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走向独立,是从学会放弃父母开始的

来源 :文苑·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er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的世界里不止有父母,他们的世界里也不止有你。
  前几天跟一个姑娘聊天,挺感慨的。她是家中独女,毕业后留在上海,父母留在家乡的四线小城,每天以跟邻里亲戚摸牌为乐。二老自觉十分充实,她却已经在家生了好几次气。“他们的养老金本来就没多少,每个月还要在牌桌上糟蹋,自己节衣缩食的,我看着也难受。那我每个月不得给他们贴补啊?我工资也没多少还得交房租,他们怎么就不为我考虑一下呢?我也不是不让他们娱乐,我早早给家里换了彩电,买了智能手机,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像其他老人一样,看看电视、玩玩手机、跳跳广场舞呢?”
  我反问她:“他们每次输了都会问你要钱吗?”
  她想了想:“那倒也没有,老人家的牌局输赢不大,他们自己也负担得起,可我总不能看着他们省吃俭用无动于衷吧。”
  就为这事,她跟男友吵了一架,男友劝她少管家里的事,她却觉得他不体谅自己对父母的孝心。这些愤懑兜兜转转落到了一个问题上:如果他们不打牌,那该有多好。
  于是她更加频繁地回家,每次回家更激烈地跟父母吵闹。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可她父母对牌局的兴趣,没有减少的迹象。她无计可施,找我求助。
  我帮她分析:“你父母虽然爱打牌,但其实并没有任何超出承受能力的损失,老年人本来对吃喝要求就不高,花钱买个开心也未尝不可。他们既然没向你开口,你又何必一定要主动给钱,把自己弄得那么紧张,落个出力不讨好呢?”
  “对,我也知道是这个道理。”她秒回,“但我真的做不到,那是我爸我妈,明知道打牌不好,我怎么能不管他们呢?”
  这句话让我一瞬间有点出戏。那太像是一个母亲对孩子不厌其烦的教导了。
  别跑太快;别吃甜食;别跟同学打架;别跟某某某玩,别学那个没前途的专业;别跟TA结婚。那也全是“为你好”啊,你又曾欣然接受过吗?
  绑架过你的,又被你不知不觉中拿来束缚他们,不知不觉间听话的和说话的两方,早已做了颠倒。
  美国心理学家Frank.S.J提出过这样一个概念:一个人想要走向独立,不可缺少的第一步是对父母的“去理想化”。这个概念有以下三个内延:
  1.知道父母并不是全知全能的,他们有缺点也有优点
  我们在童年时就能模糊地认识到父母的局限,比如妈妈不会弹钢琴、爸爸也摘不来天上的星星。
  但这种认知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当我们意识到父母并不是全知全能后,往往又会觉得他们啥也不能。
  没有A的父母那么有钱,没有B的父母那么有文化,没有C的父母那一口流利的伦敦腔。
  这种嫌弃往往以一种自卑的形式呈现,久而久之,会演变成一种自毁性的戾气:反正我也没希望了,还是别努力了吧;他们也没什么了不起,不过就是有个好爸妈。
  如果一个人迟迟意识不到父母的缺點,他就永远没有长大,但如果一个人总是看不到父母的优点,那他也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2.允许自己无法满足父母的某些要求
  电影《百万美元宝贝》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热爱拳击的女主角拿到了艰苦比赛的高额奖金,她欣喜地用这笔钱给母亲买了新房子,满心想着要给她惊喜,却没想到母亲在环顾四周之后忽然气急败坏地说:你知不知道,你买了这个房子我就拿不到政府的低保补助了。
  女主角拿着钥匙的手颤抖了几下,原本欣喜的表情迅速蜕变成黯淡绝望。
  我们中的很多人也是这样的吧,将自己的情绪甚至努力的意义都寄托在父母的评价反馈上。如果得到了赞扬就喜不自胜,可一旦没有得到想要的反馈,就会立刻怅然若失。
  而走向独立,就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情绪和生命负责,意识到自己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满足父母所有的期望。即便他们没有给予你正面的回应,也不会减少你所做之事的意义。
  我认识的一个姑娘就做得特别好。她是复旦大学金融系的高材生,还申请到了华盛顿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可研究生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如父母所愿进入投行、咨询公司等这种高大上的企业工作,而是跟男友一起跑去南非支教,还创立了慈善基金。
  她父母气得要死,觉得她特别丢人,让他们在拼孩子的同事熟人面前抬不起头,每次打电话都是一顿从头到尾的数落,还以断绝亲子关系苦苦相逼。
  说真的,做慈善的压力并不小于做金融精英,我为她能扛得住这些困苦和冷水敬佩不已。直到有次在她朋友圈看到一句话,忽然明白了她的通透:如果我没办法让父母满意,那就让我自己满意吧。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但是我不只是为他们而活。
  3.接受父母的世界不是围绕你而转的
  有不少读者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我爸妈吵架了,我该怎么劝他们?我爸好像有外遇了,我要怎样才能挽回他跟我妈的感情?我不想让爸妈离婚,怎么办?
  这些问题听起来蛮心酸的,不用细想就能感觉到屏幕那头的心急如焚。可我也只能铁石心肠回一句:不要管,除非有一方动了粗,除非他们主动来问你。
  这天下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愿意看到父母吵架,争执乃至离婚。但在婚姻中,孩子是局外人,夫妻关系才是婚姻的主体,他们选择用什么方式相处,选择延续这段感情还是结束它,都是那两个主体的选择,而不是孩子的。
  有的小孩会用“你们再吵我就离家出走”“你们敢离婚我就跳楼”之类的威胁逼父母就范。这种方法短时期内会奏效,可然后呢?
