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针对信息类研究生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究,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基于行企业需求,立足桂林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给出了改革建议,探究了改革方向。
关键词:信息类研究生;教学实践改革;行企业需求;能力本位
一、信息类研究生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学研”课程体系科教融合度不够
现有部分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较单一,缺乏柔性,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调,实践实训环节薄弱,一些课程趋于形式化,阻碍了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2.“双导师”队伍建设难度大
部分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研究生教学师资以及研究生导师紧缺问题,同时由于培养过程企业参与不足,“双导师”制落到实处较难。
3.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不完善
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缺乏高水平科研平台、实验设备不足、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难等瓶颈问题,导致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力度不足,缺乏合理统筹与规划。
4.工程实践能力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
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环节没有形成系统的工程实践模式,因而导致实践项目零散、过程简单、方法单一等问题。研究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项目综合设计、实施和管理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进入企业核心学习实践的机会较少,到企业进行深层次实践锻炼不足。
二、基于行企业需求,能力本位的信息类研究生教学实践改革方法
1.改革学科研究方向交叉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通过加强条件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质量监控、拓展企业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举措,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度融合信息类研究生教学实践改革与实践。课程的研究任务以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研究任务较好地实现了“基于行企业需求,能力本位的信息类研究生教学实践改革”模式的要求,引导教师和学生以企业实际问题为本,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理论解决问题。
2. 建立学科方向交叉融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优秀科研人才搭建教学团队,解决专业师资紧缺问题。首先以一批科研、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为核心,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教学团队。高水平科研也吸引了青年教师的加盟,将其编入教学团队,通过团队的传帮带,快速完成由研究能力到教学能力的转化,教学团队实力不断加强。
科研和教研相结合,实现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步提升。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教师将领域前沿进展带入课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同时鼓励和引导把教学内容中存在的疑问作为科研选题,开展知识创新,以高质量的教学牵引教师学术水平的提升。通过以科促教、以教促研,实现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同步提高。
(1)对新引入课程的高校讲师联合企业,按照院校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培养对应的具有实践能力的ICT认证技术讲师。
(2)定期联合企业进行师资培养,对获得初级技术认证的讲师,持续进行中级、高级技术的能力提升培养。
(3)建立师资能力持续提升和激励机制,为每位“双师型”讲师提供互联网学资源,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最新专业课程。(例如:为讲师提供华为公司官网专享账号,登陆至华为ICT 学院共享华为学习资源);建立院校讲师与企业技术领域专家在线交流体制机制;定期邀请企业资深专家为院校传递讲解行业发展趋势报告及其他最新技术资讯,保持师资队伍知识系统的持续更新。
3.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教培研”共享型实践平台
加强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通过与企业院所产学研融合、其他院校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和各方效益提升,建立以“协同育人、共促发展”的工程实训中心和校企合作平台,集教育、培训、研发于一体的共享型实践平台,“多方联动”协同育人建立对话渠道,为研究生的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依托咨询指导和承载平台深入有效地探索和开展工作。
(1)派遣技术专家、咨询顾问或管理者成立产学研合作教学团队(科研团队)。
(2)派遣课程专家协助院校开展专业课程教学。
(3)每年开展行业调研,并输出ICT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
4.充分利用现有平台资源,加强校企联合实践培养基地
以“广西嵌入式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为基础,联合创建工程实训中心,采用共创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设模式,搭建高水平的校内实验平台和科研平台。科研系统原型转化为专业实验平台,建设了高水平的专业实验室。不断将优质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高水平科教实训设备,将物联网、嵌入式、云计算大数据等多个科研原型系统改造为实验设备,并开发了相关实验,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实现了专业实验室的高水平建设。
本文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信息类研究生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立足桂林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行企业需求,能力本位的信息类研究生教学实践改革。
参考文献:
[1]赵黎,焦晓露,张峰. 能力本位教育在研究生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7(48):170-171.
[2]秦岭,杨小健.信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09):68-71.
