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婚礼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ei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子是五叔定的,公历七月二十八,农历七月初二。
  家里有两间瓦房,父母一间,我们兄弟一间,这一间放两张床,我和五弟睡,三弟和四弟睡,如果大哥回来,我和大哥睡一张床,三弟、四弟、五弟挤一张床。冬天还好办,大家挤一起还是挺暖和的,夏天就麻烦了,天气忒热,脱光衣服也抵挡不住南方之南的滚滚热浪,晚上无风,空气煮过似的,身上被烤出油来,草席上留下一大片乌黑的汗渍。床太小,为了自己睡得舒服一些,兄弟们经常你挤来我挤去的,有一次还将五弟挤床下了,他的头上起个大包包。五弟的肺活量很充沛,他在床底下嚎啕大哭,一直折腾到天亮。母亲要责罚我们,可谁都不承认是自己干的。其实,不是我们不愿意承认,而是确实不知道那一脚是谁蹬的。
  在我们乡下,一般的家庭都有或大或小的庭院,我们家的庭院不大,除了两间瓦房,还有一间红泥土糊成的厨房和一间半开放的牛棚,中间一小块空地用来晒稻谷番薯。父亲在庭院里琢磨了好几天,终于确定大哥的新房建在厨房边上。父亲还是蛮有经济头脑的,在那个位置建新房可以省掉一堵墙的砖头。
  开工后,全家人都忙碌起来,大哥也从生产队的砖瓦厂回来帮忙,这是他的事情,他不能不回来。四弟五弟依然像往常那样幸福地玩耍。三弟当小工,给师傅递砖瓦什么的,他稚嫩的小脸总是弄得很脏,看上去像个花脸,衣服上也沾满了泥土石灰。我的任务不轻,负责到村口的河边挑沙子,每天两担,几天下来,肩膀被扁担磨出了血印。
  几个师傅敲敲打打修修补补忙了一个多月,新房落成了,他们在外墙搧上白灰,顶上铺上瓦片,再装上木门,看上去还像回事。大哥不是太喜欢眼前的这间新房,主要是挨着厨房,油烟味太重,但他没有说什么,当父亲问他怎么样时,他笑着说挺好的。大哥知道,尽管新房简陋,但父亲已经尽力了,再说,大哥长这么大,还从未有过一间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如今新房就在眼前,他能有意见吗?我对大哥羡慕得要死,恨不得马上长到十八岁找个女人结婚,不用老和弟弟挤一张床。
  未来的嫂子和我们家同一条村,她住村东头。花梨村是个大村,人口有一千多人,主要是符姓和周姓。符姓住村西头,周姓住村东头,村里约定俗成,同姓之间不通婚。初中刚毕业,大哥喜欢一个姓符的姑娘,他征求家里的意见,母亲说,兄妹结婚,那是乱伦。大哥只好忍痛割爱。其实,我们家和那个姓符的姑娘,要扯上亲戚关系,至少五代以上,
  嫂子比大哥大两岁。大哥没有恋母情节,也不喜欢找比自己大的姑娘做老婆,他这是没有办法的。大哥犯过法,身上留有污点。前年,也就是大哥离开学校的第二年,他到坟场的树林子偷砍了一棵苦楝树,被公社民兵人赃并获。父亲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曾经到县人民医院学医一年,现任公社革委会主任胡德旺当时是医院院长,父亲和他有些私交。大哥偷砍树木,按照当时的政治气候,可以定性为盗窃罪,判个三五年是没有问题的。如何定性,胡德旺说了算。父亲琢磨着,如何搞定胡德旺。想来想去,父亲盯上我们家的公狗。那条黑狗我已经养了好几年,每天下课回家,它就跑出院子,摇着长长的尾巴迎接我。周末我去坡上放牛,它也跟着我去放牛,可以说,我们是形影不离的好伙伴。父亲要将我的伙伴送人,我一万个不答应,父亲说,难道你想让你哥蹲监狱吗?两相权衡,大哥肯定比狗重要,于是,我只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胡德旺喜欢吃狗鞭,红江公社的干部都知道,我父亲也知道。当父亲把狗牵到他面前,他蹲下来,斜着两只小偷一样的贼眼盯着狗的下面,边看边笑。我知道,这条狗的狗鞭又粗又长。胡德旺站起来,两手叉腰,对父亲说,老符啊,念你儿子是初犯,我就不把他交给县公安局了,我们自己处理。
