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随心生,寓情于曲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dehu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是音乐表现的内容,音乐是情感表达的形式,这种丰富表现来源于原始创作者。创作者通过自己的认知或某一时段的经历所产生的“情”进行音乐创造,于是产生了音乐艺术。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创作者对其赋予的内涵,只有当听众真正理解其中之“情”,才能更好地与演奏者一起进入音乐。
  【关键词】作品背景;“情”;二度创作
  艺术的核心是“美”,“美”的核心是“情”,音乐是长于“情”的艺术。音乐的功能是抒情性。“情”包括情、情绪、情操、感情等概念以及气愤、悲哀、喜悦等现象。它是人类心灵世界中一个最为复杂、最为神秘的领域。两千多年前,《乐记》就已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也在他的《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感情的表现,认为只有感情才是音乐要占为己有的领域。初识一首乐曲时,首先要客观的分析作品结构,然后严格地按照谱面旋律及其标记进行试奏,接着通过练习使演奏进入熟练状态,熟练掌握乐曲之后就可以根据作曲者的创作意图,对乐曲进行“二度创作”,从而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说要想处理好一首乐曲我们必须了解作曲家创作的背景,体会他的创作思想。作曲家产生的创作灵感,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经验。他们运用丰富的作曲手法创作出的乐曲,蕴含着他们内心的情感。我们常常可以在众多音乐作品中发现,不同的作曲家在同一时代,表达同一题材或同一类型的情感,音乐表现内容会千差万别。原因就在于不同作曲家所处的地区、民族、身份以及经历的各不相同。华彦钧与刘天华两位是处于同一时代的二胡艺术杰出代表,对二胡等民间乐器地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由于出身背景、生活境遇的不同,他们有各自的技巧和风格,创造出的作品所包含的深意也相差甚远。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他们的作品,了解二位大师的身世、经历以及作品的创作由来是很有意义的。
  一、“情”的根源
  (一)人生经历
  阿炳自幼进入雷尊殿当小道士,从小在公众场合受到挖苦打击,跟随其父华清和(道号华雪梅)学艺,吹拉弹唱无所不能。十七、八岁就成了全无锡闻名的“小天师”。然而三十岁左右时的眼疾使他告别了道场,沦为街头艺人,成了社会最底层的人。在那个国乐倍受冷落的年代,民间艺人生活十分凄凉。但他骨气凌傲,从不主动乞讨。就是在这种困境下,《二泉映月》、《听松》等乐曲诞生了。等到为其录音时他已是病入膏肓。多年不曾碰琴的他用借来的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其中《二泉映月》,使二胡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
  刘天华出身于小资产阶级,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受西方音乐的影响,走了一条兼容中西的道路。他是让民间的二胡教学走向大学讲台的第一人。当时是一个崇拜洋号洋乐的年代,二胡是完全被人们瞧不上的乐器。那時的二胡也只是为地方戏曲、小调的伴奏乐器。然而刘天华放弃了在家乡教授琵琶、二胡的丰厚收入,受邀到北大教授二胡。在这种崇尚西乐贬乏民乐的时代,刘天华创作了经典的十首二胡名曲,如《良宵》、《光明行》等。刘天华拓展了二胡的发展空间,十大名曲开启了二胡的一个崭新年代。
  (二)艺术特色
  华彦钧与刘天华从小都生长在江南一带,受到江南吴越文化、生活习俗的影响与熏陶,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有积淀,因此在作品中流露出浓郁的、质朴的、典型的民族特色。生活在一个崇洋乐、弃国乐最低潮的年代,他们都对音乐付出了毕生精力,“苦难”成为了他们最好的老师与创作源泉。
  刘天华的处境要比阿炳好得多,尽管几经周折但每月有固定的收入。他是大学的教授,他的作品除了反映疾苦、悲愤以外,更多的是《良宵》、《空山鸟语》等较为欢快且充满希望之作。阿炳是民间艺人,他在道观和民间文化中获益,走的是一条土生土长的民间道路,他作品都是底层民间生活的写照,欢快、愉悦之作甚少。但是阳春白雪同样在艺术殿堂熠熠生辉。
  (三)艺术表现
  (1)弓法上:阿炳的弓法,一字一弓居多,因而音量丰满。之所以如此,与他在室外演奏有关。阿炳创作出了民间特有的浪弓。刘天华对弓法也作了比较严密的规定。他的作品弓法上采用了小提琴一弓多音等手法,这种手法常出现在表达苦闷之情。(2)指法上:阿炳多用的是一指多音,如《听松》的引子等。更为显著的是滑音的处理,阿炳的滑音硬而快,显出骨气与抗争。而演奏颤音时,阿炳是以指尖震动二胡弦,同时改变二胡弓的用力方法,这是他自己独创的演奏方法;刘天华则是采用一音多指,如《空山鸟语》中的轮指,他的滑音委婉,小提琴演奏技法痕迹很重。(3)按弦上:阿炳按弦的方法是民间广泛使用的以指腹、指关节触弦的方法。刘天华则是把小提琴用指尖触弦的演奏方法应用到二胡上,并获得了圆满的成功。(4)定弦法上:阿炳的二胡弓是软弓,弦用老弦和中弦,调弦是内弦g~b,外弦d~f,与现在一般的内弦d,外弦a相比,约低3~5度。刘天华使用的调弦法是以内弦d、外弦a为基础,增加使用把位,扩大了二胡的音域。
  二、“情”的表达
  (一)华彦钧作品赏析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最杰出的一部作品。是一首抒发作者情感的乐曲,主要表现了阿炳的心路历程。其中第一句引子就像一个人的长叹,这样的叹息声,让人们感受到因为生活艰辛而发出的感慨。若听者了解阿炳的身世,则可从乐曲的旋律体会到心灵上强有力的震撼。正如乔建中曾说过的一句话:“任何一件流传了几百年,上千年的民族乐器,一定有它独特的文化精神。同样,每一个精于乐器演奏并有特殊生命历程的传人,也一定有他独特的精神气质。”①该乐曲的引子虽然只有一个乐句,但在所有民族音乐作品里面,可以算得上是最精彩的引子(动机)之一,继短小的引子以后,旋律呈微波型的旋律线,好像静靠在泉边回忆往昔。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但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的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乐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其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了充分地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较弱发展到特强。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力度有变,忽强忽弱,扣人心弦。这首作品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音乐非常伟大的一部经典之作。   (二)刘天华作品赏析
