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新市镇大桥基点校
“问题学生”就是以前所称谓的“差生”或“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纪律差、行为习惯差、学习差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只能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知识。其主要表现在:已学的知识还没有弄懂,又要去学新的知识;新知识学了,旧知识又忘得一干二净了;今天学的知识,明天又不知怎么回事了。無论你怎么指导、怎么练习,他们的学习成绩始终是在那个分数段徘徊,这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要转化“问题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那就要对这些特殊群体进行深入的探究。根据“问题学生”的这些特点,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定会有立竿见影的成效。
一、仪表性效应
所谓“仪表”也就是学生个人的穿着打扮、外貌长相、仪表风度等。小学生的个人仪表要求整洁大方,朴素得体。仪表体现个人素养,把良好的仪表展示在班集体中,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主要的是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所有“问题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下层,所以心理存在自卑感。作为教师,我们及时要帮助此类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重拾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个人的仪表就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首要因素,当学生通过个人仪表能得到同学们的青睐时,他们就会自信地在课间与同学们交往,大但表达自己的见解;自信地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对“问题学生”树立自信心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接近性效应
问题学生与优生的接近,是促进问题学生的重要因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中国古代经典的一句家喻户晓的话。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拉近优生和问题学生的距离,采取优生带差生的策略,将学习好、行为习惯好、纪律好的优生配为问题学生的同桌,让优生帮扶问题学生,让他们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由于学生之间语言接近,感情亲切,所以容易沟通。长期这样,问题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生的熏陶,逐渐也成为学习好、纪律好、行为习惯好的学生。这说明,优生与后进生之间的接近,对后进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一个传颂数千年的历史典故“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同样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鼓励性效应
问题学生虽然思维迟缓,依赖性很强,总觉得自己在老师、同学和家长面前低人一等,但是他们仍不失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點,同样有自尊感和进取心。其实,问题学生在潜意识里时时刻刻不在期盼着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肯定,哪怕是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都会像甘露滋润着他们的心田。从普遍心理上讲,人人都渴望自己的活动能得到别人的注意和支持,所以经常会有意识地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举动来吸引他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上,用更多的鼓励来代替批评,要有意识地去缩小他们的缺点,放大他们的优点。善于运用校会、班会、家访等形式,多在学生之间、家长面前传递他们的优点。
四、信任性效应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基础。转化问题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更需要信任。问题学生除了成绩较差以外,且有不少缺点:撒谎、上课讲话、睡觉、嚼口香糖等,长期受到同学的排斥,他们对外界很敏感,内心深处渴望得到老师的信任。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作为一名教师,要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他们当朋友,真诚地、由衷地爱他们,与他们多接触、多聊天,坚持用爱去感化他们,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把心里话都坦白地告诉你,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对症下药”。也就是说,只有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甚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率。
五、关爱性效应
这学期我班转来一个学生,语文成绩只有30分。通过了解,我知道她是一个父母已离婚的留守儿童,长年与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我发现她平时的作业,书写非常潦草,根本没法辨认正确与否。这一次更让我生气的是居然没交作业,本来我想批评她一顿,可话到嘴边,又嗯下去了。“还是先问清楚原因吧!”我心里想。没等我开口,她便伸出右手,对我说:“老师,我的手受伤了。”我一看,心都揪起来了,孩子十个手指都被砖头磨破了——原来她在帮奶奶背砖头。第二天,我带了点药,给她敷上,她孩子哭了。其他孩子们从此以后,都争先恐后地帮她背书包、打饭……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她慢慢消除了心理障碍,消除了自卑心理,喜欢与同学谈笑了。最近她还主动买了一本字帖,与我教学的课文进度同步,每天自觉地、工工整整地写好让我看,我每次都会在上面画上几个鲜艳的“★”。
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地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学生的希望之火。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六、层次性效应
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每小组的任务都是不同的,课前设计教学案的时候就根据班级学生自身的能力,设置几类题目,有基础题、中等题和拓展题。要求是基础题,每个学生都必做;中等题,班上大部分学生都要做;拓展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做就做,但是要求班上成绩优异的学生必须完成。其中“问题学生”小组主要是完成基础题目,通过顺利完成作业来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成立课堂学习小组,进行作业批改,教师复查。重视对各层次学生的指导,促进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问题学生一旦在教师的鼓励下,有了一点极为脆弱的自信心,然而这仅有的一点自信心很容易夭折。所以,教师对问题学生的自信心必须加倍呵护,抓住时机积极引导。由浅入深,先易后难,问题学生振作起来了,他们克服了厌学情绪,不仅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的成绩会逐渐进步,尽管他们的成绩进步得微不足道,但是,我们还是要及时发现,并充分地予以肯定,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努力营造适合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氛围。教师和其他同学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问题学生在这种环境的激励、影响下,就会对学习逐渐产生兴趣,进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能不能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不只是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前途,还关系一个班级的荣辱和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要从多方面去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尽一切可能转化问题学生,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运用教育机制取得最佳效果,从而行之有效地促使问题学生良性转化。
【参考文献】
[1]李洪元 陆士杰著:《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
[2]赵复查 《论中小学生问题学生的形成与转化》 教育探索 2000(7).
