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9月9日,这一天,日本正式在南京向中国投降。
先遣人员最初曾考虑以南京原国府路的“国府”作为受降典礼的场所。后发现该地缺乏较宽阔的操场和营房,后决定将受降典礼设在黄埔路“中央军校”原址。
9月2日,停泊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消息传来,9月3日被宣布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全国放假3天。“南京受降”随之也为万众期待。
自9月5日起,新六军官兵陆续乘美国运输机飞往南京。其任务是占领南京,控制侵华日军总部,接收京沪铁路沿线防务,确保南京、上海之间的交通畅通。3天后,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搭乘专机由芷江起飞,中午12时15分降落南京。冈村宁次偕驻华日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以及今井武夫等日军将领自成一列另站,肃立恭迎。其他人如各盟国军事代表团、南京地方官员、地方商会、工会、农会,以及学生总会代表近一万多人前来迎接,场面极其盛大。
最初,要不要让冈村宁次去机场迎接何应钦,中美在南京的人员之间有过一番争执。美军参谋长柏德诺将军认为不应让他去,理由是去了敌我不分。中方人员反复强调的无非是蒋介石“以德报怨”的训示,冈村宁次率领日军配合国军行动,拒绝共军迫降。事情报到何应钦那里,决定折中一下:准许来机场,但另站位置,以示区别。
何应钦搭乘的是“美龄号”双引擎座机,由9架战斗机护航,飞抵机场上空时,一时间万人翘首欢呼,掌声不绝。下机后,何应钦接受市民献花和“日月重光”的锦旗。在中外记者的包围中,何应钦满面笑容,接着走入欢迎行列,挥手答礼,随后驱车前往设于中央军校的陆军总部。
1945年9月的南京,历经日军铁蹄的践踏,满目疮痍。9日那天,六朝古都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一派喜气洋洋。中国战区受降大典,在原“中央军校”大礼堂即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举行。一大早,从黄埔路口到中央军校礼堂门前,沿柏油路两旁每隔50米就竖一根漆着蓝、白、红三色条纹的旗杆,上悬联合国旗。旗杆旁并排站着新六军的武装士兵与宪兵,他们头戴钢盔,脚蹬皮鞋,身着笔挺的制服,戴白色手套持冲锋枪庄严挺立。黄埔路口有一座以松柏枝叶扎成的高大牌楼,上缀“绿色和平”四个金字。中央军校门外牌坊顶端则嵌着一个巨大的红色“V”字,象征着胜利。其下方贴有一行金字: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会场。
礼堂四周也彩饰如新,正门与其他出入口均有新六军士兵与宪兵把守。礼堂正中悬挂着中、美、英、苏四国国旗。大旗下为日本投降代表签字地,用淡蓝色的布,围成一个“凹”形。内置宽大的条桌和较窄的条桌各一张,受降席位居上首,上鋪白布,桌后有5把带扶手的皮靠椅;投降席位居下端,桌后放7把木靠椅。受降席和投降席的后面,各肃立8名武装士兵警卫。大厅上方,悬挂着4盏巨型银光灯,照亮全场。签字台两旁是参加盛典的中外来宾和新闻记者、摄影记者。楼上是中外普通官员的观礼席,共计200余人,加上室内外仪仗队及担任警卫的士兵,共约1000人左右。
8时50分,千余座位已座无虚席。计有汤恩伯、王懋功、冷欣、廖耀湘等陆、海、空军将校219人,谷正纲、马超俊、丁惟汾等国民政府文职官员51人,盟国代表47人,中外记者88人,等候见证日本投降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原国民党新六军第14师作战科长王楚英,见证了“南京受降”的全过程,当年,他是站在何应钦身后左后方的那个年轻人,间隔约有3米远。
据王楚英回忆,8时52分,悬挂在受降席和投降席上方的4盏大型银光灯突然放光,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一行步入会场,全场来宾肃立迎接,摄影记者们频频按动快门。何应钦在受降席居中坐下,左侧是海军上将陈绍宽、空军上校张廷孟;右侧为陆军二级上将顾祝同、陆军中将萧毅肃。受降席正中,摆放有一个时钟,另有漆盘一个,内放一套中国的文房四宝。《降书》、《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第一号命令》及何应钦签字后的讲话稿,依次摆放在案头。
8时58分,又是一阵闪光灯,日军签降代表,驻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参谋长小林浅三郎等7人自礼堂正门入场。王楚英说:“这7个代表都是光头,身着军服,没有佩带军刀。”他们成纵队走进布栏后排成横队,冈村宁次居中,一齐向何应钦等脱帽作了45度鞠躬致敬,何应钦欠身作答,双方坐下。
按照事先的约定,日方7人中只有冈村宁次一人可以将帽子放在桌上,其他人则只能放在自己膝上,而中方所有代表均将帽子放在桌上。
9时整,受降仪式正式开始。经过几分钟的摄影时间,9时4分,何应钦命冈村宁次呈验签降代表证件,以证明他的身份。冈村宁次命小林浅三郎呈递。小林浅三郎离席走到何应钦面前,鞠了一躬。何应钦检视后将文件留下,将《日本投降书》中文文本由中国陆军参谋长萧毅肃转交冈村宁次,冈村宁次起身,双手捧接。
