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的逐渐推广,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传统报纸也在“报纸必将消亡”的预言中忐忑不安地过着日子。其实即使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报纸也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媒介融合 报纸 发展模式
2004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荣誉教授梅耶写了一本书,书名是《消失中的报纸》,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预言,即2043年第一季度末,美国报纸将不再有读者。2005年,《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提出,报业正在进入一场漫长而没有尽头的“寒冬”。这些预言家言之凿凿,在报界有识之士中引起了震动和警惕。2007年1月1日,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创办于1645年的瑞典《信件与新闻报》停止印刷版的发行,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只为网上出版的数字报纸。①紧接着,人们看到更多的报纸接二连三的大出状况。而关于报纸的改造一刻也没有停止,“有声报纸”、“3D报纸”、“报纸二维码”等等新形式应运而生,报人们更在一种莫名的鞭策下,追求报纸的海量信息,追求报纸的时效性,然而似乎一切努力都无法挽回报纸衰败的颓势。笔者认为,与其拼命地弥补报纸的短处,不如张扬报纸的长处。毕竟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事物是因为其优势而立足于市场,与其补短,不如扬长。
一、做读者的信息管家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很多报纸将自己定位于信息供应商,希望通过海量的信息服务,在将来的发展中赢得市场。但是笔者认为,提供海量信息,是互联网的优势,不是印刷报纸的优势。相反,每天来自不同媒体的零散的、重复的、雷同的信息将用户紧紧裹挟,用户急需信息减负。因此报纸应该换个思维,提供“有限”信息,做用户的“信息管家”。
所谓“有限”,是报纸应该致力于向精简发展,有效的挑选、梳理、整合、解读信息,让读者从信息海洋中脱离出来,一报在手,尽知天下。也就是说,报纸应该做好读者的信息管家。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充分发挥甄别功能,做到去伪存真。现在的网络新闻,各种虚假消息充斥,比如“药家鑫案”发生后,很多网友纷纷在网上爆料,说药家鑫肯定是官二代,富二代,经过媒体证实,药家鑫只是普通工薪家庭的小孩,从而平复了网络上的推测。②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虽然信息丰富了,但是由于新媒体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导致信息失真的现象特别多,甚至有时候以讹传讹,报纸应该充分秉持责任感,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样,读者拿到报纸,可以从纷繁芜杂,真真假假的信息世界里跳出来。
第二,精细挑选,做到去粗选精。由于通讯的发达,现在各种信息多如牛毛,但是读者的时间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果对各种新闻不加以筛选的话,读者肯定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这个时候,读者急需一个信息管家,为他们归纳、整理、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信息,挑选一些未知、欲知、应知的消息。比如说市民报,应重点挑选关系市民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比如老人报,应重点挑选老人们关切的医疗、养老、教育子女等等知识,而不是对信息不加选择。
第三,进行信息整合,提高信息的宽度与深度。在通讯设备发达的今天,独家新闻越来越少。凤凰卫视主持人阮次山有句节目宣传词:许多看上去不相干的事,其实是有关联的。③将相关联的新闻事件,通过记者独到的视角整合到一起,从而揭示事物更深层次的意义,尽管不是采访,只是对新闻的归纳解读,也是一种创作。比如说湖南日报集团的《文萃报》,是面对全国发行的大型综合性文摘报,它集新闻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也是湖南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报刊以后的发展中,虽然不一定要做《文萃报》这种文摘类报纸,但是对信息的深层次整合,无疑是报纸赢得市场的可选择路径。
二、做不免费的“免费报”
在欧洲报业的转型过程中,出現了一种“免费报”,其实也就是地铁报。地铁报曾经风靡一时,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发展受限。很多人认为免费报成也免费败也免费,为什么说成也免费呢?因为免费报在盈利模式上一度创新,将发行加广告的盈利模式,进一步转变为纯靠广告盈利,这种相对创新的盈利模式,激起了广大市民的好奇,因此免费报获得了一时辉煌。为什么说败也免费呢?是因为,免费报的出现搅乱了现有的报业市场,遭到了收费报纸的联合抵制。免费报由于全部依靠广告的特性,导致了免费报的内容缺乏独立性,这也加剧了免费报的崩溃。
值得思考的是,免费报成功的原因是否真是由于其“免费”呢,笔者认为不是,至少不是主要原因。现在街头经常散发一些杂志,虽然说读者也会偶尔阅读,但是并不表明读者从心底里接受了这些杂志。相反,很多报纸收费相对昂贵,但是并不影响读者订阅阅读,像《南方周末》、《参考消息》等等,由于其优质的内容,并不影响读者购买。