  等你走出家门,有了自己的生活,甚至也成了家,你还有那么多精力管父母之间的事吗?而他们又如何应对那些曾被你狠狠压住,却从来没有机会被解决的矛盾呢?
  你的世界里不止有父母,他们的世界里也不止有你啊。除了是你的父母,他们也是谁的丈夫,谁的妻子,谁的挚友和谁的牌搭子。
  就像他们放过你一样,也请“放弃”他们吧。付出关心,也给予自由,允许他们闯些小祸,但也有能力踩下刹车,让他们如自己所是,而不是你期望的那个人。
  因为最好的关系,从来不是捆绑与约束,而是互相守望,彼此独立。
其他文献
有一天,朋友问我:你想过五年后要活成什么样没有?  我说了一大堆形容词。  她含笑摇头:“太虚。你要具体到,五年后,你穿什么衣服,是什么发型,开的什么车,年收入多少,在哪里,做什么,和谁在一起。”  她告诉我,五年前,她给自己勾画出了一个画面——她要穿驼色maxmara大衣,黑发,淡妆,和自己的签约作者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喝一杯咖啡,谈作者的个人规划。不为生活费发愁,只为更好的理想而生活。  和那天站
期刊
我总想起五年前的自己,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纵使时光的力量如此强大,让如今的我和五年前完全不同,但,不管性格如何变化,我都记得内心始终沸腾的东西。01  前些日子,我问一个相识十二年的朋友:你最努力时,到什么程度?  她说:“准备考研的时候,每天早上五点起来,从没有睡过一天懒觉。都大四了,不好意思再伸手向家里要钱,为了买考试复习资料、报培训班,即使是冬日也晚上七点去当家教赚钱,回来后继续学习,有
期刊
读者来信说,他曾熟读马化腾、柳传志、俞敏洪、马云等企业家的创业史,幻想自己可以从渺小的山谷爬到顶峰,从籍籍无名到人中之龙……  他是做软件开发的,打算以游戏的开发起家。半夜,多少次对着窗外的万家灯火给自己灌鸡汤——“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想的是,或许他可以成为下一个互联网的风向标。  在无数次修改bug之后,他对敲代码生出很多绝望,他安慰自己:算了,以自己现在的工资,还个房贷已经够了,创什么
期刊
年少的时候,总是以为时光悠然缓慢如傍晚西墙下的树影,等了许久才盼来放学的铃声。  十几岁的日子都投放进了密密麻麻的书本里,一直觉得好像是辜负了什么,活泼的内心蠢蠢欲动,隐隐期待着一场不问前程、不计后果的叛逆,却很少去想关于未来的事。  某一天,在嘈杂的自习课上,老师忽然拖长音调问了一句:“十几年后,你们在哪里?在做什么?”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我们误以为的好山好水、长长久久的光阴,在老师的几
期刊
十年一个轮回。仿佛命运中的一切如手心的纹路,早已在冥冥中有了安排。  我更愿意相信的是:五年一个分水岭。  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吧,预设一个时间,记得准时拆开。  Hi,你好吗?我是五年前的你。  但愿你還记得有这么一回事,能够按时拂去信封上的浮灰。抖开信纸的一瞬间,会闻到时光的味道吗?  我站在十五岁的尾巴上浮想联翩,你的二十一岁正躲在不远的地方诡异地朝你张望。  你在哪一座城市念大学呢?被陌
期刊
1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有人说:“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而学习的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简而言之就是:生活的苦,会让人麻木,习以为常;学习的苦,让人保持尖锐的疼痛感。”  这让我想起2015年初,15岁的堂弟初中二年级没读完
期刊
我并不聪明,尤其对数字极不敏感;我反应迟钝,在家里做事总会比小我五岁的妹妹慢半拍;我一无所长,但至少在大学里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愚蠢。  我愚笨、脑子不好还一无是处,但大学里的生活就像是人生的一道附加题,无论过去有多不堪,好在还有四年增值期,只要选择对了,我们都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前几天,有个公众号的读者问我,你写了很多关于大学生活的文章,你在大学里都做了些什么事?你觉得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怎么样才
期刊
01  今天有一个好消息,好姐妹花花拿到了会计专业自考毕业证书。15门课程,两年时间拿下,太酷了!  花花在一家工厂做财务助理,因为对会计这个职业很感兴趣,便萌生了考会计资格证的想法。考完初级报中级的时候,花花遇到了拦路虎。中级资格证的首要报考条件就是大专学历,这对高中毕业的花花来说是一个大难题。  参加自考是唯一不影响工作又能解决学历问题的方式,但这条路不容易走。参加过自考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条磨
期刊
【01】  几年前,表弟开小吃店,开业前夕事多,我过去给他帮忙。  那个店选的位置不错,离一家医院很近,客流量很大,虽然租金贵,但是那附近的店都干得很红火。  表弟说找人看了日子,两天后开业。我劝他等等,店里都没弄好,只招了两名店员,连最基本的培训都还没做,要是开业非乱成一锅粥不可。  可表弟说没事,还有两天,足够教给她们该怎么收钱怎么上菜,不可能和大酒店一样正规,这里的客人大多是流动人口,不用事
期刊
偶然听到几位小学生说学习的事,鼓励着或取乐着勤能补拙之类的话。  对于这几个字,初次幸会就深感具有相当强的假正能量,仿佛以我们平庸的智商,假如丝毫不松懈地勤奋钻研就可达到诸葛亮、刘伯温、牛顿、爱因斯坦的千万分之一。  勤绝不可能弥补天生根本不存在的基因。把具有的突出天赋雕琢到挺好,就很天才了,所有领域任何事物都一样,在我看来,鄙视链不过是一众志大才疏者的作祟。也难怪,世人多在自作聪明,异人只好假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