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这是最基本的写作要求。而要真实地体验生活最根本的一步是观察。只有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才能透过生活的现象洞察和挖掘生活的内涵,写出富有真情实感、内容丰富的文章。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拥有源头活水,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1.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要让学生养成独立的观察能力,就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如比较观察法、远近观察法、动静观察法、总分观察法、顺序观察法、移步观察法、定点观察法、联系观察法、换元观察法、特征观察法、异时观察法等。然后结合课文教学和实际观察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观察演练,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这些方法的认识与把握。
2.观察要与思考结合起来。如果对客观事物仅做观察,对内心感受放任自流,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例如观察一棵树,如果用心观察与感受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活动:为什么树枝有对生的、互生的,也有呈放射状向四周伸出的?为什么枝叶多长在树干上部?为什么树叶一般是绿色的,而有的却是黄的或红的?为什么树叶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阔叶的,有针叶的?……像这样用心的观察与感受,就会观察得越来越细,思考得越来越深,感受也越来越活跃。
3.观察要展开联想和想象。联想与想象是写文章是否形象生动的保证。在观察中一般采用再造想象,即依据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就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二、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1.训练要有梯度。从观察范围来说,要从校内到校外,如学校的花草树木、同学、教师、仪器设备等到社会上的人、事、物,如行人、店铺、公园等。从观察的对象来说,从个体到群体,如从一个人的外表、气质、神态到多个人的活动场面。从观察的状态来说,从静态到动态,如观察丰收的田野、初冬或雪后的原野、百货商场、语音室等到观察日出、动植物生长过程、小实验、运动会等。
2.训练要有目的性。儿童感知觉的显著特点是无意性、情绪性和笼统性。未经过训练的低年级小学生在观察时,往往注意力不集中,看看这又看看那,而且很容易受不相干事物的干扰,忘记了观察目的。这时教师可直接提出问题,如:“小乌龟长得什么样子?”“下雨前天空有什么变化?”“柳树一般长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可以是较为概括的,也可以是较为细致的,应该根据具体的观察内容和儿童的年龄特点来提出。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能保证观察的有效性。
3.训练要注意科学性。观察方法训练之一是要使学生学会比较、求异同,从而抓住事物特征,提高观察力。受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不同阶段的学生比较异同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这一方法的运用重在求“同”,找出同伴事物的相似性。比如,学生对蚂蚁发生兴趣时,可以引导他们仔细观看蚂蚁的形状、体态,找出图片“放大”了看看小螞蚁的结构。然后,让他们想一想,长得像蚂蚁、头上有触角、有好多条脚的昆虫还有哪些?学生可能会提出蜘蛛、蜻蜓、苍蝇、蚊子等等。这时由于探究的好奇心理,学生观察的兴趣可能会大大增强,寻找实物或图片,发现有的的确有触角,有的短而小甚至没有,有的有翅膀,有的有甲壳(如瓢虫),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发现昆虫家族的许多“秘密”,进一步观察和比较的积极性自觉产生。随着“相同点”的增加,学生会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事物间的不同,而到了三、四年级,观察力有了长足进步时,就可重点引导其找出同伴事物间的差异,并分析其间的关系。 这些求同找异的活动,既是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训练和培养,也是早期科学实验、发明创造的萌芽。因此,在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时还应注意科学的方法。
三、训练观察与写作相结合
观察是写作的前提,写作依赖于观察,但如果不把观察过的事物及时记录下来,那必会成为过眼烟云,无济于作文水平的提高。茅盾说过:“我们在开始写作的时候,就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稿簿。无论走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地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所以,教师应抓住适当的契机,指导学生用日记、周记、书信等多种形式把观察所得及时写下来。
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和观察片断,要先从一物一景一人的单项训练开始,如写一件器物,一件工艺品,或写山水日月等自然景观,也可以写班上同学的肖像素描,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准确捕捉,简洁表现。然后,渐次过渡到写多物多景多人的综合训练,如写一个商场,一所剧院,一座新型建筑,一个群体场面,或春游、秋游,校园景观等。训练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稳健地向前推进,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追求立竿见影的速成效应。应该鼓励学生勤于练习,持之以恒,这样日积月累,拾级而上,材料日渐其多,笔墨日渐纯熟,思路日渐洒脱,才能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观察与练习的效益和作用,提高写作的兴趣和热情,逐步进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自由王国。