那么免费报成功的真正原因在哪里?笔者认为,免费报是成功地抓住了一个市场空隙。因为地铁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对于坐地铁的乘客来说,坐地铁也是一段相对无聊的时间。如果有一份报纸翻一翻,对乘客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像这样的例子,其实在我们身边早就有,像定位于楼宇的媒介,定位于公交的媒介,在近些年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比如说广播曾经一度发展缓慢,但是现在各大城市私家车数量暴增,广播将自己定位于车载媒体,获得了新生。因此免费报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其免费,而是因为其成功的市场定位,相反,由于其免费的政策,在后期遭到了重重阻碍,导致了免费报的发展受限。有着启发意义的是,对于报纸而言,虽然说部分空间被新媒体挤占了,很多读者被新媒体抢走了,但是只要开动脑筋,总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隙。比如湖南的潇湘晨报集团,抓住我国老年人口剧增,老年人倾向于阅读纸质报纸的这一倾向,创办了《快乐老人报》,经过几年的发展,《快乐老人报》发展迅速,发行量也增长到10多万份,并且带动了网络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做国家思考的“左脑”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以往由传统媒体主导的单向传播模式被打破,广大受众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获取信息、发表观点与看法。总体而言,这对于民意畅通,政民沟通,都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当人们在发表各种观点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盲目、非理性的色彩。这个时候,传统媒体不能只是跟随网络热点进行报道,而应该厘清热点、梳理情绪、引导舆论。在传统媒体中,报纸向来以观点见长,理性见长,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更应该发挥这一特性,做国家思考的“左脑”。
首先做好评论专栏的品牌经营,形成有特色的“观点”栏目,增强报纸的竞争力,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事实上,读过中国新闻史的朋友知道,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中最出色的一份,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然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有别于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外报,是以“立言”为目的。随后,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掀起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以《知新報》、《国闻报》、《湘学新报》和《湘报》等政论报纸影响最大。④可见中国报纸,在发展之初,便以独家观点见长。在新媒介如此发达的今天,报纸也许是时候回归自己的“独家观点”功能了。
目前各大报社,都非常重视评论,绝大多数报纸都把A2版的重要位置留给了评论。在湖南的报纸中,无论是《潇湘晨报》的“湘江评论”、《三湘都市报》的“华声评论”、《长沙晚报》的“时评”,都把评论版放在A2、A3版,不但刊发一些本报评论员撰写的文章,还刊登一些特约评论员以及读者的来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全国范围内,各大报社也特别重视评论栏目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报纸的言论成为了报纸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中都市报开设言论版的热情最高,甚至很多报纸把开设言论版作为向主流大报进军的重要标志。⑤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各大报纸的评论功能还处在初级阶段。首先表现在报纸评论的版面上,很多报纸评论都局限在一两个版面,有的报社,甚至给评论只安排了半个版面,在规模上,评论远不及其他商业信息。在质量上,很多评论内容流于形式,没有抓住广大观众的核心需求,很多报社的评论做得很单薄,往往就是几个固定供稿人发表文章,不能调动广大读者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报纸评论要实现自我改造,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报纸评论与网络评论的良性互动;针对互联网的匿名性、无序性和把关的薄弱,寻求报纸评论发展新的突破,形成有特色的“观点”栏目,走品牌化经营之路。
结语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报纸的发展思路,可能还有很多种。反思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印刷报纸曾经做出的一系列反应,比如为了弥补可听性,而造就的“有声报纸”;为了弥补可看性,而造就的“3D报纸”,追求海量信息而发明的二维码,这些措施无一例外的没有挽回印刷报纸下滑的颓势。笔者认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印刷报纸只有认真审视自身的优势与长处,调整自己的定位,不断创新,才能找到新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①范东升:《拯救报纸》[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②③韩自贤、侯鑫辉,《从“厚报”到“厚新闻”——浅谈网络时代都市类报纸的增值传播》[J].《采写编》,2011(6)
