严峻形势。
2.面临的机遇。一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了新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二是新媒体增加了高职生文化认同教育的主体。借助新媒介,不受时空的限制接受教育,实现了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三是新媒体丰富了高职生文化认同的载体。新媒体扩大了信息来源,并且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四是新媒体充实了高职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内容,既可以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又使得内容更加形象、丰富和多元。
3.面临的挑战。新媒体推动了信息革命,也导致了文化失范现象。一是新媒体降低了传统文化对高职生的吸引力。二是新媒体弱化了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三是新媒体提高了对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要求。四是新媒体改变了文化认同教育的生态环境。在新媒体影响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不变,但其形式发生了变化,高职生面临选择困难。
三、新媒体视域下提升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路径探究
1.文化认同教育方法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文化认同教育的环境、对象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方法创新至关重要。一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认同教育是灵活、动态的,因此在关注传统课堂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二是全环境育人和全员育人协同。全环境育人是针对新媒体所带来的虚拟、开放、多元等特点来说的,全员育人指除了学校教育工作者外,全社会的成员都可以成为教育者。
2.新媒体形式创新。一是创新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传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将其数字化并通过网络呈现出来,是重要的变革。二是创新手机媒体。手机媒体传播符合大众传播心理,打破了时空地域等限制,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有利于实施文化认同教育。三是创新电视媒体。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综艺节目如《经典咏流传》等,深深吸引广大青年,势必对其文化认同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
3.平台建设创新。一是打造新媒体时代高职生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平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网站建设,在大学校园里尤其需要重视主题网站的舆论引导,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创建适应高职学校办学特色的媒体平台。创建适应高校特点的校园新媒体,利用新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高校成为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主阵地。三是加强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力度,净化传统文化传播环境。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多元,既有主流中华文化,也有西方文化,因此要加强监管,唱响主旋律。
4.学习模式创新。一是拓展新媒体时代的文化阵地。利用网络文学、短视频、手游等阵地,加强高职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教育。二是借助新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三是建设新媒体课堂。利用新媒体手段,使得传统文化内容更加形象,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课堂渗透性。
5.加强新媒体时代的师资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需要精通新媒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因此,培养热爱并乐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这需要加强理论培训以增强教师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能力,同时紧跟新媒体发展增强技术技能,深入了解新媒体时代下的高职生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认同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唐婉.新媒体对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