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实现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发展变革,进一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理论配合实践的作用,本文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整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竞技体育以其独有的魅力一直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然而在体育赛场短暂的比赛之间的背后,是运动员大量长时间枯燥的运动训练,实际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运动训练理论的产生以及发展,是人类竞技体育历史的重大进步,因此对于运动训练理论各方都有着相当高的评价,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进行基本概括和分析,来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未来发展提出一点儿有益的建议。
一、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归纳
(一)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基本定位
从国际层面来看,各国各派学者对于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总体而言在国际学科发展的历史上来看运动训练理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从实践的角度对于竞技体育运动的各个细节进行研究从而力求得出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在有机关系,这一种研究思路的优点在于使得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比较趋于细节化,对于各个竞技体育项目而言都有各自的运动训练理论,在子学科的层面上显得非常的完善,但是对于各个子学科内在的联系研究显得不足,从而很少有对于相似运动项目的宏观性研究;而另一种运动训练理论的思路则是从运动整体的高度来探求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高度整合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各个子学科,从而在宏观的角度认识和了解运动训练的理论,但是缺点在于如果某个方面的理论不能够实现一定的图片就有可能出现“木桶效应”,从而导致整体上对于运动训练理论的宏观研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我国在建立拥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兼顾了国际上两种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思路,离去在宏观和细节两个方面都对运动训练的理论研究有所突破,不过相对而言侧重点还在于宏观的研究上,但也同时注重对于各个子学科的精细化研究,从而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二)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体系划分
在理論体系的建构上,我国对于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划分可以从两个标准来进行,首先是从运动训练的总体组成上来看,对于运动训练的原则内容方法安排以及符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分别研究;其次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将适用于全部项目、部分项目和个别项目的运动训练理论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一般训练、项群训练和专项训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项群训练理论的出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提出的分类训练学的观点开始,在三十年的发展时间内,我国的项群训练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目前而言已经囊括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以及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等多项重要内容。相比而言后一种划分以及理论的建立是非常具有优势的,必须说明的是项群训练理论体系的建立起前提是依照复合主导竞技能力对于全部运动项目进行项群划分,在上世纪这个观点出现之后,进而细分为了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这两个大的标准,随着该理论的发展,在学者的丰富治下,进而建立了主导竞技能力的理论概念,从而使得我国的体育项目分类更加的科学和合理,也是的我国的学者、教练和运动员对于不同乡群的竞技体育项目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也就能够使得训练方法的制定显得更加行之有。
二、我国现阶段运动训练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固有特点,在两种研究思路的冲突下,会导致某些实践与理论的脱节,使得某些运动训练实践方面的经验无法得到足够的理论支持,比较明显的就是我国运动员比较常用的高原训练理论体系,由于该运动训练方法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因此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上很难给予明确的指导,尤其是在高原绚丽安的下山时间的选择问题上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但是这确实影响平原比赛成绩和对高原训练效果的评价的最核心的标准,一旦选择不好,对于运动员的成绩有着非常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缺乏足够的指导和深入,而国外引进的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是依附于国外成熟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之上的,因而还存在一个本土化的过程。除了理论方面的研究困难之外,在实践方面我国的运动训练的手段方法也是比较缺乏的,国外已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某些运动训练实践应用的其他的领域比如身体恢复等方面,而且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实践研究的进展还是非常不足的。
三、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未来发展的建议
运动训练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其内容是认识和解释运动训练的规律,而这样一个理论的产生又是以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鉴于国际上的两条不同的研究思路,我国应该一方面对综合性的运动训练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研究,另一方面对于专项性的运动训练理论进行逐步完善,从而不断填补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空白,提高运动训练理论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我国未来的运动训练理论应当继续秉持宏观上的对于所有项目的高度整合下的一般理论研究以及在微观上针对各个竞技体育项目的专项性研究的精细化发展的方向,在我国的未来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下,应该将所有项目先整合起来,然后再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各个不同的子系统,通过运动训练的实际经验总结的需求,综合将上述划分出来的子系统进行应用,使得宏观上的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与现实中的运动训练实践能够做到同步,这也为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理论支持。针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笔者认为科学性和实效性应成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焦点和研究发展趋势.我国应在训练理论和训练实践上具有科学性,高新科技仪器应广泛地应用于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理论研究具有时效性,训练理论的内容才能更加贴进训练实践,才能更好地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解决那些与运动成绩、恢复手段密切相关的训练问题和技术问题,这样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才会更好、更健康、更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余良华.体育意志“三重根”[J].体育学刊,2009,(2).