④方汉奇、丁淦林等:《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⑤邬粉粉,《都市报评论发展的现状分析与趋势探讨》[J].《今传媒》,2013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媒介融合 报纸 发展模式
2004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荣誉教授梅耶写了一本书,书名是《消失中的报纸》,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预言,即2043年第一季度末,美国报纸将不再有读者。2005年,《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提出,报业正在进入一场漫长而没有尽头的“寒冬”。这些预言家言之凿凿,在报界有识之士中引起了震动和警惕。2007年1月1日,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创办于1645年的瑞典《信件与新闻报》停止印刷版的发行,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只为网上出版的数字报纸。①紧接着,人们看到更多的报纸接二连三的大出状况。而关于报纸的改造一刻也没有停止,“有声报纸”、“3D报纸”、“报纸二维码”等等新形式应运而生,报人们更在一种莫名的鞭策下,追求报纸的海量信息,追求报纸的时效性,然而似乎一切努力都无法挽回报纸衰败的颓势。笔者认为,与其拼命地弥补报纸的短处,不如张扬报纸的长处。毕竟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事物是因为其优势而立足于市场,与其补短,不如扬长。
一、做读者的信息管家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很多报纸将自己定位于信息供应商,希望通过海量的信息服务,在将来的发展中赢得市场。但是笔者认为,提供海量信息,是互联网的优势,不是印刷报纸的优势。相反,每天来自不同媒体的零散的、重复的、雷同的信息将用户紧紧裹挟,用户急需信息减负。因此报纸应该换个思维,提供“有限”信息,做用户的“信息管家”。
所谓“有限”,是报纸应该致力于向精简发展,有效的挑选、梳理、整合、解读信息,让读者从信息海洋中脱离出来,一报在手,尽知天下。也就是说,报纸应该做好读者的信息管家。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充分发挥甄别功能,做到去伪存真。现在的网络新闻,各种虚假消息充斥,比如“药家鑫案”发生后,很多网友纷纷在网上爆料,说药家鑫肯定是官二代,富二代,经过媒体证实,药家鑫只是普通工薪家庭的小孩,从而平复了网络上的推测。②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虽然信息丰富了,但是由于新媒体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导致信息失真的现象特别多,甚至有时候以讹传讹,报纸应该充分秉持责任感,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样,读者拿到报纸,可以从纷繁芜杂,真真假假的信息世界里跳出来。
第二,精细挑选,做到去粗选精。由于通讯的发达,现在各种信息多如牛毛,但是读者的时间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果对各种新闻不加以筛选的话,读者肯定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这个时候,读者急需一个信息管家,为他们归纳、整理、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信息,挑选一些未知、欲知、应知的消息。比如说市民报,应重点挑选关系市民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比如老人报,应重点挑选老人们关切的医疗、养老、教育子女等等知识,而不是对信息不加选择。
第三,进行信息整合,提高信息的宽度与深度。在通讯设备发达的今天,独家新闻越来越少。凤凰卫视主持人阮次山有句节目宣传词:许多看上去不相干的事,其实是有关联的。③将相关联的新闻事件,通过记者独到的视角整合到一起,从而揭示事物更深层次的意义,尽管不是采访,只是对新闻的归纳解读,也是一种创作。比如说湖南日报集团的《文萃报》,是面对全国发行的大型综合性文摘报,它集新闻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也是湖南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报刊以后的发展中,虽然不一定要做《文萃报》这种文摘类报纸,但是对信息的深层次整合,无疑是报纸赢得市场的可选择路径。
二、做不免费的“免费报”
在欧洲报业的转型过程中,出現了一种“免费报”,其实也就是地铁报。地铁报曾经风靡一时,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发展受限。很多人认为免费报成也免费败也免费,为什么说成也免费呢?因为免费报在盈利模式上一度创新,将发行加广告的盈利模式,进一步转变为纯靠广告盈利,这种相对创新的盈利模式,激起了广大市民的好奇,因此免费报获得了一时辉煌。为什么说败也免费呢?是因为,免费报的出现搅乱了现有的报业市场,遭到了收费报纸的联合抵制。免费报由于全部依靠广告的特性,导致了免费报的内容缺乏独立性,这也加剧了免费报的崩溃。
值得思考的是,免费报成功的原因是否真是由于其“免费”呢,笔者认为不是,至少不是主要原因。现在街头经常散发一些杂志,虽然说读者也会偶尔阅读,但是并不表明读者从心底里接受了这些杂志。相反,很多报纸收费相对昂贵,但是并不影响读者订阅阅读,像《南方周末》、《参考消息》等等,由于其优质的内容,并不影响读者购买。
