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子,原名查海生,是很多人喜欢和佩服的当代诗人之一。他的诗既有对祖国的真挚的热爱,也有自身纯净且不屈的精神写照。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对于海子诗歌的研究大多是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对其诗歌蕴含的内在主题进行解析,很少有研究是从诗歌文本出发来探究的。因此本文将运用新批评派代表人物艾伦·退特的“张力说”,从诗歌语言的“外延”和“内涵”两个层面对海子的两篇诗歌文本——《亚洲铜》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进行解析,以期彰显诗歌本身的意义,发掘属于诗歌本身的魅力。
关键词:海子;“张力”;亚洲铜;幸福
海子,原名查海生,当代青年诗人。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1984年第一次使用笔名“海子”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在1982至1989不到7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作品,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在他短暂的生命中,《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相继出版。作为一个抒情诗人,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在他的诗中表达了他一生的热爱和痛惜,其中有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也有对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很多人喜欢海子的诗,认为其中有海子对祖国的热爱,有海子纯净心灵的展现,但主要是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对海子诗歌的研究。在此笔者不禁好奇:如果不考虑海子本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因素,而是回归诗歌本身,海子的诗歌又会呈现哪种面貌呢?在此,笔者将以《亚洲铜》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运用新批评理论家艾伦·退特的“张力”说来对海子的诗歌进行分析。
新批评派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并于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衰落。新批评是一种微观实践的语义学批评,关注点不在作者,不在读者,而在于诗歌本身。它认为,在剥离了外界因素的遮蔽之后,诗歌就只剩文本本身了。因此新批评主义者对诗歌的分析实际上就成了对诗歌文本的分析。针对文本的分析,新批评主义提出了细读法,张力说由此产生。“张力”说最早由美国学者艾伦·退特在1937年《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指出,“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的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我所能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不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意: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意都是贯通一气的。”①在退特的“张力“理论中,诗歌是由“外延”和“内涵”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外延”是指词语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内涵”是指词语的比喻意义、感情色彩或联想意义等。他的“张力论”有三层涵义:一是诗歌的“张力”是外延和内涵的统一;二是诗歌外延和内涵的意义是无穷无尽的;三是诗歌每一层的比喻意义都不与字面意义发生冲突。退特“张力”说主要针对古典主义过分强调外延而忽视诗歌内涵,浪漫主义过分注重内涵而忽视诗歌外延这两种不同错误倾向而提出,要求诗歌既要倚重内涵,又要倚重外延,诗应该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而这也是退特对好诗的评价标准。
一、《亚洲铜》蕴含的“张力”分析
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爱怀疑和爱飞翔的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漠上的白鞋子/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们吧
亚洲铜,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1984.10