  大哥虽然没有坐牢,但要挂牌游街。邻近的几个村庄都知道大哥是盗窃犯,因为这个原因,大哥谈了几个女朋友,都是因女方家长反对而告终。后来,他和失去双亲的周美春谈上了,并且很快确定了关系,父亲担心对方变卦,几个月后就把婚事定下来,以免夜长梦多。
  在我们乡下,结婚是件繁琐的事情。婚礼前一天,男女双方得摆酒请客,一直忙到婚礼结束。当时的环境不允许这么操办,路线教育工作队整天盯着给人割这个尾巴那个尾巴的,还有一帮育种队住在村里。说来好笑,领导说县里的粮食不够吃,要在濒临北部湾的热带地区种高粱,于是,村里的年轻人大多被抽去育种队,在东北来的专家指导下培育高粱。试了一年多,高粱没有长出来,全烂在地里成了肥料。他们每天都忙乎着,劳而无所获,正愁没地方撒气,如果这个时候撞上枪口,弄不好要扣上破坏抓革命促生产的帽子,何况大哥还是个有案底之人。
  村里的路教队长邱志高得知大哥要结婚,警告我父亲,婚可以结,但礼不能办,还给我父亲规定了几条不准。父亲本想把儿子的婚礼办得像样一点,但上面有要求,他吃了豹子胆也是不敢违抗的。前些日子,村东头的周姓家大白天给儿子办婚礼,客人正在欢天喜地喝酒吃饭,十几个打手一样的民兵突然冲进来,将桌椅砸个稀巴烂,场面十分狼狈,成为一个笑话。
  父亲可不想被人家笑话,何况父亲胆小怕事,所以,晚上结婚是唯一的选择。当时大队部有电,村里却一片漆黑。不用下地干农活的,村里人都称之为干部,父亲在大队当赤脚医生,也勉强算个小干部。父亲拿着两条丰收牌香烟去拜访村支书,村支书笑呵呵地接过香烟,说,接吧,就一晚。两盏40瓦灯泡,加上一盏白炽灯,虽然说不上灯火通明,但客人至少不会把饭吃到鼻子里。
  喝喜酒是要掏份子钱的,我们家穷,亲戚朋友自然也是穷得叮当响。五叔坐在轮椅上,来一个登记一个,客人給的份子钱零零碎碎地装在一个黑布袋里,布袋挂在五叔手摇三轮车的手柄上。五叔小心翼翼地护着那个钱袋子。
  婚礼在晚上举行。半夜,大哥带着他的朋友去嫂子家迎亲。我家和嫂子家直线距离只有几百米,但迎亲不能走小路,必须走大路,这样,要拐几个大弯,路程增加不少。
  迎亲路上,新娘在10个伴娘的陪同下,面向娘家,倒着走。走走停停,哭哭啼啼。我原来不明白,母亲告诉我,新娘面向娘家,倒着走,那是表示新娘舍不得自己的父母。哭哭啼啼,也是这个意思,此外,还有未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伤心之意。   新娘走得越慢越表示自己对娘家的眷恋,有时候,新娘干脆站着不动,和伴娘聊天。伴郎可以在后面赶她们,但不能用手推。以前,新郎可以叫伴郎在伴娘的身后放鞭炮,赶她们往前走,现在不能放鞭炮,新郎只能干着急。新娘不走,新郎就和伴郎在后面抽烟等候。
  凌晨,迎亲队伍才到我们家,我和三弟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挂鞭炮燃放。白天,三弟对我说,大哥结婚没有放鞭炮不过瘾,咱们买两挂鞭炮放放。我也想放鞭炮,但又担心惹禍。三弟说,没事的,三更半夜的,那些人都睡觉了,他们不会知道的。我说行,但买一挂就好了。
  父亲、母亲以及在座的亲戚朋友都被突如其来的鞭炮声吓着了,如果是在平时,我们肯定一顿挨打,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父亲没有动手。父亲训了我们一顿,声音很小,但态度很严厉,他说,你们两个小兔崽子,是不是想把你哥的婚事搅黄才甘心,啊?我不以为然,放挂鞭炮,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和三弟都没有吭声,父亲骂了几句,就忙去了。
  新娘和伴娘站在大门外,没有马上进去。五叔算过大哥和嫂子的生辰八字,认为大嫂的生辰八字破婆家,就在大门口放一片完好的瓦片,新娘进门时故意踩破瓦片,大家一起大声说,破了!破了!以此禳解嫂子八字中的缺陷。
  父亲、母亲和几个叔叔,还有舅舅坐在院子中央,两个伴娘陪同嫂子,分别给长辈敬茶,大哥介绍一个,嫂子敬一个。