作者简介:
谢晓兰,女,教授,副院长,桂林理工大学信息与科学工程学院,桂林 541004。
关键词:信息类研究生;教学实践改革;行企业需求;能力本位
一、信息类研究生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学研”课程体系科教融合度不够
现有部分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较单一,缺乏柔性,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调,实践实训环节薄弱,一些课程趋于形式化,阻碍了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2.“双导师”队伍建设难度大
部分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研究生教学师资以及研究生导师紧缺问题,同时由于培养过程企业参与不足,“双导师”制落到实处较难。
3.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不完善
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缺乏高水平科研平台、实验设备不足、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难等瓶颈问题,导致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力度不足,缺乏合理统筹与规划。
4.工程实践能力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
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环节没有形成系统的工程实践模式,因而导致实践项目零散、过程简单、方法单一等问题。研究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项目综合设计、实施和管理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进入企业核心学习实践的机会较少,到企业进行深层次实践锻炼不足。
二、基于行企业需求,能力本位的信息类研究生教学实践改革方法
1.改革学科研究方向交叉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通过加强条件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质量监控、拓展企业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举措,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度融合信息类研究生教学实践改革与实践。课程的研究任务以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研究任务较好地实现了“基于行企业需求,能力本位的信息类研究生教学实践改革”模式的要求,引导教师和学生以企业实际问题为本,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理论解决问题。
2. 建立学科方向交叉融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优秀科研人才搭建教学团队,解决专业师资紧缺问题。首先以一批科研、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为核心,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教学团队。高水平科研也吸引了青年教师的加盟,将其编入教学团队,通过团队的传帮带,快速完成由研究能力到教学能力的转化,教学团队实力不断加强。
科研和教研相结合,实现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步提升。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教师将领域前沿进展带入课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同时鼓励和引导把教学内容中存在的疑问作为科研选题,开展知识创新,以高质量的教学牵引教师学术水平的提升。通过以科促教、以教促研,实现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同步提高。
(1)对新引入课程的高校讲师联合企业,按照院校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培养对应的具有实践能力的ICT认证技术讲师。
(2)定期联合企业进行师资培养,对获得初级技术认证的讲师,持续进行中级、高级技术的能力提升培养。
(3)建立师资能力持续提升和激励机制,为每位“双师型”讲师提供互联网学资源,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最新专业课程。(例如:为讲师提供华为公司官网专享账号,登陆至华为ICT 学院共享华为学习资源);建立院校讲师与企业技术领域专家在线交流体制机制;定期邀请企业资深专家为院校传递讲解行业发展趋势报告及其他最新技术资讯,保持师资队伍知识系统的持续更新。
3.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教培研”共享型实践平台
加强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通过与企业院所产学研融合、其他院校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和各方效益提升,建立以“协同育人、共促发展”的工程实训中心和校企合作平台,集教育、培训、研发于一体的共享型实践平台,“多方联动”协同育人建立对话渠道,为研究生的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依托咨询指导和承载平台深入有效地探索和开展工作。
(1)派遣技术专家、咨询顾问或管理者成立产学研合作教学团队(科研团队)。
(2)派遣课程专家协助院校开展专业课程教学。
(3)每年开展行业调研,并输出ICT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
4.充分利用现有平台资源,加强校企联合实践培养基地
以“广西嵌入式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为基础,联合创建工程实训中心,采用共创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设模式,搭建高水平的校内实验平台和科研平台。科研系统原型转化为专业实验平台,建设了高水平的专业实验室。不断将优质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高水平科教实训设备,将物联网、嵌入式、云计算大数据等多个科研原型系统改造为实验设备,并开发了相关实验,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实现了专业实验室的高水平建设。
本文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信息类研究生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立足桂林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行企业需求,能力本位的信息类研究生教学实践改革。
参考文献:
[1]赵黎,焦晓露,张峰. 能力本位教育在研究生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7(48):170-171.
[2]秦岭,杨小健.信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09):68-71.
作者简介:
谢晓兰,女,教授,副院长,桂林理工大学信息与科学工程学院,桂林 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