9时7分,冈村宁次打开《日本投降书》,小林浅三郎在一旁磨墨,动作有些僵硬。冈村宁次一边匆匆翻阅降书,一边取笔欲蘸墨,却突然盯着毛笔怔了起来,手也颤抖起来。后来可能是为了掩饰紧张,他顺手捏下了笔头的几根羊毫,恭恭敬敬签下自己的名字后,他伸出双手解上衣右上侧口袋的扣子,解了半天,取出方章来,如举千钧,蘸了红色的印泥,终于抖抖索索地盖到了投降书上。不想印章却稍稍盖歪了,冈村宁次面部微露难色,但已无可奈何。他站起身,恭立着,一面命令小林浅三郎呈递降书,一面朝长桌对面的何应钦点头。“这点头恐怕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歉意,二则表示日军就此投降。”王楚英说。
小林浅三郎按冈村宁次的吩咐,捧着降书走到受降席前,双手呈递何应钦。何应钦起身接过。正是这一起身,后来引来媒体猛烈批评。舆论认为何应钦竟然起身接降书是毫无气节、向日本人低头之举,有“媚日”之嫌,有损国格。而据王楚英回忆,因为受降席桌面十分宽大,小林浅三郎太矮,如果何应钦坐着,根本够不到小林浅三郎递过来的降书,因而只能起身。
何应钦检视后签名盖章,此时,时针正指向9时9分。随即,何应钦又将《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第一号命令》让萧毅肃转交,冈村宁次在受领证上签名盖章后,命小林浅三郎呈递。
9时15分,何应钦宣布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第一号命令:自即时起,冈村宁次已不再是“支那派遣军司令官”,改称“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总联络部长官”,“支那派遣军总司令部”也更名为“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总联络部”。具体任务就是传达、执行中国陆军司令部的命令,办理日军投降后的一切善后事宜。
随即,何应钦宣布日军投降代表退席,并发表了简短演说,敬告全国同胞及全世界人士:“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已于本日上午九时,在南京顺利完成。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个日子,这是八年抗战艰苦奋斗的结果。东亚及全世界人类和平与繁荣,亦从此开一新的纪元!我们中国将走上和平建设大道,开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何应钦的讲话迅速被译成英文向全世界广播。
9时20分,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中国战区120余万日军的投降签字仪式顺利完成,何应钦率领受降人员退席。当日中午,何应钦在今中山东路307号原励志社内举行酒会,宴请中外来宾,共同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先遣人员最初曾考虑以南京原国府路的“国府”作为受降典礼的场所。后发现该地缺乏较宽阔的操场和营房,后决定将受降典礼设在黄埔路“中央军校”原址。
9月2日,停泊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消息传来,9月3日被宣布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全国放假3天。“南京受降”随之也为万众期待。
自9月5日起,新六军官兵陆续乘美国运输机飞往南京。其任务是占领南京,控制侵华日军总部,接收京沪铁路沿线防务,确保南京、上海之间的交通畅通。3天后,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搭乘专机由芷江起飞,中午12时15分降落南京。冈村宁次偕驻华日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以及今井武夫等日军将领自成一列另站,肃立恭迎。其他人如各盟国军事代表团、南京地方官员、地方商会、工会、农会,以及学生总会代表近一万多人前来迎接,场面极其盛大。
最初,要不要让冈村宁次去机场迎接何应钦,中美在南京的人员之间有过一番争执。美军参谋长柏德诺将军认为不应让他去,理由是去了敌我不分。中方人员反复强调的无非是蒋介石“以德报怨”的训示,冈村宁次率领日军配合国军行动,拒绝共军迫降。事情报到何应钦那里,决定折中一下:准许来机场,但另站位置,以示区别。
何应钦搭乘的是“美龄号”双引擎座机,由9架战斗机护航,飞抵机场上空时,一时间万人翘首欢呼,掌声不绝。下机后,何应钦接受市民献花和“日月重光”的锦旗。在中外记者的包围中,何应钦满面笑容,接着走入欢迎行列,挥手答礼,随后驱车前往设于中央军校的陆军总部。
1945年9月的南京,历经日军铁蹄的践踏,满目疮痍。9日那天,六朝古都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一派喜气洋洋。中国战区受降大典,在原“中央军校”大礼堂即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举行。一大早,从黄埔路口到中央军校礼堂门前,沿柏油路两旁每隔50米就竖一根漆着蓝、白、红三色条纹的旗杆,上悬联合国旗。旗杆旁并排站着新六军的武装士兵与宪兵,他们头戴钢盔,脚蹬皮鞋,身着笔挺的制服,戴白色手套持冲锋枪庄严挺立。黄埔路口有一座以松柏枝叶扎成的高大牌楼,上缀“绿色和平”四个金字。中央军校门外牌坊顶端则嵌着一个巨大的红色“V”字,象征着胜利。其下方贴有一行金字: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会场。