  早上,我们在家里收拾桌椅碗筷,邱志高忽然出现在门口,他身后还跟着两名路教队员。邱志高脸色很难看,黑得浓重,几乎可以拧出水来。他一进门口,操起两道凶恶的目光,对父亲破口大骂,符国恩,你的政治立场哪去了?你的同情心哪去了?国家发生那么大灾难,你在这里打办婚事,还燃放鞭炮!父亲不是党员,没有政治立场,邱志高可能已经习惯了这种训人方式,把什么人都当党员看待。当时信息很不畅通,对外面的事情一无所知,父亲一头雾水,不知道邱志高说的国家大事是指什么。见父亲傻楞着,邱志高说,唐山发生大地震了,我们的同胞死了好几百万呢!父亲不知道唐山在哪里,也不知道地震能死那么多人,邱志高是有身份的领导,他的信息来得快,错不了。父亲懵懵懂懂地低头站着,不知所措。邱志高说,你跟我们走一趟。和他一起来的队员走到父亲身边,用手推了一下,父亲乖乖跟着他们去大队部。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凌晨三点四十二分,唐山发生地震,此时,正是我们放鞭炮的时间。那时我没有手表,但五叔曾经说过,新娘凌晨三点半进门最好。所以我能肯定唐山发生地震的时候,我和三弟点燃了那挂鞭炮。
  父亲被带走时,母亲僵硬地站在牛棚旁边,她手里抓着一把稻草,牛把头拉直,舌头伸过来,拼命想咬她手里的稻草,母亲将稻草往前送,眼睛却死死地盯着门外,父亲已经没有了踪影。母亲的脸上刻着一道又一道皱纹,在晨光的映照下,清晰成干涸的河床,泪水在里面汩汩流淌。
  大队广播不停地播放唐山地震的消息,村里人这才知道国家刚刚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情。父亲被路教队安排坐在大队的一间办公室,在过去的一个多小时,路教队和大队干部集体对他进行讨伐,之后,父亲留在那间办公室,两级干部到会议室开会讨论父亲的问题。
  结果很快出来,父亲被免掉赤脚医生职务。对父亲而言,这算不了什么处分,赤脚医生也是农民身份,每天按12分计,没有任何补贴。父亲本来就是一介农夫,回生产队犁地耕田,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父亲原来担心事情会牵扯到大哥身上,如果追究大哥的责任,大哥恐怕是吃不了兜着走,这下好了,只是自己当不成赤脚医生,大哥安然无恙,其他一切都好办。
  五叔对大哥娶周美春一直持保留态度,他觉得大哥和周美春的八字不合,周美春的八字克婆家。父亲丢掉赤脚医生的饭碗,五叔更坚定自己的观点。下午,五叔摇着三轮车来我家,大哥和嫂子去公社照相。那个时候,结婚没有结婚证,摆个结婚酒,照张合影像挂墙上,两个人就算是合法夫妻了。五叔又将自己的观点亮给我的父母,母亲看着父亲,没有说话,父亲说,已经摆了酒了,你说怎么办?五叔对我说,小二,你去把你三叔、四叔叫来。五叔虽然最小,但他的几个哥哥都很尊重他,可能是因为他对八字比较有研究,加上又是一个双脚瘫痪的残疾人,在我的父辈中,他说的话是有分量的,父亲对他的意见也是看很重的。
  他们凑在一起开家庭会议,主角仍然是五叔,母亲给他们每人倒杯水,就躲房里去了。五叔坐在轮椅上,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破旧的书,他翻翻看看,然后说,我反复看,反复论证,他们两个人的八字严重相克,如果美春比大龙大三岁,我就不会反对他们结合,现在看来,我的看法是对的,书上也是白纸黑字地写着,错不了。
  当天晚上,父亲一夜没睡,他和母亲小声地谈论着大哥的婚姻,叹气声不断从他们的房间溜出来。后来,父亲干脆起床,到院子抽烟。深夜,没有星光,夜深重地黑着,父亲像一根木头一样浮在黑的河里。天亮了,父亲仍旧坐在那张破椅子上。
  做出这样的决定很难,父亲想了一个晚上,想法渐渐地向着五叔的方向靠拢,大哥和大嫂还蒙在鼓里,因为白天步行去公社照相,他们累了,所以睡得很香,大哥的鼾声时起时伏,长短不一,没有规律。
  大哥很晚才起床,父亲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间。大哥虽然已经成亲,但总的来说还是个大小孩。我们几个兄弟都很尊重父亲和叔叔,大哥也不例外,当父亲将家庭会议决定告诉他,他沉默了一会,咬咬牙说,我听你们的。声音很低,微微发颤。
  第二天向大嫂宣布决定的不是父亲,也不是大哥,是五叔。大哥不敢面对大嫂,五叔找大嫂谈话那天,他跟着三叔去了生产队的砖瓦厂。大嫂没有为自己争辩,她知道,五叔是代表符家向她宣布决定的,她还能说什么呢?