那么免费报成功的真正原因在哪里?笔者认为,免费报是成功地抓住了一个市场空隙。因为地铁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对于坐地铁的乘客来说,坐地铁也是一段相对无聊的时间。如果有一份报纸翻一翻,对乘客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像这样的例子,其实在我们身边早就有,像定位于楼宇的媒介,定位于公交的媒介,在近些年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比如说广播曾经一度发展缓慢,但是现在各大城市私家车数量暴增,广播将自己定位于车载媒体,获得了新生。因此免费报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其免费,而是因为其成功的市场定位,相反,由于其免费的政策,在后期遭到了重重阻碍,导致了免费报的发展受限。有着启发意义的是,对于报纸而言,虽然说部分空间被新媒体挤占了,很多读者被新媒体抢走了,但是只要开动脑筋,总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隙。比如湖南的潇湘晨报集团,抓住我国老年人口剧增,老年人倾向于阅读纸质报纸的这一倾向,创办了《快乐老人报》,经过几年的发展,《快乐老人报》发展迅速,发行量也增长到10多万份,并且带动了网络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做国家思考的“左脑”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以往由传统媒体主导的单向传播模式被打破,广大受众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获取信息、发表观点与看法。总体而言,这对于民意畅通,政民沟通,都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当人们在发表各种观点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盲目、非理性的色彩。这个时候,传统媒体不能只是跟随网络热点进行报道,而应该厘清热点、梳理情绪、引导舆论。在传统媒体中,报纸向来以观点见长,理性见长,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更应该发挥这一特性,做国家思考的“左脑”。
首先做好评论专栏的品牌经营,形成有特色的“观点”栏目,增强报纸的竞争力,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事实上,读过中国新闻史的朋友知道,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中最出色的一份,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然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有别于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外报,是以“立言”为目的。随后,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掀起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以《知新報》、《国闻报》、《湘学新报》和《湘报》等政论报纸影响最大。④可见中国报纸,在发展之初,便以独家观点见长。在新媒介如此发达的今天,报纸也许是时候回归自己的“独家观点”功能了。
目前各大报社,都非常重视评论,绝大多数报纸都把A2版的重要位置留给了评论。在湖南的报纸中,无论是《潇湘晨报》的“湘江评论”、《三湘都市报》的“华声评论”、《长沙晚报》的“时评”,都把评论版放在A2、A3版,不但刊发一些本报评论员撰写的文章,还刊登一些特约评论员以及读者的来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全国范围内,各大报社也特别重视评论栏目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报纸的言论成为了报纸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中都市报开设言论版的热情最高,甚至很多报纸把开设言论版作为向主流大报进军的重要标志。⑤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各大报纸的评论功能还处在初级阶段。首先表现在报纸评论的版面上,很多报纸评论都局限在一两个版面,有的报社,甚至给评论只安排了半个版面,在规模上,评论远不及其他商业信息。在质量上,很多评论内容流于形式,没有抓住广大观众的核心需求,很多报社的评论做得很单薄,往往就是几个固定供稿人发表文章,不能调动广大读者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报纸评论要实现自我改造,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报纸评论与网络评论的良性互动;针对互联网的匿名性、无序性和把关的薄弱,寻求报纸评论发展新的突破,形成有特色的“观点”栏目,走品牌化经营之路。
结语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报纸的发展思路,可能还有很多种。反思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印刷报纸曾经做出的一系列反应,比如为了弥补可听性,而造就的“有声报纸”;为了弥补可看性,而造就的“3D报纸”,追求海量信息而发明的二维码,这些措施无一例外的没有挽回印刷报纸下滑的颓势。笔者认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印刷报纸只有认真审视自身的优势与长处,调整自己的定位,不断创新,才能找到新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①范东升:《拯救报纸》[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②③韩自贤、侯鑫辉,《从“厚报”到“厚新闻”——浅谈网络时代都市类报纸的增值传播》[J].《采写编》,2011(6)
④方汉奇、丁淦林等:《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⑤邬粉粉,《都市报评论发展的现状分析与趋势探讨》[J].《今传媒》,2013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