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兴浩:1964年9月生于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丰岗村,1982年3月开始从商办厂,先后创办工厂、公司、企业数十家,涉及纺织、制衣、塑料、五金、电子、医疗设备、制冷维修工程等领域,1989年创建广东兴隆制冷工程维修中心,1993年创办志高空调。对于李兴浩,记者有太多的疑问:一个靠贩卖冰棍为生的人,怎样打造成亿万身家?8年创业,无一分贷款,志高资金从何而来?不识英文,首次进入广交会,他何以得到数亿海外订单?身兼董事长与营销总监,他如何安排万人企业的管理架构?作为民营企业老总,他如何选择“接班人”?
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
广东南海市距省会广州仅一小时车程,两者之间的里水镇丰冈村似乎离广州更近些。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里水镇的人们就常看见昨天还在地里干农活的李兴浩,今天又骑着自行车,驮着一车菜风尘仆仆往广州去了。
匪夷所思的是,就是这样一个贫弱瘦小的身影,20年后竟然成为指挥数十亿资产,向中国空调行业发起最强劲挑战的竞争者!的确如此,如果一切都在人们的预料之中,奇迹就不再有魅力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广东沿海民间经商渐成潜流,李兴浩农忙之余,也在想办法“找点事做”——大的做不了,就从小的做起。卖鱼、卖菜,1982年卖了一年冰棍,赚了几百元钱。可以想象,已近而立之年的李兴浩挎着个冰糕箱走街串巷高声叫卖时是什么样子。然后他用赚来的钱办了个布碎厂,其实就是个将废布撕成丝丝缕缕卖到厂里擦机器的家庭作坊,工人就他自己。
李兴浩总在想什么生意能赚更多的钱,总在想“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一天李兴浩去五金店,恰好有人来买钻子,营业员说没了。旁边的李兴浩灵机一动:“我的店里有,你要多少?”其实他根本不经销五金,但他觉得没有理由不抓住这个赚钱机会。与那人谈好价钱后,李兴浩立刻骑车去广州,买到了钻子。这之后,他顺理成章开了家五金店。
那是一个商业智慧刚刚被开启的时代,那也是一个刚刚允许职业迁徙的时代。南中国天空中无数飞来飞去的候鸟,在机敏地追寻着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李兴浩是其中最小却是最聪明的一只。他总是勤快地打开每一扇可能打开的大门,因为他知道,每一扇门都意味着新奇。
事实的确如此,进入空调行业之前,他开了间海鲜酒楼,酒楼空调常坏,一月修理费上千元。李兴浩由此惊奇地发现修空调比开酒楼更赚钱!那是1989年,他立即注册了兴隆制冷设备维修中心,并组织伙伴们上广州下南海,四处吆喝着兴隆的名号。生意果然好得出奇,两年后,就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制冷维修中心,业务做到了整个广东。
找准项目,企业一下子就大了,数不清的钞票雨点般砸在身上,李兴浩差点没回过神来。此时他的野心在迅速膨胀,因为几年来他在拆拆装装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更让他心跳的领域:空调制造。“其实造空调并不复杂。别人可以做,为什么我不可以?”
