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新课程情感目标的教学实施

来源 :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题
  教育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人本教育,即把知识掌握、操作训练等功利化目标淡化,而着重强化学生的思维、情感与技能。我们需要培养出富有情感、技能创新的人,而非教条的机器。本期《热点解码》即从情感领域出发,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本教育进行探析,以期引起更多的相关讨论。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等方面。情感领域目标即对应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培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下面就谈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情感领域目标的教学实施策略。
  
  情感领域目标的重要性
  
  “情感领域”一词最早是1956年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一书中提出来的,主要涉及个人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方面。
  社会需要我们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培养,因为情感素质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直接反映。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就要把人的道德培养放在首位。不少教学论著中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调动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强调把教材中的情感发掘出来,使学生体验并内化;强调课堂教学目标中应包括情感目标,包括学生对己、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与丰富,以及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并必须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这些方面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些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加强情感领域目标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情感领域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需求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目标分析、内容分析、策略选择、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和需求分析直接对学习者特征、目标、内容、策略选择、学习环境加以调整和修改,使整个情感教育处于一个丰富而又灵活的过程中。具体的教学方法有直接方法,为教学中专门设计活动策略,如角色扮演、技能练习等;间接方法是与有计划的学习输出有关的干预活动,但不一定是课堂活动。
  
  信息技术新课程情感领域目标的教学实施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关注的目标之一,如何实现情感领域目标是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师需积极探索与实践的课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应将情感学习认为是认知学习的副产品,而应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设立情感领域目标,将情感领域的内容与认知领域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本人从教学实践层面对如下可实施的策略进行探索。
  1.创设情境,营造情感氛围
  好的情感活动教学情境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及内化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感活动丰富的教学情境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情境是引起人的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情境。例如,在讲到信息价值的判断这个内容时,可以创设情境:要买电子辞典,大家可通过几种渠道获得有关电子辞典的信息,一是电视上的广告,二是买过电子辞典的同学的介绍,三是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我们该怎么判断这些信息呢?因而逐步引出该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权威性、时效性、适用性等方面的判断。
  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营造一种和谐、富于情感活动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信息道德这一内容时,以一幅题为“在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著名漫画为例,组织学生讨论:网络中的匿名化活动带来哪些新的伦理问题?匿名化本质提高了平等和话语权,但是也带来了问题。由此要注意个人自身的修养,做到尊重他人、爱护集体。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建立师生、生生平等民主的关系,营造积极竞争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自由交往的课堂空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2.与实际生活结合,提升情感价值
  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富有情感价值的生活素材走进课堂,情感领域目标教育就会有无限的创新空间。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情感要素,积极发现一些生活经验在实现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沟通方面的价值意义。例如,在讲解信息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不仅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信息以及信息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学生如何积极面对与处理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3.开展课外研究活动,拓展情感领域
  采用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拓展课堂。在搞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积极地开展课外活动。信息技术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征非常明显,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明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义。例如,采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制作“可爱的家乡”、“保护水资源”等主题的作品。要求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确定主题、规划内容、选择媒体、策划创意、设计信息呈现方式,完成作品,并且在班级或年级内展示,相互交流、共同欣赏。这样的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可以很好地实现技术操作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的目标: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热爱家乡,并且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意志与毅力、广泛的兴趣与爱好、独立人格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因此,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利用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以及信息技术课外活动。
  4.言传身教,促进情感教育
  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及水平状态等。教师要把自己的个体生命价值追求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于教学工作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果成为教师自身的素质追求,那么,信息技术教学必然会被赋予丰富的情感色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展现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品质,以此感染与影响学生。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人生感悟、道德感等情感因素不断融入教学专业活动中,让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充满生命关怀、人生顿悟、心灵启迪,从而最大程度地陶冶学生心灵、激荡学生情感、引导及内化学生的态度价值观。
其他文献
在水天一色的泸沽湖畔,欣赏着碧波荡漾,小船摇曳。时而和摩梭族的朋友尽情高歌,时而在弯道和泥泞的旅途中畅享驾驶乐趣。这一切都要得自于新福特翼虎,一位羽翼更丰的可靠伙伴。
“信息”是信息技术课的核心和基本概念,它无处不在,我们时刻感受着它。但正应了那句老话,越是熟悉的事物,越难以给出统一的定义。“信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尽管人们时时处处接触信息,用到信息,但是究竟什么是信息,却很难有一个十分确切而又简明的说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信息提出了各种定义和说法,但是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浙教版教材第2页)“关于‘信息’,目前还没有一种被各方面都
加满油,雷克萨斯NX 300h的续航里程一般都会达到八九百公里,但是光看行车电脑的计算肯定不准。我们行驶到高速公路上,车速保持在100km/h巡航,此时车辆在汽油发动机和电动系统叠加
阐述了粮食安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领域存在的威胁因素,最后提出了涉粮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