总之,作文始于观察,观察要学会方法。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观察,才能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出敏锐的洞察力,才能为我们写好作文开辟广阔的天地。
一、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1.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要让学生养成独立的观察能力,就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如比较观察法、远近观察法、动静观察法、总分观察法、顺序观察法、移步观察法、定点观察法、联系观察法、换元观察法、特征观察法、异时观察法等。然后结合课文教学和实际观察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观察演练,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这些方法的认识与把握。
2.观察要与思考结合起来。如果对客观事物仅做观察,对内心感受放任自流,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例如观察一棵树,如果用心观察与感受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活动:为什么树枝有对生的、互生的,也有呈放射状向四周伸出的?为什么枝叶多长在树干上部?为什么树叶一般是绿色的,而有的却是黄的或红的?为什么树叶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阔叶的,有针叶的?……像这样用心的观察与感受,就会观察得越来越细,思考得越来越深,感受也越来越活跃。
3.观察要展开联想和想象。联想与想象是写文章是否形象生动的保证。在观察中一般采用再造想象,即依据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就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二、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1.训练要有梯度。从观察范围来说,要从校内到校外,如学校的花草树木、同学、教师、仪器设备等到社会上的人、事、物,如行人、店铺、公园等。从观察的对象来说,从个体到群体,如从一个人的外表、气质、神态到多个人的活动场面。从观察的状态来说,从静态到动态,如观察丰收的田野、初冬或雪后的原野、百货商场、语音室等到观察日出、动植物生长过程、小实验、运动会等。
2.训练要有目的性。儿童感知觉的显著特点是无意性、情绪性和笼统性。未经过训练的低年级小学生在观察时,往往注意力不集中,看看这又看看那,而且很容易受不相干事物的干扰,忘记了观察目的。这时教师可直接提出问题,如:“小乌龟长得什么样子?”“下雨前天空有什么变化?”“柳树一般长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可以是较为概括的,也可以是较为细致的,应该根据具体的观察内容和儿童的年龄特点来提出。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能保证观察的有效性。
3.训练要注意科学性。观察方法训练之一是要使学生学会比较、求异同,从而抓住事物特征,提高观察力。受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不同阶段的学生比较异同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这一方法的运用重在求“同”,找出同伴事物的相似性。比如,学生对蚂蚁发生兴趣时,可以引导他们仔细观看蚂蚁的形状、体态,找出图片“放大”了看看小螞蚁的结构。然后,让他们想一想,长得像蚂蚁、头上有触角、有好多条脚的昆虫还有哪些?学生可能会提出蜘蛛、蜻蜓、苍蝇、蚊子等等。这时由于探究的好奇心理,学生观察的兴趣可能会大大增强,寻找实物或图片,发现有的的确有触角,有的短而小甚至没有,有的有翅膀,有的有甲壳(如瓢虫),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发现昆虫家族的许多“秘密”,进一步观察和比较的积极性自觉产生。随着“相同点”的增加,学生会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事物间的不同,而到了三、四年级,观察力有了长足进步时,就可重点引导其找出同伴事物间的差异,并分析其间的关系。 这些求同找异的活动,既是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训练和培养,也是早期科学实验、发明创造的萌芽。因此,在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时还应注意科学的方法。
三、训练观察与写作相结合
观察是写作的前提,写作依赖于观察,但如果不把观察过的事物及时记录下来,那必会成为过眼烟云,无济于作文水平的提高。茅盾说过:“我们在开始写作的时候,就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稿簿。无论走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地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所以,教师应抓住适当的契机,指导学生用日记、周记、书信等多种形式把观察所得及时写下来。
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和观察片断,要先从一物一景一人的单项训练开始,如写一件器物,一件工艺品,或写山水日月等自然景观,也可以写班上同学的肖像素描,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准确捕捉,简洁表现。然后,渐次过渡到写多物多景多人的综合训练,如写一个商场,一所剧院,一座新型建筑,一个群体场面,或春游、秋游,校园景观等。训练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稳健地向前推进,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追求立竿见影的速成效应。应该鼓励学生勤于练习,持之以恒,这样日积月累,拾级而上,材料日渐其多,笔墨日渐纯熟,思路日渐洒脱,才能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观察与练习的效益和作用,提高写作的兴趣和热情,逐步进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自由王国。
总之,作文始于观察,观察要学会方法。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观察,才能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出敏锐的洞察力,才能为我们写好作文开辟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