  《月夜》是刘天华先生于1918年8月创作,1924年定稿的作品,当时的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刘先生有着固定的职业、稳定的收人、温馨的家庭,因此可以安排出练琴与创作的时间,能从乐曲中体会到生活的惬意。这是一首由极慢板、慢板、快板三段组成的三段体曲式结构作品。以正五声为旋律骨干音并加入变宫的六声宫调式,通过对江南美好夜晚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是二胡作品中借景抒情的佳作。乐曲中,表现技法相当丰富,特别是左手技巧的运用。乐曲一开始频繁运用左手滑音,使乐曲旋律连绵优美,优雅怡然,向听众呈现出江南水乡之韵味,有种月下独木泛舟之感;剔透空旷的泛音演奏,好像宁静的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在俏皮地眨眼睛,圆滑的垫指滑音则让人感受到甜润的江南气息。在第二乐段中,主要采用音区上的不断变化,表现出情绪上的起伏伤感-柔和-激动-平静;最后一段的快速乐段多次采用了大滑音演奏,展现了一种轻松、宁静、享受之感。因此《月夜》被誉为“东方小夜曲”。演奏者在演奏此作品前,必须对该乐曲进行研究与分析才能将作品的音乐审美价值、民族文化底蕴等表达得淋漓尽致。对刘天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能引发我们对二胡艺术发展的思考。正如他的女儿刘育和所说:“他(指刘天华先生)所创作的乐曲都是自身的感受,忠实的表达了他在那个年代的忧国忧民之痛苦,以及奋斗的决心和希望,完全发自内心。”②
  三、情的升华、衍生、延伸
  《二泉映月》与《月夜》分别是华彦钧与刘天华心情的写照。前者是诉说华彦钧的坎坷命运,感人的旋律中包含着自忍自强、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而后者则是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创作方式,生动的描写了江南地区的夏夜的美景,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所感到的沁人心脾的愉悦之情。由此可见,演奏者在演奏乐曲之前,一定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为准确体验乐曲的创作情感做好准备。将表演者之“情”融入演奏作品中。音乐表演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二胡演奏也不例外。乐谱是记录音乐的符号。当作曲家把自己丰富的内心活动和乐思以乐谱形式记录下来时,只是把声音表象的某些方面确定下来,而大量的信息都被隐埋在符号之中。无论记谱完善与否,都不可能把一部音乐作品的生命容纳进去。所以,作为一名演奏者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了解创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再借助头脑中生动的、具体的、丰富的艺术想象,把自己从生活中观察和体验得来的感性印象储存在自己的“情感记忆中”,并在演奏相應的乐曲时将他们加以调动。第二,音乐表演艺术中“情”的投入是发自肺腑的,二度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应当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第三,二度创作中形象思维和情感投入都要准确把握分寸和尺度,要把情感这种抽象的、感性的东西与音乐作品理性的结合起来。
  二胡演奏一方面要准确地实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另一方面又要充分体现二胡演奏者深厚的音乐涵养和艺术个性。现在的二胡乐曲对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二胡演奏艺术的提高,绝不是单纯的把炫技性的高难度小提琴曲移植、改编,二胡有它本身所特有的韵味和民族气息。在创作和演奏乐曲时只有充分了解了作者经历和作品背景并在演奏时做到发自肺腑的全“情”投入,这种独有的民族韵味和气息才能展现在人们面前,才能算得上是优秀地创作或演奏。而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些,需要人们不断地摸索和研究。
  注释:
  ①乔建中.感天动地的生命绝唱[J].中国音乐学.2003(4)
  ②刘育和.《刘天华全集》前言[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3):22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04
  [2]蔡际洲.民族音乐学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徐士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M].南海出版公司,1997
  [4]高琳.二胡名曲演奏艺术[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5]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6]赵寒阳.论二胡演奏中的意境[J].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时期,时代对舞蹈编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对舞蹈的审美要求也在随之提高。对于舞蹈编导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舞蹈编导要适应新时期的时代要求,不斷提高自己的编导能力。  【关键词】舞蹈编导;新时期;时代要求  新时期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审美观,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舞蹈编导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编导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观,提高自己的文化