《亚洲铜》是海子在1984年创作的第一首诗,诗歌的“张力”在“亚洲铜”这一中心意象上得到实现。笔者将从诗歌的每一节入手,围绕“亚洲铜”一词的外延意义以及其蕴含的多重内涵意义,对本诗的内在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诗的第一节通过追溯一代代家族成员的埋葬之地,来传达“亚洲铜”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在这一节中,“亚洲铜”的外延意义下,蕴含着两层内涵意义。第一,“亚洲铜”传达着空间意义上对亚洲(东方)黄土地的指涉。“铜”的外延意义是人类最早冶炼并用于铸造工具的金属,其颜色和质地与土地相类似,此外诗的第一句又提到“亚洲”这个与西方相对的空间概念,因此“亚洲铜”从空间概念上,传达着对属于东方的中国黄土地的指涉;第二,“亚洲铜”传达着时间意义上对家族一代代深埋于土地的指涉。铜作为矿藏深埋于地下,诗的第二句从时间概念出发写从祖父到父亲到我这一家族都要“死在这里”,乡土是家族成员埋葬之地,暗含着“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和人的根在土地的本质,因此“亚洲铜”深埋地下对家族深埋地下的指涉。
诗的第二节将视野从家族转向大自然,呈现了“鸟”、“海水”、“青草”等一系列意象,来传达“亚洲铜”的主人是“青草”这一意义。在这一节中,“亚洲铜”的外延意义下呈现出两层内涵意义。第一,“亚洲铜”传达着对中国黄土地生机勃勃的指涉。在这里“鸟”指涉自由;“海水”指涉宽阔包容;“青草”指涉渺小但坚韧自足的生命。从总体看,鸟在飞翔,海水在涌動,青草、野花遍地生长,暗示着自然界生命的涌动。但亚洲铜的内涵并不在此。诗的最后一句的 “却”字表达了只有青草是“亚洲铜”(黄土地)的主人的含意,因此这一方面暗指了“青草”作为黄土地的主人区别于“鸟”和“海水”的特征,另一方面视“青草”为黄土地的主人,用拟人的手法,也暗示了黄土地顽强的生命力;第二,“亚洲铜”传达着空间意义上农耕文明区别于海洋文明的指涉。在诗中,“淹没一切的是海水”与“你的主人却是青草”正显示了这种区别与对立,意在说明亚洲铜所代表的农耕文明是位于东方的中国所特有。 诗的第三节将视野从大自然转换到中国诗传统之父“屈原”,号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屈原遗落的“白鞋子”。在这一节中,“亚洲铜”的外延意义下呈现出对时间意义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的指涉。“屈原”是中国诗传统之父,是中国传统中被放逐的先知,被误解的诗人原型,“白鸽子”象征着纯洁,诗中用“白鸽子”比拟屈原的白鞋子,除二者形状上的相似外,更为重要的是“白鸽子”纯洁的外表就像屈原圣洁的内心。此外,该诗借穿上“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这一表层意义,暗指的是继承屈原留下的文化遗产,拥有圣洁的内心和桀骜不屈的精神。
诗的第四节将视野从白昼转换着黑夜,在描绘“击鼓”、“跳舞”、“月亮”等一系列意象之后,又回归到“亚洲铜”这一中心意象上,传达一切“由你构成”的意义。在这一节中,“亚洲铜”的外延意义下呈现出对空间意义上传承古老民族情感与精神遗产的指涉。“击鼓” 让我们想到“晨钟暮鼓”,它暗示着黑夜的来临,月亮的出现;“跳舞”是古老民族表达感情的一种形式,与跳舞相同,“月亮”也是传达人们内心情感的媒介,因此,这三个意象在空间意义上传达着作为古老民族表达感情的媒介,诗的最后一句说“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从情感层面上来讲,月亮是属于“亚洲铜”的,是属于中国人的。因此,“击鼓”、“跳舞”、“月亮”最终又回到了“亚洲铜”这一黄土地上,因此“亚洲铜”作为人们击鼓庆祝的主角,传达着在空间意义上对古老民族情感与精神遗产的传承。
从整首诗来看,“亚洲铜”是全诗的中心意象。作为诗歌的外延部分,在阐述其作为金属与矿藏与亚洲黄土地相类似的第一层内涵之后,诗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意义上对“亚洲铜”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深化。而正是通过对“亚洲铜”外延下内涵意义的无穷无尽的表达,传达着对“亚洲铜”深沉热爱的诗歌主题。
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蕴含的“张力”分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989.1.13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抒情短诗,全诗仅147个字,已成为海子流传最广的诗歌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必读作品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是成为大众流行语,传达一种明丽、温暖的感情色彩。在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解读中,该诗俨然已经成了语言朴素、意象清新、节奏明快,关注尘世幸福,表达博爱情怀的诗歌文本。然而,在笔者看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诗歌文本所蕴含的深意并非如此。在该诗中,“幸福”一词可以称得上是文本的中心詞,全诗的意蕴主要由它传达,因此笔者将运用退特的“张力”说来对“幸福”一词的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进行探究,以期纠正之前一些研究的误读,展现该诗无穷无尽的内涵意义。
