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职院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但是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动力不足,是深入校企合作的重大阻碍。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推动校企合作更好发展,需要建立提升企业动力机制,完相关法律政策、彰显高职教育特色、提升企业利益等方面调动积极性。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企业动力
国家提出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体系,要求高校教育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地方高校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就需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基于校企资源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开放式互动交流和机制,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机制。但是目前校企合作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动力不足,因此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一、原因分析
(一)法律、政策保障不明确
目前校企合作在法律法规层面,通常是以政策的“意见”或“决定”的形式出现的,如《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地方企业处于职业教育制定相关的条例,如《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但是这些政策和条例只是倡导性的,号召性的,而缺乏可操作性保障措施;同时由于政府政策激励机制缺少监督,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在沟通机制上发挥作用不明显,导致校企合作的意愿也会降低。由于一些校企合作政策更加偏重于高校方面,导致校企利益不平衡,导致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动力不足。
(二)高职院校特色缺乏吸引力
现阶段高职教育在面对新市场、新产业时,却缺少了灵敏的反应机制,开设专业以及课程教学内容上、培养人才方式忽略了职业教育特征,导致高职教育在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中缺少了人才培养应该发生的变化,因此不能及时有效地为行业提供人才支持,从而导致企业利益不能得到最大化的获得,降低了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另外,校企利益需求不平衡也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学校的教学计划、考试方式、质量评估、学生实习等方面是由高校制定,以致于校方从自身考虑出发,就缺少了校企合作的长期合作机制,缺少有效沟通,也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热情。
(三)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利益驱动不足
企业是追求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实现利益最大化也是参与高职教育的内在动力。企业的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与高职教育合作动力首先来自于企业自身对人力资本的内在需求,企业在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资金和设备的同时,希望学校能培养出为企业产品升级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但是总体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科研能力较弱,无法满足企业对即时上岗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对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帮助不大,不仅不能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甚至干扰正常的生产和运营,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
二、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原因分析,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动力不足既有来自于政策、法律等外在原因,也有来自于企业本身内在动力的原因。因此,要提升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应该从法律政策、凸显高职特色、满足企业实际利益等方面探讨。
(一)明确职业教育法律政策
构建可操作性的法律、政策体系,能够促使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健全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利益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法律地位,能够为合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使企业的利益得到法律保障,以此调动企业合作的动力,推动深入发展。如在税收减免方面对企业提供便利,政府划拨专项资金,给予企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等,这些具体政策能够在引导企业方促进深入校企合作上有更多的合作空间。同时政府还可以创造交流条件促进校企加强沟通,设置政府专门管理机构、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服务机构的桥梁作用,协调校企合作利益关系,拓展校企合作空间。
(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彰显高职特色
高校应充分调查和了解企业需求,需求双方平衡点,发挥自身优势,建立高校专业特色,调动企业深入合作的积极性。 具体做法有:专业设置体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地方性和应用性为导向设置专业,确保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具市场导向性,才能推动院校品牌建设,进而赢得企业信赖;课程要具有职业导向性,把高职课堂放在企业,让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协调,从而提升企业人才需求的针对性;强化师资建设,教师结构注重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相结合,更加重视导师的工作经历;企业老师参与教学教研教改,学校定期抽学校教师到下岗锻炼,实现教师互通;以企业生产项目为依托,建立校企科研团队,真正实现校企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针对企业利益调动积极性
校企合作中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利益需求,能够针对性为企业培养可持续的应用型人才,才能调动企业合作的意愿。企业为学生开通培训渠道,提供实习岗位,提高学生对企业忠诚度。另外,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发挥企业的管理权,保障企业对优秀人才录用权,企业也可以为学校的人才和战略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校企合作项目为依托,加强合作,在企业参与的学校活动中,能够使企业和学校双方获取信息和资源、科研成果、技术咨询等服务,这同时也良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增加企业美誉度和影响力,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张荣国,王英等.德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14-115.
[2] 陈斌.英国政府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意愿与动力的策略分析[J].2012,(8):92-94.
[3] 胡常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6):22-24.
