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讨论是一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摆脱了教师的“一言谈”。但是,目前中学课堂中存在的“伪讨论”严重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该切实注意几个问题,以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伪讨论”; 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003-001
课堂讨论,是现在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摆脱了教师的“一言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共同发展,使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某些课堂上,“讨论”却成了最糊弄人、最没有价值的“摆设”。
其一表现为讨论的形式化。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者是为了体现新课程“课堂互动”的理念,根本不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每堂课总是要搬出“讨论”这一环节,一堂课弄很多问题讨论。课堂上教师一宣布问题,学生便匆忙行动,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可仔细一听,这热闹的课堂讨论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大多数学生“各自为政”,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干脆天南地北东拉西扯,高谈阔论,说了许多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这种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的做法,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其结果只能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其二表现为讨论的随意性。老师在四十五分钟里,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就必须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于是,讨论成了教师调节教学时间的工具。在其他教学环节时间吃紧的时候,教师就会采取“短、平、快”的方式,学生刚刚进入讨论的角色,思维尚未充分碰撞、激活,就指挥学生草草收场;而在教学时间宽裕的情况下,教师就会让学生进行所谓的“深入讨论”。教师很随意的设置一些话题抛给学生自己讨论后,就在一旁捧场听,以至讨论的内容跑到话题之外去了,教师也不加以引导,看似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其实讨论的实效性很差,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没有太大帮助,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其三表现为讨论的虚假性。很多教师的着眼点是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是怎样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只考虑怎样用学生的嘴来说出教师心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有时教师为了顺利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怕学生把问题岔开,往往会预先设好圈套诱导学生,甚至情急之下,帮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缺乏自己的思想,更严重的是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其四表现为讨论模式的单一化。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课堂讨论这一教学环节似乎只是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有两人一组的,或是前后左右的四人小组,甚至在一些公开课上有按教师授意围坐的5-6人的小组,但不管人数多少、位置如何编排,始终没有跳出“生生讨论”的圈子,看不到师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讨论的教学环节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讨论话题
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课堂讨论,即使需要进行课堂讨论,也应精心安排,有所取舍。选择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境,有一定的探讨性、争议性。要做到这点,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文本,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握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接受能力,把握问题的难易度,要让不同层面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对于那些简单易懂、一目了然的问题以及难度过大、讨论无果的问题,就不适宜让学生讨论。
二、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间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由于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讨论交流时间要充分,但不能过于频繁,过于频繁就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思考、体会和感悟,在还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时,教师就来个“紧急刹车”,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只有经过了思考这一环节,学生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讨论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三、选择合适的课堂讨论方式
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小组式讨论,但应该注意分组的情况,要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讨论后可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可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模式单调的局面,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当然课堂讨论的形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生生之间的讨论。在突出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不能失去自我,对于那些难度较大,或者是一些教学的重点,可以选择师生之间的讨论,教师可以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有的放矢的加以引导。
四、要重视及时的评价
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要及时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对一些错误见解要选择适当语言加以排除。当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时,要提醒学生及时回到讨论主题上,避免课堂讨论变成“聊天室”。
课堂讨论是一门艺术,如何使用得当,怎样有效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还须全体同仁不断探讨与研究。相信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一定能使教师在讨论中提升教学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中得到滋养。
关键词:课堂“伪讨论”; 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003-001
课堂讨论,是现在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摆脱了教师的“一言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共同发展,使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某些课堂上,“讨论”却成了最糊弄人、最没有价值的“摆设”。
其一表现为讨论的形式化。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者是为了体现新课程“课堂互动”的理念,根本不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每堂课总是要搬出“讨论”这一环节,一堂课弄很多问题讨论。课堂上教师一宣布问题,学生便匆忙行动,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可仔细一听,这热闹的课堂讨论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大多数学生“各自为政”,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干脆天南地北东拉西扯,高谈阔论,说了许多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这种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的做法,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其结果只能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其二表现为讨论的随意性。老师在四十五分钟里,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就必须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于是,讨论成了教师调节教学时间的工具。在其他教学环节时间吃紧的时候,教师就会采取“短、平、快”的方式,学生刚刚进入讨论的角色,思维尚未充分碰撞、激活,就指挥学生草草收场;而在教学时间宽裕的情况下,教师就会让学生进行所谓的“深入讨论”。教师很随意的设置一些话题抛给学生自己讨论后,就在一旁捧场听,以至讨论的内容跑到话题之外去了,教师也不加以引导,看似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其实讨论的实效性很差,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没有太大帮助,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其三表现为讨论的虚假性。很多教师的着眼点是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是怎样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只考虑怎样用学生的嘴来说出教师心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有时教师为了顺利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怕学生把问题岔开,往往会预先设好圈套诱导学生,甚至情急之下,帮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缺乏自己的思想,更严重的是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其四表现为讨论模式的单一化。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课堂讨论这一教学环节似乎只是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有两人一组的,或是前后左右的四人小组,甚至在一些公开课上有按教师授意围坐的5-6人的小组,但不管人数多少、位置如何编排,始终没有跳出“生生讨论”的圈子,看不到师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讨论的教学环节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讨论话题
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课堂讨论,即使需要进行课堂讨论,也应精心安排,有所取舍。选择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境,有一定的探讨性、争议性。要做到这点,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文本,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握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接受能力,把握问题的难易度,要让不同层面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对于那些简单易懂、一目了然的问题以及难度过大、讨论无果的问题,就不适宜让学生讨论。
二、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间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由于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讨论交流时间要充分,但不能过于频繁,过于频繁就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思考、体会和感悟,在还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时,教师就来个“紧急刹车”,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只有经过了思考这一环节,学生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讨论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三、选择合适的课堂讨论方式
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小组式讨论,但应该注意分组的情况,要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讨论后可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可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模式单调的局面,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当然课堂讨论的形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生生之间的讨论。在突出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不能失去自我,对于那些难度较大,或者是一些教学的重点,可以选择师生之间的讨论,教师可以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有的放矢的加以引导。
四、要重视及时的评价
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要及时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对一些错误见解要选择适当语言加以排除。当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时,要提醒学生及时回到讨论主题上,避免课堂讨论变成“聊天室”。
课堂讨论是一门艺术,如何使用得当,怎样有效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还须全体同仁不断探讨与研究。相信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一定能使教师在讨论中提升教学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中得到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