  大嫂走的时候,父亲去大队上班,母亲下田里干活。大嫂独自在仅仅住了一个星期的新房收拾自己的衣物。墙上挂着结婚照,两个新人脸挨着脸,幸福地笑着。大嫂将照片取下来,用剪刀从中间剪开,两个人分开了,她把属于自己的那一半装进袋子,将大哥那一半放桌上。
  大嫂的姐姐周美容来我们家找过我母亲,大嫂是她带大的,长姐为母。她对我母亲说,你们这样做,叫我妹子以后怎么嫁人?母亲一个劲地陪不是。周美容没有大吵大闹,但话里头无不充满着谴责的语气。不管周美容说什么,母亲都没有反驳,只是一脸的歉意。
  没过多久,周美春嫁到江北,他丈夫的年龄比她大一轮还多,男人的两个孩子喊她妈。在我们乡下,女人如果被丈夫抛弃,基本上不能在村里立足,大多数远嫁他乡,周美春走的仍旧是村里的一条老路。
  大哥在砖瓦厂干活,回家的次数比以前少了许多。有一次刮台风,大哥差点没命了。我们那里,每年八九月份都要刮几次台风,那时候,砖瓦厂没有收音机,更别说有电视了,信息非常闭塞。台风是晚上来的,大家都已经睡了,那天大哥肚子不舒服,请假回镇医院看病,顺便回家。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将砖瓦厂的房子推到了,我的一个远房亲戚被压在瓦砾下,他的腰断了,在病床上呻吟了半个月,死了。母亲说大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大哥每次回家,母亲总唠叨起相亲的事,大哥找借口搪塞。母亲有一次生气了,说你是不是打算一辈子打光棍?大哥说,一辈子打光棍有什么不好?母亲说,你不结婚,下面几个弟弟怎么结婚?在我们那里,结婚是有顺序的,大的不结婚,小的是不能插队的。
  许多年后,大哥仍孑然一身,母亲说,你再不成家,你的弟弟可不能等你了。我知道,母亲说的弟弟是指我,因为我已经十八岁了。如果我比哥哥早结婚,按当地的风俗习惯,是对大哥的一种嘲笑、侮辱,姑娘一般都不愿意嫁给这样没出息的男人。
  我结婚了。新娘挺着大肚子住进大哥曾经的新房,不久,老婆给我生了个白胖的肉团子。大哥抱着自己的侄子,黑瘦的脸上绽放着笑容,眼角处的皱纹逶迤至耳边。
  大哥和父亲站在午后的阳光下,看上去,他们像两兄弟。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陈惠芳,1963年1月生于湖南宁乡。现任《湖南日报》科教卫新闻部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乡土诗派“三驾马车”之一。1993年参加《诗刊》第11届“青春诗会”,1996年获第12届“湖南省青年文学奖”。已出版诗集《重返家园》《两栖人》。  1  还了一个愿  便抽身而去  将海南还给海南  在现场  仿佛大幕從来没有起落  炙热的目光  烫伤不了每一段海面  抖一抖蓝色的披风  万里无
期刊
作者简介:龙小龙,七零后,四川省南充人,现居乐山。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见《诗刊》《星星》《四川文学》《绿风》《散文诗》《诗选刊》《山东文学》《中华辞赋》《芒种》等。出版诗集《诗意的行走》《自然的倾诉》。  一  请让我们  用天空、云朵、黄沙和森林  每一道蓝,每一道白,每一道黄和每一道绿  来解读或者辩证,鸟和鱼的血脉根源  用鹿回头、火山口和日月湾的景致  让每一寸石头的
期刊
作者简介:曹文生,1982年生于河南杞縣,现客居陕西洛川,喜欢在文字里寻找生活的温度,作品散见《山西文学》《时代文学》《奔流》《岁月》《延安文学》《星星诗刊》《红豆》《河南诗人》等杂志。  大 海  在海南,浸泡诗歌最多的区域  是海口的水面  苏东坡带着北宋的舌头  在海南的饭桌上,让每一粒米皆有文气  肉肥而适合赋诗  远处的海鸥,拍打着海南的安静  我是那个求证者  迫切需要一个引路的《经书
期刊