诗的第一节用“从明天起”作为开头,用“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等事情来定义“明天要做的“幸福”事情,而在诗的最后一句却有一种突转,表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在“幸福”的外延意义下,诗的第一节传达出两层关于“幸福”的内涵意义。第一是表达不曾拥有“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样的幸福,对这样的幸福有向往之情。“明天”指的是今天的下一天或不远的将来、未来,诗中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暗指今天并不是“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是“一个幸福的人”要做的事情,同时也在暗指今天并没有做到这些事情,传达着对不曾拥有这样的幸福的内涵;第二是表达对隐逸的真正幸福的向往。 诗的最后一句说“我”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暗指的是一种隐逸的生活,而诗的第二、三句暗指的是一种平凡自由的尘世生活,很显然诗的最后一句表达的内涵与前二、三句所表达的内涵有一种生活取向上的内在冲突,由此诗的内涵意义再一次得到升华,即相比平凡自由的尘世生活,“我”更向往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隐逸生活带来的幸福。
诗的第二节由表达自己想要的幸福转向与“亲人”分享幸福。在这一节中,诗歌同样通过语言内在的冲突,表达其内在深刻含意。在“幸福”的外延之下。蕴含着两层内涵意义。第一,在“幸福”的外延下传达着不曾拥有与“每一个亲人通信”的幸福以及向往这样的幸福的意义。 诗的表面意义是“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而内涵意义却是到今天为止,“我”并没有那样做,由此,在幸福的外延下,诗的第二节传达着对与“每一个亲人通信”的幸福的向往这一内涵意义;第二,在“幸福”的外延下意在表达幸福于“我”是短暂的,宁可不要拥有的含意。“闪电”的外延意义是“云内、云际或云地间的放电现象,常伴有强烈电光”。而诗中将“闪电”与“幸福”搭配,内涵意义是在表达幸福虽然像闪电一样夺目美丽,但也却会像闪电一样转瞬即逝,由此外延“幸福”的内涵意义再次得到深化,即虽然有对与“每一个亲人通信”的幸福的向往,但暗含由于它是短暂的,“我”宁可不要拥有的内涵。
诗的第三节由与亲人分享幸福,发展为祝愿陌生人幸福。这一节在语言上同样蕴含着语言内在的矛盾与统一。在“幸福”这一外延之下,蕴含着两层内涵意义。第一,在“幸福”的外延意义下传达着祝福陌生人所拥有的幸福,但采取俯视态度,并与其保持距离这一意义。实际上呈现的是一种俯视的距离感,“陌生人”的 “尘世”“幸福”只属于“陌生人”,不属于“我”,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二,在“幸福”的外延意义下表达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隐逸幸福这一意义。诗中“愿”的外延意义是一种希望、愿望。诗的第三、四、五句都在表达愿陌生人“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 , “在尘世获得幸福”,而诗的最后一句中的“只愿”一词又将自己与陌生人分开,“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外延意义上是在为陌生人祝福,内涵意义却是在表达自己的不妥协与坚持,同时与诗第一节最后一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相呼应,表面上是在表达自己对陌生人尘世生活的祝福,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对拥有隐逸幸福的不妥协。
从整首诗来看,看似在表达对尘世平凡幸福的向往与追寻,感情温暖、积极,实际上字里行间展现的却是潜意识中对尘世幸福的抗拒以及对隐逸的幸福的坚持与追寻,感情是矛盾且痛苦的。本诗的“张力”,正是在“幸福”外延下无穷无尽的内涵之中得到体现。
总的来说,艾伦·退特的诗歌语言“张力”说更多的是语义学上的外延与内涵的统一,他关注的主要是词语的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强调的是外展与内包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下对诗的意义所起的巨大作用。在以上两首诗的讨论中,笔者分别选取两首诗的中心词——“亚洲铜”与“幸福”,在对这两个词的外延和内涵的分析中,笔者一方面更加明确了艾伦·退特“张力说”的主要旨趣,即诗歌的“张力”是外延与内涵的统一,在一个外延下,可以有无穷无尽的内涵,而每一层的内涵即比喻意义都不与字面意义即外延发生冲突;另一方面笔者也体悟到了新批评以文本为批评中心的优势——即在不考虑作者、读者的情况下,新批评理论仍旧能够显示出诗歌表达的主旨,而且正是在这样的分析中,诗歌本身的魅力才得以彰显。
注释:
①[美]艾伦·退特.论诗的张力.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M].姚奔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130.