[4] 方桐清.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81-82.
[5] 李健等.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J].企业管理,2015,(07):226.
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650300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企业动力
国家提出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体系,要求高校教育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地方高校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就需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基于校企资源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开放式互动交流和机制,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机制。但是目前校企合作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动力不足,因此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一、原因分析
(一)法律、政策保障不明确
目前校企合作在法律法规层面,通常是以政策的“意见”或“决定”的形式出现的,如《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地方企业处于职业教育制定相关的条例,如《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但是这些政策和条例只是倡导性的,号召性的,而缺乏可操作性保障措施;同时由于政府政策激励机制缺少监督,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在沟通机制上发挥作用不明显,导致校企合作的意愿也会降低。由于一些校企合作政策更加偏重于高校方面,导致校企利益不平衡,导致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动力不足。
(二)高职院校特色缺乏吸引力
现阶段高职教育在面对新市场、新产业时,却缺少了灵敏的反应机制,开设专业以及课程教学内容上、培养人才方式忽略了职业教育特征,导致高职教育在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中缺少了人才培养应该发生的变化,因此不能及时有效地为行业提供人才支持,从而导致企业利益不能得到最大化的获得,降低了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另外,校企利益需求不平衡也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学校的教学计划、考试方式、质量评估、学生实习等方面是由高校制定,以致于校方从自身考虑出发,就缺少了校企合作的长期合作机制,缺少有效沟通,也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热情。
(三)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利益驱动不足
企业是追求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实现利益最大化也是参与高职教育的内在动力。企业的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与高职教育合作动力首先来自于企业自身对人力资本的内在需求,企业在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资金和设备的同时,希望学校能培养出为企业产品升级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但是总体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科研能力较弱,无法满足企业对即时上岗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对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帮助不大,不仅不能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甚至干扰正常的生产和运营,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
二、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原因分析,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动力不足既有来自于政策、法律等外在原因,也有来自于企业本身内在动力的原因。因此,要提升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应该从法律政策、凸显高职特色、满足企业实际利益等方面探讨。
(一)明确职业教育法律政策
构建可操作性的法律、政策体系,能够促使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健全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利益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法律地位,能够为合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使企业的利益得到法律保障,以此调动企业合作的动力,推动深入发展。如在税收减免方面对企业提供便利,政府划拨专项资金,给予企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等,这些具体政策能够在引导企业方促进深入校企合作上有更多的合作空间。同时政府还可以创造交流条件促进校企加强沟通,设置政府专门管理机构、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服务机构的桥梁作用,协调校企合作利益关系,拓展校企合作空间。
(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彰显高职特色
高校应充分调查和了解企业需求,需求双方平衡点,发挥自身优势,建立高校专业特色,调动企业深入合作的积极性。 具体做法有:专业设置体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地方性和应用性为导向设置专业,确保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具市场导向性,才能推动院校品牌建设,进而赢得企业信赖;课程要具有职业导向性,把高职课堂放在企业,让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协调,从而提升企业人才需求的针对性;强化师资建设,教师结构注重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相结合,更加重视导师的工作经历;企业老师参与教学教研教改,学校定期抽学校教师到下岗锻炼,实现教师互通;以企业生产项目为依托,建立校企科研团队,真正实现校企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针对企业利益调动积极性
校企合作中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利益需求,能够针对性为企业培养可持续的应用型人才,才能调动企业合作的意愿。企业为学生开通培训渠道,提供实习岗位,提高学生对企业忠诚度。另外,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发挥企业的管理权,保障企业对优秀人才录用权,企业也可以为学校的人才和战略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校企合作项目为依托,加强合作,在企业参与的学校活动中,能够使企业和学校双方获取信息和资源、科研成果、技术咨询等服务,这同时也良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增加企业美誉度和影响力,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张荣国,王英等.德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14-115.
[2] 陈斌.英国政府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意愿与动力的策略分析[J].2012,(8):92-94.
[3] 胡常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6):22-24.
[4] 方桐清.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81-82.
[5] 李健等.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J].企业管理,2015,(07):226.
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6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