“问题学生”就是以前所称谓的“差生”或“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纪律差、行为习惯差、学习差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只能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知识。其主要表现在:已学的知识还没有弄懂,又要去学新的知识;新知识学了,旧知识又忘得一干二净了;今天学的知识,明天又不知怎么回事了。無论你怎么指导、怎么练习,他们的学习成绩始终是在那个分数段徘徊,这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要转化“问题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那就要对这些特殊群体进行深入的探究。根据“问题学生”的这些特点,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定会有立竿见影的成效。
一、仪表性效应
所谓“仪表”也就是学生个人的穿着打扮、外貌长相、仪表风度等。小学生的个人仪表要求整洁大方,朴素得体。仪表体现个人素养,把良好的仪表展示在班集体中,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主要的是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所有“问题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下层,所以心理存在自卑感。作为教师,我们及时要帮助此类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重拾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个人的仪表就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首要因素,当学生通过个人仪表能得到同学们的青睐时,他们就会自信地在课间与同学们交往,大但表达自己的见解;自信地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对“问题学生”树立自信心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接近性效应
问题学生与优生的接近,是促进问题学生的重要因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中国古代经典的一句家喻户晓的话。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拉近优生和问题学生的距离,采取优生带差生的策略,将学习好、行为习惯好、纪律好的优生配为问题学生的同桌,让优生帮扶问题学生,让他们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由于学生之间语言接近,感情亲切,所以容易沟通。长期这样,问题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生的熏陶,逐渐也成为学习好、纪律好、行为习惯好的学生。这说明,优生与后进生之间的接近,对后进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一个传颂数千年的历史典故“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同样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鼓励性效应
问题学生虽然思维迟缓,依赖性很强,总觉得自己在老师、同学和家长面前低人一等,但是他们仍不失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點,同样有自尊感和进取心。其实,问题学生在潜意识里时时刻刻不在期盼着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肯定,哪怕是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都会像甘露滋润着他们的心田。从普遍心理上讲,人人都渴望自己的活动能得到别人的注意和支持,所以经常会有意识地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举动来吸引他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上,用更多的鼓励来代替批评,要有意识地去缩小他们的缺点,放大他们的优点。善于运用校会、班会、家访等形式,多在学生之间、家长面前传递他们的优点。
四、信任性效应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基础。转化问题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更需要信任。问题学生除了成绩较差以外,且有不少缺点:撒谎、上课讲话、睡觉、嚼口香糖等,长期受到同学的排斥,他们对外界很敏感,内心深处渴望得到老师的信任。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作为一名教师,要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他们当朋友,真诚地、由衷地爱他们,与他们多接触、多聊天,坚持用爱去感化他们,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把心里话都坦白地告诉你,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对症下药”。也就是说,只有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甚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率。
五、关爱性效应
这学期我班转来一个学生,语文成绩只有30分。通过了解,我知道她是一个父母已离婚的留守儿童,长年与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我发现她平时的作业,书写非常潦草,根本没法辨认正确与否。这一次更让我生气的是居然没交作业,本来我想批评她一顿,可话到嘴边,又嗯下去了。“还是先问清楚原因吧!”我心里想。没等我开口,她便伸出右手,对我说:“老师,我的手受伤了。”我一看,心都揪起来了,孩子十个手指都被砖头磨破了——原来她在帮奶奶背砖头。第二天,我带了点药,给她敷上,她孩子哭了。其他孩子们从此以后,都争先恐后地帮她背书包、打饭……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她慢慢消除了心理障碍,消除了自卑心理,喜欢与同学谈笑了。最近她还主动买了一本字帖,与我教学的课文进度同步,每天自觉地、工工整整地写好让我看,我每次都会在上面画上几个鲜艳的“★”。
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地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学生的希望之火。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六、层次性效应
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每小组的任务都是不同的,课前设计教学案的时候就根据班级学生自身的能力,设置几类题目,有基础题、中等题和拓展题。要求是基础题,每个学生都必做;中等题,班上大部分学生都要做;拓展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做就做,但是要求班上成绩优异的学生必须完成。其中“问题学生”小组主要是完成基础题目,通过顺利完成作业来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成立课堂学习小组,进行作业批改,教师复查。重视对各层次学生的指导,促进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问题学生一旦在教师的鼓励下,有了一点极为脆弱的自信心,然而这仅有的一点自信心很容易夭折。所以,教师对问题学生的自信心必须加倍呵护,抓住时机积极引导。由浅入深,先易后难,问题学生振作起来了,他们克服了厌学情绪,不仅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的成绩会逐渐进步,尽管他们的成绩进步得微不足道,但是,我们还是要及时发现,并充分地予以肯定,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努力营造适合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氛围。教师和其他同学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问题学生在这种环境的激励、影响下,就会对学习逐渐产生兴趣,进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能不能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不只是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前途,还关系一个班级的荣辱和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要从多方面去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尽一切可能转化问题学生,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运用教育机制取得最佳效果,从而行之有效地促使问题学生良性转化。
【参考文献】
[1]李洪元 陆士杰著:《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
[2]赵复查 《论中小学生问题学生的形成与转化》 教育探索 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