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9-000-02
摘 要 伴随着国际大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及我国全民健身计划施行的进程,我国大众体育也日见规模,成为公众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总结分析大众健身的研究开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尝试寻求解决方法。
关键词 大众体育 现状调查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在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和对精神生活的充实。大众健身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我国体育文化兴盛的标准。
一、大众体育的推进
“大众体育”又叫社会体育,指人们在闲暇时间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健美、保健、消遣、娱乐和社交等为目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以及其组织领导系统和措施。
从1997年11月底伍绍祖同志在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的提出到2010年我国体育事业“人人享有体育权利,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新思想和“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普遍增强人民体质”新目标的提出,确立了大众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大力推动了我国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二、大众体育发展研究现状
(一)取得的成果
1.体育人口的增加和体质水平的改善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针对我国城乡居民进行调查显示:6至19岁儿童青少年喜欢体育锻炼状况的比例超过90%,20至69岁城乡居民有50.5%的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其中达到每周至少一次的比例为39.8%。体质水平略有提高达到优秀等级的占13.8%,比2013年增加0.6%。超重、肥胖率降低分别为33.6%和11.9%,与2013年相比均降低了0.8%[1]。城乡体质水平差异也进一步缩小。
2.促进运动项目多样化和体育消费
国家体育总局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消遣娱乐”、“增加体育活动”、“防治疾病”、“减肥”和“减轻压力及调节情绪”。锻炼形式以“健步走”为主,其次是跑步、乒乓球、羽毛球、广场舞、足球和篮球。体育项目观赏性呈现出多元化特点,球类项目受关注的程度较高。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过体育消费的比例为68.1%。与以往同类调查结果相比,人均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由原有的全年人均消费水平593元提高到645元。
3.更加大力支持举办体育赛事
目前从国家到县市级体育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举办提高居民文化生活、增强人民体质的大规模的体育赛事。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省运会等,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都积极进行策划、组织、编排,以及场地设施的筹划和建设。由竞技体育带动大众体育,促使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当地政府管理部门验证体育场地的使用率和体育设施的承受力。
(二)亟需解决的问题
1.青少年健身执行力的薄弱和体育的不重视
调查统计显示,在校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随着年纪的增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江西初中3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依次是67%、58%、39%。高中阶段显示为65%、52%、23%。大多学生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或打发空余时间。学校占用体育课的现象层出不穷,或体育课上“放羊式”管理自由活动使得学生形成“不重视体育锻炼的思想”[2]。
2.专业社会健身指导员的短缺
自1995年颁布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来,我国目前已有15万名体育社会指导员,远低于世界其它国家的同期水平,根本无法适应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全民健身指导工作的需要。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与指导,使体育社团、俱乐部的工作信度和效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体育锻炼者伤病增多,疑虑增加,健身的兴趣和积极性也逐渐下降,再练人员相应减少。
3.资金短缺是我国全民健身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我国体育经费主要依赖于国家地方财政拨款,底子薄,任务重,很难对全民健身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据最新资料显示:我国政府对体育的资金投入每年人均不足1.5元,仅为日本的1/5、德国的1/6(但这些发达国家的社会筹资率大大的超出了我国),而且其中有3/4是用于竞技体育,真正用于全民健身的活动经费更为有限。
4.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难以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
充足的体育设施是保证全民健身可持续发性发展的前提物质基础。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可供体育锻炼者活动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十分有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体育设施更为短缺。体育设施绝大部分属于各级各类学校,主要用于训练,教学和竞赛,公共体育设施只有4万多个,仅占总设施的6.7%[3]。据对24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被闲置与占用的运动场地总面积达1200多万平方米。
三、改进措施与方法
(一)加强各界的引导监督作用
学校提供充足的、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提高青少年运动兴趣,培养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社会加强对中老年健身的正确引导,使广大群众正确认识体育健身,避免错误理解导致的伤害。各体育院校应加强教学管理监督,严格把关,加强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为发展全民健身提供更多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二)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功能
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给予保障。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健身,学校要充分发挥利用运动场所和器材,减少或者尽量避免体育场馆器材的闲置。另外,随着形势的发展,体育教师的职责也应相应的发生转变,不能仅满足于学校体育课堂的教育,还应逐渐担当起可下大众体育指导的任务。
(三)建立健全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仅与外部的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相互联系,而且在体系内部也包含很多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因此建立健全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概念的理论探索就显得尤为必要且极为迫切。
(四)成立体育社团协会,带动群众参与体育活动
体育协会社团在引导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起到组织、渗透、辐射的作用,在推进体育运动与参与者的融合过程中,增强运动项目本身的价值。因此,地方应大力支持创立不同项目的体育协会,充分发挥各体育协会的功能和作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到健身群体中。
参考文献:
[1] 王华.武昌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0.
[2] 冯子安.全民健身运动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4):15-16.
[3] 周颖,徐亮.对我国全民健身弱势现状的探析与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6):11-13.
[4] 汪波,李慧萌.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J].2011.31(2):5-7.