这时的珠江三角洲,已经是一片生长奇迹的土地。敢作敢为的精神加上几分机遇和灵气,任何人都可能成就出人意料的伟业。李兴浩已有10年经营8家工厂的经验,他熟悉商品本身正常与非正常的规律,熟悉市场、价格,熟悉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种种交易手段,他跑遍江湖码头,深入穷乡僻壤,以各种语言、手段、方法,推销自己的企业和身份,以行家里手的姿态,处处设防,步步为营,甚至讨价还价,欲擒故纵,最终把生意越盘越大。此时,好学多思,谋攻善断的李兴浩,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真正的经营行家,一个狂热的“经商发烧友”。
做好了这一切准备,李兴浩相信自己已经有能力进入看似高深莫测的空调行业。1993年10月,他与港商尹立波在家乡丰冈村合资建厂,双方各投资600万元,李兴浩占股51%,港商49%,这就是志高空调。
重创险些让他送命
1993年美的上市,而那年李兴浩的志高空调才刚刚开张。然而李兴浩没有想到的是:这笔看似较为正规的生意,险些让他“送命”。志高投产当年,便遭遇空调大战。当时全国已有空调生产流水线150多条,年产能力500万台左右。科龙率先降价1000元,随后,其他品牌纷纷跟进。这时李兴浩作出了让他的同事不能理解的决定:他决心推出中国最便宜的分体空调。
李兴浩当时的思路是:先大规模宣传他要批量销售自己的空调,以量的优势压低空调配件的采购价格,利用成本控制先占市场,后获取利润。但当年志高只卖出几千台。1995年,志高空调的销量也只有1万多台,更不用说赚钱,台商逐渐丧失了继续投资的信心。关键时刻,志高无端被人先货后款骗走价值1000多万元空调,血液顿时抽干。年底台商决定撤资。企业处在崩溃的边缘,志高空调遭受重创,流动资金几乎全部被抽走,创业骨干离心离德,志高的账号被法院查封。
绝望和震惊之余,李兴浩找到法院,面对一位素不相识的法官,李兴浩重复自己要做企业,并非要搞垮企业。他的真诚感动了法官,企业在银行的账户被解冻。志高活了下来,李说他当时惟一的本钱便是信誉,“我只要表了一个态,我一定可以兑现。到今天20多年了,我还是这样。”
配一位女秘书足矣
广交会场,一位漂亮的女孩正在和外商侃侃而谈,她的句子里不断地重复一个单词“CHIGO”,中文意为“志高”。其实,靓女费尽口舌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老外”能在她讲解之后,与她一同来到离广州不远的南海,到“志高”看看。因为只要“老外”能到“志高”,无论生意谈成与否,她都能得到500元的劳务费,这对于一个外语学校的学生来说确是一笔不菲的收入。面对广交会的政策门槛,志高董事长李兴浩雇佣大学生拉客户的做法虽然“不入流”,却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001年当国家首次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广交会之时,志高空调一次就获得5.3亿元的订单。在媒体为此惊叹的同时,李兴浩心里却早已有了4个字——“水到渠成”。
像这样“另类”的事情,李兴浩颇为得意:漂亮的营销大楼墙上装满了志高分体空调,据说比中央空调省钱,以至大楼未竣工便已被穿洞无数;在李的亲自创意之下,志高推出新型空调,外观却相当怪异,饮水机般大小的箱子背后接了一截抽油烟机的管子,李解释说这是为了适应打工族租房搬家的需要;李处理违规员工手法特别,如果有人违反志高天条,李不但会开除其一人,而且会将推荐其来志高工作的亲属朋友全部开除,其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受到自己亲戚、朋友的‘憎恨’”。
李兴浩强调“执行”二字。志高3处的厂区,1.3万余工人,管理部门所占只是一幢3层的破旧小楼,管理人员不过二三百人。志高提供的数据是2%的人管理98%的人。李还告诉记者:一度办公室主任、董事长秘书以及总经办主任均由一人担任,李认为这3处政令均出自他一人,配一位女秘书便足矣。在志高,教科书上的战略管理对于决策的影响远不如李的一念之间。十余年间,志高跌跌撞撞发展起来,不能不说是一种“中国式的成功”。
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
2002年,销量突破100万台,产值达到45亿元,市场占有率5.4%,行业排名第5位。这时距志高第二次东山再起仅仅5年。由于志高的健康发展,2001年12月,广东发展银行给予志高6亿元的贷款授信额度,这是目前广东发展银行对民营企业最大的一次授信。
