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拼职场 切莫“太傻太天真”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wh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有阳光和黑暗,若我们“太傻太天真”,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我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最真实的职场环境中的“险恶”部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至少要了解这些职场“陷阱”,才有可能减少成长道路上摔跤的机会,才能让工作的财产增值。
  《丁约翰的打拼》里虽然写了许多负面的案例,但我的目的绝不是教人学坏。我们体验黑暗,是因为我们憧憬光明。下面我试图从招聘陷阱、入职陷阱、成长陷阱和离职陷阱来说说职场里可能存在的“坑”,知道了才好规避。
  
  招聘陷阱
  
  比较低级的有“招工陷阱”。现在许多企业的招聘都是外包的,于是几个人成立一家人才中介公司,号称服务于甲方。当甲方有职位开放的时候,人才中介公司就把这个职位长期挂在招聘网站上。每天自然有人通过Email投递简历。
  拿到简历后,一个电话把求职者叫过来,对他们说,“我们是猎头,能帮助你找工作,请先和我们签署一份人才中介服务合同,并付若干资料登记费,我们今后将不断地向你提供面试的机会。若帮助你应聘成功,请将第一个月工资的60%给我们。”绝大多数急于找工作的人都会答应的,乖乖地掏钱。
  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手头上没有这么多开放的职位,于是当求职者交完资料登记费后,他们就故作样子打几个电话,然后说,对不起,你来得不巧,这个职位昨天被其他公司推荐的人应聘成功,不过不要紧,我们会继续向你推荐其他职位——这些人才中介公司可能还有许多战略伙伴,他们会让合作伙伴安排他们去面试。之后,这些“用工单位”便以种种理由称面试者不合格。不能录用。
  
  入职陷阱
  
  有的公司在员工入职后会以试工试用的方式来降低用人成本。试用期工资设置极低,“录用”后待遇诱人,不过他们绝不会正式录用,不是在试用期内找个理由开除,就是试用期满解聘,让求职者有苦说不出。
  其次,劳动合同上也可能存在陷阱。比如在合同上模糊岗位名称——一律写“管理”岗位,那么管1000人也是管理岗位,厕所保洁管理员也是管理岗位——在劳动合同上挖的陷阱其实为其今后效益下滑时的减薪埋下伏笔。
  
  成长陷阱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可每个老板都头疼太想做将军的士兵,于是就有了成长的陷阱。成长的陷阱一方面会来自“办公室里的老人”,办公室的老人会表面和你友好,却在暗地里打你小报告。因为新人给了老人压力,老人将竭尽所能,在老板面前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等新人犯了错误,或者被逼离开。老人们会说,看,还是我对公司忠心耿耿!这种情况似乎在国企比较多。在外企,许多不能晋升到经理层的老人被解雇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或许更急不可待地要在领导面前表现出自己的价值。
  成长陷阱的另一个来源则是“上司”,上司的用人原则是永远要利己的,因此下属的能力绝不是他首先考虑的因素。但不幸的是有些新人锋芒太露,让老板感到威胁,这样老板会竭尽所能压制他,不给他出头的机会。甚至直接把他打入角落,因为这个人“给他点阳光就灿烂”。
  有些时候。老板对有些事情自己也没把握,他会让新人直接处理,这时候就有陷阱了。做得好就是老板的功劳。做得不好,就是新人的罪过。新人们要明白,职场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可言,许多事情不需要整个明白,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一定要担待下来,这样将来还有翻身的机会;否则的话,就会“死”得很难看。有时候新人甚至可以化被动为主动,犯错后主动承认,而且要让全公司都知道。这样老板就觉得这个人是个能用之材,反而会出面保他下来。总结一下,与老板有关的职场陷阱有:“争做出头鸟,让老板不爽”“让上司靠边站,直接越级汇报”。
  
  如何破局?
  
  识破“招聘陷阱”其实很简单,记住一个原则就可以了:天上绝对不会掉馅饼。如果看到一家公司的招聘广告,从总经理到底层员工都在招,十有八九不是一个好公司。而“入职陷阱”则复杂得多,许多陷阱都是阳谋,所以签署任何文件我们都要非常小心。HR说得再好,也要落实在纸面上。
  