参考文献:
[1][美]艾伦·退特.论诗的张力.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M].姚奔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2]奚密.海子《亚洲铜》探析[J].当代作家评论,1993.
[3]海子.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郭宝亮.飞升与沉降——论海子诗歌的意象构成及其内在张力[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8(2).
[5]尹逸如.红尘中的仰望——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读[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3).
关键词:海子;“张力”;亚洲铜;幸福
海子,原名查海生,当代青年诗人。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1984年第一次使用笔名“海子”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在1982至1989不到7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作品,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在他短暂的生命中,《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相继出版。作为一个抒情诗人,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在他的诗中表达了他一生的热爱和痛惜,其中有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也有对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很多人喜欢海子的诗,认为其中有海子对祖国的热爱,有海子纯净心灵的展现,但主要是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对海子诗歌的研究。在此笔者不禁好奇:如果不考虑海子本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因素,而是回归诗歌本身,海子的诗歌又会呈现哪种面貌呢?在此,笔者将以《亚洲铜》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运用新批评理论家艾伦·退特的“张力”说来对海子的诗歌进行分析。
新批评派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并于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衰落。新批评是一种微观实践的语义学批评,关注点不在作者,不在读者,而在于诗歌本身。它认为,在剥离了外界因素的遮蔽之后,诗歌就只剩文本本身了。因此新批评主义者对诗歌的分析实际上就成了对诗歌文本的分析。针对文本的分析,新批评主义提出了细读法,张力说由此产生。“张力”说最早由美国学者艾伦·退特在1937年《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指出,“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的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我所能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不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意: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意都是贯通一气的。”①在退特的“张力“理论中,诗歌是由“外延”和“内涵”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外延”是指词语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内涵”是指词语的比喻意义、感情色彩或联想意义等。他的“张力论”有三层涵义:一是诗歌的“张力”是外延和内涵的统一;二是诗歌外延和内涵的意义是无穷无尽的;三是诗歌每一层的比喻意义都不与字面意义发生冲突。退特“张力”说主要针对古典主义过分强调外延而忽视诗歌内涵,浪漫主义过分注重内涵而忽视诗歌外延这两种不同错误倾向而提出,要求诗歌既要倚重内涵,又要倚重外延,诗应该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而这也是退特对好诗的评价标准。
一、《亚洲铜》蕴含的“张力”分析
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爱怀疑和爱飞翔的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漠上的白鞋子/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们吧
亚洲铜,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1984.10