志高以其绝对诚信、发展速度和资产良性引起了国际企业巨头的关注,营业额高达850亿美元的韩国最大企业现代集团主动要求与志高合作,生产现代牌空调,志高拥有国际国内经销权。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双方一拍即合,“光那品牌就能吸引多少消费者啊!”李兴浩立即上马生产,立即建组现代空调营销公司,仅仅3个月,国内销售就达到8000万元!随后,韩国三星、LG、美国惠而普、欧洲电信闻风而来,志高由此同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其实,李兴浩做空调,一开始就同外国人打交道。1996年,日本独资的三菱压缩机厂落户广州,十多家有意向合作的国内空调厂最终只有志高看好三菱。现在,志高成为三菱电机在中国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过去是志高求三菱办事,“现在,是三菱求我们!”日本人坦陈,三菱制冷系统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总经理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来志高,学习志高的21条理念,学习志高创业精神……
志高的人事安排也颇为奇特——自认为有营销天赋的李兴浩,于2003年9月26日辞去志高空调总经理一职,担任董事长兼营销总监。接替李兴浩任总经理的是当年台商撤资变乱中惟一没有离开李的高级工程师雷江杭。至于李为何要让出总经理的位置,李说在生产管理方面,雷江杭比自己有优势,随后又补充说:“我要把荣誉让给他,总经理叫起来多好听!”虽然李兴浩早在3年前便已经许下要让雷江杭接班,但真正作出决定还是经历了3年的迟疑,直至2003年志高空调实现销售180万台,并顺利完成营销体系的大背景下,李兴浩才退身半步。
接班人不会传给两个女儿
作为一股独大的民营企业,李兴浩在接班人问题上的选择,或许会让很多人吃惊。李兴浩有两个女儿,一个在外国读大学,另一个在国内读大学。然而,李说他不会把企业传承给她们,因为他觉得那是一种负担。李兴浩说他会选择一个他认为优秀的接班人,让志高发扬光大,如果选错了,那么就只能怪他自己。
占有公司90.8%绝对股的李兴浩将其余赠送给数十名高层。部分主管的收入可以按需支取,他给部分核心主管每人发了两张卡,一张是现金卡,一次最多可以刷10万,另一张是账户卡,一次最多可刷100万,支钱时只需对李说明钱的用途和靠什么业绩回报这笔钱就可以。动用第一张卡的人不少,但第二张据说还没有人用过。这种非常人性化的管理是一块“道德品质”的试金石,虽然金额有100万,但大家反而自觉了,“那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荣誉!”
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
广东南海市距省会广州仅一小时车程,两者之间的里水镇丰冈村似乎离广州更近些。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里水镇的人们就常看见昨天还在地里干农活的李兴浩,今天又骑着自行车,驮着一车菜风尘仆仆往广州去了。
匪夷所思的是,就是这样一个贫弱瘦小的身影,20年后竟然成为指挥数十亿资产,向中国空调行业发起最强劲挑战的竞争者!的确如此,如果一切都在人们的预料之中,奇迹就不再有魅力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广东沿海民间经商渐成潜流,李兴浩农忙之余,也在想办法“找点事做”——大的做不了,就从小的做起。卖鱼、卖菜,1982年卖了一年冰棍,赚了几百元钱。可以想象,已近而立之年的李兴浩挎着个冰糕箱走街串巷高声叫卖时是什么样子。然后他用赚来的钱办了个布碎厂,其实就是个将废布撕成丝丝缕缕卖到厂里擦机器的家庭作坊,工人就他自己。
李兴浩总在想什么生意能赚更多的钱,总在想“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一天李兴浩去五金店,恰好有人来买钻子,营业员说没了。旁边的李兴浩灵机一动:“我的店里有,你要多少?”其实他根本不经销五金,但他觉得没有理由不抓住这个赚钱机会。与那人谈好价钱后,李兴浩立刻骑车去广州,买到了钻子。这之后,他顺理成章开了家五金店。
那是一个商业智慧刚刚被开启的时代,那也是一个刚刚允许职业迁徙的时代。南中国天空中无数飞来飞去的候鸟,在机敏地追寻着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李兴浩是其中最小却是最聪明的一只。他总是勤快地打开每一扇可能打开的大门,因为他知道,每一扇门都意味着新奇。
事实的确如此,进入空调行业之前,他开了间海鲜酒楼,酒楼空调常坏,一月修理费上千元。李兴浩由此惊奇地发现修空调比开酒楼更赚钱!那是1989年,他立即注册了兴隆制冷设备维修中心,并组织伙伴们上广州下南海,四处吆喝着兴隆的名号。生意果然好得出奇,两年后,就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制冷维修中心,业务做到了整个广东。
找准项目,企业一下子就大了,数不清的钞票雨点般砸在身上,李兴浩差点没回过神来。此时他的野心在迅速膨胀,因为几年来他在拆拆装装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更让他心跳的领域:空调制造。“其实造空调并不复杂。别人可以做,为什么我不可以?”