摘 要 伴随着国际大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及我国全民健身计划施行的进程,我国大众体育也日见规模,成为公众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总结分析大众健身的研究开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尝试寻求解决方法。
关键词 大众体育 现状调查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在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和对精神生活的充实。大众健身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我国体育文化兴盛的标准。
一、大众体育的推进
“大众体育”又叫社会体育,指人们在闲暇时间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健美、保健、消遣、娱乐和社交等为目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以及其组织领导系统和措施。
从1997年11月底伍绍祖同志在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的提出到2010年我国体育事业“人人享有体育权利,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新思想和“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普遍增强人民体质”新目标的提出,确立了大众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大力推动了我国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二、大众体育发展研究现状
(一)取得的成果
1.体育人口的增加和体质水平的改善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针对我国城乡居民进行调查显示:6至19岁儿童青少年喜欢体育锻炼状况的比例超过90%,20至69岁城乡居民有50.5%的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其中达到每周至少一次的比例为39.8%。体质水平略有提高达到优秀等级的占13.8%,比2013年增加0.6%。超重、肥胖率降低分别为33.6%和11.9%,与2013年相比均降低了0.8%[1]。城乡体质水平差异也进一步缩小。
2.促进运动项目多样化和体育消费
国家体育总局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消遣娱乐”、“增加体育活动”、“防治疾病”、“减肥”和“减轻压力及调节情绪”。锻炼形式以“健步走”为主,其次是跑步、乒乓球、羽毛球、广场舞、足球和篮球。体育项目观赏性呈现出多元化特点,球类项目受关注的程度较高。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过体育消费的比例为68.1%。与以往同类调查结果相比,人均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由原有的全年人均消费水平593元提高到645元。
3.更加大力支持举办体育赛事
目前从国家到县市级体育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举办提高居民文化生活、增强人民体质的大规模的体育赛事。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省运会等,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都积极进行策划、组织、编排,以及场地设施的筹划和建设。由竞技体育带动大众体育,促使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当地政府管理部门验证体育场地的使用率和体育设施的承受力。
(二)亟需解决的问题
1.青少年健身执行力的薄弱和体育的不重视
调查统计显示,在校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随着年纪的增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江西初中3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依次是67%、58%、39%。高中阶段显示为65%、52%、23%。大多学生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或打发空余时间。学校占用体育课的现象层出不穷,或体育课上“放羊式”管理自由活动使得学生形成“不重视体育锻炼的思想”[2]。
2.专业社会健身指导员的短缺
自1995年颁布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来,我国目前已有15万名体育社会指导员,远低于世界其它国家的同期水平,根本无法适应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全民健身指导工作的需要。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与指导,使体育社团、俱乐部的工作信度和效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体育锻炼者伤病增多,疑虑增加,健身的兴趣和积极性也逐渐下降,再练人员相应减少。
3.资金短缺是我国全民健身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我国体育经费主要依赖于国家地方财政拨款,底子薄,任务重,很难对全民健身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据最新资料显示:我国政府对体育的资金投入每年人均不足1.5元,仅为日本的1/5、德国的1/6(但这些发达国家的社会筹资率大大的超出了我国),而且其中有3/4是用于竞技体育,真正用于全民健身的活动经费更为有限。
4.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难以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
充足的体育设施是保证全民健身可持续发性发展的前提物质基础。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可供体育锻炼者活动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十分有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体育设施更为短缺。体育设施绝大部分属于各级各类学校,主要用于训练,教学和竞赛,公共体育设施只有4万多个,仅占总设施的6.7%[3]。据对24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被闲置与占用的运动场地总面积达1200多万平方米。
三、改进措施与方法
(一)加强各界的引导监督作用
学校提供充足的、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提高青少年运动兴趣,培养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社会加强对中老年健身的正确引导,使广大群众正确认识体育健身,避免错误理解导致的伤害。各体育院校应加强教学管理监督,严格把关,加强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为发展全民健身提供更多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二)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功能
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给予保障。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健身,学校要充分发挥利用运动场所和器材,减少或者尽量避免体育场馆器材的闲置。另外,随着形势的发展,体育教师的职责也应相应的发生转变,不能仅满足于学校体育课堂的教育,还应逐渐担当起可下大众体育指导的任务。
(三)建立健全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仅与外部的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相互联系,而且在体系内部也包含很多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因此建立健全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概念的理论探索就显得尤为必要且极为迫切。
(四)成立体育社团协会,带动群众参与体育活动
体育协会社团在引导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起到组织、渗透、辐射的作用,在推进体育运动与参与者的融合过程中,增强运动项目本身的价值。因此,地方应大力支持创立不同项目的体育协会,充分发挥各体育协会的功能和作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到健身群体中。
参考文献:
[1] 王华.武昌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0.
[2] 冯子安.全民健身运动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4):15-16.
[3] 周颖,徐亮.对我国全民健身弱势现状的探析与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6):11-13.
[4] 汪波,李慧萌.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J].2011.3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