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肾脏的两次历险记

来源 :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f1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故事的肾脏
  我们知道,当肾功能无法维持身体正常代谢时,需要进行透析甚至换肾手术。但是,病人和肾源之间一直是僧多粥少的情况,等待一颗匹配的肾脏需要几个月,几年,或者永远也等不到。等待的时间越久,病人的内心越绝望。
  在接受近10年的透析后,69岁的维迪斯·博伊斯开始失去信心,她觉得自己可能再也等不到一颗匹配的肾脏了。就在情绪低落之际,博伊斯突然接到一通改变了他人生的电话,打来电话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疗中心的肾移植交换项目主任杰弗里·维尔,他说与博伊斯匹配的肾脏出现了!但这颗肾脏非同一般,有一定的历史故事。它在2015年被一名17岁女孩捐赠给一名20来岁的小伙子贝托·马尔多纳多,但马尔多纳多在2017年7月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如果博伊斯接受這颗肾脏,那将是同一颗肾脏的二次移植,博伊斯将成为它的第二个受捐者。维尔在拨通电话时对博伊斯是否会接受这颗有故事的肾脏,不仅没有把握,甚至还有些担心会冒犯博伊斯。
  然而,博伊斯却做出了一个出乎维尔意料的决定:她选择接受这颗特别的肾脏。博伊斯认为自己已经这把年纪了,如果这次放弃,何时才能等到第二次生机?当时,美国共有10万人在等待肾源,一年却只有17000人能获得换肾的机会,每天都有13人在等待中死去。博伊斯不想成为十三分之一,虽然肾脏移植成功的概率只有50%,也值得冒险一试。于是,在接到电话不久后,博伊斯就毅然从拉斯维加斯飞往洛杉矶,来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疗中心接受肾脏移植手术。
  记载的案例屈指可数
  事情总是要一波三折,才能突显成功来之不易。同一颗肾脏的二次移植手术比普通的肾脏移植手术要麻烦许多,维尔主任和他的团队正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新肾脏会被移植入患者的骨盆,而骨盆与骼血管相连,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为了让肾脏与博伊斯的身体能更好地结合,提高手术成功率,维尔从马尔多纳多身上切除肾脏时,还将其连接着的骼血管一同切了下来。也就是说,肾脏移植后,博伊斯将拥有第一位捐赠者的肾和第二位捐赠者的部分骼血管,这简直太神奇了!
  这次手术成了博伊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手术非常成功!今后,她再也不用每周三趟定时到透析中心报到,而是用这些时间来旅游、走访亲戚好友。摆脱疾病的博伊斯重获自由和新生。
  博伊斯的移植手术虽然算不上史无前例,但类似的案例也是少之又少。据《美国移植杂志》记载,从1988年到2014年的27年间,美国仅有38个肾脏、26个肝脏、3个心脏二次移植的案例。之所以记载的例子这么少,是因为世界各国都尚未形成“可二次利用器官的追踪体系”,没有人专门统计、也未建立一个可二次移植的器官库。
  由于可跟踪研究的例子太少,研究人员难以做出器官一次和二次移植情况的对比,无法得出一些较为准确的结论,例如成功率为多少、是否有并发症等。一名和博伊斯接受相同手术的男子,在肾脏移植成功的14年后,健康状况良好,并未出现排斥等不良情况。另一名男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他在术后感染了第一位受捐者体内的病毒,导致他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但这名男子最终的健康状况还算乐观,手术不算失败,医生们也始终觉得为患者提供一个可二次移植的器官是可行的选择。
  争议不断,前途未卜
  在肾源如此有限的情况下,患者能得到一颗匹配的肾脏是多么不易。医生们也尝试了诸多办法,想要扩大肾源库,类似于博伊斯获得肾源的途径今后或许可以多加考虑。维尔医生说道,约有20%多的肾移植人群在去世时,其肾功能仍然正常,若将这些肾脏进行二次移植可以拯救更多人。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有人支持就会有人反对。耶鲁大学的肾脏科医师、美国移植协会的秘书理查德·福米加认为,重复使用同一肾脏会对它造成极大损耗。福米加指出,捐献者的死亡、肾脏冰冻,以及免疫抑制药的使用都会给肾脏造成损伤,此外还有再灌注损伤(器官在持续一段时间缺血后再恢复血液灌注而导致的继发性损伤)。同一肾脏的二次移植意味着这颗肾脏将经历两轮考验,之后能“活下来”的肾脏屈指可数。此外,移植中心重复使用同一器官会使手术成功率降低,这不利于他们的声誉。
  福米加还认为,这毕竟是关乎生命的重大决定,在手术前才询问患者是否愿意作为第二受捐者接受同一器官,并没有给患者充足的时间考虑,也不公平。是否应该在患者申请肾源时,就让他们写清楚自己的意愿:只接受新肾源,还是也愿意接受可二次移植的肾源?但是,因为进行第一次肾移植的人群比例极小,可以二次移植的肾脏更是寥寥无几,也就难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登记管理系统。
  有人觉得,与其说二次移植的是一颗别人“用剩”的肾脏,还不如说是一个被转赠的礼物。捐赠人会因为自己再次帮助到别人而感到高兴,受捐人也因此有机会过上正常的生活。博伊斯手术的成功也让持“可行态度”的医生们更加坚定。同一器官二次移植的发展前途未卜,但它确实曾帮助一些人重获新生。
其他文献