这时的珠江三角洲,已经是一片生长奇迹的土地。敢作敢为的精神加上几分机遇和灵气,任何人都可能成就出人意料的伟业。李兴浩已有10年经营8家工厂的经验,他熟悉商品本身正常与非正常的规律,熟悉市场、价格,熟悉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种种交易手段,他跑遍江湖码头,深入穷乡僻壤,以各种语言、手段、方法,推销自己的企业和身份,以行家里手的姿态,处处设防,步步为营,甚至讨价还价,欲擒故纵,最终把生意越盘越大。此时,好学多思,谋攻善断的李兴浩,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真正的经营行家,一个狂热的“经商发烧友”。
做好了这一切准备,李兴浩相信自己已经有能力进入看似高深莫测的空调行业。1993年10月,他与港商尹立波在家乡丰冈村合资建厂,双方各投资600万元,李兴浩占股51%,港商49%,这就是志高空调。
重创险些让他送命
1993年美的上市,而那年李兴浩的志高空调才刚刚开张。然而李兴浩没有想到的是:这笔看似较为正规的生意,险些让他“送命”。志高投产当年,便遭遇空调大战。当时全国已有空调生产流水线150多条,年产能力500万台左右。科龙率先降价1000元,随后,其他品牌纷纷跟进。这时李兴浩作出了让他的同事不能理解的决定:他决心推出中国最便宜的分体空调。
李兴浩当时的思路是:先大规模宣传他要批量销售自己的空调,以量的优势压低空调配件的采购价格,利用成本控制先占市场,后获取利润。但当年志高只卖出几千台。1995年,志高空调的销量也只有1万多台,更不用说赚钱,台商逐渐丧失了继续投资的信心。关键时刻,志高无端被人先货后款骗走价值1000多万元空调,血液顿时抽干。年底台商决定撤资。企业处在崩溃的边缘,志高空调遭受重创,流动资金几乎全部被抽走,创业骨干离心离德,志高的账号被法院查封。
绝望和震惊之余,李兴浩找到法院,面对一位素不相识的法官,李兴浩重复自己要做企业,并非要搞垮企业。他的真诚感动了法官,企业在银行的账户被解冻。志高活了下来,李说他当时惟一的本钱便是信誉,“我只要表了一个态,我一定可以兑现。到今天20多年了,我还是这样。”
配一位女秘书足矣
广交会场,一位漂亮的女孩正在和外商侃侃而谈,她的句子里不断地重复一个单词“CHIGO”,中文意为“志高”。其实,靓女费尽口舌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老外”能在她讲解之后,与她一同来到离广州不远的南海,到“志高”看看。因为只要“老外”能到“志高”,无论生意谈成与否,她都能得到500元的劳务费,这对于一个外语学校的学生来说确是一笔不菲的收入。面对广交会的政策门槛,志高董事长李兴浩雇佣大学生拉客户的做法虽然“不入流”,却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001年当国家首次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广交会之时,志高空调一次就获得5.3亿元的订单。在媒体为此惊叹的同时,李兴浩心里却早已有了4个字——“水到渠成”。
像这样“另类”的事情,李兴浩颇为得意:漂亮的营销大楼墙上装满了志高分体空调,据说比中央空调省钱,以至大楼未竣工便已被穿洞无数;在李的亲自创意之下,志高推出新型空调,外观却相当怪异,饮水机般大小的箱子背后接了一截抽油烟机的管子,李解释说这是为了适应打工族租房搬家的需要;李处理违规员工手法特别,如果有人违反志高天条,李不但会开除其一人,而且会将推荐其来志高工作的亲属朋友全部开除,其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受到自己亲戚、朋友的‘憎恨’”。