  职场上求生存,你得知道一些潜规则:
  1 这社会总有心理阴暗的人,切记不可对人无条件地不设防。搞不好你就会得罪了在公司里不能得罪的人,自己却浑然不知。而且不要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想法,这是很幼稚的,“江湖凶险”无处不在。
  2 工作中多做事,少说话,即使说话也要圆润些,不要直来直去。多学,多看,多想,少说,要有城府。
  3 落实在纸面上的东西,要多说好事,即使不得不反映一些事情,也要提前通知涉及到的当事方,让其做好应对。多个朋友多条路,或许下次,他也会帮助你躲过一劫。
  4 老板布置的任务,你得学会说:好!没问题!就算有问题,你也不能当面反驳,要学会进行私下沟通。
  5 千万不要挡住别人的道,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若想在职场上进一步发展,则要:
  1 学会管理自己。我们要有清晰的职业定位,了解自己的优势、做事方式、价值观。在这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人脉、人情账户,最好能让老板欠你人情。
  2 要树立个人的行事风格、个人原则,也就是说建立自己的品牌,这样即使提拔你的老板离开了。你也能生存下去,因为你已经完成自己的职场定位。
  3 我们要先做人,后做事,偶尔作作秀。我们要实干,更要会往自己脸上贴金。知道母鸡下完蛋之后,为何“咯咯咯”叫?因为它也在管理主人。在职场上,我们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
  4 有猎头来挖你,不要急着高兴,多问问这个职位为何开放,原来的人为何离职,这样或许能避开一些跳槽的陷阱。
  老柴今天阴暗了些,谈了些最极端情况下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这种事情就像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精英们对雷曼兄弟公司曾经进行的风险模型测算。大体上只有六十亿分之一的倒闭概率,但是这个小概率事件还是发生了——我们可不要亲历这种小概率事件。
  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有一个心智成熟的内心,职场之路其实是很坦荡的。
其他文献
一个人拥有的健康财富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习惯的好坏。经常I生长时间工作、杂乱的办公桌以及错误的坐姿,是导致“办公易怒综合征”的三个重要因素。既然人一辈子里有半辈子都在工作,好好收拾一下办公桌吧!重建一下健康气场,本着“该花的钱一定要花”的原则,置办一些时下正流行的小物件,你就能成为自己最好的职场风水师和保健大夫。    笔记本电脑支架    笔记本电脑的设计在人体工程学上是有致命缺陷的,过度
期刊
也许有人会问,商业报告分成许多种。有销售的、市场的、人事的等等,完全不同的报告有统一的构思方法可以学吗?    答案是肯定的,我小时候语文水平差。老师每次都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一篇好作文要有高的立意,再加上有血有肉的情节,千万不要空洞而低俗。可惜到了高考都没有理解这个精髓,直到从事了这行不得不和大量报告打交道的时候,我才发现这句话有多么深刻的意义。纵观所有的商业报告,无非是有一个中心思想,加上一堆
期刊
经济衰退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工作才是家庭财政稳定的真正来源。就在今年,人们从不屑于谈论工作、整天谈论股票及地产投资的发财梦里“醒”了过来,重新审视工作的价值——既然我们控制不了股市或者地产行情,不如控制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于是这种被称为“工作财产”的东西,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受到人们的投资重视。    我们先设定一群“大多数人”,这个“大多数人”的概念是指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工作一两年的职场人。我们首先假
期刊
不谈回报,何来的价值?价值可不是一场无止境追逐回报却永远不享受收获的拉力赛。  “这就是一个普通销售经历的事情。每个销售都会碰到,可能没有人把这些变成文字,我只是记录了自己一段重要的经历,这里面的人和事值得我回忆。”老晖说。思科9年之痒过了以后,对于老晖的职业回报,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接受。现在的他正享受着澳洲的阳光、咸湿的海风,每天以接妻儿下学为乐,享受着之前辛苦9年所得到的工作的投资回报。 
期刊
对于个体来说,你有什么和公司交换决定了你值多少钱。工作好比下棋,又好比炒股,要想好下一步,找到合适的机会“出售”自己。  其实职场和炒股票一样,翻开一张历史走势图,山高水长,一目了然;但单看着分时走势图,也许就很茫然。我们要像理解大自然一样,去理解职场中的法则和规律,了解其中的阴晴圆缺,我们就能获得勇气和坦然,才能找到合适的职场机会把自己“售卖”出去。我提两点“出售”自己的经验。    借鉴经验,
期刊
工作不是你自己怎么看自己,而且要用更现实的眼光去看“别人认为你能做什么”。  绝望沧海自己的职业规划,简直就是一套合格的财务报表,没有半点随性和马虎。本科毕业她就定好了自己的职业路线,比如从500强起步,然后第二份工作目标不是钱,是权,再跳槽就做经理,最后在35岁之前成为CFO。    像做财报一样做职业规划    事实上她一直都顺利地按部就班:没毕业就去了500强里排一百多名的一家公司做财务总监
期刊
投资工作最基本的一点:你得保住你的工作。如果换成眼下的语境来解读,那就是如何才能不被裁员潮波及到。《丁约翰的打拼》作者柴志强以及《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作者绝望沧海以《职场》拟好的一个关于裁员故事的开头备写了一篇短篇小说,一个站在员工角度,一个站在管理层角度。  James满怀心事地走回自己座位,刚刚在大厦楼道里和同事抽烟放风的时候听说了一个Bad News,企业要进行大规模裁员,听说自己的这个部
期刊
故事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职场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只有没搞懂游戏规则的人。  1 不要过度表现聪明     曾经招过一个很积极的小姑娘。工作很努力,交给她的都完成得很快,然后会很主动过来要求新任务。她很有思想,会自己去思考公司的流程哪里有问题,然后会提笔过来跟我讨论。  很理解她想表现,想做一点事情的动机,但还是要觉得这样的表现很幼稚、很不成熟。永远不要把别人当傻子,永远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聪明,你能够
期刊
到底“4+4=3”模型有没有用?拿它分析两个人物就明白啦。我们从职场小说中挑出了《杜拉拉升职记》和《丁约翰的打拼》的主角,且看解剖结论。丁约翰  学历:第二工业大学机械英语专业大学毕业、EMBA  从业经历:历经国企的班组长、办公室副主任、外贸科科长、公司驻美国办办首席代表到500强企业高级销售经理,最后自创业。  “4+4=3”综合评估:综合评分:19.5分。通过丁约翰的职场之路可以看出,纵横职
期刊
James  James满怀心事地走回自己座位,刚刚在大厦楼道里和同事抽烟放风的时候听说了一个Bad News,企业要进行大规模裁员,听说自己的这个部门要裁掉将近三分之一。James来到这家公司不过3年,他有些忧心忡忡。  James今年已经40岁了,属于外企中最危险的年龄。在这个年龄段,你若没有坐上经理的位置,很容易被薪水比你低、冲劲比你足的年轻人替代。即使你坐上了经理这个位置,这也是一个火山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