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建水第一中学 云南建水 654300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概括了教学基本过程:合理分组、创设情境、解疑导拨、激励评价。
【关键词】探究;合作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所以数学历来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害怕和难以学好的科目。另外从各种考试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公式、基本法则是死记硬背,公式一多,印象模糊,必然出错,学生在考试中碰到了就想不到、不会用,这不能不说明平时机械的模仿过多,领悟较少,关键时刻拿不出东西来。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而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有效途径之一。合作是促进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二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几年来我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合理分组,传授技能
一般以4人为一组,组与组之间相对平衡。先期向学生传授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启迪,从中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就会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在合作学习的集体氛围中,锻炼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还及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我更尽力帮助他们克服障碍。
2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一是通过课件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去发现公式的产生、定理等的形成。因为这个阶段,蕴含了大量数学的知识背景,能更好地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产生好奇心,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学生就会象“数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记忆强化。二是适当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探索型题,并选择有趣的、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渴求问题解决的阶段。
3 合作探究,解疑导拨
把需要讨论、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生,先安排独立思考,这样就对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就有话可说,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提高讨论的效率,同时也避免因从众心理,由个别学生的误导性发言而造成群体的认识偏差。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使学生了解定理、公式等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研究、探索定理的条件,分析定理的结论。通过问题(组)的解决,让学生自己归纳定理、公式等,整理知识结构,从而加深对定理等的理解。
学生讨论时,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我用亲切的面孔、鼓励的话语,深入到合作小组中与学生一起去发现、去探索,鼓励学生:“换个角度想想”,引导学生变换思路,灵活思考,在合作探究中尝试给出自己的想法;并适量地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方式;并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料,在方法上给予指导等,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讲解。我不仅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还引导组间交流,不仅交流学习结果,还要求交流学习方法。最后我系统、完整地总结教学内容,强调定理的条件结论,明确问题解决的方式。
4 激励评价,引深探究
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我总是及时评价。评价学生理解了哪些概念,哪些还模糊不清或不知道,能否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提出问题;评价合作小组的整体情况、评价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投入程度;评价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评价学生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情感与态度;还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文化底蕴不足,绝大多数学生的研究都显得稚嫩,多数是重复早已定论的东西。所以我并不过分强求学生一定要得出探究的最终结果,而是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各个方面的深刻体验和经验,因为这些体验和感情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终生影响。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我再次总结点评,查缺补漏,完成学生对于整堂知识的完整认识。最后给出相应的配套练习,让学生在动手答题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应试能力。并要求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
现在的中学生聪明好动,在集体授课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参与意识不浓、合作交流能力差。在实施了合作探究学习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了改善,不仅是数学课内充满了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而且同学们还把这种氛围带到了课外,在学生中间形成了一种互相研究的风气,所教学生的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
总之学生已经从完全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营造一个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求知的乐趣;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素质!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社会,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应当成为我们的教育目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更新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做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充分体验;凡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只需适当交流形成共识;凡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的时候,教师才进行适当的、精要的讲解、指导、点拨,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能逐步达到最佳的境界,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概括了教学基本过程:合理分组、创设情境、解疑导拨、激励评价。
【关键词】探究;合作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所以数学历来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害怕和难以学好的科目。另外从各种考试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公式、基本法则是死记硬背,公式一多,印象模糊,必然出错,学生在考试中碰到了就想不到、不会用,这不能不说明平时机械的模仿过多,领悟较少,关键时刻拿不出东西来。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而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有效途径之一。合作是促进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二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几年来我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合理分组,传授技能
一般以4人为一组,组与组之间相对平衡。先期向学生传授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启迪,从中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就会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在合作学习的集体氛围中,锻炼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还及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我更尽力帮助他们克服障碍。
2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一是通过课件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去发现公式的产生、定理等的形成。因为这个阶段,蕴含了大量数学的知识背景,能更好地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产生好奇心,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学生就会象“数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记忆强化。二是适当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探索型题,并选择有趣的、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渴求问题解决的阶段。
3 合作探究,解疑导拨
把需要讨论、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生,先安排独立思考,这样就对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就有话可说,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提高讨论的效率,同时也避免因从众心理,由个别学生的误导性发言而造成群体的认识偏差。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使学生了解定理、公式等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研究、探索定理的条件,分析定理的结论。通过问题(组)的解决,让学生自己归纳定理、公式等,整理知识结构,从而加深对定理等的理解。
学生讨论时,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我用亲切的面孔、鼓励的话语,深入到合作小组中与学生一起去发现、去探索,鼓励学生:“换个角度想想”,引导学生变换思路,灵活思考,在合作探究中尝试给出自己的想法;并适量地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方式;并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料,在方法上给予指导等,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讲解。我不仅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还引导组间交流,不仅交流学习结果,还要求交流学习方法。最后我系统、完整地总结教学内容,强调定理的条件结论,明确问题解决的方式。
4 激励评价,引深探究
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我总是及时评价。评价学生理解了哪些概念,哪些还模糊不清或不知道,能否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提出问题;评价合作小组的整体情况、评价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投入程度;评价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评价学生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情感与态度;还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文化底蕴不足,绝大多数学生的研究都显得稚嫩,多数是重复早已定论的东西。所以我并不过分强求学生一定要得出探究的最终结果,而是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各个方面的深刻体验和经验,因为这些体验和感情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终生影响。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我再次总结点评,查缺补漏,完成学生对于整堂知识的完整认识。最后给出相应的配套练习,让学生在动手答题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应试能力。并要求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
现在的中学生聪明好动,在集体授课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参与意识不浓、合作交流能力差。在实施了合作探究学习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了改善,不仅是数学课内充满了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而且同学们还把这种氛围带到了课外,在学生中间形成了一种互相研究的风气,所教学生的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
总之学生已经从完全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营造一个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求知的乐趣;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素质!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社会,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应当成为我们的教育目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更新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做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充分体验;凡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只需适当交流形成共识;凡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的时候,教师才进行适当的、精要的讲解、指导、点拨,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能逐步达到最佳的境界,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和谐、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