李兴浩强调“执行”二字。志高3处的厂区,1.3万余工人,管理部门所占只是一幢3层的破旧小楼,管理人员不过二三百人。志高提供的数据是2%的人管理98%的人。李还告诉记者:一度办公室主任、董事长秘书以及总经办主任均由一人担任,李认为这3处政令均出自他一人,配一位女秘书便足矣。在志高,教科书上的战略管理对于决策的影响远不如李的一念之间。十余年间,志高跌跌撞撞发展起来,不能不说是一种“中国式的成功”。
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
2002年,销量突破100万台,产值达到45亿元,市场占有率5.4%,行业排名第5位。这时距志高第二次东山再起仅仅5年。由于志高的健康发展,2001年12月,广东发展银行给予志高6亿元的贷款授信额度,这是目前广东发展银行对民营企业最大的一次授信。
志高以其绝对诚信、发展速度和资产良性引起了国际企业巨头的关注,营业额高达850亿美元的韩国最大企业现代集团主动要求与志高合作,生产现代牌空调,志高拥有国际国内经销权。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双方一拍即合,“光那品牌就能吸引多少消费者啊!”李兴浩立即上马生产,立即建组现代空调营销公司,仅仅3个月,国内销售就达到8000万元!随后,韩国三星、LG、美国惠而普、欧洲电信闻风而来,志高由此同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其实,李兴浩做空调,一开始就同外国人打交道。1996年,日本独资的三菱压缩机厂落户广州,十多家有意向合作的国内空调厂最终只有志高看好三菱。现在,志高成为三菱电机在中国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过去是志高求三菱办事,“现在,是三菱求我们!”日本人坦陈,三菱制冷系统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总经理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来志高,学习志高的21条理念,学习志高创业精神……
志高的人事安排也颇为奇特——自认为有营销天赋的李兴浩,于2003年9月26日辞去志高空调总经理一职,担任董事长兼营销总监。接替李兴浩任总经理的是当年台商撤资变乱中惟一没有离开李的高级工程师雷江杭。至于李为何要让出总经理的位置,李说在生产管理方面,雷江杭比自己有优势,随后又补充说:“我要把荣誉让给他,总经理叫起来多好听!”虽然李兴浩早在3年前便已经许下要让雷江杭接班,但真正作出决定还是经历了3年的迟疑,直至2003年志高空调实现销售180万台,并顺利完成营销体系的大背景下,李兴浩才退身半步。
接班人不会传给两个女儿
作为一股独大的民营企业,李兴浩在接班人问题上的选择,或许会让很多人吃惊。李兴浩有两个女儿,一个在外国读大学,另一个在国内读大学。然而,李说他不会把企业传承给她们,因为他觉得那是一种负担。李兴浩说他会选择一个他认为优秀的接班人,让志高发扬光大,如果选错了,那么就只能怪他自己。
占有公司90.8%绝对股的李兴浩将其余赠送给数十名高层。部分主管的收入可以按需支取,他给部分核心主管每人发了两张卡,一张是现金卡,一次最多可以刷10万,另一张是账户卡,一次最多可刷100万,支钱时只需对李说明钱的用途和靠什么业绩回报这笔钱就可以。动用第一张卡的人不少,但第二张据说还没有人用过。这种非常人性化的管理是一块“道德品质”的试金石,虽然金额有100万,但大家反而自觉了,“那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