据专家研究,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我们人类其實最脏。比如说,与人类的床铺相比,黑猩猩的“床”其实更加干净。作为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物种,它们睡觉的巢中几乎没有来自它们自身的细菌和寄生虫,而我们人类的床上则有很多属于我们自身的细菌。  与人类一样,黑猩猩通常利用周围环境中的物体来建造各种结构,包括用于夜间睡觉的“床”,也就是在树上所营造的巢。与人类不同的是,黑猩猩往往只在临时搭建的巢中睡一晚,第
期刊
如今,中国学生去海外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一些中国留学生喜欢在读书之余养宠物,这本来是好事,但是美国对动物的保护是出奇的严格,虐待的话,随时可能被判刑。这样的案例很多,如:一名中国女留学生因周末把狗放在后院,出去玩了两天,小狗因为两天没饭吃饿得嗷嗷叫,被邻居报了警,女留学生回來后被起诉虐待动物罪。还有一位中国留学生因将自己两岁的小博美犬击打致死而被控虐待动物罪成立,被判14天监禁,三年内禁止再次领养
期刊
未来的犯罪分子们可要当心了!未来“福尔摩斯”正在研究中。当然,这里所指的“福尔摩斯”并不是一个人,而是科学家们正研究的更为先进的打击犯罪手段。  预知执法  八月的一个星期五,凌晨4:30,伦敦某一寂静的郊区,这里表面上看起来一片安静祥和,而警察却加强警戒,严阵以待。事实上,他们是收到了预警,在未来24小时之内此地区将会发生一起入室盗窃。这个预警并非来自警员或是侦探,而是一台计算机基于数据的计算结
期刊
当我们感到寒冷,或是有恐惧等强烈情绪出现时,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做出应激反应,产生鸡皮疙瘩。由于是一种应激反应,一般人是不能控制鸡皮疙瘩的。如果说有人可以,你相信吗?  控制鸡皮疙瘩  这个问题听起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世界上确实有人可以做到,阿根廷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作者哈维尔便是其中一员。哈维尔看起来和一般人没什么区别,但他可以在短短的两秒钟内,让自己从脖子开始直至全身都产生鸡皮疙瘩。这对常人来说几乎
期刊
共享是互联网的核心理念,我们共享图片、文字等各种资源,但是你听说过味道也能通过传输共享的吗?  科学家最近研发了一款模拟柠檬汁的装置,可以将柠檬汁的味觉信息传输到另一个水杯中,让杯中的白开水尝起来和柠檬汁一样。你只需要将传感器的感应头浸入饮料中,它便能收集饮料的数据(如颜色、PH值),装在交流器上之后,就能将饮料的数据通过蓝牙传输给你的好友。当你的好友拿起杯子形状的模拟器喝上几口,便能尝到柠檬汁味
期刊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看似颇有“科学道理”的生活常识,其实只是误传的谣言。你被这些生活谣言忽悠过吗?  黄瓜片敷脸能补水  黄瓜中含有大量水分,被很多人视为补水佳品,尤其深受女性青睐。但其实直接用其敷脸并不可取。刚切下来的黄瓜片表面会生成一种露珠状的黏稠物,会造成皮肤紧绷,使皮肤更加干皱。  被刺卡了喝醋、吞饭团  鱼刺卡喉,喝醋吞饭团处理,不仅无用还可能会要命。由于喝醋在食道无法停留,并不能软化
期刊
我们好像全都做过这些事:假装把作业忘在家里,或是熬夜到凌晨两点只为了把一篇作业写完。对于一些人而言,作业就像是讨人厌的辛苦差事,它们“摧残学生”“残害家长”;但是也有人认为作业是全面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其实,对于作业的争议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世纪初,对家庭作业的辩论就如火如荼。讽刺的是,这些围绕作业的辩论却总是忽略了科研人员对作业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科研人员早就已经进行了许多深入研
期刊
寵物们长相可爱,性格讨人喜欢,备受主人的恩宠。可是,这些萌宠们还不只是会撒娇卖萌,它们的一些本领,让人会觉得不可思议。  狗狗救了主人命  1989年,英国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刊登了一篇文章。两位皮肤科医生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只狗每天会花几分钟时间,嗅它的女主人大腿上的一个色斑,甚至当它的主人穿短裤时,它还会扑上前,试图咬掉这个斑点。这引起了女主人的警觉,她去医院一检查,发现这个色斑竟然是一种恶性黑
期刊
19世纪80年代前后,潜艇的发展引起了西方各国的普遍兴趣,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无不投入巨大精力进行研发。但是,你能想到吗?世界上第二个研制机械动力潜水艇的国家,竟然是我们的大清帝国!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大清帝国当时刚经历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国力衰弱、民不聊生,哪有余力发展当时先进的海军技术?但事实上,大清在潜艇制造方面当时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潜艇发展的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但直
期刊
外语使人更理性  2015年,意大利一位大学教授设计一种虚拟场景,然后选取以德语、意大利语和英语为母语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同时还能流利使用其中另外一种作为第二语言进行交流。通过测试,教授发现学生使用第二语言时,他们思考问题更理性,尤其对某些伦理道德问题,不容易受情绪影响。也就是说,使用外语交流、思考,人就会更包容,更少苛责。  其实,这种情况在几十年前从侧面已得到了印证。南非总统曼德拉在多年争取自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