礼堂四周也彩饰如新,正门与其他出入口均有新六军士兵与宪兵把守。礼堂正中悬挂着中、美、英、苏四国国旗。大旗下为日本投降代表签字地,用淡蓝色的布,围成一个“凹”形。内置宽大的条桌和较窄的条桌各一张,受降席位居上首,上鋪白布,桌后有5把带扶手的皮靠椅;投降席位居下端,桌后放7把木靠椅。受降席和投降席的后面,各肃立8名武装士兵警卫。大厅上方,悬挂着4盏巨型银光灯,照亮全场。签字台两旁是参加盛典的中外来宾和新闻记者、摄影记者。楼上是中外普通官员的观礼席,共计200余人,加上室内外仪仗队及担任警卫的士兵,共约1000人左右。
8时50分,千余座位已座无虚席。计有汤恩伯、王懋功、冷欣、廖耀湘等陆、海、空军将校219人,谷正纲、马超俊、丁惟汾等国民政府文职官员51人,盟国代表47人,中外记者88人,等候见证日本投降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原国民党新六军第14师作战科长王楚英,见证了“南京受降”的全过程,当年,他是站在何应钦身后左后方的那个年轻人,间隔约有3米远。
据王楚英回忆,8时52分,悬挂在受降席和投降席上方的4盏大型银光灯突然放光,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一行步入会场,全场来宾肃立迎接,摄影记者们频频按动快门。何应钦在受降席居中坐下,左侧是海军上将陈绍宽、空军上校张廷孟;右侧为陆军二级上将顾祝同、陆军中将萧毅肃。受降席正中,摆放有一个时钟,另有漆盘一个,内放一套中国的文房四宝。《降书》、《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第一号命令》及何应钦签字后的讲话稿,依次摆放在案头。
8时58分,又是一阵闪光灯,日军签降代表,驻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参谋长小林浅三郎等7人自礼堂正门入场。王楚英说:“这7个代表都是光头,身着军服,没有佩带军刀。”他们成纵队走进布栏后排成横队,冈村宁次居中,一齐向何应钦等脱帽作了45度鞠躬致敬,何应钦欠身作答,双方坐下。
按照事先的约定,日方7人中只有冈村宁次一人可以将帽子放在桌上,其他人则只能放在自己膝上,而中方所有代表均将帽子放在桌上。
9时整,受降仪式正式开始。经过几分钟的摄影时间,9时4分,何应钦命冈村宁次呈验签降代表证件,以证明他的身份。冈村宁次命小林浅三郎呈递。小林浅三郎离席走到何应钦面前,鞠了一躬。何应钦检视后将文件留下,将《日本投降书》中文文本由中国陆军参谋长萧毅肃转交冈村宁次,冈村宁次起身,双手捧接。
9时7分,冈村宁次打开《日本投降书》,小林浅三郎在一旁磨墨,动作有些僵硬。冈村宁次一边匆匆翻阅降书,一边取笔欲蘸墨,却突然盯着毛笔怔了起来,手也颤抖起来。后来可能是为了掩饰紧张,他顺手捏下了笔头的几根羊毫,恭恭敬敬签下自己的名字后,他伸出双手解上衣右上侧口袋的扣子,解了半天,取出方章来,如举千钧,蘸了红色的印泥,终于抖抖索索地盖到了投降书上。不想印章却稍稍盖歪了,冈村宁次面部微露难色,但已无可奈何。他站起身,恭立着,一面命令小林浅三郎呈递降书,一面朝长桌对面的何应钦点头。“这点头恐怕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歉意,二则表示日军就此投降。”王楚英说。
小林浅三郎按冈村宁次的吩咐,捧着降书走到受降席前,双手呈递何应钦。何应钦起身接过。正是这一起身,后来引来媒体猛烈批评。舆论认为何应钦竟然起身接降书是毫无气节、向日本人低头之举,有“媚日”之嫌,有损国格。而据王楚英回忆,因为受降席桌面十分宽大,小林浅三郎太矮,如果何应钦坐着,根本够不到小林浅三郎递过来的降书,因而只能起身。
何应钦检视后签名盖章,此时,时针正指向9时9分。随即,何应钦又将《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第一号命令》让萧毅肃转交,冈村宁次在受领证上签名盖章后,命小林浅三郎呈递。
9时15分,何应钦宣布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第一号命令:自即时起,冈村宁次已不再是“支那派遣军司令官”,改称“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总联络部长官”,“支那派遣军总司令部”也更名为“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总联络部”。具体任务就是传达、执行中国陆军司令部的命令,办理日军投降后的一切善后事宜。
随即,何应钦宣布日军投降代表退席,并发表了简短演说,敬告全国同胞及全世界人士:“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已于本日上午九时,在南京顺利完成。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个日子,这是八年抗战艰苦奋斗的结果。东亚及全世界人类和平与繁荣,亦从此开一新的纪元!我们中国将走上和平建设大道,开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何应钦的讲话迅速被译成英文向全世界广播。
9时20分,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中国战区120余万日军的投降签字仪式顺利完成,何应钦率领受降人员退席。当日中午,何应钦在今中山东路307号原励志社内举行酒会,宴请中外来宾,共同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