期刊
【摘 要】历史街区是留存至今一代又一代先民勤奋与智慧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髓,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保护资源。历史街区承载和凝聚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并且还包括不同年代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社会文化、地域文化等,是城市文化遗产重要承载物。本文从襄阳古治新街的开发为例,进行了现状调查与地方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研究,论述了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好历史街区,是保护和延续传统文化、城市特色的重要内容,并进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重视。现代舞作为一种能够通过强烈的肢体动作反映舞者思想与心理特征的舞种,对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和思想深化有着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对当今中国现代舞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现代舞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创新策略。  【关键词】中国现代舞;趋势;发展;策略  一、中国现代舞的起源及发展趋势  现代舞的发展最开始是从德国和美国开始的,现代舞,
期刊
【摘 要】在舞蹈的创作当中,舞蹈编导的道德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编导创作的舞蹈作品能不能使观众感受到真、善、美的心灵启迪,能不能将观众内心的真实感受激发出来,能给观众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都与舞蹈编导的道德素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舞蹈编导创作的根本就是其自身的道德素养。本文针对舞蹈编导的道德素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舞蹈编导;道德素养;创作  作为一种最早创
期刊
【摘 要】声乐艺术会受到心理学、物理学和生理学的影响,声乐艺术心理学对于声乐表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要积极运用声乐艺术心理学,对自己的演唱进行调整,发挥最佳状态。本文对声乐艺术心理学中对声乐表演造成重要影响的几个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运用声乐艺术心理学来进行声乐表演,希望能够为声乐表演者提供一些表演借鉴。  【关键词】声乐艺术心理学;声乐表演;心理因素 
期刊
【摘 要】文章介绍了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让人们从风格上直观的了解维族舞蹈。介绍了维族舞蹈的表演特征,这也是全文最重要的部分,维族舞蹈的种类繁多,舞蹈形式也有一定的区别,本文通过列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维族舞蹈形式让人们更加了解维族舞。  【关键词】风格特征;表演特征;呼吸节奏  一、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盛大的节日以及在结婚的时候总要用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来表
期刊
【摘 要】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而歌者是传达音乐情感艺术的重要载体,歌者要想将一首歌曲表现好,不仅需要一幅好嗓子,还需要有良好的表现技巧,合理安排情绪,如果演唱伤感情歌,可以让观众为之落泪,如果演唱比较动感的劲曲,则可以让观众为之疯狂,也就是说歌者需要有极其优秀的舞台表现力。文章从歌者的心理素质、音乐修养、演唱技巧等几方面,分析了如何提高歌者的舞台表现力。  【关键词】歌者;舞台表现力  前言  歌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从对音响与钢琴、作品创作与钢琴以及合唱与钢琴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从而找出合唱中钢琴演奏所产生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合唱表演;音响效果;整体性;策略  一、现代合唱表演中钢琴演奏凸显的问题  钢琴演奏一直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表演艺术,其对于音色和曲目诠释的精确性、灵活性以及精细水准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钢琴表演艺术独特的一面。在现有的合唱团体中,由于表演者对于钢
期刊
【摘 要】“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间观《霓裳羽衣》舞后的赞赏。唐代,这个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荣鼎盛的时代也是成就了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第三个高峰期的时代。唐代的舞蹈教育随着朝代的高度发展呈现出严谨、规范、普及的教育特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唐代;舞蹈教育;《霓裳羽衣》;编排;结构;意境  本文通过古代舞蹈教育通史的学习,抓住一个兴趣点结合自己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明末肖像画家曾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作品技法的分析以及中西传统肖像画表现技法的比较,在国内外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客观、深入地分析了他如何在坚守本民族艺术特色的同时巧妙地借鉴利用西方的明暗法,从而给我们国画工作者的创作之路带来启示。  【关键词】曾鲸;肖像画;明暗法;凹凸结构  曾鲸(1564~1647)是我国明末著名的肖像画家,他以其独特、精湛的技艺从当时萎靡不振的肖像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