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行院前急救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行院前急救为观察组,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未行院前急救的50例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急救情况。结果:行院前急救的观察组患者急救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与致残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行院前急救,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与致残率,提高入院后救治成功率,缩短康复所需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院前急救;死亡率
引言
近些年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数量持续增加,临床上老年人患病的数量也在增加。老年群体中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这类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如果抢救不及时或治疗不对症,都有可能造成患者失去生命。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入院得到及时救治的话,结合大量实践经验发现,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情况,探讨院前急救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行院前急救为观察组,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未行院前急救的50例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照组。100例患者经诊断均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观察组患者情况:3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51-65岁、平均年龄(60.12±2.13)岁,22例高血压病史、12例冠心病史、13例糖尿病史、3例三高合并;对照组患者情况:31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51-67岁、平均年龄(60.23±2.15)岁,20例高血压病史、10例冠心病史、14例糖尿病史、5例三高合并症。
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包括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由家属陪同前来治疗,并未经过院前急救处理,入院后经过询问、检查等确定治疗方案。
1.2.2 观察组行院前急救治理。具体操作步骤包括以下内容:
①急诊医生在接到急救电话后,首先要问清患者当前情况,迅速判断出患者是否为急性为心脑血管疾病,若是,则要求对方不要随意移动患者,保持冷静,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待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检查,包括测量患者血压、脉搏和呼吸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②及时为患者清理口腔和鼻腔中的分泌物,确保患者呼吸畅通。对于舌根后坠、或者鼾声过大的患者要为其置入口咽通气管;如果患者发生抽搐现象,则要在其口中插入开口器,防止其咬伤舌头;如果患者持续出现呼吸不规则现象,则需要为其进行气管插管,同时采取静脉通路,进行吸氧处理,确保患者能够吸入充足的氧气;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及时通知其家属,并对其家属进行心理帮助或辅导,减轻其紧张感,确保其能全面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
③在对患者进行紧急急救处理,确保患者呼吸通畅,能够吸入足够的氧气之后,待患者病情稳定在进行转院处理,绝对不能再患者病情不稳的情况下进行移动。在患者转到医院救治后一定要向值班人员交代清楚患者病情、救治过程、当前情况,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为患者在医院救治打下良好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的几率,降低患者死亡或致残的可能性。
1.3 观察指标
死亡率、致残率。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所得所有数据分析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以( ±s)表示计量资料并选择t方法检验组间数据,以[n(%)]表示计数资料利用x?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觀察组患者死亡率1(2.0%)、致残率2(4.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死亡率4(8.0%)、致残率6(12.0%),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作为突发性疾病,发生地点、时间、人群存在不确定性,及时抢救直接影响到患者生命安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院院前急救的研究较多,侧重研究患者急救后死亡率与致残率方面。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死亡率1(2.0%)、致残率2(4.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死亡率4(8.0%)、致残率6(12.0%),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院后,让患者保持平卧状态,条件允许的话卧床休息,依据病情选择氧气吸入量,流量控制在2-5L/min,越早吸入氧气可以尽快改善患者低氧血症,缓解心脏缺氧出现的呼吸短促等情况,避免发生多脏器衰竭情况。入院后进入监护室并为患者带上除颤器实行24h不间断心电监护,同时做好其他生命体征监测。及时掌握患者情况,同时溶栓治疗后1-2h内发病率最高,要适当延长心电监护的时间,主动配合医生开展抢救;根据医嘱做好用药,通过畅通静脉通道才能完成有效输药。营养类心肌药物输入时要尽可能选择周围大血管,缩短药效发挥时间,完成抢救。同时患者出现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可以使用冰帽或将冰袋放置在头部一侧,将患者头部偏向一次保持呼吸通畅,并详细观察患者意识清醒与否、瞳孔变化、呼吸变化等,避免出现脑部损伤,做好尿量检测与肾功能检查。
总之,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行院前急救,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与致残率,提高入院后救治成功率,缩短康复所需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伟.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6):4+7.
[2]张婷婷,冯燕玲,刘文生,张媛,贺春莲,张海霞,李树林.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甘肃医药,2016,35(06):406-408.