[3]列·巴·马特维也夫著.姚颂平,译.竞技运动理论[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姚洪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竞技体育以其独有的魅力一直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然而在体育赛场短暂的比赛之间的背后,是运动员大量长时间枯燥的运动训练,实际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运动训练理论的产生以及发展,是人类竞技体育历史的重大进步,因此对于运动训练理论各方都有着相当高的评价,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进行基本概括和分析,来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未来发展提出一点儿有益的建议。
一、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归纳
(一)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基本定位
从国际层面来看,各国各派学者对于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总体而言在国际学科发展的历史上来看运动训练理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从实践的角度对于竞技体育运动的各个细节进行研究从而力求得出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在有机关系,这一种研究思路的优点在于使得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比较趋于细节化,对于各个竞技体育项目而言都有各自的运动训练理论,在子学科的层面上显得非常的完善,但是对于各个子学科内在的联系研究显得不足,从而很少有对于相似运动项目的宏观性研究;而另一种运动训练理论的思路则是从运动整体的高度来探求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高度整合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各个子学科,从而在宏观的角度认识和了解运动训练的理论,但是缺点在于如果某个方面的理论不能够实现一定的图片就有可能出现“木桶效应”,从而导致整体上对于运动训练理论的宏观研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我国在建立拥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兼顾了国际上两种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思路,离去在宏观和细节两个方面都对运动训练的理论研究有所突破,不过相对而言侧重点还在于宏观的研究上,但也同时注重对于各个子学科的精细化研究,从而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二)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体系划分
在理論体系的建构上,我国对于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划分可以从两个标准来进行,首先是从运动训练的总体组成上来看,对于运动训练的原则内容方法安排以及符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分别研究;其次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将适用于全部项目、部分项目和个别项目的运动训练理论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一般训练、项群训练和专项训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项群训练理论的出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提出的分类训练学的观点开始,在三十年的发展时间内,我国的项群训练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目前而言已经囊括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以及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等多项重要内容。相比而言后一种划分以及理论的建立是非常具有优势的,必须说明的是项群训练理论体系的建立起前提是依照复合主导竞技能力对于全部运动项目进行项群划分,在上世纪这个观点出现之后,进而细分为了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这两个大的标准,随着该理论的发展,在学者的丰富治下,进而建立了主导竞技能力的理论概念,从而使得我国的体育项目分类更加的科学和合理,也是的我国的学者、教练和运动员对于不同乡群的竞技体育项目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也就能够使得训练方法的制定显得更加行之有。
二、我国现阶段运动训练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固有特点,在两种研究思路的冲突下,会导致某些实践与理论的脱节,使得某些运动训练实践方面的经验无法得到足够的理论支持,比较明显的就是我国运动员比较常用的高原训练理论体系,由于该运动训练方法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因此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上很难给予明确的指导,尤其是在高原绚丽安的下山时间的选择问题上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但是这确实影响平原比赛成绩和对高原训练效果的评价的最核心的标准,一旦选择不好,对于运动员的成绩有着非常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缺乏足够的指导和深入,而国外引进的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是依附于国外成熟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之上的,因而还存在一个本土化的过程。除了理论方面的研究困难之外,在实践方面我国的运动训练的手段方法也是比较缺乏的,国外已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某些运动训练实践应用的其他的领域比如身体恢复等方面,而且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实践研究的进展还是非常不足的。
三、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未来发展的建议
运动训练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其内容是认识和解释运动训练的规律,而这样一个理论的产生又是以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鉴于国际上的两条不同的研究思路,我国应该一方面对综合性的运动训练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研究,另一方面对于专项性的运动训练理论进行逐步完善,从而不断填补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空白,提高运动训练理论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我国未来的运动训练理论应当继续秉持宏观上的对于所有项目的高度整合下的一般理论研究以及在微观上针对各个竞技体育项目的专项性研究的精细化发展的方向,在我国的未来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下,应该将所有项目先整合起来,然后再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各个不同的子系统,通过运动训练的实际经验总结的需求,综合将上述划分出来的子系统进行应用,使得宏观上的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与现实中的运动训练实践能够做到同步,这也为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理论支持。针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笔者认为科学性和实效性应成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焦点和研究发展趋势.我国应在训练理论和训练实践上具有科学性,高新科技仪器应广泛地应用于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理论研究具有时效性,训练理论的内容才能更加贴进训练实践,才能更好地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解决那些与运动成绩、恢复手段密切相关的训练问题和技术问题,这样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才会更好、更健康、更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余良华.体育意志“三重根”[J].体育学刊,2009,(2).
[3]列·巴·马特维也夫著.姚颂平,译.竞技运动理论[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姚洪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