《亚洲铜》是海子在1984年创作的第一首诗,诗歌的“张力”在“亚洲铜”这一中心意象上得到实现。笔者将从诗歌的每一节入手,围绕“亚洲铜”一词的外延意义以及其蕴含的多重内涵意义,对本诗的内在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诗的第一节通过追溯一代代家族成员的埋葬之地,来传达“亚洲铜”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在这一节中,“亚洲铜”的外延意义下,蕴含着两层内涵意义。第一,“亚洲铜”传达着空间意义上对亚洲(东方)黄土地的指涉。“铜”的外延意义是人类最早冶炼并用于铸造工具的金属,其颜色和质地与土地相类似,此外诗的第一句又提到“亚洲”这个与西方相对的空间概念,因此“亚洲铜”从空间概念上,传达着对属于东方的中国黄土地的指涉;第二,“亚洲铜”传达着时间意义上对家族一代代深埋于土地的指涉。铜作为矿藏深埋于地下,诗的第二句从时间概念出发写从祖父到父亲到我这一家族都要“死在这里”,乡土是家族成员埋葬之地,暗含着“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和人的根在土地的本质,因此“亚洲铜”深埋地下对家族深埋地下的指涉。
诗的第二节将视野从家族转向大自然,呈现了“鸟”、“海水”、“青草”等一系列意象,来传达“亚洲铜”的主人是“青草”这一意义。在这一节中,“亚洲铜”的外延意义下呈现出两层内涵意义。第一,“亚洲铜”传达着对中国黄土地生机勃勃的指涉。在这里“鸟”指涉自由;“海水”指涉宽阔包容;“青草”指涉渺小但坚韧自足的生命。从总体看,鸟在飞翔,海水在涌動,青草、野花遍地生长,暗示着自然界生命的涌动。但亚洲铜的内涵并不在此。诗的最后一句的 “却”字表达了只有青草是“亚洲铜”(黄土地)的主人的含意,因此这一方面暗指了“青草”作为黄土地的主人区别于“鸟”和“海水”的特征,另一方面视“青草”为黄土地的主人,用拟人的手法,也暗示了黄土地顽强的生命力;第二,“亚洲铜”传达着空间意义上农耕文明区别于海洋文明的指涉。在诗中,“淹没一切的是海水”与“你的主人却是青草”正显示了这种区别与对立,意在说明亚洲铜所代表的农耕文明是位于东方的中国所特有。 诗的第三节将视野从大自然转换到中国诗传统之父“屈原”,号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屈原遗落的“白鞋子”。在这一节中,“亚洲铜”的外延意义下呈现出对时间意义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的指涉。“屈原”是中国诗传统之父,是中国传统中被放逐的先知,被误解的诗人原型,“白鸽子”象征着纯洁,诗中用“白鸽子”比拟屈原的白鞋子,除二者形状上的相似外,更为重要的是“白鸽子”纯洁的外表就像屈原圣洁的内心。此外,该诗借穿上“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这一表层意义,暗指的是继承屈原留下的文化遗产,拥有圣洁的内心和桀骜不屈的精神。
诗的第四节将视野从白昼转换着黑夜,在描绘“击鼓”、“跳舞”、“月亮”等一系列意象之后,又回归到“亚洲铜”这一中心意象上,传达一切“由你构成”的意义。在这一节中,“亚洲铜”的外延意义下呈现出对空间意义上传承古老民族情感与精神遗产的指涉。“击鼓” 让我们想到“晨钟暮鼓”,它暗示着黑夜的来临,月亮的出现;“跳舞”是古老民族表达感情的一种形式,与跳舞相同,“月亮”也是传达人们内心情感的媒介,因此,这三个意象在空间意义上传达着作为古老民族表达感情的媒介,诗的最后一句说“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从情感层面上来讲,月亮是属于“亚洲铜”的,是属于中国人的。因此,“击鼓”、“跳舞”、“月亮”最终又回到了“亚洲铜”这一黄土地上,因此“亚洲铜”作为人们击鼓庆祝的主角,传达着在空间意义上对古老民族情感与精神遗产的传承。
从整首诗来看,“亚洲铜”是全诗的中心意象。作为诗歌的外延部分,在阐述其作为金属与矿藏与亚洲黄土地相类似的第一层内涵之后,诗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意义上对“亚洲铜”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深化。而正是通过对“亚洲铜”外延下内涵意义的无穷无尽的表达,传达着对“亚洲铜”深沉热爱的诗歌主题。
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蕴含的“张力”分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989.1.13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抒情短诗,全诗仅147个字,已成为海子流传最广的诗歌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必读作品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是成为大众流行语,传达一种明丽、温暖的感情色彩。在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解读中,该诗俨然已经成了语言朴素、意象清新、节奏明快,关注尘世幸福,表达博爱情怀的诗歌文本。然而,在笔者看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诗歌文本所蕴含的深意并非如此。在该诗中,“幸福”一词可以称得上是文本的中心詞,全诗的意蕴主要由它传达,因此笔者将运用退特的“张力”说来对“幸福”一词的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进行探究,以期纠正之前一些研究的误读,展现该诗无穷无尽的内涵意义。