作者简介:男,1985年生,诗歌散文散见于《人民日报》《北京文学》《中国铁路文艺》《朔方》《飞天》《散文选刊》《鸭绿江》《厦门文学》《散文诗》《山东文学》《绿风》《诗林》《文学少年》《诗潮》《星星》等报刊杂志,曾获征文奖20余次,陕西省作协会员。  在海南  在海南 我始终保持沉默  像一枚陨石 面对星空  海岸线那么长  我要一步一步地走过  从三十年前走到现在  我要去寻找地标 老街  小卖部
期刊
作者简介:万有文,男,甘肃高台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曾用笔名阿文、万禹等,作品散见《诗刊》《星星》《四川文学》《诗歌月刊》《飞天》《延河》《短篇小说》等报刊杂志,已出版诗集《故地》、《月照河西》。  海中的海南  海,多么向往  在海南,你可以把海看个够  看见深蓝的它,蓝进某个人的心里  那是秘密  填埋进一些海风,波浪和潮湿的雨  还有梦幻的海鸥和苦涩的盐  这是它的味道 
期刊
作者简介:孙谦,著有诗集《风骨之书》《人马座升空》《新月和它的反光》等多部。曾获北京国际华文诗歌奖,天铎长诗奖等奖项。  海口·骑楼  时间制造种种存在,是我们  恍然不在的感觉。冬日的骤雨  让这儿的热闹变得冷清  我磕磕绊绊的生命,偶然在此  游荡。南洋的新鲜结合为半新半旧的  建筑群,定型为隔世的形体  我是隔世的到来者。为了看海  带着体内的大陆。大陆是混合的存在  大海更是。依偎着形态各
期刊
作者简介:赵俊,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于浙江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目前定居于深圳。曾在诗刊《诗刊》《西湖》《扬子江诗刊》《解放军文艺》《西部》《诗潮》《诗林》《红岩》等几十家刊物发表过作品,曾出版诗集《莫干少年,在南方》。莫干山国际诗歌节发起人。  西 涌  一面靠窗的镜子背对着大海,它只能  映照出正在裸露的肉体,无法将  大海的颜色吸附进结晶体透明的抽屉里  它曾经锁住,房间里
期刊
作者简介:南萧萧,本名王泳冰,男,江苏南通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文习作散见《星星》《诗刊》《绿风》《山东文学》《北京文学》《天津文学》《散文百家》《飞天》《延河》《作品》《滇池》《厦门文学》《牡丹》《躬耕》等文学期刊与报纸,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全国诗赛和征文多次获奖。  遇见纯粹的蓝  澄明而辽阔  宽大而宁静  一颗惊颤的心  走进了神圣的天堂  跪倒、膜拜,拨动的琴弦  已不能奏出正常的音节
期刊
作者简介:邹林,本名邹治海,中年,湖北阳新县人,诗作散见各地报刊。  海南,那一片干净的土地  风带着海鸥的翅膀,带着海蓝  吹椰树,吹蕉林,吹花边裙  清亮和绿叶一起,阳光和斑斓一起  蓝里的蓝,渗进皮肤里  红里的红,渗进血液里  绿里的绿,渗进眼睛里  一片纸屑经色彩滚烫后,变成了蝴蝶  雨含着芒果的汁液,猛落一阵  路边的草,年轻了一圈  城市也跟着年轻了一圈  风停在一片树叶上,看行人,
期刊
作者简介:丙方,本名吴勇霞,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新荷计划青年作家人才库”人才。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作家》《山东文学》《扬子江诗刊》《西湖》《短篇小说》《文学港》等省内外多家文学刊物。有作品获奖,收入若干选本。现居浙江丽水。  赶海的人  泡沫堆积的高潮  像一只只补丁  远看五彩斑斓,近看着  却布满粗陋的针脚  灯塔和黎明之间  隔着一只月亮,那些隐秘的躁动  总在圆与缺、满和亏之间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