[3]李淑刚.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1):268-269.
作者简介:宰玲,本科学历,医师。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院前急救;死亡率
引言
近些年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数量持续增加,临床上老年人患病的数量也在增加。老年群体中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这类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如果抢救不及时或治疗不对症,都有可能造成患者失去生命。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入院得到及时救治的话,结合大量实践经验发现,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情况,探讨院前急救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行院前急救为观察组,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未行院前急救的50例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照组。100例患者经诊断均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观察组患者情况:3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51-65岁、平均年龄(60.12±2.13)岁,22例高血压病史、12例冠心病史、13例糖尿病史、3例三高合并;对照组患者情况:31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51-67岁、平均年龄(60.23±2.15)岁,20例高血压病史、10例冠心病史、14例糖尿病史、5例三高合并症。
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包括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由家属陪同前来治疗,并未经过院前急救处理,入院后经过询问、检查等确定治疗方案。
1.2.2 观察组行院前急救治理。具体操作步骤包括以下内容:
①急诊医生在接到急救电话后,首先要问清患者当前情况,迅速判断出患者是否为急性为心脑血管疾病,若是,则要求对方不要随意移动患者,保持冷静,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待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检查,包括测量患者血压、脉搏和呼吸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②及时为患者清理口腔和鼻腔中的分泌物,确保患者呼吸畅通。对于舌根后坠、或者鼾声过大的患者要为其置入口咽通气管;如果患者发生抽搐现象,则要在其口中插入开口器,防止其咬伤舌头;如果患者持续出现呼吸不规则现象,则需要为其进行气管插管,同时采取静脉通路,进行吸氧处理,确保患者能够吸入充足的氧气;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及时通知其家属,并对其家属进行心理帮助或辅导,减轻其紧张感,确保其能全面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
③在对患者进行紧急急救处理,确保患者呼吸通畅,能够吸入足够的氧气之后,待患者病情稳定在进行转院处理,绝对不能再患者病情不稳的情况下进行移动。在患者转到医院救治后一定要向值班人员交代清楚患者病情、救治过程、当前情况,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为患者在医院救治打下良好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的几率,降低患者死亡或致残的可能性。
1.3 观察指标
死亡率、致残率。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所得所有数据分析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以( ±s)表示计量资料并选择t方法检验组间数据,以[n(%)]表示计数资料利用x?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觀察组患者死亡率1(2.0%)、致残率2(4.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死亡率4(8.0%)、致残率6(12.0%),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作为突发性疾病,发生地点、时间、人群存在不确定性,及时抢救直接影响到患者生命安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院院前急救的研究较多,侧重研究患者急救后死亡率与致残率方面。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死亡率1(2.0%)、致残率2(4.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死亡率4(8.0%)、致残率6(12.0%),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院后,让患者保持平卧状态,条件允许的话卧床休息,依据病情选择氧气吸入量,流量控制在2-5L/min,越早吸入氧气可以尽快改善患者低氧血症,缓解心脏缺氧出现的呼吸短促等情况,避免发生多脏器衰竭情况。入院后进入监护室并为患者带上除颤器实行24h不间断心电监护,同时做好其他生命体征监测。及时掌握患者情况,同时溶栓治疗后1-2h内发病率最高,要适当延长心电监护的时间,主动配合医生开展抢救;根据医嘱做好用药,通过畅通静脉通道才能完成有效输药。营养类心肌药物输入时要尽可能选择周围大血管,缩短药效发挥时间,完成抢救。同时患者出现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可以使用冰帽或将冰袋放置在头部一侧,将患者头部偏向一次保持呼吸通畅,并详细观察患者意识清醒与否、瞳孔变化、呼吸变化等,避免出现脑部损伤,做好尿量检测与肾功能检查。
总之,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行院前急救,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与致残率,提高入院后救治成功率,缩短康复所需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伟.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6):4+7.
[2]张婷婷,冯燕玲,刘文生,张媛,贺春莲,张海霞,李树林.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甘肃医药,2016,35(06):406-408.
[3]李淑刚.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1):268-269.
作者简介:宰玲,本科学历,医师。