诗的第一节用“从明天起”作为开头,用“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等事情来定义“明天要做的“幸福”事情,而在诗的最后一句却有一种突转,表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在“幸福”的外延意义下,诗的第一节传达出两层关于“幸福”的内涵意义。第一是表达不曾拥有“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样的幸福,对这样的幸福有向往之情。“明天”指的是今天的下一天或不远的将来、未来,诗中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暗指今天并不是“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是“一个幸福的人”要做的事情,同时也在暗指今天并没有做到这些事情,传达着对不曾拥有这样的幸福的内涵;第二是表达对隐逸的真正幸福的向往。 诗的最后一句说“我”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暗指的是一种隐逸的生活,而诗的第二、三句暗指的是一种平凡自由的尘世生活,很显然诗的最后一句表达的内涵与前二、三句所表达的内涵有一种生活取向上的内在冲突,由此诗的内涵意义再一次得到升华,即相比平凡自由的尘世生活,“我”更向往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隐逸生活带来的幸福。
诗的第二节由表达自己想要的幸福转向与“亲人”分享幸福。在这一节中,诗歌同样通过语言内在的冲突,表达其内在深刻含意。在“幸福”的外延之下。蕴含着两层内涵意义。第一,在“幸福”的外延下传达着不曾拥有与“每一个亲人通信”的幸福以及向往这样的幸福的意义。 诗的表面意义是“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而内涵意义却是到今天为止,“我”并没有那样做,由此,在幸福的外延下,诗的第二节传达着对与“每一个亲人通信”的幸福的向往这一内涵意义;第二,在“幸福”的外延下意在表达幸福于“我”是短暂的,宁可不要拥有的含意。“闪电”的外延意义是“云内、云际或云地间的放电现象,常伴有强烈电光”。而诗中将“闪电”与“幸福”搭配,内涵意义是在表达幸福虽然像闪电一样夺目美丽,但也却会像闪电一样转瞬即逝,由此外延“幸福”的内涵意义再次得到深化,即虽然有对与“每一个亲人通信”的幸福的向往,但暗含由于它是短暂的,“我”宁可不要拥有的内涵。
诗的第三节由与亲人分享幸福,发展为祝愿陌生人幸福。这一节在语言上同样蕴含着语言内在的矛盾与统一。在“幸福”这一外延之下,蕴含着两层内涵意义。第一,在“幸福”的外延意义下传达着祝福陌生人所拥有的幸福,但采取俯视态度,并与其保持距离这一意义。实际上呈现的是一种俯视的距离感,“陌生人”的 “尘世”“幸福”只属于“陌生人”,不属于“我”,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二,在“幸福”的外延意义下表达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隐逸幸福这一意义。诗中“愿”的外延意义是一种希望、愿望。诗的第三、四、五句都在表达愿陌生人“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 , “在尘世获得幸福”,而诗的最后一句中的“只愿”一词又将自己与陌生人分开,“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外延意义上是在为陌生人祝福,内涵意义却是在表达自己的不妥协与坚持,同时与诗第一节最后一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相呼应,表面上是在表达自己对陌生人尘世生活的祝福,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对拥有隐逸幸福的不妥协。
从整首诗来看,看似在表达对尘世平凡幸福的向往与追寻,感情温暖、积极,实际上字里行间展现的却是潜意识中对尘世幸福的抗拒以及对隐逸的幸福的坚持与追寻,感情是矛盾且痛苦的。本诗的“张力”,正是在“幸福”外延下无穷无尽的内涵之中得到体现。
总的来说,艾伦·退特的诗歌语言“张力”说更多的是语义学上的外延与内涵的统一,他关注的主要是词语的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强调的是外展与内包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下对诗的意义所起的巨大作用。在以上两首诗的讨论中,笔者分别选取两首诗的中心词——“亚洲铜”与“幸福”,在对这两个词的外延和内涵的分析中,笔者一方面更加明确了艾伦·退特“张力说”的主要旨趣,即诗歌的“张力”是外延与内涵的统一,在一个外延下,可以有无穷无尽的内涵,而每一层的内涵即比喻意义都不与字面意义即外延发生冲突;另一方面笔者也体悟到了新批评以文本为批评中心的优势——即在不考虑作者、读者的情况下,新批评理论仍旧能够显示出诗歌表达的主旨,而且正是在这样的分析中,诗歌本身的魅力才得以彰显。
注释:
①[美]艾伦·退特.论诗的张力.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M].姚奔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130.
参考文献:
[1][美]艾伦·退特.论诗的张力.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M].姚奔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2]奚密.海子《亚洲铜》探析[J].当代作家评论,1993.
[3]海子.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郭宝亮.飞升与沉降——论海子诗歌的意象构成及其内在张力[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8(2).
[5]尹逸如.红尘中的仰望——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读[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